丝路漫笔

来源 :延河·绿色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xyq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向东,向西
  想到达明天,现在就要启程,
  你能让我看见黑夜过去。
  想到达明天,现在就要启程,
  只有你能带我走向未来的旅程。
  在雁塔晨钟的余音中,我们踏上了丝路采风的征程。七月的风,将旗帜吹得猎猎作响,我唱一首《启程》为自己壮行。
  作别长安,一路向西,出陕入甘,风景渐异。天水,这座几乎天天被我念叨的城市,前秦的苏蕙曾经来过,我在梦里陪着她欢喜忧伤,看着她思念流放到了流沙的丈夫窦滔,看着她靠纺纱织锦养家糊口,度日如年,却无能为力。庆幸的是,她织的锦帕传遍了天水的大街小巷,也传到了苻坚的王宫里,最终救回了朝思暮想的窦滔。
  翻过乌鞘岭,进入河西走廊,绿色越发稀少。习惯了都市喧囂的我,初见这荒漠戈壁,忍不住要吟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诗句。河西走廊夹在雄伟的祁连山和连绵的北山之间,寂寞无语,不枝不蔓,伸向西天。上天仿佛怜悯那些天涯游子,暗中指引着前进的方向,免得他们误入歧途。这条著名的天然通道,是商贸、征战、文化、佛窟、歌舞之道,是沟通东西方、衔接中原和西域的咽喉,古老而又年轻。河西走廊好像一根藤蔓,根深植在长安,西域诸国就是藤蔓上结的果子。提起藤蔓,根和果子都要抖三抖。所以,这条路注定了要承受历史的血雨腥风,刀光剑影。所以,古人讲凿空西域,一个凿,一个空,足见其艰辛和复杂。遥想当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率兵出击匈奴,夺取焉支山和祁连山。匈奴人悲伤作歌曰:“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令我妇女无颜色。”后人便知当年的征战是何等惨烈了。
  “来如流水兮逝如风,不知何处来兮何所终。”《鲁拜集》中的诗句至今仍在丝路传唱。千百年来,张骞、玄奘、李白、左宗棠……从这条古道上走过。玄奘走过这里时,其实已经是名满中原的高僧了。也许正因如此,多年来饱读经书遍谒诸师的他,才深知中国大部分佛经是由梵文先翻译为胡文,再由胡文转译成汉文,可以说是谬误百出。为了探究佛法的真谛,在和波颇的一番长谈后,玄奘萌生了前去印度求取正法原典的初心。这一去山高水长,功德无量。玄奘西行时隐身匿迹,九死一生;东归时,声震天下,圣驾亲迎。如今,他的雕像屹立在大雁塔旁,他的身影成了西行求法者的丰碑。今天人们谈论西天取经,也许更能理解“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的要义。
  在我的心目中,嘉峪关应该在很遥远的边疆,没想到即将出现在眼前。眼前的嘉峪关修复得相当完整,在茫茫的戈壁滩上,耸立着这样高大雄伟的城楼,确实让人感到震撼。所幸,这座孤独的雄关里,依然上演着热闹的戏剧和古代征战的节目。感谢这些演员,将我们带入了金戈铁马、人喊马嘶的战争年代。历史上,眼前这片平坦空旷的戈壁滩上,曾经多少次血流成河……就连诗仙李白也不禁感叹:“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一路西行,绿色愈发珍稀,你会情不自禁对着一棵树凝目远眺,对着一蓬骆驼刺肃然起敬,对着一片绿洲欢呼雀跃。晚清重臣左宗棠西进收复新疆时,深感气候干燥,了无生气,遂命令湘军在大道旁遍栽杨树、柳树和沙枣树,名曰道柳。左宗棠是以战功而彰显于后世的,可他万万没有想到,人们对他最没有争议的纪念竟是一种树,并不约而同地呼之为“左公柳”。这正应了泰戈尔的话——昨夜的暴风雨用金色的和平为今晨加冕。
  “壮志西行追古踪,孤烟大漠夕阳中。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这样的诗句回荡在漫漫丝路之上,犹如一把古老的琴,弹奏着东西方文明交汇的旋律。“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化作琴曲《阳光三叠》被带到了远方。每一个听众都会遐想自己心中“胡姬貌如花,当垆笑春风”的长安模样。
  向西,触摸历史的心跳;向东,扬起时代的风帆。
  葡萄美酒、夜光酒杯、天马大象、玉器丝绢、佛教壁画印证了丝路贸易给古老中华带来的丰盈和充实。如今,一带一路的倡议将使它们大放异彩,深度展现国人的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
  作别丝路,让我再为这苍茫大地唱首歌:
  当你在遥远他方的时候,我梦见地平线。
  而话语舍弃了我,
  我当然知道,你是和我在一起的。
  你——我的月亮,你和我在一起。
  你——我的太阳,你就在此与我相随。
  黄河铁桥
  兰州,是一座安静而快乐的城市。
  黄河,像个温顺的孩子,贴着大地无声地穿城而过。
  我们是在正午时分到达的,沿河的柳树下坐满了男女老少,幸福安详。
  从空调大巴里出来,热浪像海水一样,将人紧紧围住。我们奔跑着躲入路边高大的杨柳下,真如三伏天吃冰块——浑身清凉。兰州人真会享福,不用吹空调,坐在河边乘凉,拿个皇帝老儿也不换。恍惚间,我已忘记了自己是名游客,赖在树下不肯挪步。这柳树生得郁郁葱葱,枝繁叶茂,密不透风;虽无随风摇摆的妖娆轻盈之态,却十分受用,就像男主人,家里来了客人站在一旁憨笑着,随时听候女主人的差遣。
  兰州的美景尽在黄河边上。兰州人足不出户,天天就在好风景里过日子,舒坦自在。
  黄河铁桥近在咫尺,精巧结实,行走其上感觉很踏实。这座百年老桥非同寻常,能在其上一游,也算是三生有幸。过不了多久,它也许就成了重点保护对象,游人只能远观矣。这座桥的修建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导游说你随便问一个兰州人,他们一口气都可以说出一大堆理由来。一是因为它的建设发生在20世纪初叶中国积贫积弱的时代;二是因为它是僻居西北、地瘠民穷的甘肃人与西方人在自主、自愿前提下的第一次成功合作;三是因为它的建设材料,包括一个铆钉、一根铁条乃至建成后刷铁桥用的油漆,都是在当时国内极其落后的运输条件下从德国辗转万里运至兰州的;四是因为它的建设是德、美两国工程师、华洋工匠与甘肃各界通力合作的结晶;五是因为它的建成一举结束了黄河上游千百年来没有永久性桥梁通行的历史……   兰州历来是东西交通要冲,是中原与西域往来的必经之途,但穿城而过的黄河则是横亘其上难以逾越的障碍,民间曾有“隔河如隔天,渡河如渡鬼门关”的歌谣。
  在此之前,兰州人过黄河非常艰难。历朝历代的人们为安全渡河想尽了法子,其中以羊皮筏子最具特色。我们小学四年级语文课本最后一课是作家袁鹰所写的《筏子》(后改名为《黄河的主人》)。记得学习这一课时,我让孩子们假装坐在羊皮筏子上,然后一起大声朗读课文“我不禁提心吊胆,而那艄公却很沉着。他专心致志地撑着篙,小心地注视着水势,大胆地破浪前行。羊皮筏子上的乘客谈笑风生,他们向岸上指指点点,那从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车上浏览窗外的景色。”有调皮的孩子故意大叫巨浪来了,随即摇晃起桌椅,然后大家一起摇晃着桌椅,尖叫着大喊救命,让我对这一课印象极其深刻。当时,我做梦也想不到,有一天我会来到黄河岸边亲眼目睹羊皮筏子,虽然不敢乘它渡河,但我还是忍不住摸了一下,果然满手的油脂和腥味。我极其开心,就当我替孩子们摸了一把。
  以前,黄河上还有一座有名的镇远浮桥。这桥虽可以“随波升降,帖若坦途”,但并不坚固安全,遇到大洪水和冰凌,常常会发生桥毁人亡的惨剧。而且,冬季黄河封冻,浮桥必须拆除,车马均由冰上通行。冬春之交冰雪将消未消之时,经常有人畜因冰裂落水而亡。春天冰雪融化之后,又需重建浮桥,所费甚巨。
  兰州人民做梦都想改变这种状况。早年,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就有过修建铁桥之议,但因为洋人出价太高而作罢。后来,洋务的兴起,为建设黄河铁桥提供了历史契机。时任陕甘总督的升允敏锐地意识到“外人奇技巧思”正可以“宜民利用”,于是他决定借助外国的先进技术与设备来实施他的建桥计划。
  修建铁桥的材料全部由德国海运至天津,再由天津經北京、郑州、西安转运至兰州,以郑州为界,前一段有火车,后一段不通火车,所有桥料必须由畜力大车拉运。在从天津到兰州的数千里路途上,一条由火车、骡马组成的运输长龙,翻山跃岭,风餐露宿,历时近两年,终于将全部桥料一站站转运至兰州。兰州人民清楚记得当年修桥时,正逢盛夏酷暑,有无数运送桥料的骡马都热死在了路上……
  按照设计,铁桥使用寿命80年。1989年铁桥保固期满后,德国有关方面曾致函兰州市政府,在国内外反响强烈。当时,兰州市政工程管理处正拟对铁桥进行全面大修,8月9日,一艘自重260吨供水船失控撞到了桥墩上,铁桥遭受重创,兰州市当即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抢修,使铁桥转危为安。同时,技术人员还加宽了人行道,装饰了桥身,使“天下第一铁桥”焕然一新。
  今天,走上这座历经百年风雨的老桥,凭栏眺望远处的白塔山,凝目静观浑浊的黄河水,我的心情不由得随着河水跌宕起伏。在桥上行走,需缓步而行,绝对不可以奔跑跳跃。这是祖上传下来的规矩。1909年新桥落成,甘肃洋务总局专门颁布了管理铁桥暨岁修铁桥法程以及巡兵站岗、车马行人来往的十条规定。明文规定“车马走中间,行人走两边,由北而南者靠东,由南而北者靠西,无论是车马行人皆需鱼贯而行,毋得久立观望,有碍通行。载货过重的车辆,不宜并驾齐驱,以防损坏桥板……”如有人胆敢不遵守,卫兵立即上前呵斥。1910年,针对有人在铁桥上驰骋车马的现象,又专门发布了一道禁令,规定“嗣后,行过铁桥,无论车马,务须缓辔徐行,不准驰骤急跑。倘敢不遵,即由站岗巡兵扭送来局。轻则责罚,重则枷号示众。”
  也正是兰州人民对铁桥一以贯之的珍爱与保护,黄河铁桥才能历时近百年而雄姿依旧。
  如今,这座历经风雨的铁桥身畔已崛起了银滩大桥等近10座桥梁。在不远的将来,还将规划建设雁青黄河大桥、金安黄河大桥等桥梁。届时,黄河之上将呈现出巨虹如带、天堑顿成通途的壮观景象。但无论何时,作为黄河上源“第一桥”的黄河铁桥如同兰州近百年的历史背景和记忆底片,都会永远烙在兰州和国人的心上。
  千年一瞬
  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曾经对爱妻林徽因说,如果,今生有机会去敦煌一次,他就是“一步一磕头”也心甘情愿。
  平凡如我,踏入敦煌之前,心头的那份虔诚绝不亚于梁思成先生。
  我曾经无数次想象过你的样子。你应该金碧辉煌,你应该高耸入云,你应该神秘莫测。
  我曾经无数次念叨着你的名字。莫高窟,莫高窟,意思是沙漠的高处,抑或是说没有比修建佛窟更高的修为了。
  我也曾无数次幻化成“天花乱坠满虚空”的飞天仙子,身轻如燕,长裙飘曳,彩带环绕,迎风飞翔于佛国的穹顶。
  意料不到的是,迎接我的并不是朝思暮想的洞窟佛陀,而是两部奇幻的动感电影。那穹幕式的电影画面太震撼,一孔孔变幻不定的神秘洞窟,似乎携裹着佛陀的力量,或者古老的催眠咒语铺天盖地而来,直直指向眉心,使人一阵眩晕,一瞬间仿佛天旋地转,阴阳交错,时光倒流。好在导游已经提前提醒过我们,感觉不适,可以闭上眼睛。我与大多数观众一样,闭目聆听。那充满磁性的语言,依然不依不饶,直抵心扉,一瞬间,我仿佛已在星空里飘荡,在大漠里跋涉,在大地上修行了一世。
  在没有一睹庐山真面目之前,我已恍惚入定,似乎大彻大悟,又似乎懵懂无知。
  脚下发软,似踩在了棉花上,我就这样一路飘飘悠悠到了你的面前。谁知第一眼望过去,你不过就是一绺其貌不扬的山崖。我哂笑,如果穿越千年,我在大街上看见被悍妻责骂的苏格拉底,也许不敢相信他大脑里那些闪闪发光的智慧就产生于一地鸡毛之中。
  是黄沙把你的容颜掩藏,是岁月将你的荣耀剥蚀,还是烈日让你的神力消减……你默默无语,任人论说。我积攒了多年的渴盼期望,瞬间坍塌成了玩世不恭。
  你低矮的门楣淹没在天南海北的游客中。咔嚓咔嚓的拍照声让你终日不得清静。路旁的白杨树仿佛要与你一比高低,它们枝繁叶茂,树干粗大,撑起大片大片的阴凉,快要让人忘记此行为何而来。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你一言不发,敞开胸怀迎接每一位远道而来的客人。   我无法想象:千年前的壁画色彩如此鲜艳夺目,恍若画工刚刚离开;千年前的塑像造型居然如此生动传神,掸掉积尘好像呼之欲出;千年前的祖先如此聪明灵巧,早就洞悉了蒙娜丽莎微笑的秘密……
  走近些,再近些,细细品味。那雄伟浑厚、慈眉善目的佛祖,那玲珑精巧、表情生动的小仙,那高耸入云、气定神闲的北大佛像……不经意间记录了历朝历代的风土人情,起伏盛衰;那布满四壁的经变图上,飞扬的胡旋舞者,反弹琵琶的飞天,九色鹿救人的故事,释迦牟尼成佛的传说,树上生锦衣的大胆想象,500岁新嫁娘的传奇……不知浓缩了多少代人的智慧;那大大小小的神龛,造型各异的藻井,形形色色的供养人,表情夸张的异域男女……无不印证了在乐尊之后,佛门弟子、达官贵人、商贾百姓,善男信女都来这里捐资开窟的千年历史。
  仅仅欣赏了对外开放的十几座洞窟,我已相信——走入莫高窟,就是走入了墙壁上的图书馆,就是走入了古建筑、雕塑、壁画三者相结合的艺术宫殿,唯有惊讶,赞叹,膜拜!
  请原谅我的有眼无珠。面对你,除了惊讶,赞叹,膜拜,还是惊讶,赞叹,膜拜!
  莫高窟,你是佛的世界,是安放心灵的沃土,是放牧灵魂的家园。我愿匍匐在你的脚下,倾听神灵对话,领会艺术奥妙,参悟人生真谛。
  一念心清净,莲花处处开。
  过了莫高窟,荒无人烟,旅人们自然生出“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孤寂感。进入茫茫大漠,生死未卜,游子们难掩“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的苍凉之意。此时,一声阿弥陀佛,胜过世界上任何灵丹妙药。一瞬间,我看见佛陀那欲言又止的双唇仿佛要说出千言万语,那慈悲为怀的眼眸似乎洞察了悲欢离合,那法力无边的手掌正在抚平世间所有的伤痕疼痛……
  膜拜吧,一句佛祖保佑,陪你上路,山高水长,不再孤独;膜拜吧,一句我佛慈悲,伴你归来,喜乐年华,感恩常在。
  你守在大漠边关,佛光如塔,温暖了心灵,照亮了前方,灿烂了回家的路。
  那传说中的佛光,曾经照亮了前秦沙门乐尊绝望的目光。乐尊坚信这里便是佛祖圣地,顶礼膜拜之后,决心在这里拜佛修行,便四处募捐,在悬崖峭壁上开凿了第一个洞窟。此后,这里的热闹繁华,从4世纪一直延续到了14世纪。朝拜者络绎不绝,香火不断。
  三危山顶上的那一轮夕阳变得矜持,残阳如血,光芒万道,仿佛千佛现身,又好像香音佛在金光中飘舞的胜景,可遇而不可求。而乐尊以开窟塑佛之法将传说中的佛光永远定格在了洞窟之中。这布满山崖,大大小小700多孔洞窟,仿佛佛陀一双双慧眼,永远注视着东方大地,护佑着他的万世子民。
  千年的繁华锦绣,在近代一度落下了帷幕,漫天飞舞的黄沙将这一眼眼洞窟封存。莫高窟沉睡百年。如果不是王道士,这里也许还会沉寂更久,藏经洞里的万卷经书也许不为人知,敦煌壁画也许不会惨遭破坏,敦煌遗书也不会遗散于世界各地……驻足藏经洞前,每一位朝拜者都会忍不住要感慨一番……
  如果可以假设,我宁愿让这大漠的风沙吹得更猛烈一些,好把你淹没在厚厚的沙尘中,如乾陵一般长睡不醒。
  历史不容假设。恩格斯说:我们根本没有想到要怀疑或轻视历史的启示,历史就是我们的一切。
  当西方工业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正是大清朝“天朝上国”美梦破碎的时候,这注定是中华民族的悲哀,也注定是敦煌莫高窟灾难的开始。
  斯坦因之流的文化骗子来了一个又一个,陷于内忧外患的清政府哪里有保护文物的闲情。清帝退位,民国内乱不止,加之日寇入侵,人们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连性命都难以顾全,谁还记得大漠深处的敦煌呢?
  历史不会停下脚步,就像河流永远在奔走。这苦难的一瞬永远铭刻在中国人的心里。幸好,世界上除了斯坦因,更有常书鸿、段文杰、樊锦诗。他们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越生活,甘于清贫寂寞,在这远离尘世的佛国世界里,研究保护文物,临摹整理壁画,创立敦煌学,为后世保留下了这份美好。他们是真正的敦煌守护神、大漠隐士、敦煌儿女。他们用自己的坚守让饱经沧桑的敦煌莫高窟重新焕发出了勃勃生机。他们用一生的心血书写了敦煌莫高窟最精彩动人的一瞬。
  张大千慕名而来,流连于一座座洞窟之内,临摹作品276张,他说:“如果不是喜欢,我不会来;如果不是喜欢,我来了也会走。”
  “莫高窟,举世莫能高。瑞像九寻惊巨塑,飞天万态现秋毫。瞻礼涌心潮。”这是赵朴初对你的礼赞。
  河西走廊上的风吹向了四面八方,敦煌莫高窟的名字再一次响彻世界。
  敦煌莫高窟,你是千年未解的谜,你是参不透的经文,你是永远做不醒的梦。有人说:看到了莫高窟,就看到了整个人类的古代世界。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战争杀戮,和平安定,爱恨情仇,生死轮回,改朝换代,兴盛衰落……这一切,在佛的眼里,自有定数。我等凡夫俗子,在佛陀的世界,不要问为什么。唯有相信,相信佛家所言:在日常生活里积德行善,修养身心,保持觉悟的心,活在此时此刻,活得心安理得即是福分。
  “人生可怜,流光一瞬,华表千年。江山好处追游遍,古意蕭然。”文物不会永存,敦煌莫高窟也是如此,但附着在文物上的记忆不会消失。总有一天,莫高窟将会以另一种姿态出现,也许后人们只能从电视电影,照片书籍中欣赏你的美了。而我,唯愿有生之年,牵手爱人,摇落一路驼铃,再次走入你的梦中,书写千年一瞬,一瞬千年的传奇。
其他文献
井  它用深邃的眼眸望着你  你看不穿它  它却看得穿你  蓝天,白云都映得彻底  落下的石子未曾让它哭泣  天地万物起源于深黑的眼底  唯有它被自己遗弃  一绾青丝  不曾记得你的模样  只有三千青丝  扣住美的回想  风不忍轻扬  雨不落微裳  等不得及腰  却已染彷徨  忆完青丝在头  一绾银丝在手  绾起的不是心结  不似情忧  海的呼唤  一枚海螺被浪打上了岸  天真的孩子看见  让它离
期刊
一  秋日,在广州飞往北方的航班上,我遇见了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姐。她头套U形枕,在座位边瞅我,她说想靠舷窗眯一会,能否换个座。看她疲惫的表情,我不太情愿地挪了窝。  两小时后,她醒了。先是道谢,接着解释道,“昨天清晨就从堪培拉机场起飞了,飞了十四个小时,中途还转了场,语言又不通,好不容易赶上国内这班机,累得不行!”  我问她去那边干啥,她理了理有些蓬松的头发说,她与老伴都是下岗工人,儿子却很争气,考
期刊
近两年,一个叫田凌云的90后写作者,引起我的注意。她是我的同乡,写作时间很短,但已经表现出异于同龄人的才情和禀赋。她显然属于那种早慧型的写作者,她的悟性来自天赋,独立思考的能力更多是后天习得,她的创作潜力和文学前景毋庸置疑。  当然,还会有苛刻的条件等着她:只有经过生活和艺术的双重磨砺,方能使自己的语言之花和词语的黄金,获准通过时间锋利的刀口。  田凌云此前的作品我读过很多,其中一个深刻的印象,就
期刊
创作就像我的生命,我活着是因为它还要进行,它进行是因为我还要活着。  如今写诗已有两年半时间,我的诗歌理论系统随着我的阅读和思考也慢慢成长,愈发成熟与完善。我常常半夜梦到自己写出诗或者得出不错的诗歌技巧,就会马上逼自己从梦中醒来,记到我的诗歌本上,这是我对诗歌的责任,也是我对它的尊重与虔诚。  没有永恒的激情,只有永恒的思想。这几年是我唯一可以说没有荒废并刻苦的时光。所谓的激情,都是在一种从生活中
期刊
何为意義  我们充满意义,而生命一无是处  我们的意义是无意义  生命的一无是处是支撑我们的意义  从而具有一无是处的伟大  更多时候,我像个跳蚤  无花朵比我更美丽  无芳香比我更迷人  我活在世上,仅是活着  我追求,正是因为无人懂得真正的追求  如果我和上帝对话,那我也将高于人类  但无人见过上帝,所以它才成为上帝  ——这样的意义就耗尽了我的毕生  思考即背叛  我常常深思,如果下午仅是下
期刊
农历三月里的阳光像母亲的怀抱,柔和、温暖。  月末,我回到了村里。  由于常年在外工作,以前每年这个时候我都会抽周末回去一趟。看看住在老家的父母亲,同时也可以看看老家熟悉的乡亲和山山水水,循环往复无数次,回家的期盼仍是那么急切。似乎这时我可以从油腻的中年又走回到了青涩的少年。  落日与炊烟,是儿时里最熟悉的风景。在这里,我又可以嬉戏一个纯真的童年,让我回归朴素的本质。   可是,今年的情形不同以往
期刊
1  我妈后来不止一次回想起那次意外,后悔自己不该为了张一百元钞票让我爸陪她去县城,可不带我爸她又觉得没底气,怕人赖账,那可是五十斤牛奶的钱。那是秋天的一个晚上,我爸骑电动车载着我妈从县城返回,经过太白酒厂附近的转盘时,我爸走神了。眼看电动车就要撞向面前一辆油罐车,我爸却视而不见。我妈拍打我爸的后背“呀呀”地吼,然而,那晚电动车却鬼使神差般刹车失灵。情急之下,我妈双脚着地辅助刹车,可惜我妈高估了自
期刊
花季  她花季的期限  是胎盘内调拨的刻度  当豆蔻的睫毛紧合  一支粉红的花蕾  还带着晨露的余晖  那把裹抹大爱的手术刀  将积攒了十年的阳光切下  植入一汪黑暗的渴求  用少女眼中的那片纯情  拉开那久蔽的黑幕  再摘下能过滤清泉的器皿  连接上一个腐朽的漏斗  让那张浮肿的苦楚  从日夜循环的透析机上解脱  让母体中柔和的金木水火土  调节人间阴阳失谐的凡体  当准备掏出刚停止起伏的跳动时
期刊
候鸟之钟  折损了碧水的  一群白鸥  飞去起风的岸上  对黄昏隐瞒黑曜石的双眼  夕阳落于左岸  暖将息  明月升自右岸  寒将至  深秋里  降的几度  只刻在候鸟之钟  于我着单衣与风  没什么问候  一层昏黄粉末  铺展树木一年尽头  冷杉永远等候圣诞  常青不是树之夙愿  只是一类的宿命  翩跹而至  冷水上的月光  一半的山影有暗中美人的名  另一半用野兽之声喘息  开灯之后  窗子是
期刊
花香  渴望带来了幸福,如同梅花  绽蕊的那天  清新的雾一早散了,有南下的冷空气  凝于庭园  鸟的欢叫比节日慢了半拍  我望着葱郁的香樟树,停留了一下  然后沿着昨夜的花香  走进祝福之中  这个村子已经失去了许多  只能用节日弥补。我想,忍冬花  真的适合于黑夜  正如,你蹑手蹑脚地进来  又嗅着花香出来  值得羡慕的,是你走后的寂静  我不会忘却那缕余香  它绕梁,迷惑了节日后你留下的岁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