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史上令人扼腕的误判

来源 :检察风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6527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佩特里在裁判的搀扶下到达终点,金牌最终被剥夺

  在本届东京奥运会上,出现了一些争议性判罚。例如有体操运动员在出现明显失误的情况下,仍被裁判打出高分;在乒乓球比赛中,有中规中矩的选手屡屡被判违例,而有明显违例嫌疑的选手却没有受到判罚……事实上,现代奥林匹克史上从来不乏误判。

1904年圣路易斯奥运会

中途搭车的“马拉松冠军”


  在长距离竞赛项目中,谁是最后的胜利者本应是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因为选手之间往往会拉开比较大的距离,不像短跑比赛那样只争毫厘。然而,在1904年美国圣路易斯奥运会上,距离最长的竞赛项目——马拉松比赛,却出现了荒唐的误判。
  比赛当天的气温高达32摄氏度,加上道路的卫生条件较差,沙尘飞扬,所以有近一半的选手中途退出了比赛。发令枪响约3小时后,美国选手佛雷德·洛兹出现在终点处观众的视野中。事实上,洛兹只跑了约15公里就决定放弃比赛,搭上了奥组委为赛事配备的应急车辆。不料,车子在接近终点时发生故障,洛兹不得不下车,一溜小跑奔向终点。
  此时,在高温和沙尘中等得不耐烦的观众们,终于看到有选手奔向终点,立刻欢呼起来,以为洛兹就是本届奥运会马拉松比赛的冠军。洛兹抱着开玩笑的心态,像模像样地跑过了终点线。负责确认选手成绩的几名裁判,没能识破这个“搭车的冠军”。他们迎向洛兹,对他表示祝贺,并向他介绍颁奖事宜。直到这时,洛兹才忙不迭地说明自己的情况,并为自己的恶作剧行为向裁判道歉。几名裁判惊讶地张大了嘴巴。
  托马斯·希克斯是赢得这场比赛的真正的冠军。不过,他的获胜引发很大争议。为了让希克斯坚持跑完全程并取得好成绩,他的教练让他在赛前两次服用白兰地加马钱子碱调成的饮料。马钱子碱的医学名称为士的宁(Strychnine),是一种中枢神经兴奋剂,也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早期应用比较广泛的一种药物,在当时并没有被列为违禁药物。士的宁有一定毒性,会对运动员的身体造成伤害。坚持跑到终点并夺得金牌的希克斯,赛后几乎休克,被医生架走送往医院。他在病床上躺了24小时才恢复过来。

1908年伦敦奥运会终点在哪儿


  在奥运赛场上,裁判以及技术官员的一个小小失误,就可能对比赛进程造成重大影响,甚至令运动员的所有努力毁于一旦。
  在1908年的伦敦奥运会上,马拉松比赛的终点设在体育场内,以便于观众观看选手们冲到终点的场景。意大利选手道多里多·佩特里第一个跑进体育场,金牌近在咫尺。但这时,裁判和技术官员接连出现“致命失误”。他们没有及时为佩特里指明终点线的位置。结果,步履蹒跚、精疲力竭的佩特里在进入体育场后找错了方向,跑了不少冤枉路。当技术官员赶上前为佩特里指明终点线的位置时,体力不支的佩特里倒在了地上。体育场内的9万名观众惊愕地呼喊起来,前来观赛的英国王后也从包厢内的座位上站了起来。几名裁判箭步奔向佩特里,把他扶了起来。这位倒霉的“准冠军”目光呆滞,步子越来越小。为了鼓励他,几名裁判和技术官员跟在他旁边。
  这时,第二个跑进体育场的美国选手海耶斯追了上来。也许是不忍心眼看著佩特里丢掉本该到手的金牌,也许是不想因自己的工作失误导致比赛结果被改变,几名裁判犯下了第二个错误——他们竟然架着佩特里,赶在海耶斯之前越过了终点线。
  海耶斯和美国奥运代表队当然不接受银牌。他们强烈抗议佩特里“在他人的帮助下赢得比赛”。国际奥委会最终决定取消佩特里的比赛成绩,金牌被转交至海耶斯的手中。不过,佩特里的拼搏精神感动了所有观众。在现场观赛的英国作家阿瑟·柯南·道尔爵士(经典侦探形象福尔摩斯的创作者)在媒体上发表文章,对佩特里的表现大加赞赏。英国王后亚历山德拉捐赠了一个奖杯,并在奥运会闭幕式上亲手赠予佩特里,以示同情和鼓励。

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

“男子202米比赛金牌”


  1932年的美国洛杉矶奥运会有点冷清,受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很多国家受制于费用,没有派出太多的运动员前来参赛。正是这个原因,使得美国本土的运动员都憋足了劲,希望能够在竞争对手不多的情况下取得好成绩。
  然而,美国短跑巨星拉尔夫·梅特卡夫在这届奥运会上可谓时运不济。他在男子200米比赛中,以预赛第一名的成绩进入决赛,却蒙受了奥运短跑项目史上最大的“冤屈”。
  200米比赛的起跑区在弯道上,因此每条赛道的出发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受制于当时的赛道标识技术,每场比赛前裁判都要重新画设起跑线。在男子200米决赛前,裁判鬼使神差地出现测量失误,使梅特卡夫所在赛道的起跑线偏后了2米。因此,梅特卡夫的比赛全程实际上是202米。他跑出了21秒5的成绩,获得铜牌。银牌得主美国选手辛普森的成绩是21秒3,金牌得主美国选手托兰的成绩是21秒2。如果按照平均速度推算,梅特卡夫显然应该获得金牌。
  当裁判的这个失误被发现后,梅特卡夫表示不会要求重赛,因为美国代表队包揽了这个项目的前三名,“这已经足够了”。当时的《洛杉矶时报》调侃道:梅特卡夫获得本届奥运会男子202米比赛金牌,因为在所有选手中,只有他跑完了全程。
  梅特卡夫在那届奥运会上的霉运还不止于此。他在男子100米预赛中排名第一,在决赛中与队友托兰都跑出了10秒3的成绩,并列第一。根据规则,要由裁判们讨论决定两人是并列获得金牌还是分获金银牌。最终裁判们根据比赛画面判定:托兰领先梅特卡夫约5厘米,率先到达终点,梅特卡夫获得银牌。


1904年圣路易斯奥运会马拉松比赛选手合影

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

裁判与运动员的“追逐赛”


  竞走比赛对运动员的动作有严格的要求,一个基本原则是双脚不能同时离开地面,否则就是“以跑代走”,不符合比赛规则。出现这种情况的运动员当即会被裁判勒令退出比赛。
  在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男子10公里竞走决赛中,瑞士选手施瓦布和苏联选手容克都出现了不规范的动作。现场的观众和媒体记者都发现了异常,然而负责监控比赛的裁判似乎不能确定这两人的行为是否违规,迟迟未发出要求其退赛的指令。在距终点只有几十米时,施瓦布和容克分别处在第二和第三的位置。直到这时,如梦初醒的几名裁判才开始大声呼喊,要求两人退出比赛。
  奖牌近在眼前,谁愿意轻易放弃?施瓦布和容克不理会裁判的呼喊,全力向终点奔去!几名裁判见状,也撒腿追了上去。根据当时的比赛规则,勒令选手退赛的判罚必须在比赛过程中作出,一旦选手到达终点,比赛成绩即被视为有效。于是,奥运赛场上出现了裁判追逐运动员的“奇观”。事实证明,裁判是跑不过运动员的。虽然气喘吁吁的裁判向赛事组委会作出解释,但施瓦布和容克的成绩仍然被确认有效。他们也由此成为奥运史上仅有的两名“以短跑冲刺速度夺得竞走比赛奖牌的运动员”。

1960年罗马奥运会

成绩排名第二者获得金牌


  在比拼速度的竞赛项目中,选手的比赛用时就是成绩的凭证。然而,在电子计时器还未广泛应用的年代,有些比赛仍然以裁判肉眼的判断为主,以电子计时器显示的时间为辅,来判定选手的比赛成绩。这无疑会制造“冤案”。
  在1960年罗马奥运会男子100米自由泳比赛中,澳大利亚选手约翰·德维特和美国选手兰斯·拉尔森几乎同时到达终点。电子计时器显示,德维特和拉尔森的成绩分别为55秒2和55秒1——拉尔森应获得金牌。但是,由3名裁判组成的裁判团经过观看比赛画面并讨论,最终以2比1的投票结果裁定,将金牌颁发给德维特,拉尔森屈居亚军。这是奥运史上唯一一次,成绩排名第二的选手竟然获得了金牌。由于这一裁决结果引发巨大争议,在此后的奥运会和国际重大赛事的游泳比赛中,开始百分之百根据电子计时器显示的时间来确定选手的成绩。

1988年汉城(今首尔)奥运会

以“绝对劣势”夺冠的拳击手


  奥运会东道主的运动员占据一些主场优势无可厚非,但如果为了夺取金牌不择手段,必然会受到广泛指责。
  在1988年汉城(今首尔)奥运会男子轻中量级拳击决赛中,对阵双方是后来统治20世纪90年代职业轻中量级拳坛的美国传奇选手小罗伊·琼斯,以及韩国选手朴熙洪。琼斯在比赛中明显占据优势,几乎每个回合都击中对手更多的点数。但是,本场比赛的裁判最终判定韩国选手朴熙洪获胜。赛后的研究显示,琼斯有效击中朴熙洪86次,而朴熙洪有效击中琼斯仅32次,朴熙洪处于绝对劣势。
  这起事件在当时的国际体育界掀起轩然大波,也成为那届奥运会上最大的丑闻。从那以后,奥运会拳击比赛开始采用电子计点数的方式,实时记录對阵选手互相击中的有效点数,缩小裁判“误判”的空间。

2004年雅典奥运会

被拉低的起评分


  体操比赛的每套动作都会根据其难易程度设置起评分,在此基础上由裁判根据选手的临场表现打分,最终确定其比赛成绩。
  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体操男子全能比赛中,韩国选手梁泰荣的双杠动作起评分应为10分。由于3名技术官员的失误,这套动作的起评分被误设为9.9分。最终梁泰荣以56.874分的总分仅获得这个项目的铜牌。金牌被美国选手保罗·汉姆摘走,其总分为57.823分。如果梁泰荣双杠动作的起评分被设为10分,那么他将以57.874的总分超越汉姆夺得金牌。
  愤怒的韩国人提出申诉。虽然国际奥委会最终承认这是严重的误判,并将犯下错误的3名技术官员停职,但拒绝将金牌还给梁泰荣,理由是“现代奥运史上没有这种先例”。事实上,这届奥运会的马术比赛就出现了更改评分从而改变金牌归属的情况——国际奥委会难以自圆其说。

2012年伦敦奥运会

发挥得不好,摔倒重来


  假摔并不是足球运动员的“专利”。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场地自行车男子团体竞速赛中,英国代表队上演了一出假摔好戏。英国名将霍伊与队友辛德斯、肯尼合作,为英国队夺得金牌。在赛后接受采访时,辛德斯承认自己在比赛中故意摔倒,以谋求重赛,为最初发挥不佳的英国队重新赢得了机会。“我们商量过,如果开局不理想,我们就故意制造撞车事件,以便争取机会重新进行比赛。”
  事实就如同辛德斯所说的那样,英国队在比赛开局时表现很糟糕。辛德斯在骑行到1/4圈时突然摔倒在地。当值裁判立即终止了比赛,并判定重赛。“复活”之后的英国队越战越勇,为最后夺取金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讽刺的是,尽管辛德斯主动披露了内幕,但国际奥委会和国际自行车联盟都表示,英国队的做法属于“合理利用规则”,没有任何问题,其获得的金牌也不会被剥夺。
  编辑:姚志刚  [email protected]
其他文献
二里头绿松石龙的流变存在着两种演变途径.一种是作为一种器物形制的演变,即由绿松石龙形器演变为绿松石铜牌饰;另一种是龙图案形态的演变,演变至商周时期青铜器、玉器、骨器上的头部带角、身躯上有菱形纹的龙纹饰.二里头绿松石龙的渊源是石峁皇城台大台基石雕龙,中介是新砦龙纹饰.陶寺彩绘龙与石峁石雕龙、新砦龙纹饰、二里头绿松石龙区别明显,可能分属不同的文化传统,或许与它们之间的年代相隔较久有关.石峁皇城台大台基石护墙的年代不会早于新砦期,不属于夏王朝、夏王室的文化遗存.
近代西方民族分类知识的传入逐步瓦解了中国传统的“华夷”秩序观.但是在重构中国民族分类体系的过程中,国内学者并非一味信从于西学知识.本文拟以民国时期任乃强康藏民族分类观变化为例,探讨在西学“新知”与传统“旧识”的交织下,以任乃强为代表的“传统”学者如何结合田野经验,从地方视角和本土知识中探索和重构康藏民族分类模式的复杂历程.
期刊
英印殖民统治长期重视战略情报获取,在19世纪后期西藏对外封闭和英俄中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印度测量局特别选派一批被称为印度“班智达”的土著情报员对以西藏为中心的中亚地区进行秘密勘察,他们以极小代价为英印政府带回了大量重要情报.“班智达”在藏间谍行为对英印殖民统治有重要实用性,西藏由此被清晰嵌入英印中亚地缘战略布局中.分析印度“班智达”在藏活动这一历史事件,能再现英印殖民机器中的隐蔽环节,也能反映英印对中国西藏的侵略本质和战略设置.
期刊
2019年10月,由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和西藏大学文学院联合主办的高原丝绸之路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成都召开.来自中外学术机构的70余位藏学界、考古学界和艺术史学界的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其中39位学者作了大会发言,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另有20名研究生代表在晚上的青年学术论坛发表了演讲.在为期两天的研讨期间,与会学者围绕高原丝绸之路考古与文献证据、唐蕃古道及其沿线历史、考古与艺术的研究、明清时期的西藏历史研究、藏文文献的新发现及其研究、佛经的汉藏翻译与汉·藏·印文化艺术交流等多个议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
期刊
新密打虎亭汉墓壁画保留了大量的汉代人物形象,通过分析二号墓中男女人物的发髻、发饰、服装、鞋履等,结合文献,对东汉服饰进行探讨.
西周年间始建康城rn相传,在公元前21世纪,大禹派勇将颛雪东征至金山,于黄花山以南“万步之遥”,筑起一座土城,名曰宁海城.此间的黄花山即今天的大金山岛,当时它尚与陆地相连.之后,颛雪又在宁海城边设置两座关卡,左曰靖江,右曰贾荣.这“一城两关”合称宁海国,它是金山卫地区最早的城堡国家.rn西周时期,周天子姬钊曾巡视东南,登宁海国黄花山观景.自古以来,无论王侯将相,还是文人墨客,登高总是会感慨万千.周天子姬钊在黄花山上也是相似的光景.他望向东南方,那是一片烟波浩瀚的大海,再望向西北方,那里是万里平畴,卧龙江如
期刊
1674年,滇西北中甸地区发生了以嘉夏寺为首的噶玛噶举派寺院及其信众反对和硕特蒙古及格鲁派控制的嘉夏寺事件.围绕这一地方性事件,和硕特蒙古、丽江木氏土司等世俗地方势力及噶举派、格鲁派等宗派势力展开了角逐.这一时期滇西北呈现出复杂的政教格局.最终,格鲁派借助和硕特蒙古的军事力量,在这一角逐中取得胜利,格鲁派与噶玛噶举两大宗派长期以来的宗教纷争暂告一段落.同时,这一事件的平息为格鲁派在滇西北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期刊
针对《酒泉干骨崖》遗留的有关串珠的疑问,笔者选取部分标本做了进一步观察和分析.研究证实所谓“白陶(滑石)珠”应为烧制滑石珠,并混有不少贝珠;统计了一批红玉髓/玛瑙珠的基本信息并介绍了表面细节;进而以材质、工艺为线索,考察了几类串珠的源流,并着重讨论了贝珠.此项研究为考量公元前二千纪上半叶西北地区的手工业与物质交流提供了基础.
自乾隆十三年(1748年)开始,由礼部属下“会同四译馆”与军机处一同主持纂修国内外众多民族语言辞书,今统称为《华夷译语》.其中《西番译语》《川番译语》两种均收录藏缅语族语言及方言词语,其卷端题名均为“西番译语”,分类编排体例也基本一致.前者五卷、五册,由四译馆属下西番馆编成,乾隆帝下令以此书为蓝本汇集校正各译语.后者九种、九册,是四川总督策楞等主持,以《西番译语》为蓝本编成,并于乾隆十四年进呈.
期刊
本文以河南省新乡市前高庄遗址出土的龙山时期动物遗存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进行种属鉴定、数量统计、年龄结构、肉量估算等分析,综合讨论遗址古代环境和古代动物资源的开发利用等,为丰富豫北地区龙山时期生业状况研究提供新的资料.前高庄遗址先民主要的生业活动包括家畜饲养、狞猎和捕捞.家猪饲养是获取肉食资源重要途径,其死亡年龄反映出肉量最优的屠宰规律.狞猎和捕捞活动也占据一定地位.这些生业活动也反映出当时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多样性和资源利用的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