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和思维能力形成的黄金时期,打破传统语文教学中固有的思维定式,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思考,培养其质疑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将结合教材运用实例对阅读中可训练思维的要点进行分析,进行个性化研究,这对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创新性思维品质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质疑 阅读 思维 创新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教学中的定势思维而言的。定势思维在心理学上也称“惯性思维”,是指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定势无疑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解决问题。可一旦条件发生改变,定势思维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这种消极性还将成为束缚创新思维的枷锁。对于初中生的语文阅读水平而言,基本的语文知识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这也就不难解释老师在提问一些字词、简单地修辞、划分段落之类的问题时,学生能积极踊跃的举手回答。而当具体解释到课文的实质内涵,甚至言外之意时,课堂气氛就不那么活跃了,这是因为条件发生了变化,每篇文章也许会重复出现一些常见词,可内容题旨却一定是大不相同的了。在小学基础之上,初中阅读的难度和深度都有着跨越式的加大加深,并且新增了学生不太熟悉的文言文,如果还是像小学那样,完全指望老师的“权威”指导,势必学习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只有学生自己真正的去思考,并大胆质疑,课文阅读水平才能取得长足进步。
一、 引导质疑,形成问题
设置有效问题是语文教学的关键。问题不在多,而在精。教师提问问题的质量,將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兴趣。初中语文阅读学习,应该是一个主问题串起相关联的枝干问题,从而引发学生讨论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期间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将偏离主题的讨论拉回正轨或者适时点播增加课堂效率,从而顺理成章的分析内涵或者引出主题。
例如《周亚夫军细柳》这篇文章,它是新入选统编版教材的一篇文言文。全文的主问题应是如何体现周亚夫乃“真将军”的。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完全可以展开热烈的讨论,课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都表现着周亚夫“真将军”的特点,步步推进,文章即可抽丝剥茧显露周亚夫的性格特征,而此外又可以枝蔓延伸,引导学生质疑有没有看似无关的情节。这个时候就会有学生关注到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以及“最后皇帝的感叹”。这些问题对于理解文章起到深化的作用,同时又可将手法作用融入到阅读体验中去,自然而然,层层深入,得出一个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周亚夫人物形象,同时又突出了细柳驻军的军纪严明,令行禁止。“真将军”的风范便可随着问题巧妙呈现。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疑后有思,思考才是激发课堂有效性的绝佳方式。巧妙的问题设计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内在驱动力。
二、 由点及面,探索学习
当学生提出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后,教师不仅需要协助学生探讨问题的答案,还需要由点及面,根据一个问题展开辐射式的知识讲解,鼓励学生去思考和探究。
例如学习完《河中石兽》,学生明白了固守陈规未必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那么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可不可以将所有事情都按照传统规则来?我想这个问题也是给学生的定势思维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明白只有实践和经验的结合才能摸索生活的真谛。同样,文言文《周亚夫军细柳》讲述了周亚夫治军严明的故事,那么在现代社会还需不需要这样的人?可以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实际讲一讲,各抒己见。还有《孔乙己》里的小人物“豆腐西施”杨二嫂,当鲁迅再次遇见她时,尖酸刻薄爱贪小便宜的嘴脸跃然纸上,可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她的令人憎恨真的仅仅是怪她自己吗?可怜又可恨的人背后到底隐藏的是什么?由点及面,探索式的抛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经典作品的魅力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对文本的解读也方能全面、深刻。
美国批判性运动思维的开拓者恩尼斯(RobertEnnis)1962年分析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把批判性思维表述为:“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 从质疑到批判,形成辩证性、批判性思维,这也是语文课堂应关注的重要问题。
三、 形成激励,鼓励创新
语文新课标多次提到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并指出可以通过五个教学模式来激活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一是启发式教学;第二是贴近式教学;第三是铺设式教学;第四是鼓励式教学;第五现代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体现了教师的引导者作用,而鼓励性教学的作用对象主要体现在学生群体上。
现代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认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由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形成激励,鼓励创新。
激励机制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类,严防过犹不及。对于一些同学难能可贵的“闪光点”既可以物质上有所奖励,也能在班级里作为模范典型进行塑造。同时,激励的手段不要频繁使用,以免丧失了它的功效性。激励机制一旦内化,学生的自信心将大大增强,语文课堂也会真正展现出异彩纷呈、生机勃勃的特点。
参考文献:
1.余文俭.构建激活学生思维的语文教学模式【J】.职业与教育,2009(12):47-48
关键词:质疑 阅读 思维 创新
创新思维是相对于教学中的定势思维而言的。定势思维在心理学上也称“惯性思维”,是指由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对活动的特殊的心理准备状态,或活动的倾向性。环境不变的情况下,定势无疑可以帮助我们快速解决问题。可一旦条件发生改变,定势思维不仅不能解决问题,这种消极性还将成为束缚创新思维的枷锁。对于初中生的语文阅读水平而言,基本的语文知识大多数学生都能掌握,这也就不难解释老师在提问一些字词、简单地修辞、划分段落之类的问题时,学生能积极踊跃的举手回答。而当具体解释到课文的实质内涵,甚至言外之意时,课堂气氛就不那么活跃了,这是因为条件发生了变化,每篇文章也许会重复出现一些常见词,可内容题旨却一定是大不相同的了。在小学基础之上,初中阅读的难度和深度都有着跨越式的加大加深,并且新增了学生不太熟悉的文言文,如果还是像小学那样,完全指望老师的“权威”指导,势必学习的效果会大打折扣。只有学生自己真正的去思考,并大胆质疑,课文阅读水平才能取得长足进步。
一、 引导质疑,形成问题
设置有效问题是语文教学的关键。问题不在多,而在精。教师提问问题的质量,將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思维兴趣。初中语文阅读学习,应该是一个主问题串起相关联的枝干问题,从而引发学生讨论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期间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将偏离主题的讨论拉回正轨或者适时点播增加课堂效率,从而顺理成章的分析内涵或者引出主题。
例如《周亚夫军细柳》这篇文章,它是新入选统编版教材的一篇文言文。全文的主问题应是如何体现周亚夫乃“真将军”的。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完全可以展开热烈的讨论,课文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都表现着周亚夫“真将军”的特点,步步推进,文章即可抽丝剥茧显露周亚夫的性格特征,而此外又可以枝蔓延伸,引导学生质疑有没有看似无关的情节。这个时候就会有学生关注到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刘礼军霸上,徐厉军棘门?”以及“最后皇帝的感叹”。这些问题对于理解文章起到深化的作用,同时又可将手法作用融入到阅读体验中去,自然而然,层层深入,得出一个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周亚夫人物形象,同时又突出了细柳驻军的军纪严明,令行禁止。“真将军”的风范便可随着问题巧妙呈现。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要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疑后有思,思考才是激发课堂有效性的绝佳方式。巧妙的问题设计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内在驱动力。
二、 由点及面,探索学习
当学生提出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后,教师不仅需要协助学生探讨问题的答案,还需要由点及面,根据一个问题展开辐射式的知识讲解,鼓励学生去思考和探究。
例如学习完《河中石兽》,学生明白了固守陈规未必能解决实际问题的道理。那么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例子,可不可以将所有事情都按照传统规则来?我想这个问题也是给学生的定势思维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明白只有实践和经验的结合才能摸索生活的真谛。同样,文言文《周亚夫军细柳》讲述了周亚夫治军严明的故事,那么在现代社会还需不需要这样的人?可以引导学生贴近生活实际讲一讲,各抒己见。还有《孔乙己》里的小人物“豆腐西施”杨二嫂,当鲁迅再次遇见她时,尖酸刻薄爱贪小便宜的嘴脸跃然纸上,可就是这样一个人物,她的令人憎恨真的仅仅是怪她自己吗?可怜又可恨的人背后到底隐藏的是什么?由点及面,探索式的抛出问题,引发学生的头脑风暴,经典作品的魅力才能发挥的淋漓尽致,对文本的解读也方能全面、深刻。
美国批判性运动思维的开拓者恩尼斯(RobertEnnis)1962年分析了“批判性思维”的概念,把批判性思维表述为:“为决定相信什么或做什么而进行的合理的、反省的思维”。 从质疑到批判,形成辩证性、批判性思维,这也是语文课堂应关注的重要问题。
三、 形成激励,鼓励创新
语文新课标多次提到了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并指出可以通过五个教学模式来激活学生思维,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第一是启发式教学;第二是贴近式教学;第三是铺设式教学;第四是鼓励式教学;第五现代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体现了教师的引导者作用,而鼓励性教学的作用对象主要体现在学生群体上。
现代教师要转变教育理念,认可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由传统学习方式的“被动性、依赖性、统一性、虚拟性、认同性”向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与问题性”转变,做到学有所思,学有所得,形成激励,鼓励创新。
激励机制可以分为物质和精神两类,严防过犹不及。对于一些同学难能可贵的“闪光点”既可以物质上有所奖励,也能在班级里作为模范典型进行塑造。同时,激励的手段不要频繁使用,以免丧失了它的功效性。激励机制一旦内化,学生的自信心将大大增强,语文课堂也会真正展现出异彩纷呈、生机勃勃的特点。
参考文献:
1.余文俭.构建激活学生思维的语文教学模式【J】.职业与教育,2009(12):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