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读了德平同志的一篇文章《谈谈民营经济科学发展》,提出了许多值得我们思考的深层次问题。当前,中共中央正在加强宏观调控,防止经济过热。民营经济如何适应经济体制的变化,适应产业结构、行业结构的调整,如何树立科学发展观,将自己的企业做实、做强、做久,这是摆在民营企业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
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民营经济成就卓著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大地上,特别是在经济领域里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重新点燃了中国的民营经济。这支企业群体是从过去曾有的辉煌,到文革前被消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复兴、崛起、发展起来的。
20年来,这支在错综复杂的夹缝中生长出来的企业群体,凭借自身顽强的生命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仅为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同时还解决了稳定秩序、创造税收、安排就业等等社会问题。目前,民营经济GDP占到国家总量的60%以上,创造税收占到50%以上,解决就业80%左右。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人们择业观也发生了变化,除了留学生、大学生、博士生,一些党政机关人员、国企下岗职工、部队转业干部也有相当多的人加盟到这支企业群体。如果说,人们过去审视他们的观点和看法是藐视、小视,今天已到了决不可忽视的地步。
然而,对这支企业群体,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對社会物质上的贡献,而忽视了它对人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实践所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作出了必须毫不动摇地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定。去年的“两会”,又将保护私有财产写进了宪法。正是他们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往前“拱”,使我们的认识由过去的“三不”政策,即不宣传、不鼓励、不给予取缔以观后效,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益、必要的补充,再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定为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从而在政策上、法律上得以不断地修改与完善,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
2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这支企业群体对我国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甚至对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与创新,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是符合我国基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
政府的支持、调控与服务,决定着民营经济的发展
当前,中央提出加强宏观调控,防止经济过热,这是改善整个社会投资、经济、企业发展环境,提高社会质量,保证我国经济科学、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前提。民营经济发展快慢、质量好坏,与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强引导、认真服务有直接的关系。哪个地区政府做的好,认真贯彻了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哪个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就快,质量就好,规模就大。
沿海地区思想解放,民营经济发展很快,目前已占到全国总量的60%左右;中部地区稍差,西部地区仅占20%。举个例子,1987年甘肃人均GDP为270元,浙江人均GDP为242元,甘肃高于浙江。而浙江与甘肃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资源情况等多方面又不可同比,浙江的资源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三位。但浙江人,特别是温州人非常善于接受新的思想,在经商方面充分运用并重新创造了自己的优势,经济发展很快。到2003年,浙江的经济总量达9200亿元,而甘肃只有1301.1亿元。也就是说,经过从1987年到2003年的发展,浙江的经济总量是甘肃的7倍多;浙江人均GDP达到19730元,而甘肃却为4984元。再如,东三省的木材全国闻名,如果自解放至今将采伐的木材根根相连可以从伊春到月球。2002年,东三省林业总产值为57亿元,而浙江省的林业总产值为59亿元,一个浙江比整个东三省还要高2亿多元。浙江将原木从东三省运出,加工制成家具,再销售到东三省,产值、附加值大大提高了。民营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再一次证实了政府对民营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澄清民营的概念,搞清过热的主体
早在1942年,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了“民营”一词,1945年在“七大”的政治报告即《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未来的新中国将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际上就是指今天的民营经济。这种私营、混合经济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并与工人阶级国有经济有广泛联盟的经济。1956年公私合营后,我国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开始进入到短缺经济时代。同年12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上海针对公私合营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曾经指出,看来我们消灭了资本主义,还要发展资本主义。50年代初,毛泽东在同当时的工商业者谈话时还说:“中国的资本家未来是先进者,这张支票我是可以开的。”但后来由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民族资本工商业者的强烈要求,将自有资产国有化。当然也有个别工商业者违法乱纪,特别是有在朝鲜战场上坑害战士的事件等,使我们党对发展私营、个体民营经济开始动摇了,以致全部被公有经济合营了,最后被完全消灭,进入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时期。这个教训是沉痛的,代价是昂贵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在小平理论的指导下,1978年在大连出现了第一个私营照相馆,当时胡耀邦总书记称其为“光彩事业”。1981年在中关村出现了第一个科技型企业,随后民营企业像雨后春笋一样发展起来。一些民营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更是提出了“四不”、“六放”的政策来发展民营经济,即不限速度、不限规模、不限比例、不限行业,放开、放心、放胆、放活、彻底地放、放到底,足见民营经济给当地搞活经济、稳定社会、丰富生活带来诸多裨益。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进一步确立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过去叫非公有制经济,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经营机制,一个是所有制。民营经济本身不是所有制,它不属于我国“八大”所有制概念的任何一种,它是一种经营机制,是一种混合的所有制。根据科技部对全国10万多家民营科技企业的调查,到2003年底,国有成份仅占到民营经济总量的4.5%,私营、个体企业占23%;其余的都是合伙制、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约占72.5%。由此可见,在这支企业群体中,更多是混合所有制,而非单一的私营、个体所有制。
最近,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有些民营企业陷入了困境。虽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也有社会、政府的原因,过热首先是政府热。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后,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看到了发展民营经济的历史潮流势不可挡。民间投资逐年猛增,由10%上升到2003年的60%左右;政府的投资逐年减少,由所占比率80%降到2003年的15%。而2003年上半年出现了反常现象,突然间政府的投资猛增,上半年同比增长到53%,大大超 过了民间投资的增长速度。数字出政绩、出干部,有些人顺着这样的潮流勇进。民营企业遭受到这种社会环境、投资环境带来的影响,有的陷入了困境。还有一些由于理论上的争论导致政策上支持的问题,如我们国家“四大”银行真正用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是非常有限的。这是对公与私、所有制的概念多年爭论不休而引发的连锁反应。有人认为是政府办的、国家办的就姓公,民间办的、个人办的就姓私。我看不一定。
当前,在加强宏观调控中,有的地区过于苛求民营企业,也有的在算历史的旧账。我们知道,培养一个在本地区本行业甚至在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很不容易,是用泪水、汗水,甚至极个别的是用血水铸就的。但是,由于我们在体制上、认识上,在局部地区领导的观念上有误解与误区,没有按正确的宏观调控政策去支持、去管理,搞垮一个企业很容易。当然,这里有一个企业质量与投资产业质量的问题。如果民营企业搞的是钻政府空子的产业,办的是高污染、高投入、高能源消耗,低效益、低效率、低产出的企业,国家肯定是要根据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
适应宏观调控及产业结构调整,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勿须置疑,但是民企本身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总结的经验与教训;在当前乃至一个时期内,民企还需要不断地强身健体,实现更加理性、更加科学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保持冷静理智,防止头脑过热。民营经济有没有热呢?我看民营经济没有热,甚至在公共服务等一些领域,由于体制的障碍还很冷。热,主要是热在头脑,这比防止民营经济过热更重要。现在,民营企业家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在当地也颇有一些影响。民营经济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今非昔比,也就到了防止犯错误的时候。一些企业家受不了头戴“三顶帽”,开始头脑发热,投资冲动,甚至个别企业家口放狂言也有之。这种现象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国家政策、产业结构发生调整的重要时刻,必须要提高企业决策、管理的前瞻性,一旦由于投资决策失误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就会使企业处于危机之中。因此,一定要防止头脑发热。
二足强化企业管理,制定切实策略。一些经济学家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从国外较完善的市场经济经验中,多次论述过民营企业要打破家族式的管理,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但是,民营企业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制定不同规模、不同时期、切实可行的管理策略。
正处于初级发展或原始积累阶段的民营企业,即使花了很高的管理和运营成本,也不见得就会产生高利润。哪种方式适于企业快速积累、健康发展,就采取哪种方式。目前,在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家族式管理仍然有一定的生命力,有着最高的效率、效益与诚信。聘请职业经理人并不一定就能快速发展起来并长期发展下去。东北有一个女企业家,参加了MBA的学习,参照专家的观点、国外的经验聘请了职业经理人,却使企业资产流失500多万元,蒙受了损失,交了学费。
我们不反对企业实行科学的、现代的管理,而是必须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我们反对的是缺乏现代化、民主化的“家长式”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会使我们的企业家成为拍脑袋、拍胸脯、拍大腿的“三拍”经理。最后一拍肯定是交学费了,这一拍动辄就是几百万、上千万,我们能拍几次?
三是强调注重“四性”,加快科技创新。按照国家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民营企业要投资少、效益好、没污染、科技含量高。在对近11万家民营企业的调查中,2003年用于科技创新的资金占销售总额的2.13%,远远超过中共中央提出1%的标准。甚至有的企业用于科技创新的资金占到销售总额的10~15%。如重庆力帆投资的100毫升立式摩托车发动机实现了100%出口,供不应求;在重庆已成为科技创新、出口生产的基地,仅每年申请的专利就达到200余项。这充分说明了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在逐年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也逐年增多,打破了人们认为民营企业技术落后、不能进入现代先进技术型企业的旧观念。
目前,民营经济中的科技型企业近10年来一直发展很快,他们重视科技创新,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是民营企业中的佼佼者。2003年,根据有关部门对近11万家民营科技型企业统计,资产总额达4.4万亿,技工贸总收入达3.3万亿,人均收入达34万元。资产规模在1000万到1亿元的有19800家,超过百亿元的就有6家,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2003年,出口总额达到797亿美元。数字反映了企业的管理、创汇、技术创新的能力。
当然,也不能单纯地强调民营企业都要向高新技术方向迈进。因为民营企业散布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地区,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低却占有较大市场份额,自身的投入产出比例合理、平衡,能够创造利润,解决就业的企业,还是要坚持下去。但是,也有一些只是一般的或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却片面地强调科技的高投入,做出不切实际的科技投资。如湖北有一家企业投资了1000多万元搞DNA转移项目,结果没有进展,只能重新开始。因此,在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时,一定要强调“四性”,即技术的成熟性、市场的潜力性、价格的竞争性、产业科学的政策性,还要进行可行性与不可行性的充分论证,据此做出正确的决策。
四是创造先进文化,激励员工前进。一个企业如果缺少了文化,就意味着缺了精髓,少于灵魂。民营企业的文化一定要靠自身扎扎实实地努力实践创造出来,并创出特色;内容积极向上,形式丰富多样,用先进的、激励员工奋进向上的文化,创造企业的品牌与灵魂。
企业家在社会上的形象是企业文化的代表。我们看一个企业究竟能做多强、走多远,往往看的不是企业规模的大小,而是看企业带头人的社会形象、政治修养和公共道德品质。现在一些民营企业出现了问题,相当多的是因为不规范,缺少文化内涵,甚至是道德和诚信问题,最终毁的是企业,是自己。
五是加快人才培育,提高综合竞争力。目前,民营企业的文化结构、知识结构、人才结构都在朝着比较合理的方向发展。根据全国工商联2002年的统计,在民营经济初创时期,文盲企业家占到40%。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2002年,大学生企业家已占到民营企业家总数的53%,博士生、博士后己占到2%。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受到高度的重视,一些民营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培训基地,加强高科技人才、能够创造自主知识产权人才的培育;有的企业采取对工人轮岗的方式,使其全面提高技术水平。上海、浙江出现了高薪聘请技术、管理、财会人才的现象,甚至有些地区不惜重金聘请海外的技术、管理人才,以人才的培育与引进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使企业走向更加规范的道路。
2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使中国的民营经济已初具规模,具备了占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竞争力;也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和管理人才,能够驾驭资产规模过亿的大型企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在当前加强宏观调控、防止经济过热的重要时期,民营企业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地强化企业管理,加快科技创新,创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培养自己的人才,把我们的企业真正做实、做强、做久,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十年的改革开放,民营经济成就卓著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大地上,特别是在经济领域里出现了一个新的群体,重新点燃了中国的民营经济。这支企业群体是从过去曾有的辉煌,到文革前被消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重新复兴、崛起、发展起来的。
20年来,这支在错综复杂的夹缝中生长出来的企业群体,凭借自身顽强的生命力,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不仅为社会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满足了人们的需求,同时还解决了稳定秩序、创造税收、安排就业等等社会问题。目前,民营经济GDP占到国家总量的60%以上,创造税收占到50%以上,解决就业80%左右。随着民营经济的发展,人们择业观也发生了变化,除了留学生、大学生、博士生,一些党政机关人员、国企下岗职工、部队转业干部也有相当多的人加盟到这支企业群体。如果说,人们过去审视他们的观点和看法是藐视、小视,今天已到了决不可忽视的地步。
然而,对这支企业群体,人们往往只看到了它對社会物质上的贡献,而忽视了它对人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努力实践所发挥的巨大推动作用。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作出了必须毫不动摇地发展民营经济的决定。去年的“两会”,又将保护私有财产写进了宪法。正是他们不断地实践、不断地发展、不断地往前“拱”,使我们的认识由过去的“三不”政策,即不宣传、不鼓励、不给予取缔以观后效,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益、必要的补充,再到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定为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从而在政策上、法律上得以不断地修改与完善,极大地促进了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
2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这支企业群体对我国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甚至对人们的生活方式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我国经济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社会秩序的稳定,以及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与创新,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它是符合我国基本社会制度和政治制度的。
政府的支持、调控与服务,决定着民营经济的发展
当前,中央提出加强宏观调控,防止经济过热,这是改善整个社会投资、经济、企业发展环境,提高社会质量,保证我国经济科学、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前提。民营经济发展快慢、质量好坏,与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强引导、认真服务有直接的关系。哪个地区政府做的好,认真贯彻了党的“十五大”、“十六大”精神,哪个地区的民营经济发展就快,质量就好,规模就大。
沿海地区思想解放,民营经济发展很快,目前已占到全国总量的60%左右;中部地区稍差,西部地区仅占20%。举个例子,1987年甘肃人均GDP为270元,浙江人均GDP为242元,甘肃高于浙江。而浙江与甘肃在地理位置、自然条件、资源情况等多方面又不可同比,浙江的资源在全国排名倒数第三位。但浙江人,特别是温州人非常善于接受新的思想,在经商方面充分运用并重新创造了自己的优势,经济发展很快。到2003年,浙江的经济总量达9200亿元,而甘肃只有1301.1亿元。也就是说,经过从1987年到2003年的发展,浙江的经济总量是甘肃的7倍多;浙江人均GDP达到19730元,而甘肃却为4984元。再如,东三省的木材全国闻名,如果自解放至今将采伐的木材根根相连可以从伊春到月球。2002年,东三省林业总产值为57亿元,而浙江省的林业总产值为59亿元,一个浙江比整个东三省还要高2亿多元。浙江将原木从东三省运出,加工制成家具,再销售到东三省,产值、附加值大大提高了。民营经济发展迈上一个新台阶,再一次证实了政府对民营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澄清民营的概念,搞清过热的主体
早在1942年,毛泽东主席就提出了“民营”一词,1945年在“七大”的政治报告即《论联合政府》中指出,未来的新中国将实行国家资本主义。实际上就是指今天的民营经济。这种私营、混合经济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并与工人阶级国有经济有广泛联盟的经济。1956年公私合营后,我国实行单一的计划经济体制和资源配置方式,开始进入到短缺经济时代。同年12月9日毛泽东同志在上海针对公私合营后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曾经指出,看来我们消灭了资本主义,还要发展资本主义。50年代初,毛泽东在同当时的工商业者谈话时还说:“中国的资本家未来是先进者,这张支票我是可以开的。”但后来由于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民族资本工商业者的强烈要求,将自有资产国有化。当然也有个别工商业者违法乱纪,特别是有在朝鲜战场上坑害战士的事件等,使我们党对发展私营、个体民营经济开始动摇了,以致全部被公有经济合营了,最后被完全消灭,进入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时期。这个教训是沉痛的,代价是昂贵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在小平理论的指导下,1978年在大连出现了第一个私营照相馆,当时胡耀邦总书记称其为“光彩事业”。1981年在中关村出现了第一个科技型企业,随后民营企业像雨后春笋一样发展起来。一些民营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更是提出了“四不”、“六放”的政策来发展民营经济,即不限速度、不限规模、不限比例、不限行业,放开、放心、放胆、放活、彻底地放、放到底,足见民营经济给当地搞活经济、稳定社会、丰富生活带来诸多裨益。
党的“十五大”、“十六大”进一步确立了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过去叫非公有制经济,其实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个是经营机制,一个是所有制。民营经济本身不是所有制,它不属于我国“八大”所有制概念的任何一种,它是一种经营机制,是一种混合的所有制。根据科技部对全国10万多家民营科技企业的调查,到2003年底,国有成份仅占到民营经济总量的4.5%,私营、个体企业占23%;其余的都是合伙制、股份制、有限责任公司,约占72.5%。由此可见,在这支企业群体中,更多是混合所有制,而非单一的私营、个体所有制。
最近,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过程中,有些民营企业陷入了困境。虽然有其自身的原因,但也有社会、政府的原因,过热首先是政府热。1992年小平南巡讲话后,人们的思想进一步解放,看到了发展民营经济的历史潮流势不可挡。民间投资逐年猛增,由10%上升到2003年的60%左右;政府的投资逐年减少,由所占比率80%降到2003年的15%。而2003年上半年出现了反常现象,突然间政府的投资猛增,上半年同比增长到53%,大大超 过了民间投资的增长速度。数字出政绩、出干部,有些人顺着这样的潮流勇进。民营企业遭受到这种社会环境、投资环境带来的影响,有的陷入了困境。还有一些由于理论上的争论导致政策上支持的问题,如我们国家“四大”银行真正用于民营企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是非常有限的。这是对公与私、所有制的概念多年爭论不休而引发的连锁反应。有人认为是政府办的、国家办的就姓公,民间办的、个人办的就姓私。我看不一定。
当前,在加强宏观调控中,有的地区过于苛求民营企业,也有的在算历史的旧账。我们知道,培养一个在本地区本行业甚至在全国都具有一定影响的企业很不容易,是用泪水、汗水,甚至极个别的是用血水铸就的。但是,由于我们在体制上、认识上,在局部地区领导的观念上有误解与误区,没有按正确的宏观调控政策去支持、去管理,搞垮一个企业很容易。当然,这里有一个企业质量与投资产业质量的问题。如果民营企业搞的是钻政府空子的产业,办的是高污染、高投入、高能源消耗,低效益、低效率、低产出的企业,国家肯定是要根据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
适应宏观调控及产业结构调整,树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
民营经济的快速发展勿须置疑,但是民企本身还有很多值得我们总结的经验与教训;在当前乃至一个时期内,民企还需要不断地强身健体,实现更加理性、更加科学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是保持冷静理智,防止头脑过热。民营经济有没有热呢?我看民营经济没有热,甚至在公共服务等一些领域,由于体制的障碍还很冷。热,主要是热在头脑,这比防止民营经济过热更重要。现在,民营企业家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在当地也颇有一些影响。民营经济的政治地位、社会地位今非昔比,也就到了防止犯错误的时候。一些企业家受不了头戴“三顶帽”,开始头脑发热,投资冲动,甚至个别企业家口放狂言也有之。这种现象更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国家政策、产业结构发生调整的重要时刻,必须要提高企业决策、管理的前瞻性,一旦由于投资决策失误导致企业资金链断裂,就会使企业处于危机之中。因此,一定要防止头脑发热。
二足强化企业管理,制定切实策略。一些经济学家从资本主义发展的角度,从国外较完善的市场经济经验中,多次论述过民营企业要打破家族式的管理,推行职业经理人制度。但是,民营企业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地制定不同规模、不同时期、切实可行的管理策略。
正处于初级发展或原始积累阶段的民营企业,即使花了很高的管理和运营成本,也不见得就会产生高利润。哪种方式适于企业快速积累、健康发展,就采取哪种方式。目前,在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进程中,家族式管理仍然有一定的生命力,有着最高的效率、效益与诚信。聘请职业经理人并不一定就能快速发展起来并长期发展下去。东北有一个女企业家,参加了MBA的学习,参照专家的观点、国外的经验聘请了职业经理人,却使企业资产流失500多万元,蒙受了损失,交了学费。
我们不反对企业实行科学的、现代的管理,而是必须要切合实际,实事求是。我们反对的是缺乏现代化、民主化的“家长式”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会使我们的企业家成为拍脑袋、拍胸脯、拍大腿的“三拍”经理。最后一拍肯定是交学费了,这一拍动辄就是几百万、上千万,我们能拍几次?
三是强调注重“四性”,加快科技创新。按照国家提出的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民营企业要投资少、效益好、没污染、科技含量高。在对近11万家民营企业的调查中,2003年用于科技创新的资金占销售总额的2.13%,远远超过中共中央提出1%的标准。甚至有的企业用于科技创新的资金占到销售总额的10~15%。如重庆力帆投资的100毫升立式摩托车发动机实现了100%出口,供不应求;在重庆已成为科技创新、出口生产的基地,仅每年申请的专利就达到200余项。这充分说明了民营企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在逐年加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也逐年增多,打破了人们认为民营企业技术落后、不能进入现代先进技术型企业的旧观念。
目前,民营经济中的科技型企业近10年来一直发展很快,他们重视科技创新,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是民营企业中的佼佼者。2003年,根据有关部门对近11万家民营科技型企业统计,资产总额达4.4万亿,技工贸总收入达3.3万亿,人均收入达34万元。资产规模在1000万到1亿元的有19800家,超过百亿元的就有6家,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2003年,出口总额达到797亿美元。数字反映了企业的管理、创汇、技术创新的能力。
当然,也不能单纯地强调民营企业都要向高新技术方向迈进。因为民营企业散布在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各个地区,劳动密集型、科技含量低却占有较大市场份额,自身的投入产出比例合理、平衡,能够创造利润,解决就业的企业,还是要坚持下去。但是,也有一些只是一般的或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却片面地强调科技的高投入,做出不切实际的科技投资。如湖北有一家企业投资了1000多万元搞DNA转移项目,结果没有进展,只能重新开始。因此,在企业进行科技创新时,一定要强调“四性”,即技术的成熟性、市场的潜力性、价格的竞争性、产业科学的政策性,还要进行可行性与不可行性的充分论证,据此做出正确的决策。
四是创造先进文化,激励员工前进。一个企业如果缺少了文化,就意味着缺了精髓,少于灵魂。民营企业的文化一定要靠自身扎扎实实地努力实践创造出来,并创出特色;内容积极向上,形式丰富多样,用先进的、激励员工奋进向上的文化,创造企业的品牌与灵魂。
企业家在社会上的形象是企业文化的代表。我们看一个企业究竟能做多强、走多远,往往看的不是企业规模的大小,而是看企业带头人的社会形象、政治修养和公共道德品质。现在一些民营企业出现了问题,相当多的是因为不规范,缺少文化内涵,甚至是道德和诚信问题,最终毁的是企业,是自己。
五是加快人才培育,提高综合竞争力。目前,民营企业的文化结构、知识结构、人才结构都在朝着比较合理的方向发展。根据全国工商联2002年的统计,在民营经济初创时期,文盲企业家占到40%。但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2002年,大学生企业家已占到民营企业家总数的53%,博士生、博士后己占到2%。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受到高度的重视,一些民营企业建立了自己的培训基地,加强高科技人才、能够创造自主知识产权人才的培育;有的企业采取对工人轮岗的方式,使其全面提高技术水平。上海、浙江出现了高薪聘请技术、管理、财会人才的现象,甚至有些地区不惜重金聘请海外的技术、管理人才,以人才的培育与引进全面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使企业走向更加规范的道路。
20年改革开放的实践,使中国的民营经济已初具规模,具备了占领国内、国外两个市场的竞争力;也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企业家和管理人才,能够驾驭资产规模过亿的大型企业。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特别是在当前加强宏观调控、防止经济过热的重要时期,民营企业更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地强化企业管理,加快科技创新,创造优秀的企业文化,培养自己的人才,把我们的企业真正做实、做强、做久,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