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我们党的历史方位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形态面临着重大转型,这对于基层党组织也提出了创新要求。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党的基层组织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创新活动内容方式,找准开展活动、发挥作用的着力点,在扩大党员参与面、提高实效性上下功夫,增强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加强城乡基层党建资源整合,普遍推行机关、企业、社区党组织同农村党组织结对帮扶等做法,推动城乡基层党组织互相促进。”[1]高校党支部是党在高校战线历史使命的重要载体,面临着新形势也需要不断创新。基于此,开展党支部共建,正逐渐成为新时期北京高校党建工作的创新点和自觉行动,成为北京高校党建工作创新的普遍做法。
北京高校党支部共建的实践做法
北京是全国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截至2011年,北京共有高校89所(普通高校78所,民办高校11所)。其中,党的关系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的高校(含事业单位)有59所。近年来,北京高校广泛推进党支部共建工作,绝大部分高校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党支部共建。根据一项面向24所北京高校500名党务工作者群体的问卷调查(回收441份,有效回收率为88.2%),自2010年以来,被调查者所在的党组织开展过校内党支部共建的占91.8%,开展过校外党支部共建的占85.0%。关于“开展党支部共建活动的次数”,表示开展“4次及以上”的有17.0%,开展“2次~4次”的有44.0%,开展“1次”的有21. 8%,三者合计占82.8%。
1.共建类型
调查显示:根据共建范围,我们可以将北京高校党支部共建划分为校内共建和校外共建两大类;按照共建主体,我们可以进一步将其分为8类:其中,校内共建一般包含3种类型,即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61.7%),教师党支部之间的共建(40.1%),学生党支部之间的共建(51.5%);校外共建一般包含5种类型,即与所服务的对象(企业、农村、学校等)共建(50.1%),与所在区县、乡镇共建(38.3%),与实践教学基地共建(34.0%),与其他高校同类或相关学科共建(20.6%),与所属行业主管部门共建(12.7%)。
2.共建内容
一是强化支部建设:强化支部建设是指高校党支部与共建单位开展党支部共建,互相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与做法,共同研究和促进基层党支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例如,北京大学中文系2008级本科博士联合党支部利用与延庆县井庄镇柳沟村党支部共建平台,为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提供互相学习、互补增益、增进友谊的机会,有助于党员影响和辐射积极分子,促进党建创新。华北电力大学经管学院2008级学生党支部与京郊农村党支部签订共建协议书,探索学习型、沟通型、实效型、管理型、品牌型党支部建设。
二是服务人才培养:服务人才培养是指高校党支部结合不同专业人才的特点,开展校内、校企、校社共建,建立人才交流平台和实习基地,进行人才交叉培养。例如,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党委组织研究生与本科生、本科生与教学教师、研究生与科研教师进行党支部结对,增进师生交流,拉近师生距离,有助于学生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也有助于教师检验教学成效,改进教学技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离退休分党委组织老少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党员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情感优势,教育引导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
三是促进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建设是指高校党支部与社会城乡区域党支部开展党支部共建,参与当地的社会建设活动,帮助和促进当地社会建设水平的提高和机制的健全、完善。例如,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通过“2 X”的共建模式,为九道弯社区及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紧密式、实体化契约型服务,帮助改进管理模式。[2]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与远郊的村党支部结对帮扶,利用自身智力、技术、信息等资源优势,帮助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和低收入农户的增收,实现京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班子管理水平和党员素质明显提高的目标。
四是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是指高校党支部协助社会共建单位开展调研,撰写规划,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社会共建单位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例如,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开展结对农村调研活动,参与该村“十二五”规划的研究和编制课题,完成规划的设计平面图,为该村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华北电力大学在全国设立50余家校企研究生工作站,依托校董事会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为电力企业协助科研、建言献策。北京印刷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党支部选派、聘请教工党员和行业专家赴西藏新华印刷厂进行技术指导,帮助解决生产难题。
五是促进文化繁荣:促进文化繁荣是指高校党支部与共建单位通过开设讲座、党史教育、文艺汇演、知识竞赛及共建图书馆等形式,促进共建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例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贸易学院国贸专业党支部围绕“抓基层、打基础、促中心”的工作理念,选派学生党员依托专业优势,开展“爱心支教、情暖希望”共建活动;建立家教服务站,为农村学生提供文化、艺术等辅导;选拔优秀学生组织“大手牵小手”主题校园体验游活动,参加旅游、联欢和评奖活动 。这些活动的开展,显著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北京高校党支部共建的成效
北京高校党支部共建作为新时期北京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创新和尝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调查显示:有14.7%的人认为“目前高校开展党支部共建活动的效果很好”,另有77.1%的人认为有“一定效果”,二者合计91.8%。这表明,被调查者普遍认为高校党支部共建产生了积极效果。同时,对于高校党支部共建活动的推广前景,25.4%的被调者表示“很有价值,可大范围推广”,67.1%的人表示“有一定推广价值,但需因地制宜”,二者合计92.5%。这表明,受访者总体看好北京高校党支部共建工作。
1.党支部的活力进一步焕发
通过开展共建活动,高校党支部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活动方式更加多元,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更强。共建活动使党支部能更好地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职能开展工作,既凝聚了党员思想,又锻炼了党员队伍。共建活动着眼于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服务师生、服务社会、服务发展,大大提升了党支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使许多党支部焕发出新的活力。 2.党员思想认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一些北京高校党支部着眼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设立党员绿地责任区、党员卫生责任区,实行党员挂牌警示制,建立各种形式的党员服务组织;通过开展“我是党员一面旗、党员责任在奉献”和“一岗一责双带动”等活动,全方位、多岗位地开展党支部共建、文明创建活动,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通过“红色1 1”等活动,走进农村、融入社会,引导党员学习社会党建的先进经验和社会党员的精神风貌,强化对“三农”问题认识的深化。党员通过参与党支部共建活动,增强了共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了党性修养和专业技能,思想认识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3.党支部与社会的联系进一步密切
通过党支部共建,不少北京高校依托自身党员思想修养和文化氛围优势,引导党员参与和体验社会工作,以出色的工作能力与社会行业、区域党组织共同策划、筹办各项惠民活动,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并与社会行业、区域党组织进行党建及中心事业发展交流,在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发展中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和专业技能。高校党员踊跃参与校地合作,勤于奉献,将高校党员的精神风貌展现在校内外,以实际行动起到“拓展视野、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树立形象”的特殊作用,也激发了高校师生与社会企业职工、社区群众共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以实际行动履行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使命。
4.党群关系和师生关系进一步改善
以往有些高校党支部只注重抓党员的政治学习,而忽视党员参与意识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导致一些师生认为“党员身影平时见不到,知道组织不知谁是党员”“党支部大事管不了,小事管不好”。通过开展共建,不少党支部以崭新视角和长远思路,教育和引导师生党员时刻关心最需要帮助的人,关注经济和社会发展,当好勤务兵、服务员和贴心人,让党员在身体力行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互学互帮中促进教学科研进步,在师生合作中增进情感交流、密切党群关系,促进党群和师生关系进一步改善,也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参与社会建设的使命感和自豪感,继而推进支部工作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
北京高校党支部共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北京高校党支部共建活动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若干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活动难以持续开展,时间难以约定,难以找到合适主题;个别活动形式大于实质,活动实效性不强;缺乏经验总结和积累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1.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
由于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社会的党组织彼此之间既无依靠和制约,也无密切往来,难以形成共建互助的关系,不少北京高校开展党支部共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还不强,投身社会党建的观念淡薄。问卷调查显示:有37.2%的被调查者认为“党支部开展共建活动缺乏内在积极性”。不少党员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单位党员意识”较强,而“社会党员意识”相对较弱,对与社会单位开展党支部共建的认同感不强,不能自觉、主动地与社会单位进行联系。还有些党员自身教学科研活动比较忙,认为党支部共建是“份外事”,这些模糊认识都制约了党支部共建活动的开展。
2.深入研究和系统指导还不够
调查显示:46.0%的被调查者认为开展共建活动最大的困难在于难以找到“双赢”的契合点。所谓“双赢”的契合点,就是共建双方在目标、载体、资源等方面的共同点或互补点。这需要共建活动的推动者进行深入的调研和思考,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反复沟通和协商,在党支部内部达成共识,并与对方党支部达成共识。经验表明,这是党支部共建取得成功和得以持续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加强对党支部共建的研究和指导也非常重要,38.5%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对共建活动的研究和指导”是造成共建活动不能持续推进的原因之一。
3.制度保障和经费投入还不足
制度建设是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党支部共建制度则是共建活动健康、持续开展的保障。不少北京高校党支部开展共建的领导方式、组织形式、工作流程及系统性、规范性等还不够完善,没有固定的制度保障。据调查,只有37.4%的被调查者表示“所在党支部制定了支部共建活动制度”,多数表示“尚未制定或者不明确”。同时,开展党支部共建在财力、物力上也普遍存在着承载能力不足的现象。调查显示:从经费投入来看,61.0%的受访者认为,制约共建活动进一步推广的首要原因就是缺乏经费。据调查,共建经费主要来自上级党组织拨款、本单位行政经费支持,少数来自党员自筹、外来捐赠,没有固定经费来源的不在少数。不少党支部在共建过程中始终感觉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有的党支部为开展共建活动,只能临时调用其他经费,这样就难免与其他工作产生冲突,甚至招来质疑和非议,难以满足共建活动长期开展的需求。
总之,北京高校在党支部共建方面既有成效也有不足,需要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的指导下,针对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中的相关要求,找准切入点,进一步打破界限,整合资源,扬长避短,健全模式,以此改进和创新党支部共建的内容及途径,增强党支部共建机制的融入性和实效性。
(北京印刷学院《北京高校党支部共建模式研究》课题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2]《同在党旗下 携手创和谐—北京大学以高校社区共建为载体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北京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简报》,2011,(10).
[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着力实施“聚力工程”》,同上,2011,(10).
[责任编辑:蔡桂兰 实习编辑:祖 迪]
北京高校党支部共建的实践做法
北京是全国高等教育资源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最为密集的地区。截至2011年,北京共有高校89所(普通高校78所,民办高校11所)。其中,党的关系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的高校(含事业单位)有59所。近年来,北京高校广泛推进党支部共建工作,绝大部分高校都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党支部共建。根据一项面向24所北京高校500名党务工作者群体的问卷调查(回收441份,有效回收率为88.2%),自2010年以来,被调查者所在的党组织开展过校内党支部共建的占91.8%,开展过校外党支部共建的占85.0%。关于“开展党支部共建活动的次数”,表示开展“4次及以上”的有17.0%,开展“2次~4次”的有44.0%,开展“1次”的有21. 8%,三者合计占82.8%。
1.共建类型
调查显示:根据共建范围,我们可以将北京高校党支部共建划分为校内共建和校外共建两大类;按照共建主体,我们可以进一步将其分为8类:其中,校内共建一般包含3种类型,即教师党支部与学生党支部共建(61.7%),教师党支部之间的共建(40.1%),学生党支部之间的共建(51.5%);校外共建一般包含5种类型,即与所服务的对象(企业、农村、学校等)共建(50.1%),与所在区县、乡镇共建(38.3%),与实践教学基地共建(34.0%),与其他高校同类或相关学科共建(20.6%),与所属行业主管部门共建(12.7%)。
2.共建内容
一是强化支部建设:强化支部建设是指高校党支部与共建单位开展党支部共建,互相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与做法,共同研究和促进基层党支部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例如,北京大学中文系2008级本科博士联合党支部利用与延庆县井庄镇柳沟村党支部共建平台,为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提供互相学习、互补增益、增进友谊的机会,有助于党员影响和辐射积极分子,促进党建创新。华北电力大学经管学院2008级学生党支部与京郊农村党支部签订共建协议书,探索学习型、沟通型、实效型、管理型、品牌型党支部建设。
二是服务人才培养:服务人才培养是指高校党支部结合不同专业人才的特点,开展校内、校企、校社共建,建立人才交流平台和实习基地,进行人才交叉培养。例如,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党委组织研究生与本科生、本科生与教学教师、研究生与科研教师进行党支部结对,增进师生交流,拉近师生距离,有助于学生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动手能力,也有助于教师检验教学成效,改进教学技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离退休分党委组织老少党支部结对共建活动,充分发挥离退休老党员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情感优势,教育引导学生党员坚定理想信念。
三是促进社会建设:促进社会建设是指高校党支部与社会城乡区域党支部开展党支部共建,参与当地的社会建设活动,帮助和促进当地社会建设水平的提高和机制的健全、完善。例如,北京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党委通过“2 X”的共建模式,为九道弯社区及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紧密式、实体化契约型服务,帮助改进管理模式。[2]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与远郊的村党支部结对帮扶,利用自身智力、技术、信息等资源优势,帮助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和低收入农户的增收,实现京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领导班子管理水平和党员素质明显提高的目标。
四是促进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是指高校党支部协助社会共建单位开展调研,撰写规划,解决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社会共建单位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例如,北京林业大学材料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开展结对农村调研活动,参与该村“十二五”规划的研究和编制课题,完成规划的设计平面图,为该村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华北电力大学在全国设立50余家校企研究生工作站,依托校董事会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为电力企业协助科研、建言献策。北京印刷学院继续教育学院党支部选派、聘请教工党员和行业专家赴西藏新华印刷厂进行技术指导,帮助解决生产难题。
五是促进文化繁荣:促进文化繁荣是指高校党支部与共建单位通过开设讲座、党史教育、文艺汇演、知识竞赛及共建图书馆等形式,促进共建单位的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例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国际贸易学院国贸专业党支部围绕“抓基层、打基础、促中心”的工作理念,选派学生党员依托专业优势,开展“爱心支教、情暖希望”共建活动;建立家教服务站,为农村学生提供文化、艺术等辅导;选拔优秀学生组织“大手牵小手”主题校园体验游活动,参加旅游、联欢和评奖活动 。这些活动的开展,显著促进了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北京高校党支部共建的成效
北京高校党支部共建作为新时期北京高校党建工作的一项创新和尝试,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调查显示:有14.7%的人认为“目前高校开展党支部共建活动的效果很好”,另有77.1%的人认为有“一定效果”,二者合计91.8%。这表明,被调查者普遍认为高校党支部共建产生了积极效果。同时,对于高校党支部共建活动的推广前景,25.4%的被调者表示“很有价值,可大范围推广”,67.1%的人表示“有一定推广价值,但需因地制宜”,二者合计92.5%。这表明,受访者总体看好北京高校党支部共建工作。
1.党支部的活力进一步焕发
通过开展共建活动,高校党支部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活动方式更加多元,活动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更强。共建活动使党支部能更好地围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职能开展工作,既凝聚了党员思想,又锻炼了党员队伍。共建活动着眼于建设服务型党组织,服务师生、服务社会、服务发展,大大提升了党支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使许多党支部焕发出新的活力。 2.党员思想认识水平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一些北京高校党支部着眼于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设立党员绿地责任区、党员卫生责任区,实行党员挂牌警示制,建立各种形式的党员服务组织;通过开展“我是党员一面旗、党员责任在奉献”和“一岗一责双带动”等活动,全方位、多岗位地开展党支部共建、文明创建活动,为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创造了更好的条件;通过“红色1 1”等活动,走进农村、融入社会,引导党员学习社会党建的先进经验和社会党员的精神风貌,强化对“三农”问题认识的深化。党员通过参与党支部共建活动,增强了共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提升了党性修养和专业技能,思想认识和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升。
3.党支部与社会的联系进一步密切
通过党支部共建,不少北京高校依托自身党员思想修养和文化氛围优势,引导党员参与和体验社会工作,以出色的工作能力与社会行业、区域党组织共同策划、筹办各项惠民活动,参与社会管理和服务,并与社会行业、区域党组织进行党建及中心事业发展交流,在参与社会实践、服务社会发展中提升党员的党性修养和专业技能。高校党员踊跃参与校地合作,勤于奉献,将高校党员的精神风貌展现在校内外,以实际行动起到“拓展视野、凝聚人心、汇聚力量、树立形象”的特殊作用,也激发了高校师生与社会企业职工、社区群众共担社会责任的意识,以实际行动履行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使命。
4.党群关系和师生关系进一步改善
以往有些高校党支部只注重抓党员的政治学习,而忽视党员参与意识的培养和实践技能的提高,导致一些师生认为“党员身影平时见不到,知道组织不知谁是党员”“党支部大事管不了,小事管不好”。通过开展共建,不少党支部以崭新视角和长远思路,教育和引导师生党员时刻关心最需要帮助的人,关注经济和社会发展,当好勤务兵、服务员和贴心人,让党员在身体力行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互学互帮中促进教学科研进步,在师生合作中增进情感交流、密切党群关系,促进党群和师生关系进一步改善,也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参与社会建设的使命感和自豪感,继而推进支部工作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
北京高校党支部共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北京高校党支部共建活动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也存在若干现实问题,主要表现在:活动难以持续开展,时间难以约定,难以找到合适主题;个别活动形式大于实质,活动实效性不强;缺乏经验总结和积累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
1.思想认识还不够到位
由于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社会的党组织彼此之间既无依靠和制约,也无密切往来,难以形成共建互助的关系,不少北京高校开展党支部共建的自觉性和责任感还不强,投身社会党建的观念淡薄。问卷调查显示:有37.2%的被调查者认为“党支部开展共建活动缺乏内在积极性”。不少党员受传统管理体制的影响,“单位党员意识”较强,而“社会党员意识”相对较弱,对与社会单位开展党支部共建的认同感不强,不能自觉、主动地与社会单位进行联系。还有些党员自身教学科研活动比较忙,认为党支部共建是“份外事”,这些模糊认识都制约了党支部共建活动的开展。
2.深入研究和系统指导还不够
调查显示:46.0%的被调查者认为开展共建活动最大的困难在于难以找到“双赢”的契合点。所谓“双赢”的契合点,就是共建双方在目标、载体、资源等方面的共同点或互补点。这需要共建活动的推动者进行深入的调研和思考,以极大的热情和耐心,反复沟通和协商,在党支部内部达成共识,并与对方党支部达成共识。经验表明,这是党支部共建取得成功和得以持续的关键所在。另一方面,加强对党支部共建的研究和指导也非常重要,38.5%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对共建活动的研究和指导”是造成共建活动不能持续推进的原因之一。
3.制度保障和经费投入还不足
制度建设是一切工作的重要保证,党支部共建制度则是共建活动健康、持续开展的保障。不少北京高校党支部开展共建的领导方式、组织形式、工作流程及系统性、规范性等还不够完善,没有固定的制度保障。据调查,只有37.4%的被调查者表示“所在党支部制定了支部共建活动制度”,多数表示“尚未制定或者不明确”。同时,开展党支部共建在财力、物力上也普遍存在着承载能力不足的现象。调查显示:从经费投入来看,61.0%的受访者认为,制约共建活动进一步推广的首要原因就是缺乏经费。据调查,共建经费主要来自上级党组织拨款、本单位行政经费支持,少数来自党员自筹、外来捐赠,没有固定经费来源的不在少数。不少党支部在共建过程中始终感觉捉襟见肘、力不从心,有的党支部为开展共建活动,只能临时调用其他经费,这样就难免与其他工作产生冲突,甚至招来质疑和非议,难以满足共建活动长期开展的需求。
总之,北京高校在党支部共建方面既有成效也有不足,需要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的指导下,针对所存在的问题,结合北京市“十二五”规划中的相关要求,找准切入点,进一步打破界限,整合资源,扬长避短,健全模式,以此改进和创新党支部共建的内容及途径,增强党支部共建机制的融入性和实效性。
(北京印刷学院《北京高校党支部共建模式研究》课题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9年9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
[2]《同在党旗下 携手创和谐—北京大学以高校社区共建为载体提升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北京教育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简报》,2011,(10).
[3]《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着力实施“聚力工程”》,同上,2011,(10).
[责任编辑:蔡桂兰 实习编辑:祖 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