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想起“五毒”,缘于端午节。我老家的习俗,端午这天,除了要吃粽子、喝雄黄酒、在门上插艾草、烧杂树头水洗澡外,祖母或是外祖母还要给自己的孙儿孙女、外孙外孙女戴上绣有“五毒”的红肚兜,意为“戴上五毒,百毒不侵”,这多少有点儿以毒攻毒的意思,大约是想要用这五种超级厉害的毒物来吓唬其他的毒物,让它们不敢轻易来犯。这“五毒”的品种和排行,各地不同,我老家的排序是以蜈蚣为首,其余四种依次为蛇、蝎、壁虎、蟾蜍。
蜈蚣在我老家时庄并不多见,要想见它,真正不易,须得扒开那土块瓦片底下细细地找,即便如此,也不是总能如愿,有时忙活半天,却不见半条蜈蚣的踪迹,让人叹息。
时庄人叹息自有叹息的道理,因为蜈蚣可以换钱,李口街上的供銷社里不但收知了壳,也收干蜈蚣,而且价格不菲,一条筷子长的大蜈蚣甚至可以换到五角钱,这在当时是个很大的诱惑。一个壮劳力辛辛苦苦干上一天活儿也只记上一分工,这一分工也就值两三角钱,要是能捉到一条大蜈蚣,就可抵得上两三天的苦力,这样的好事哪儿去找?在时庄,捉到一条蜈蚣就像跌个跟头捡到个金元宝一样幸运。但也不是绝对没有可能,有时它会在你意想不到的时候出现。比如有一次,我就在穿鞋的时候从鞋里倒出一条,这让我在惊悸之余也有额外的惊喜。我得感谢我的朋友小泥蛋,若是没有他被躲在鞋里的蝎子勾一下的经历,我也不会养成穿鞋时要把鞋口朝下磕磕的习惯。这真是一个好习惯,它在关键的时刻救了我,使我躲过了一次脚丫子被蜈蚣钳咬的劫难。
我虽然没有被蜈蚣钳咬的经历,但它的厉害我却是亲眼所见。一次,我在草丛里捉小皮匠①玩,就亲眼见到一条红色大蜈蚣追击一只小皮匠的情景。在我的印象中,小皮匠的行动就够迅速的了,我们捉它有时还要扑上好几次才能捉住,但它遇到蜈蚣就要逊色许多。只见这条蜈蚣如一道红色闪电,一下子就蹿到小皮匠的身边,还没容我看清楚它怎样动作,小皮匠已经蹬蹬两条大腿,身子一阵颤抖,一动不动了。我在目睹这个过程之后,又一次庆幸那次的有惊无险。“五毒之首”的蜈蚣,实在不是浪得虚名。
起初我以为小皮匠是被蜈蚣的牙咬死的,后来在认真观察后才知道不是,原来蜈蚣的那对能置猎物于死地的大钳并不是牙齿,而是由第一节身体上的一对脚变成的,这对脚的尖头上各有一个细孔,和贮藏毒汁的腺体相连,猎物被它钳住时,毒液便会注射进皮肉里。蜘蛛、蝎子等动物也差不多,只是有的用脚,有的用嘴,有的用尾钩而已,都像护士手里的注射器。我有点儿怀疑注射器的发明者是不是受到了它们捕猎的启发。
蜈蚣跟其他虫子最大的区别来自它那火车一样一节一节连起来的身体,以及每节身体下的一对脚。它如何协调使用这么多条腿一直是个谜,大约连它自己都不知道。这该是一种本能,如果一定要弄清它走路的时候先迈哪条腿,对于它自己来说该是一个悲剧。
有这样一个故事:哲学家青蛙见了蜈蚣,久久地注视着,心里很纳闷儿——四条腿走路都那么困难,蜈蚣居然有那么多条腿,它如何行走?这简直是奇迹!于是青蛙拦住了蜈蚣,问道:“我是个哲学家,但是被你弄糊涂了,有个问题我解答不了——你是怎么用这么多条腿走路的?”
蜈蚣说:“我一直就这么走的,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现在既然你问了,那我得想一想才能回答你。”这念头第一次进入了蜈蚣的意识。事实上,青蛙是对的——该先动哪条腿呢?蜈蚣站立了几分钟,动弹不得,蹒跚了几步,终于趴下了。它对青蛙说:“请你再也别问其他蜈蚣这个问题了,我一直都在走路,这根本不成问题,现在你把我害苦了!我动不了了,那么多条腿要移动,我该怎么办呢?”
看来,有些事情还真不能刨根问底。
跟蜈蚣长相差不多的虫儿,在时庄还有另外一种,着一身灰白衣裳,也有许多条腿,看上去像是一只会跑的草鞋底,因此时庄人就把它叫作“草鞋底”,其实它的学名该叫“蚰蜒”(yóu yán)。“草鞋底”喜欢在夜晚活动,有时我在床上睡觉的时候会见它在墙上爬,就赶紧找东西把它拍死,最好的工具居然也是鞋底,“鞋底”遇上鞋底,吃亏的自然是“鞋底”。这种虫儿好像没有蜈蚣凶猛,不知道它是否以食比它更小的虫儿为生,至少我没听说谁被它咬过,只是因为模样跟蜈蚣大致相似而招人讨厌。它跟蜈蚣最大的不同,除了颜色,还有腿,它的腿没有蜈蚣的结实,极容易断,有时并没拍到它,腿先掉了几条。
我对蜈蚣,是又怕又爱,怕的原因自不必说,爱的缘由却在换钱之外。有一段时间,我一直梦想着能有一条飞蜈蚣,平时装在一只盒子里,在我遇到危险的时候它可以像一道金光一样飞出去保护我。当然,这一想法是在上了初中读了那篇著名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以后才产生的。
选自《肚兜上的主角》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
主编点评
作家韩开春以孩童的视角,描摹了五毒之首——蜈蚣。文章蕴含丰富有趣的生物知识,充满奇趣烂漫的写意风味,让小读者在享受阅读的同时,拉近与自然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