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6月23日,由《北京科技报》和中国科协联合举办的第五届“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举行,活动以“食品添加剂与公众健康”为主题,四位食品安全和食品包装专家向30多家国内媒体普及了食品添加剂的相关科学知识。
食品安全感不可靠
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食品安全问题。判断食品安全问题,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食品安全性,它是客观的,可以测定、评价的。说食品安全不安全,实际是由国家的标准决定,符合国家标准就是安全的,这是可以客观测定的。
另外一个是食品安全感,现在引起大家对食品安全比较恐惧的、更多的原因是大家对食品安全感的问题,不是安全性,是大家自己的感觉,这是由心理因素决定的。
关于食品的安全性和安全感,其实有很多科学家做过比较,比如日本东京大学的黑木博士做过类似研究,发现消费者和专家,往往对食品安全性和安全感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一般的消费者,认为影响食品安全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食品添加剂,大家对添加剂非常担心。以下是农药,但是根据免疫学调查,实际影响每个人健康最重要的因素是普通食品和抽烟。美国有一个科学家发表过一篇文章,每天吃烤鱿鱼、烘烤食品、喝酒,引起癌症的几率比农药与添加剂高很多倍。这是专家和普通的消费者观点的差距。
如何远离塑化剂
塑化剂不光包含食品,还有药品、包装、儿童玩具和日常用到的化妆品。关于如何远离塑化剂,我建议,一是避免使用塑料制品,相对玻璃、金属来讲,塑料制品的安全性确实要低一些,不耐高温。
另外,市民在保存食品用保鲜膜的时候尽量选择PE的塑料制品,不要选择PPC的塑料制品。消费者在购买保鲜膜时要注意QS标志。
用PPC保鲜膜包熟食、油脂食品对健康危害极大,很多企业包装上,甚至没有中文标识,为什么?因为他不想让你知道用什么材料,也不想让你知道里面含塑化剂。他建议政府要加大这方面的监管力度,同时,他提醒市民热的东西会溶解塑化剂,包括带颜色的。
还有就是尽量少用塑料容器装食品放在微波炉中加热,因为微波炉加热时温度相当高,油脂性食品更会加速塑料的溶出。唯一能够在微波炉中加热的是代号为5的塑料制品,就是聚丙烯,代号PP,快餐盒和喝水的杯子一定要用PP的。
谨慎添加微量元素
我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领域做了将近30年的研究,我最深的体会就是八个字: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在微量元素研究的领域里有两个重要法则,一是著名的伯特兰德曲线,也就是讲微量元素不能简单地划分为有毒还是无毒,他们在人体内是有一个安全限量的。第二个法则是人体内环境稳定调节机制。就是当面对元素和矿物质摄入缺乏和过量的时候,机体是可以自行调节的。
拿补铁来说过量补铁会给健康造成危害,有报道说,血液中的铁含量越高,人患癌症的几率越大。
其实,在我国传统饮食中有非常多的食物含铁丰富,比如动物肝脏、肾脏、其次是瘦肉、鸡、鱼、紫菜、海带、黄花菜、芝麻、大枣、葡萄干都含有丰富的铁,药补不如食补,食物是最好的药物,用天然食物补铁,对于轻度缺铁性患者是相对安全可靠的方法。
跟添加剂和平共处
食品添加剂的原意是为了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便利加工有利于防腐等等,食品添加剂是为食品的安全和品质着想而添加进去的东西,如果这点不搞清楚,那概念就完全错了。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塑化剂是食品添加剂,三聚氰胺、苏丹红是食品添加剂,实际上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
化学品如何改变食品品质和色香味,食品添加剂有22大类,他们的意义和作用都不一样,比如色素,加到食品里以后颜色会马上改变,像香味的物质,其实都是模拟天然的物质来提取的,或者是组合在一起的。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滥用,或者是用国家根本不许可加的、根本不该加到食品里的东西,所以这是两个性质的问题。大家因为这个原因,认为食品添加剂都是毒药就有点偏颇了。
但我个人非常不支持食品添加剂过多的食品,不要大吃,因为这些食品,哪怕添加剂不过量,一般来讲营养价值也都很低。我会主动选择添加剂比较少的。同时,政府进行严格管理,不该加的地方不加,而且绝对不要加错品种、范围和用量,我们的安全还是可以得到保证的,我们还是可以跟添加剂和平共处的。
食品安全感不可靠
我们应该正确地理解食品安全问题。判断食品安全问题,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食品安全性,它是客观的,可以测定、评价的。说食品安全不安全,实际是由国家的标准决定,符合国家标准就是安全的,这是可以客观测定的。
另外一个是食品安全感,现在引起大家对食品安全比较恐惧的、更多的原因是大家对食品安全感的问题,不是安全性,是大家自己的感觉,这是由心理因素决定的。
关于食品的安全性和安全感,其实有很多科学家做过比较,比如日本东京大学的黑木博士做过类似研究,发现消费者和专家,往往对食品安全性和安全感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一般的消费者,认为影响食品安全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食品添加剂,大家对添加剂非常担心。以下是农药,但是根据免疫学调查,实际影响每个人健康最重要的因素是普通食品和抽烟。美国有一个科学家发表过一篇文章,每天吃烤鱿鱼、烘烤食品、喝酒,引起癌症的几率比农药与添加剂高很多倍。这是专家和普通的消费者观点的差距。
如何远离塑化剂
塑化剂不光包含食品,还有药品、包装、儿童玩具和日常用到的化妆品。关于如何远离塑化剂,我建议,一是避免使用塑料制品,相对玻璃、金属来讲,塑料制品的安全性确实要低一些,不耐高温。
另外,市民在保存食品用保鲜膜的时候尽量选择PE的塑料制品,不要选择PPC的塑料制品。消费者在购买保鲜膜时要注意QS标志。
用PPC保鲜膜包熟食、油脂食品对健康危害极大,很多企业包装上,甚至没有中文标识,为什么?因为他不想让你知道用什么材料,也不想让你知道里面含塑化剂。他建议政府要加大这方面的监管力度,同时,他提醒市民热的东西会溶解塑化剂,包括带颜色的。
还有就是尽量少用塑料容器装食品放在微波炉中加热,因为微波炉加热时温度相当高,油脂性食品更会加速塑料的溶出。唯一能够在微波炉中加热的是代号为5的塑料制品,就是聚丙烯,代号PP,快餐盒和喝水的杯子一定要用PP的。
谨慎添加微量元素
我在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领域做了将近30年的研究,我最深的体会就是八个字:物无美恶,过则为灾。
在微量元素研究的领域里有两个重要法则,一是著名的伯特兰德曲线,也就是讲微量元素不能简单地划分为有毒还是无毒,他们在人体内是有一个安全限量的。第二个法则是人体内环境稳定调节机制。就是当面对元素和矿物质摄入缺乏和过量的时候,机体是可以自行调节的。
拿补铁来说过量补铁会给健康造成危害,有报道说,血液中的铁含量越高,人患癌症的几率越大。
其实,在我国传统饮食中有非常多的食物含铁丰富,比如动物肝脏、肾脏、其次是瘦肉、鸡、鱼、紫菜、海带、黄花菜、芝麻、大枣、葡萄干都含有丰富的铁,药补不如食补,食物是最好的药物,用天然食物补铁,对于轻度缺铁性患者是相对安全可靠的方法。
跟添加剂和平共处
食品添加剂的原意是为了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便利加工有利于防腐等等,食品添加剂是为食品的安全和品质着想而添加进去的东西,如果这点不搞清楚,那概念就完全错了。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塑化剂是食品添加剂,三聚氰胺、苏丹红是食品添加剂,实际上根本不是食品添加剂。
化学品如何改变食品品质和色香味,食品添加剂有22大类,他们的意义和作用都不一样,比如色素,加到食品里以后颜色会马上改变,像香味的物质,其实都是模拟天然的物质来提取的,或者是组合在一起的。现在的主要问题是滥用,或者是用国家根本不许可加的、根本不该加到食品里的东西,所以这是两个性质的问题。大家因为这个原因,认为食品添加剂都是毒药就有点偏颇了。
但我个人非常不支持食品添加剂过多的食品,不要大吃,因为这些食品,哪怕添加剂不过量,一般来讲营养价值也都很低。我会主动选择添加剂比较少的。同时,政府进行严格管理,不该加的地方不加,而且绝对不要加错品种、范围和用量,我们的安全还是可以得到保证的,我们还是可以跟添加剂和平共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