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阅读教学,从教学时间来看占语文教学总量的70%左右。可见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质量高低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质量的高低优劣。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
一、抓住两个环节:预设、生成
1.预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要改进预设。这种预设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生活。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预计到揭题后组织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时,学生可能会提出“谁向谁借箭?为什么借箭?是怎样借的箭?借到箭没有”等一系列问题,也预计到学生一读课文就可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正因为如此,我将整个课应组织讨论的问题扼要揿定在“草船借箭”实为“草船‘骗’箭”上,并又据此做了具体的预设:如有学生提出这问题,则直接组织讨论;如学生一时提不出这问题,则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作深入思考。对于该问题的答案或许学生能侧重说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对于“暗示着这些箭在随后的赤壁大战中要‘还’给曹操——射向曹军”的答案,若学生说不出,则要启发学生联系赤壁大战做链接思考。这样的多维预设及导向,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服务意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生成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它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成功的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体。如果说高质量的预设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前提,那么动态生成则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变化发展有时和某种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的时候两者是有差异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时,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原有的教学预设,机智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
二、把握两个关键:本体、简约
1.本体
杨再隋教授曾说过:“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语文课就要扎扎实实地上,阅读教学就要讲字、词、句、篇,就要训练听、说、读、写。当前阅读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难读的句子不多念几遍,难写的字不多写几次,该解释的词不解释,该辨析的词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该归纳的段意不归纳,至于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符号知识更是一溜而过。
特级教师薄俊生执教的《滴水穿石的启示》,在学完了第一自然段,感受了水滴的“锲而不舍、日雕月琢”后,薄老师请大家朗读这一自然段。可是学生却读得很轻很快,没有什么感情。薄老师马上幽默地说:“老师听了,觉得这水滴一会儿滴在这里,一会儿滴在那里。谁能让它滴在同一个地方?”一位学生站起来朗读,强调了句中的“总是”和“同一个地方”。一般来说,到此就够了,可薄老师又说:“水滴是滴在同一个地方了。但我听了觉得水滴滴了一会儿就不滴了,是吗?谁来读句子,让我们感觉水滴一直不停地在滴。”学生再读这段话的时候,就注意把句中的“接连不断、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等词语读好了。到此,指导朗读还没有完,薄老师又开口了:“水滴滴穿石块容易吗?谁能读出水滴的不容易?”自然,学生就知道要读好句中的“接连不断、总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终于”等词语。一次又一次,一连四次朗读指导,学生对这段话的理解又深了一层,对水滴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又多了一层感悟,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可以说是质的飞跃。这样的阅读课,指导到位,训练扎实,读得充分,说得透彻。
2.简约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曾几何时,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变脸”层出不穷:沸沸扬扬的“超文本”对话讨论,虽热热闹闹,但不着边际;铺天盖地的多媒体“轰炸”,虽五花八门,但冲淡思维……针对“语文课堂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这个认识差,大家开始呼吁“语文教学,切莫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园”!峰回路转,语文教学竖起了“简约”的大旗,要删繁就简,返璞归真。
简约不是简单,是在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的、无休止的、不必要的、闲散的东西,最大限度地追求阅读教学的最优化。
一、抓住两个环节:预设、生成
1.预设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倡导生成的课堂教学不是不要预设,而是要改进预设。这种预设更多地关注课堂上学生的精神生活。正如叶澜教授所说:“一个真正把人的发展放在关注中心的教学设计,会使师生教学过程创造性的发挥提供时空余地。”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有充分的预设,才能临危不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如教学《草船借箭》一课时,我预计到揭题后组织学生围绕课题质疑时,学生可能会提出“谁向谁借箭?为什么借箭?是怎样借的箭?借到箭没有”等一系列问题,也预计到学生一读课文就可以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正因为如此,我将整个课应组织讨论的问题扼要揿定在“草船借箭”实为“草船‘骗’箭”上,并又据此做了具体的预设:如有学生提出这问题,则直接组织讨论;如学生一时提不出这问题,则在引导学生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启发学生作深入思考。对于该问题的答案或许学生能侧重说出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对于“暗示着这些箭在随后的赤壁大战中要‘还’给曹操——射向曹军”的答案,若学生说不出,则要启发学生联系赤壁大战做链接思考。这样的多维预设及导向,不仅体现了教师的服务意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生成
“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行,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它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是学生与教师、同伴、作者“思维碰撞、心灵沟通、情感融合”的“动态”过程,会有许多意外与惊喜。教学需要预设,但预设不是教学的全部。成功的课堂是预设与生成的结合体。如果说高质量的预设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前提,那么动态生成则是阅读教学成功的关键。学生的差异性和教学的开放性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教学活动的变化发展有时和某种教学预设相吻合,而更多的时候两者是有差异的甚至是截然不同的。当教学不再按照预设展开时,教师将面临严峻的考验和艰难的抉择。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选择、整合乃至放弃原有的教学预设,机智地生成新的教学方案。
二、把握两个关键:本体、简约
1.本体
杨再隋教授曾说过:“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就是学生学习说语文、讲语文、读语文、写语文、用语文的课。”语文课就要扎扎实实地上,阅读教学就要讲字、词、句、篇,就要训练听、说、读、写。当前阅读教学中虚化现象比较普遍,热热闹闹走过场,认认真真搞形式,语言训练不到位、不落实,难读的句子不多念几遍,难写的字不多写几次,该解释的词不解释,该辨析的词不辨析,该品味的句子不反复品味,该归纳的段意不归纳,至于最基本的句子、篇章知识、标点符号知识更是一溜而过。
特级教师薄俊生执教的《滴水穿石的启示》,在学完了第一自然段,感受了水滴的“锲而不舍、日雕月琢”后,薄老师请大家朗读这一自然段。可是学生却读得很轻很快,没有什么感情。薄老师马上幽默地说:“老师听了,觉得这水滴一会儿滴在这里,一会儿滴在那里。谁能让它滴在同一个地方?”一位学生站起来朗读,强调了句中的“总是”和“同一个地方”。一般来说,到此就够了,可薄老师又说:“水滴是滴在同一个地方了。但我听了觉得水滴滴了一会儿就不滴了,是吗?谁来读句子,让我们感觉水滴一直不停地在滴。”学生再读这段话的时候,就注意把句中的“接连不断、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等词语读好了。到此,指导朗读还没有完,薄老师又开口了:“水滴滴穿石块容易吗?谁能读出水滴的不容易?”自然,学生就知道要读好句中的“接连不断、总是、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终于”等词语。一次又一次,一连四次朗读指导,学生对这段话的理解又深了一层,对水滴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又多了一层感悟,学生的朗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甚至可以说是质的飞跃。这样的阅读课,指导到位,训练扎实,读得充分,说得透彻。
2.简约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入,曾几何时,新的语文课堂教学“变脸”层出不穷:沸沸扬扬的“超文本”对话讨论,虽热热闹闹,但不着边际;铺天盖地的多媒体“轰炸”,虽五花八门,但冲淡思维……针对“语文课堂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这个认识差,大家开始呼吁“语文教学,切莫种了人家的田,荒了自家的园”!峰回路转,语文教学竖起了“简约”的大旗,要删繁就简,返璞归真。
简约不是简单,是在教学中尽量排除一些形式的、无休止的、不必要的、闲散的东西,最大限度地追求阅读教学的最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