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英国电影

来源 :世界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asycha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家”阅读
金面具:英国电影学院奖

  跟法意德日,或者中国香港地区、韩国相比,英国电影的历史成就和当下地位都不够拿得出手。作为一门产业,它是好莱坞的附庸,而作为一个“艺术流派”,它又缺乏个性,和辉煌的“英国文学”“英国流行乐”,完全没法相提并论。
  从“一战”开始直到今天,好莱坞一直占据着英国电影市场80%以上的份额,以至于英国政府早在1920年代就开始对美国电影执行进口配额制。“二战”结束后,更是一度对好莱坞电影开征起了高额关税,但戏院和观众宁肯重温好莱坞老片也不愿支持国产新片。五六十年代之后,随着好莱坞八大公司把大不列颠当做外景地和人才储备库,英国电影更是近乎矮化成了好莱坞制片工业的一间外包车间。到了1990年代初期,英国影业跌入历史谷底,纯英产影片的年产量只有六七部,而包括英美合拍在内的好莱坞大片,近乎垄断地占去了90%的市场份额。英国电影界于是哀叹,“‘英国电影工业’有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它不是英国的”。
  而 在“艺术电影”这另一方天地里,英吉利也谈不上出色,意法德自不用说,似乎比起波兰、捷克、丹麦,都要稍逊一筹。最关键在于,当欧陆电影人已经把电影带入到了抽象的、先锋的“现代艺术”时空之时,他们的英伦同行,好像一直跳不出莎士比亚戏剧和狄更斯小说所划定的“古典主义”红圈,而只对叙事强烈的写实题材感兴趣。所以,英国电影最擅长的两大部分:当代社会问题剧和“遗产电影”(即《傲慢与偏见》等古典文学改编作品或历史人物传记片),也就成了一种必然的结果。
  最终,007、哈利·波特、指环王……这些“英国故事”,都变成了好莱坞出品,而安东尼奥尼的伦敦题材《放大》,则成了意大利电影的经典、搭载着存在主义和心理分析的现代视听艺术的范本。
  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很多,而且彼此产生了复杂的化学反应,并不能简单归结为“好莱坞实在太强了”,因为,好莱坞电影对所有的本土电影都在无差别碾压,但欧洲大陆始终能守住小半壁江山,意大利、法国、德国都先后跃升为电影大国,不但涌现了一大批艺术电影杰作和大师,本土商业片的道统及势力也一直坚挺,这说明英 国的状况更为特殊。
  首先一条是,由于有同文同种的便利,从卓别林开始,希区柯克、费雯丽、大卫·里恩、肖恩·康纳利、雷德利·斯科特、克里斯托弗·诺兰、杰森·斯坦森、“卷福”康伯巴奇等等一代代英伦影人,一颗红心都向着好莱坞,并进而由此攀上了银幕世界的王座。所以,虽然奥斯卡的表演奖项几乎要被英国人承包了,但他们更多只是在为美国电影加分,而当他们回来拍纯粹的英国独立电影时,本国同胞通常也不买账——20年来,纯英 产影片的年产量从几十部逐渐上升到今天的100多部,而美英合拍片则始终维持在20部上下,但是,后者的票房份额几乎一直是前者的两倍以上。
英国演员“卷福”康伯巴奇

  另一个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基于民族性格、历史传统、经济实力,大不列颠始终以“光荣孤立”自傲。所以,当法国为首的欧洲文化界用“作者论”、电影节及政府补 贴,构建起了一整套 “抵制美国文化侵略”的艺术电影生产/消费体制之后,被好莱坞压得抬不了头的英国电影,却并没有加入海峡对岸的这个抵抗阵营。精英的、 小众的、强调“作者”个人化表达的艺术电影,在英国一直未能枝繁叶茂。
  这是一种上至官方,下到从业者自身的选择,比如好莱坞八大制片公司历史上唯一的非美籍CEO、英国著名制片人大卫·普特南,就在他那本精彩的世界电影工业简史《不宣而战:好莱坞vs.全世界》里,再三抨击了法国人倡导的“作者论”,认为其结果就是“观众几乎都要躲开欧洲电影”。另一个显著的证据是,欧洲大国中,只有英国没有重要的国际电影节。而英国影业最大的危机发生在1980年代,撒切尔夫人领衔的保守党政府上台,认为电影只是一项“商业”,因此依照自由竞争原则,废除了英国施行多年的进口配额制和伊迪税 (即针对每张电影票的征税,用于补贴英国国产电影),从而给不左不右的英国电影带来了毁灭性打击。直到“偏左”的工党执政,扶助本土电影的政策才重新制定并实施,但补贴力度仍然远逊于法国。
  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原因,非英语国家一般还能为本土商业片、尤其是语言类喜剧保住一块自留地,但英语系诸国,连这个阵地都会失守。所以,最终留给英国电影人发挥的,就只能是前述的批判现实主义类和文学名著改编类电影了。而这两种电影,恰好构成了英国风貌的两极:一边是粗鲁丑陋的当代民生,其本质是对足球流氓为典型象征的“老旧英国”种种凋敝颓丧现实的写真;而另一边,则是温文尔雅、风度翩翩的黄金时代,充溢着对二三百年前日不落帝国如日中天、尊卑有序的好年景的乡愁。
英国电影《甘地传》
其他文献
喻建十,天津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术创作研究院院长;国家教育部美术学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文联委员。我们开设“建十聊书画”专栏,藉此来探讨中国书画笔墨技巧及精神层面的关系,解读一个好的书画家是如何通过“寄兴笔墨”来表达个人修养、
尖晶石是一种取自自然铝酸镁的矿物材料,可为宝石,如黑太子红宝石(Black Prince’s Ruby)就是一种有色的尖晶石。近日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US Naval Research Laboratory)的科学家通过十几年的研究,终于利用尖晶石制作出了一种透明的金属黏土,它能作为超级坚硬的屏幕的原材料,比现有的防弹玻璃更轻更牢固。它用途广泛,不仅可以在保护军事设施方面发挥作用,同时也能用于空间
丝绸之路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间,是古代中国开辟的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通道,历史上取到了促进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今天,为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为帮助读者了解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从本期开始,“文化交流”栏目将陆续推出
《恋上春树》是日本导演矢口史靖的作品。自2014年上映以来收获了极高的关注度,好评如潮,接连斩获第38届日本电影学院奖和第9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男配角奖。《恋上春树》是电影的香港译名,台湾将片名直译为《哪啊哪啊神去村》,虽忠实于日文片名,但却少了几分诗意,“春树”是勃勃生机的象征,对树木的爱恋正是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呈现。电影根据日本作家三浦紫苑的小说《神去村日常》改编而来。在狂热追求大制作、场面特效
德语作家弗兰茨·卡夫卡初入小说世界,就将中国文化纳入了笔下。以其现存小说中创作最早的作品,初稿大概创作于1903年—1904年冬天的小说《一次战斗纪实》为例,这部与中国文化具有明显关联的小说,既描写了典型的东方人形象,也描写了以中国轿子以及皮影为原型的担架、黄色棉纸剪影。但此时卡夫卡涉及中国文化的描写,仅仅是摹写中国人、物的外形,直到1912年之后,中国文化精神的内核才真正融入卡夫卡的小说。从此,
街舞给社会带来多大的文化冲击难于道明,但迄今为止,在社区、广场、人行道上,这种显示身体协调和力量的舞蹈,已经成为年轻人宣泄激情的一种艺术形式。他们彼此炫技,身体紧贴地面,以各种惊险动作和花哨的舞态,惹得路人驻足观望,拍手叫绝。  一  街舞是现代社会文化的产物,伴随工业革命的步调,机械化代替了手工劳作,城市文明以一种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出现在世人眼前。为了减轻思想的压力,许多人逐渐抛弃传统的文化理念和
许多虔诚的宗教信徒会为了信仰而散尽家财,远离父母妻儿,背着简单的行囊云游四方,从此过着居无定所、漂泊流浪的生活,并将其视为一种修行。而不少著名的画家同样是为了艺术追求和人生理想,千金散尽,过起返璞归真的生活。倪瓒和高更就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两位。  倪瓒(1301—1374),我国元代著名的山水画家,与黄公望、王蒙、吴镇合称为“元四家”。元代在游牧民族皇权的统治下,许多汉族文人不再将出仕报国视为人生理
金秋十月,微风徐徐的黎明,我们驱车从巴黎前往滑铁卢镇。一路上,我们边聊天边欣赏沿途的旖旎风光,不时停下车来在公路旁边采摘刚成熟的榛子。车行两个多小时,我们便到了滑铁卢镇。滑铁卢镇位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南郊。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小镇一样,滑铁卢镇古朴而宁静,并无多少特色,但它的名字却响彻世界,这是因为闻名遐迩的滑铁卢战役曾发生在这里。  1815年6月18日,以英国威灵顿公爵为统帅的英普联军与以拿破仑为
37年前,我正读高中。语文课本上文言文部分有一篇课文是司马迁的《史记·陈涉世家》。一日,语文老师布置作业,让同学们把这篇文言文用白话文改写(是改写不是翻译)成一篇新作文。  同学们的作业交上去,老师课上进行点评,特意读了一篇作文,是哪位同学写的记不清了,但是怎么改写的我却记得非常牢,因为这个改写用现在的话说,实在是太奇葩了。原文有一句:“辍耕之垄上。”我的这位同学改写为:“陈胜、吴广停止耕作,走到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当人类开始有了自觉意识和独立的自我意识时,就开始反省、推测、思索人类群体和人类个体的心理。不过,作为能成为与其他学科如物理学、生物学、地理学等等并列的现代学科,则是直接创立于19世纪德国的“实验心理学”。由于费希纳、冯特等人的工作,心理学才逐渐从哲学,以及文学艺术等领域中分离出来而独立发展。当然,这种分离并不彻底,也不可能彻底。特例之一,新中国成立以来,直到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