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知识和技能在现实生活中都能找到实际例子。《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在课程实施建议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学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一、抽象概念生活化
抽象概念是数学得以产生的基本前提。离开了抽象概括就不会产生数学概念,更不会有抽象的数学思维,培养训练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小学生的思维停留在“直观形象水平”,抽象概括水平还不高,他们所能概括的特征或属性常常是事物的直观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他们更注意的是事物的外观和实际意义。充分地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对实际事物进行感知和操作,正是建立数学概念、逐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径。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学生说一说周围所看到的长方体物体和平时生活中所接触的长方体物体。再让学生动手用已准备好的硬板做一个长方体。接着让学生找一找有没有相同大小的面。通过比较,找一找相对应的面,量一量并算出一个面的面积,想一想怎样才能算出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总和。学生在已学过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很快就懂得了长方体表面积的算理。在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很快就比较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掌握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融入生活素材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以及教材的滞后性。使得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为此。教师必须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注重把要教授的数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融合起来。让学生从原有认知水平上展开数学学习,努力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可根据教材内容,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使学生初步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用途,增强应用意识。在一次课堂上,我告诉学生“1吨=1000千克”这个数量关系后,学生难以想象1吨到底有多重。于是,我找一个中等个子的男孩子(大约有40斤),让他们抱一抱,然后告知大概这一类的50名学生的重量是1吨。然后,让他们想象50个这样大小的学生站在一起的场面。接下去,让学生举例哪些物体是要用吨来做单位的。此时,学生们举的例子不再像刚开始时所说的“家里睡觉的床”“两台电视机”等等,而是大象、鲸、汽车等。此外,要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中就应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实践活动的机会,强化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设计生活化的应用题
数学的美妙之一是它的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当你找到一种最有效的简便的解题方法时,你会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一种胜利的成就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不断地创造让学生成功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在应用题教学中,可适度引进解题策略多样化的开放题。让学生全方位地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四年级学习了三步应用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有44名学生一起去划船,大船每条可以坐6人,每小时租金10元;小船每条可以坐4人,每小时租金8元。请设计出最佳的租船方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学生发现了9种方案,并比较出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出至少一种方案,但作出的方案多少,考虑问题是否有序,反映出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这样。智力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能着手解决问题。品尝成功的喜悦:对于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则为他们提供了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真正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新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固然是第一时空、主要时空,但毕竟有时间的局限性。如果仅仅要求学生在课堂完成数学学业,教学也许只是有质没有量,更何况课后的数学活动更能考验学生的自主性和独创性,更能培养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只有突破教学的时空范围,突破课堂的局限,让数学教学更多地融入社会、融入生活,才真正体现了大数学教育观。开放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时空,首先要经常地向学生提出一些专题调查任务,或为课堂教学收集材料,或作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使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感受应用题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将应用题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让学生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四、教学过程活动化
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首先是生活经验。为此,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和探究数学中的生活问题。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可能把实践活动融入课堂,使教学过程实践化、活动化、探索化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过程:
师:同学们,看我们教室墙上的瓷砖,谁能用最快的方法把数量数出来。(让学生自主去数,然后教师继续提问)
师: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数出来的吗?
生:我是一块一块地数出来的。
生:我是先数一行的块数,再数一下有几行,把它们相乘得出来的。
生:我是先数一列的块数,再数一下有几列,把它们相乘得出来的,
生:我是先数一行的块数,再数一下有几行,然后相加得出来的。
……
以上实践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能自觉地用各种方法去数墙上的瓷砖,最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计算法则。
一、抽象概念生活化
抽象概念是数学得以产生的基本前提。离开了抽象概括就不会产生数学概念,更不会有抽象的数学思维,培养训练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小学生的思维停留在“直观形象水平”,抽象概括水平还不高,他们所能概括的特征或属性常常是事物的直观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他们更注意的是事物的外观和实际意义。充分地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对实际事物进行感知和操作,正是建立数学概念、逐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径。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学生说一说周围所看到的长方体物体和平时生活中所接触的长方体物体。再让学生动手用已准备好的硬板做一个长方体。接着让学生找一找有没有相同大小的面。通过比较,找一找相对应的面,量一量并算出一个面的面积,想一想怎样才能算出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总和。学生在已学过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很快就懂得了长方体表面积的算理。在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很快就比较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掌握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二、融入生活素材进行教学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践。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以及教材的滞后性。使得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为此。教师必须处理好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注重把要教授的数学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背景融合起来。让学生从原有认知水平上展开数学学习,努力体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可根据教材内容,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融入一些生活素材。使学生初步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用途,增强应用意识。在一次课堂上,我告诉学生“1吨=1000千克”这个数量关系后,学生难以想象1吨到底有多重。于是,我找一个中等个子的男孩子(大约有40斤),让他们抱一抱,然后告知大概这一类的50名学生的重量是1吨。然后,让他们想象50个这样大小的学生站在一起的场面。接下去,让学生举例哪些物体是要用吨来做单位的。此时,学生们举的例子不再像刚开始时所说的“家里睡觉的床”“两台电视机”等等,而是大象、鲸、汽车等。此外,要使学生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在教学中就应多给学生创造一些实践活动的机会,强化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三、设计生活化的应用题
数学的美妙之一是它的解题方法的多样性。当你找到一种最有效的简便的解题方法时,你会感到一种成功的喜悦、一种胜利的成就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不断地创造让学生成功的机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在应用题教学中,可适度引进解题策略多样化的开放题。让学生全方位地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例如,在四年级学习了三步应用题后,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目:“有44名学生一起去划船,大船每条可以坐6人,每小时租金10元;小船每条可以坐4人,每小时租金8元。请设计出最佳的租船方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学生发现了9种方案,并比较出最优方案和最劣方案。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大部分学生都能想出至少一种方案,但作出的方案多少,考虑问题是否有序,反映出不同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水平。这样。智力水平相对较差的学生也能着手解决问题。品尝成功的喜悦:对于智力水平较高的学生来说,则为他们提供了充分施展才华的空间,真正体现了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新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固然是第一时空、主要时空,但毕竟有时间的局限性。如果仅仅要求学生在课堂完成数学学业,教学也许只是有质没有量,更何况课后的数学活动更能考验学生的自主性和独创性,更能培养锻炼学生的数学能力。只有突破教学的时空范围,突破课堂的局限,让数学教学更多地融入社会、融入生活,才真正体现了大数学教育观。开放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时空,首先要经常地向学生提出一些专题调查任务,或为课堂教学收集材料,或作课堂教学的延伸补充。使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感受应用题存在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将应用题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相结合,让学生体会生活处处有数学,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四、教学过程活动化
学生学习数学的基础首先是生活经验。为此,要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的客观事实出发,在研究现实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数学。理解和探究数学中的生活问题。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相联系时,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尽可能把实践活动融入课堂,使教学过程实践化、活动化、探索化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乘法分配律”的教学中,可设计如下过程:
师:同学们,看我们教室墙上的瓷砖,谁能用最快的方法把数量数出来。(让学生自主去数,然后教师继续提问)
师:你能告诉老师你是怎样数出来的吗?
生:我是一块一块地数出来的。
生:我是先数一行的块数,再数一下有几行,把它们相乘得出来的。
生:我是先数一列的块数,再数一下有几列,把它们相乘得出来的,
生:我是先数一行的块数,再数一下有几行,然后相加得出来的。
……
以上实践过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他们能自觉地用各种方法去数墙上的瓷砖,最后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计算法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