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课中要恪守“语文性”,彰显“语文化”,享受“语文味”,实现语文课堂的真、实、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切实将语言文字工作落实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去。
关键词:语文性;语文化;语文味;阅读教学
G623.2
时下,越来越多的老师感叹:“语文课,我越来越不会上!”当今的小语界,教学流派层出不穷,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令我们的一线老师无所适从,越来越感觉语文课不知究竟该怎么上,而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如何把好阅读教学这关呢?
笔者静静地思索,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自我反思,回归本真,必须直面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笔者以为,要回答以上三个问题就要恪守“语文性”,彰显“语文化”,享受“语文味”,才能实现语文课堂的真、实、美。
一、恪守“语文性”——求真
只有恪守“语文性”,咬定语文的青山不放松,语文才能回归本体,固守本位,显现本真。只有恪守语文性,语文教学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1.“语文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最佳支点
坚守“语文性”,就能使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得到充分地展现,人文性也会在工具价值的实现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流淌,疏疏朗朗地呈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无缝焊接,使学生既得到了语文能力的历练,又获得了浓浓的人文关怀。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让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
叶澜教授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我想,要真正发挥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作用,我们教师就要善于把“文本语言”与学生的“精神世界”链接,引导学生用感性的方式掌握它,相信在启发学生思维时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二、彰顯“语文化”——求实
语文教学要彰显“语文化”,教师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
1.朗读——阅读之本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2.感悟——阅读之神
感悟的实质是意会,它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情与理性相统一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繁琐讲解和分析能达到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对语文学习的感知和领悟。重视感悟,就要靠主体自己充分调动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等去触摸语言材料的整体存在,化语言文字为敏锐的语感。所以,重感悟实质上就是注重练“内功”,这是发挥主体能动作用,防止繁琐分析的有效手段,是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的经验。
3.积累——阅读之路
积累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多重记忆,立体积累;不是杂乱无章的记忆,而是整理构建,系统积累;不是一曝十寒的记忆,而是博览广记,随时积累。积累的时空无处不在,积累的内容丰富多彩,积累的方法灵活多样。通过朗读、诵读、背诵,通过丰富多彩的读写听说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把握、体味、揣摩、感悟,通过与教材对话、与生活对话、与文化对话、与心灵对话,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建构学生的语言模型,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培育学生的悟性和灵性,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欣赏和表达的水平,进而怡人性情,涵养人格,使学生既有底气,又有灵气。
4.运用——阅读之目的
语文教学必须打破课堂界限、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运用语文。培养学生“留心处处皆语文”的意识,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提高语文素养,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三、享受“语文味”——求美
1.生趣——“趣”味盎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学得有趣,趣味盎然、妙趣横生。语文教学激发兴趣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趣,通过创设情境、巧妙设疑、激发想像、情境表演、争论辩析、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艺术化、情趣化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二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让教材生动起来、活泼起来,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文中趣味的感染,情不自禁地喜欢语文,爱上语文。
2.生情——“情”味浓浓
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就栖居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感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因此,语文教学要让情感复原,让感情流淌,让课堂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当教师和学生一起深入作品之中涵泳品味、受到感染的时候,当师生的思想感情于作品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并进而引发新的联想、进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感悟的时候,语文课就会成为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共度的情感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3.赏美——“韵”味无穷
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创造美的双手,让学生穿越美丽的语言丛林,走进美妙的课文情境,感受美的韵律,发现美的精华,拓展美的视野,领悟美的意义,在赏心悦目中提高对语言文字的融会贯通能力,增加深厚的文化底蕴。
4.悟理——“意”味深长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建构知识的过程,更是建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应让儿童在“意”味深长的语文学习中逐渐积累“精神的快感”,打下精神的“底子”,凝结成灵魂的“心根”。
5.语言——“语”味奇特
语言是人存在的精神家园,人存在于语言之中(海德格尔语)。语文课的实质——就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对典型“言语作品”的剖析、玩味和模仿,在丰富多彩的“言语实践”中,不断内化多种营养,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以运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的“言语行为”之中。让语文课弥漫着独特灵性的“语”味,就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获得语文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在各种言语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使学生拥有敏锐的语感图式,鲜活的言语范型,灵性的言语智慧,幸福地栖居在言语的精神家园中。
参考文献
[1]朱五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回归简真的实践与思考[J].文教资料,2016,16(01):52-53.
关键词:语文性;语文化;语文味;阅读教学
G623.2
时下,越来越多的老师感叹:“语文课,我越来越不会上!”当今的小语界,教学流派层出不穷,真是“乱花渐欲迷人眼”,令我们的一线老师无所适从,越来越感觉语文课不知究竟该怎么上,而阅读教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头戏,如何把好阅读教学这关呢?
笔者静静地思索,审视阅读教学的过程,自我反思,回归本真,必须直面三个问题: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样?笔者以为,要回答以上三个问题就要恪守“语文性”,彰显“语文化”,享受“语文味”,才能实现语文课堂的真、实、美。
一、恪守“语文性”——求真
只有恪守“语文性”,咬定语文的青山不放松,语文才能回归本体,固守本位,显现本真。只有恪守语文性,语文教学才能顺利实现教学目标。
1.“语文性”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最佳支点
坚守“语文性”,就能使语文学科的本质特征得到充分地展现,人文性也会在工具价值的实现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流淌,疏疏朗朗地呈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无缝焊接,使学生既得到了语文能力的历练,又获得了浓浓的人文关怀。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2.让语言和精神同构共生
叶澜教授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只有充分激活原本凝固的语言文字,才能使其变成生命的涌动。”我想,要真正发挥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作用,我们教师就要善于把“文本语言”与学生的“精神世界”链接,引导学生用感性的方式掌握它,相信在启发学生思维时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二、彰顯“语文化”——求实
语文教学要彰显“语文化”,教师要抓住以下几个关键:
1.朗读——阅读之本
语文课上,最动听的声音便是书声。在琅琅书声中,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和作者的心灵直接交流,在思维和情感的强烈震撼中领会作者伟大的人格、深邃的思想和美好的情操。
2.感悟——阅读之神
感悟的实质是意会,它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情与理性相统一的过程。在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语言不是一种纯客观的认识过程,而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感悟过程。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繁琐讲解和分析能达到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对语文学习的感知和领悟。重视感悟,就要靠主体自己充分调动感觉、知觉、表象、联想、情感等去触摸语言材料的整体存在,化语言文字为敏锐的语感。所以,重感悟实质上就是注重练“内功”,这是发挥主体能动作用,防止繁琐分析的有效手段,是学习语文的一条重要的经验。
3.积累——阅读之路
积累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多重记忆,立体积累;不是杂乱无章的记忆,而是整理构建,系统积累;不是一曝十寒的记忆,而是博览广记,随时积累。积累的时空无处不在,积累的内容丰富多彩,积累的方法灵活多样。通过朗读、诵读、背诵,通过丰富多彩的读写听说实践活动,通过整体感知、把握、体味、揣摩、感悟,通过与教材对话、与生活对话、与文化对话、与心灵对话,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丰富学生的语言材料,建构学生的语言模型,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培育学生的悟性和灵性,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欣赏和表达的水平,进而怡人性情,涵养人格,使学生既有底气,又有灵气。
4.运用——阅读之目的
语文教学必须打破课堂界限、学科界限、课内外界限,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积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去学习语文,在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运用语文。培养学生“留心处处皆语文”的意识,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提高语文素养,使语文学习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
三、享受“语文味”——求美
1.生趣——“趣”味盎然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首先要让学生学得有趣,趣味盎然、妙趣横生。语文教学激发兴趣的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教师的教学活动要有趣,通过创设情境、巧妙设疑、激发想像、情境表演、争论辩析、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艺术化、情趣化的学习活动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二是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趣味因素,让教材生动起来、活泼起来,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受到文中趣味的感染,情不自禁地喜欢语文,爱上语文。
2.生情——“情”味浓浓
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就栖居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感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因此,语文教学要让情感复原,让感情流淌,让课堂充溢着浓浓的人文情怀。当教师和学生一起深入作品之中涵泳品味、受到感染的时候,当师生的思想感情于作品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并进而引发新的联想、进发新的灵感、产生新的感悟的时候,语文课就会成为师生互动的学习过程、共度的情感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3.赏美——“韵”味无穷
语文教学必须培养学生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感受美的心灵,创造美的双手,让学生穿越美丽的语言丛林,走进美妙的课文情境,感受美的韵律,发现美的精华,拓展美的视野,领悟美的意义,在赏心悦目中提高对语言文字的融会贯通能力,增加深厚的文化底蕴。
4.悟理——“意”味深长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建构知识的过程,更是建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过程,应让儿童在“意”味深长的语文学习中逐渐积累“精神的快感”,打下精神的“底子”,凝结成灵魂的“心根”。
5.语言——“语”味奇特
语言是人存在的精神家园,人存在于语言之中(海德格尔语)。语文课的实质——就是在教师的精心指导下,让学生通过对典型“言语作品”的剖析、玩味和模仿,在丰富多彩的“言语实践”中,不断内化多种营养,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以运用于广泛的社会生活的“言语行为”之中。让语文课弥漫着独特灵性的“语”味,就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获得语文所传播的信息的同时,获得“如何传播信息”的“言语智慧”,在各种言语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使学生拥有敏锐的语感图式,鲜活的言语范型,灵性的言语智慧,幸福地栖居在言语的精神家园中。
参考文献
[1]朱五香.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回归简真的实践与思考[J].文教资料,2016,16(01):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