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传统民俗文化中的生态保护理念及启示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xluo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彝族是一个拥有自己特色传统民俗文化的民族,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彝族人一代代传承着本民族的民俗文化,同时也反映和体现了他们的自然生态保护理念和行为。本文从不同的层面探索了与自然生态保护理念融为一体的彝族传统民俗文化,旨在提醒人们要保护自然,适度开发自然生态环境,与自然和谐共生。
  【关键词】彝族;传统民俗文化;生态保护理念;启示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5-0078-02
  基金项目:2017年云南省教育厅项目《峨山县农村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课题编号:2017ZDX220)。
  彝族主要分布在我国的西南地区,那里不仅环境优美而且人们勤劳善良,民风淳朴,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彝族传统民俗文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但处处都体现着彝族的自然生态观。从彝族传统民俗文化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彝族先民的伟大,彝族的先民能够用最为和谐的方式保护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有如母亲疼爱子女一般,他们与世间自然万物共生共存。若是采取极端的方式去破坏生态环境,势必会影响彝族传统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发展,而通过对彝族传统民俗文化的研究之后,我们得到了一些生态保护的理念和启示。
  一、彝族传统宗教信仰中生态保护观的形成
  在彝族的史诗以及传说中,记载了彝族先祖如何创世、造物、民生、等许多方面的内容,主要讲述了彝族的先民们与自然抗争的经历。由于远古时期生产力和环境等原因的影响,彝族先民对于各种自然现象(如打雷、刮风、下雨等等)充满了敬畏,尤其是把闪电、雷鸣以及下雨理解为神明的愤怒,由此逐渐地形成了宗教信仰,对自然生态环境无限崇敬与爱护,尽量不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以防止上天的惩罚。彝族先民们为了能够适應山林中的恶劣环境,除了依靠信仰之力,还需要坚定的斗争精神和顽强的生存意志。
  鬼神崇拜通常是出现在彝族的祭祀和一些宗教性质的活动之中,而这个过程里彝族的先民会用虔诚的方式向着山川、河流、树木等自然生态环境和事物进行祷告并且献祭,而在这个过程中,禁止用已死的、生病的、残疾的牲畜献祭给鬼神,如果用这些不洁净的东西作为祭献的礼品,就是对鬼神不尊重,就会受到鬼神的惩罚。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安抚鬼神和乞求上天为族人赐福。彝族先民认为鬼神是保护族人和自然环境的神灵,若是在祭祀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差错,上天就会给族人降下各种灾祸惩罚他们,由此可以看出彝族传统民俗文化与自然生态之间的密切关系。
  二、彝族传统民族服饰中生态文化的体现
  彝族的传统服饰既是整个民族思想文化的标志,同时也体现出彝族的祖先对于自然生态美的一种独特理解。从彝族服饰的整体来看,彝族服饰不仅结构复杂、内容丰富,而且还附有许多漂亮的纹饰。
  彝族服饰是由上下装、首服、饰物构成,服饰的每一个部件的设计灵感都与自然生态有关,这并非只是对自然生态简单的喜欢,而是包含着崇敬、信仰、感恩。彝族先祖们在长时间的日常劳动里,把自己对于自然生态的独特理解和感受凝练成为民族思想文化中的重要部分,他们把各种图腾以及宗教故事融入服饰民俗文化之中,把对于自然生态文化的爱用最直观、最美丽的方式展现出来。
  彝族传统服饰有着漂亮的图案,这些图案会按照彝族人民居住地点而进行变化。例如长时间居住在山林深处的彝族人,他们所穿着的传统服装上的图案是以鸟类或者树木为主;那些居住在河边的彝族人,他们的传统服饰在图案的设计和使用上则是用鱼类或者花朵。这些传统服饰上的图案在设计上不仅造型美观独特,而且颜色搭配十分合理。其次,在彝族传统服饰图案中,龙与虎也是十分常见的。在彝族人的观念中,龙与虎有着与他们民族的神灵一样高的地位,彝族认为把龙与虎的图案绣在衣服上可以获得神灵的保护之力,拥有趋吉避凶的效果,并保护服饰穿戴者能够得到健康的吉祥祝福。
  三、彝族禁忌文化中生态保护理念的体现
  在禁忌文化上,彝族和其他的少数民族有着较高的相似度,都是把禁忌文化与宗教信仰进行挂钩。因为生产力以及社会环境等原因,彝族先民们是以宗教文化作为对事物理解和判断的标准,即:什么事可以做而什么事不可以做,什么时候做什么以及什么时候不该做什么。由于彝族的禁忌文化形式多而且涉及面广,涵盖了彝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彝族的禁忌文化比观念上的道德意义更有权威性和强制性。
  彝族先民们是在长时间的自然崇拜里形成的禁忌民俗文化,他们敬畏自然,尊重自然,从最初的敬仰天地、山水,再到动物、植物,都有着严格的禁忌。例如,他们不能够随便进入山中砍伐树木或者破坏环境,也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捕杀山里的鸟类和动物,更不允许在山林里或者河边任意大小便,这些彝族独有的禁忌文化间接而又有序地保护了自然生态环境。彝族的禁忌文化也促使彝族人民逐渐建立了完整的保护生态环境的宗教禁忌和世俗禁忌,彝族人民深信只有保护山林、保护水源,才能获得神灵的庇佑,因此彝族人民在传统观念中就树立宗教制度,通过宗法规范彝族人民的生态行为。
  四、彝族传统民俗文化与自然生态文化和谐发展
  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彝族的传统民俗文化博大精深,而这些不同的民俗文化内容都与自然生态文化有着直接的关系。彝族向来是崇拜自然的群体,彝族宇宙哲学中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世间万物都需要遵循神的指示,只有通过与神对话才能在自然中获得良好的发展。由此,彝族产生丰富的毕摩仪式,毕摩取代彝族神话中英雄的位置,彝族人民赋予毕摩与神鬼沟通的能力,彝族人民深信只有通过毕摩这样的终结者,才能调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达到消灾、防御的目的。
  彝族人居住的特色建筑,其房顶可以用来晒谷物或者粮食,房内的装饰也都是以各种自然事物为主,有星星、太阳、月亮、老虎、狮子、龙等等,这些图案反映出了彝族人民的生存与发展历程,并通过这种方式向后世子孙展现出人与自然共生的生存状态。   彝族人认为祖先是从植物转变成为人类的,还有一个说法是彝族的祖先得到过某些植物的帮助之后整个民族才得以生存与繁衍。由此就能够看出彝族人对祖先的崇拜和自然的崇拜两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彝族的传统文化中尊老其实就是尊重自然与生态环境,自然与生态环境给予了彝族人生存的各种资源和材料。通过这种类似血缘的方式把万物进行关联,体现出彝族人与自然和谐共融共生的情景。
  五、彝族传统民俗文化对生态保护的启示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彝族传统民俗文化对于当前的生态环境保护有一定的启示,不仅为国内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给予了理论参考,同时还将人与自然间的关系,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到了重要的意义。
  彝族中拥有大量预防或消除自然灾害的措施,如彝族人民在高山上点燃火堆来降低冰雹的危害,在高山村落中的妇女通过敲击簸箕的背面驱散冰雹,这些民间方法也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敲击产生的声波、燃烧火柴的热度可以驱散云层中冰雹的聚集。
  另外,彝族中也有大量与自然灾害有关的神话,例如民间盛行的关于山神、水神的神话故事,记载了由于人违背神意,神降罪于人的故事。从彝族神话的结构分析来看,彝族对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的认知主要从遵循自然的角度出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创世神话“洪水漫天”更是建立在崇尚天人和谐的生态伦理之上的。由此可知,彝族传统民俗文化中着重强调人要尊重、敬畏自然、顺应自然的规律,要仁爱万物,善待自然和世间万物,这虽然带有一定的宗教价值观,但其核心是提倡人类要爱护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六、结语
  通过对彝族传统民俗文化的了解与探索之后,我们的思路也应转到现在的人与自然、人與社会如何相处的问题上。人类作为食物链顶端的存在,既需要不断发展同时也需要不断创新,这就不能避免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破坏。而彝族传统民俗文化中强调了适度开发自然生态的重要性,认为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不能够为了满足人类的欲望而破坏自然、浪费资源,这一点与当前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是高度一致的。彝族人与自然共存的相处态度,使我们可以从中探索并总结出一些内在的世界观与价值观,以此来达到自我启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罗珍妹,尹绍菊.文化育人视阈下巍山彝族民俗文化的功能和意义[J].红河学院学报,2019(3):30-33.
  [2]冯冲.“原始”的灵韵——探析彝族风俗习惯中的防疫文化[J].创造,2020(3):50-54.
  [3]黄龙光.彝族传统崇水民俗及其生态内涵[J].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46(001):1-6.
  [4]林含,张军,杨涛.基于文化生态学的彝族聚落空间形成和发展研究——以迤毕村为例[J].当代建筑,2020(8):5-6.
  [5]李曌凡,廖天赐.彝族传统聚落景观的生态智慧探究[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0,000(002):81-83.
  [6]普轶.基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彝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以云南高峰乡彝族火把节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9(23):8-10
  作者简介:
  付淇,女,汉族,重庆云阳人,硕士,玉溪农业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
  李吉,男,汉族,四川内江人,硕士,玉溪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美术学。
其他文献
【摘要】大数据时代,各行各业对数据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学会利用数据,对节目进行整合挖掘,可将图形转化成可视化教学手段,本课题调研了酷云互动近年来春晚的大数据情况,通过数据对于节目受众的影响,帮助学生找到一些节目制作的规律,从而完成电视节目策划与制作等课程的教学研究。  【关键词】大数据;可视化;网络自制节目;受众偏好设置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音乐是塑造人物形象,反映现实生活以及表达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经过千百年的发展,我国形成了多种多样的音乐文化,是现代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艺术形式。群众音乐是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的音乐形式,可以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精神需求。然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文明的需求逐渐多样化,我国群众音乐形式单一,无法满足各个层次群众的音乐文化需求,从而影响到我国群众音乐文化的发展。本文首先阐述了新
期刊
【摘要】面具作为一种民间艺术品,是地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本文对安顺地戏面具的由来、分类进行梳理,主要从构图、造型、色彩几方面对地戏面具的艺术特色进行研究,并对其功能方面做出分析。试图为安顺地戏面具的审美及存在价值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地戏面具;艺术特色;功能;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
期刊
【摘要】李白曾有诗这样写道:“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创作者孙颖老师根据李白的这首诗的描写从中获得创作的灵感,依据谢公屐这个历史故事,以汉代贵族的“以舞相属”这个舞蹈形式从而创作了《谢公屐》这个舞蹈作品。纵观整个作品最大的亮點就是演员们脚上穿的鞋子—— “木屐”,发明“木屐”的人是魏晋南北朝诗人谢灵运,他喜欢穿梭于山林之间,而穿在脚上的木屐轻巧灵活便于山林间的行走,在上山的过程中取下前齿,下山的
期刊
【摘要】近些年我国服装业虽然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但对于服装品牌的打造以及服装设计的创新,却仍然有所不足,而影像服饰美学的兴起与发展,则恰恰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我国服装业在服装设计方面的缺陷,为具有文化特色的设计风格创新提供思路与借鉴。基于此,本文对影像服饰美学与“新东方主义”的相关概念进行了介绍,同时以“新东方主义”影视作品中的服饰设计为例,对当代服装设计所受到的影响展开了探讨,希望能够对中国服装设
期刊
【摘要】郯城木版年画是山东地区特定历史的文化载体,根植于沂蒙百姓的日常生活,记录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文中郯城木版年画的艺术特色、文化内涵和传承创新的解读,对山东地区木版年画文化价值的认知将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郯城木版年画;造型艺术;数字化变革  【中图分类号】J2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5-0055-02  一、郯城木版年画的
期刊
【摘要】苏州园林文化博大精深、古意悠长,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历史价值。苏州园林文创产品品牌化发展不但有着巨大的经济、文化价值,还有着很大的发展和拓宽的空间。苏州园林IP品牌化发展,作为一个未开发好的大市场,有着巨大的文化、经济价值潜能。新时代下,我们急需用文创来带动苏州园林的影响力,用文创结合时代发展,构建以“IP”为核心的文化生产方式。苏州园林作为一种静态文化形态,需要通过文创产品这个载体来发扬和
期刊
【摘要】本文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松阳高腔的艺术价值和传承保护工作为出发点,试谈古老稀有剧种如何探索新的途径,以达到保护和传承的目的。  【关键词】松阳高腔;非遗;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J8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5-0067-02  中国一部戏曲史,半部在浙江。浙江素来被人们誉为戏剧之乡,省内现仍有五十多个剧种分布在几大声
期刊
【摘要】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承载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体现着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优秀的传统家训文化有利于增强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有利于提高人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性。新时代,要借鉴吸收优秀的家训文化,这对于推动全社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家训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生态批评理论,对《桃花源记》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对比分析。首先,探寻《桃花源记》的生态思想。其次,具体从“非人类中心主义”及“自然的人格化与生态审美”角度,通过仔细对比原文和译本,研究两位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采取的不同翻译策略,为读者理解译本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最后,研究发现,生态批评对翻译现象具有很强的解释力,能为典籍翻译提供有效的理论指导。  【关键词】生态批评;《桃花源记》;生态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