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花是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标志和文化符号,深沉地蕴涵着这个国家、民族的心理、气质、品格、神韵;它是这个国家、民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乃至宗教信仰的表现。牡丹花卉旅游创造了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也存在着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产品同质化的隐忧。
国花是指以自己国内特别著名的花作为国家表征的花,它代表一个国家领土完整、悠久的历史文明和灿烂的文化,象征民族团结的精神,高尚人格的人格美德。国花的选举历来为各国人民所高度重视,这反映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浓郁的民族感情,并可增强民族凝聚力。很多国家以自己国内特别著名的花作为他们国家的象征,并具有一定的涵意,这种花被称为“国花”
这是因为一个国家的国花,是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标志和文化符号,通俗地讲就是这个国家、民族的品牌;它是这个国家、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它深沉地蕴涵着这个国家、民族的心理、气质、品格、神韵;它是这个国家、民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乃至宗教信仰的表现。它给人们以国家的认同感、民族的认同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宗教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文化的亲和力、国家的凝聚力、民族的生命力的源泉。
作为国花应该是中国固有的,别国没有,具有排他性;国花应该是独特的和第一的;国花还应该是数千年前就被人认知的花。而早有李保光在《国花大典》中记述:“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其次,牡丹是独特的。而对于她的香艳绝美,唐·舒元兴在《牡丹赋》中将其誉为“花品第一”:我案花品,此花第一。脱落群类,独占春日……玫瑰羞死,芍药自失,夭桃敛迹,秾李惭出……皆其先,敢怀愤嫉!牡丹作为国花还应为我国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开始栽培牡丹,在唐代,素有国色天香之称的牡丹契合了当时社会的审美心理,被誉为万花之王。“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仿佛还可依稀看到唐人对牡丹无以复加的痴情和偏爱。牡丹还具有多种价值,牡丹因其药用价值被计入《神农本草经》;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以其雍容华贵在艺术领域随处可见;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遍植牡丹,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成为园艺学研究的对象……此外牡丹已成为人们眼中的一道文化风景。牡丹文化更是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涵盖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成为“文化全息”现象(李保光《国花大典》)。自此,牡丹融入了了浓郁的人文气息。而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广泛的人脉基础进一步丰富了牡丹的文化内涵。
从牡丹的价值上我们可以看到国花的价值和功能。首先,国花不仅象征民族团结的精神,高尚人格精华的人格美德。国花更能代表我们国家深厚的历史文化。中国花文化情结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人欣赏花,不仅欣赏花的颜色、姿容,更欣赏花中所蕴含着的人格寓意、精神力量。陶渊明之“采菊东篱”、林靖和梅之“疏影横斜”、周敦颐莲之“出污泥而不染”、……中国绘画的一大半儿就是画花卉。国花蕴涵着我们国家、民族的心理、气质、品格、神韵;它代表了国家、民族的价值取向,深深地激发起人民的民族凝聚力。他最能代表中华民族 的精神特色,作为国家安定、民族兴旺的象征,从而推动两个文明建设,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进取心和自豪感!同时它还给人们以国家的认同感、民族的认同感、文化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文化的亲和力、国家的凝聚力、民族的生命力的源泉!
其次,国花象征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具有深刻的文化含義。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人《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牡丹成为画家笔下的作品已进入艺术领域。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植牡丹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化浓”,千古绝唱。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等。牡丹诗词文斌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涉及牡丹形象的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随处可见。
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相结合产物,从古今中外牡丹发展的历史来看的确如此,牡丹发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在改革开放,国力日盛的今天,时值牡丹花会,该城可谓万人空巷,牡丹文化也成为国富民强、社会和谐的表征。
第三,国花牡丹具有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文化象征寓意的运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中国的语言文化及各种艺术形式中常常采用各种手法,表达人们生活和思想中某种特定的象征或寓意,进而表达人们的以及民族的理想、祝愿、向往和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花卉的文化象征意义更有着相当丰富的内容。就牡丹而言,因为其花朵雍容华贵,端庄富丽引发人们诸多联想,从而产生出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文化象征意义,并形成牡丹文化的基本内涵。
1、国家繁荣、社会和谐的象征
早在盛唐,每当牡丹花开时节,繁花似锦,长安上下成了花的海洋,人的海洋。唐代诗人刘禹锡不禁赞誉:“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由此,自唐宋以来,牡丹成为吉祥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并得以世代延续下来。今天,牡丹的这一文化象征意义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因为她非常贴切地代表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国泰民安,前程似锦的美好形象,她代表了人民社会生活和谐的时代特征,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准确美好、幸福、富裕生活的理想和愿望。 2、牡丹不畏权贵的精神代表中国人的精神
人们赋予了牡丹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优秀品格。在百花仙子的传说中,武则天曾另百花于冬日开放,百花慑于权势,不得不开,独牡丹没有按时开花,而被武则天下令放火烧之,贬出长安。牡丹不畏权贵,浩然正气的精神,无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作为“富贵花”,牡丹并不娇嫩脆弱,在悬崖峭壁中、在黄土高原干旱贫瘠的土地上,野牡丹,她仍然开出绚丽的花朵。牡丹种不畏权贵、敢冒炮火的勇敢精神,那种历经磨难而奋勇前行的进取精神, 己经渗进了中国人的骨肉,融入了血脉,化作了中国人的精神!
国尊繁荣昌盛,家重富贵平安,人喜幸福吉祥,这些特点和寓意,牡丹身上兼而有之! 牡丹浩然正气、高洁节操的忠贞精神;牡丹那种“华而有实”的务实精神所有这些精神,无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
第四,中国的国花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花的经济价值意义,既有在花的本身,又有在于其文化经济意义。牡丹花不仅具有观赏价值,牡丹全身还都是宝,花、种、根、粉都有著很高的经济价值。 除观赏外,其根可入药,称“丹皮”,可治高血压、除伏火、清热散瘀、去痈消肿等。花瓣还可食用,其味鲜美。近年来,洛阳不断开发以牡丹为特色的产品,牡丹酒、牡丹系列化妆品、牡丹精油、牡丹保健茶系列产品,以及牡丹月饼、牡丹饺子、牡丹滋补靓汤等一系列新型牡丹食品。洛阳牡丹作为商品进行交易,见于唐代记载。白居易《移栽牡丹》诗中有“金钱买得牡丹栽”的词句。其价值有数十千买一株的,有数万买一株的,还有“一朵值千金”的。当代洛阳牡丹商品化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建立了商品生产基地,至1990年商品牡丹发展至600亩,总株数达百万株以上。除满足国内市场外,还开辟了国外市场,出口到法国、日本、美国、意大利、南非等国家和地区,使洛阳牡丹誉满天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牡丹品牌效应逐渐显露,牡丹经济产业链也在不断延伸,洛阳牡丹由最初的种苗销售、鲜花销售、切花,发展到现在牡丹化妆品、牡丹干花、牡丹茶等深加工产品,有了牡丹剪纸、牡丹刺绣、牡丹三彩等衍生工艺品;也有了牡丹舞、舞剧《牡丹魂》、歌曲《洛阳牡丹》等歌舞作品。目前,洛阳牡丹年产值达10亿元,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和日本、美国、荷兰、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牡丹经济激发城市活力。洛阳市政府利用牡丹花会的契机,每年都要投资一批“花会工程”,为洛阳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洛阳先后建设了飞机场,改扩建了火车站,完成了一大批路桥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道路网络和各县市快速通道已经形成。
牡丹经济带动大旅游。洛阳市以牡丹花会为龙头,进一步改善龙门、白马寺、关林等原有旅游景点的基础上,新建了古墓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千唐志斋、都城博物馆等人文景观,开发了小浪底、万山湖、白云山、老君山、花果山、青要山、西泰山、鸡冠洞、龙峪湾、重渡沟、神灵寨、陆浑旅游度假区等一批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风光旅游点,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的多条旅游热线。
据统计,2008年洛阳市接待游客4567万人次,同比增长14.10%。其中接待入境游客30.79万人次,同比增长17.52%;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536万人次,同比增长14.08%;旅游总收入224亿元,同比增长15.26%。其中旅游创汇9729万美元,同比增长17.16%;国内旅游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15.04%。特别是2001年以来,洛阳旅游收入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占GDP的比重由不足1%跃升到13%以上。旅游直接从业人员6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旅游业已成为洛阳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洛阳已成为全国20个黄金旅游城市和海外华人寻根问祖的热点地区。
牡丹象征富贵吉祥,牡丹象征国泰民丰社会和谐。牡丹作为国花的文化价值还将逐步显现。
参考文献
【1】许韶立. 论国花旅游价值及洛阳牡丹产业化开发[J]. 现代农业,2013(6)
【2】 曹慧娟. 再谈国花[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5):17-18.
【3】 索奎霖,黄桦. 中国国花——唯有牡丹真国色[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6(2): 19-21.
【4】 林雁. 中国国花评选回顾[J]. 现代园林,2006
【5】 智利红. 洛阳牡丹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2005(7):42-43.
【6】 杨留生. 关于洛阳牡丹产业化的几点建议[J]. 河南林业,200(21):43.
作者简介:梁明(1974-),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单位:洛阳理工学院。
国花是指以自己国内特别著名的花作为国家表征的花,它代表一个国家领土完整、悠久的历史文明和灿烂的文化,象征民族团结的精神,高尚人格的人格美德。国花的选举历来为各国人民所高度重视,这反映了人民对祖国的热爱和浓郁的民族感情,并可增强民族凝聚力。很多国家以自己国内特别著名的花作为他们国家的象征,并具有一定的涵意,这种花被称为“国花”
这是因为一个国家的国花,是这个国家、民族的文化标志和文化符号,通俗地讲就是这个国家、民族的品牌;它是这个国家、民族人文精神的体现;它深沉地蕴涵着这个国家、民族的心理、气质、品格、神韵;它是这个国家、民族价值取向、审美情趣、思维方式、风俗习惯,乃至宗教信仰的表现。它给人们以国家的认同感、民族的认同感、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宗教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文化的亲和力、国家的凝聚力、民族的生命力的源泉。
作为国花应该是中国固有的,别国没有,具有排他性;国花应该是独特的和第一的;国花还应该是数千年前就被人认知的花。而早有李保光在《国花大典》中记述:“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其次,牡丹是独特的。而对于她的香艳绝美,唐·舒元兴在《牡丹赋》中将其誉为“花品第一”:我案花品,此花第一。脱落群类,独占春日……玫瑰羞死,芍药自失,夭桃敛迹,秾李惭出……皆其先,敢怀愤嫉!牡丹作为国花还应为我国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就已开始栽培牡丹,在唐代,素有国色天香之称的牡丹契合了当时社会的审美心理,被誉为万花之王。“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三条九陌花时节,万户千车看牡丹”,从这些诗句中,我们仿佛还可依稀看到唐人对牡丹无以复加的痴情和偏爱。牡丹还具有多种价值,牡丹因其药用价值被计入《神农本草经》;南北朝时,北齐杨子华画牡丹,牡丹以其雍容华贵在艺术领域随处可见;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遍植牡丹,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成为园艺学研究的对象……此外牡丹已成为人们眼中的一道文化风景。牡丹文化更是兼容多门科学,其构成非常广泛,它包括哲学、宗教、文学、艺术、教育、风俗、民情等所有文化领域,涵盖民族文化的基本概貌,成为“文化全息”现象(李保光《国花大典》)。自此,牡丹融入了了浓郁的人文气息。而浓郁的人文气息和广泛的人脉基础进一步丰富了牡丹的文化内涵。
从牡丹的价值上我们可以看到国花的价值和功能。首先,国花不仅象征民族团结的精神,高尚人格精华的人格美德。国花更能代表我们国家深厚的历史文化。中国花文化情结的历史源远流长,中国人欣赏花,不仅欣赏花的颜色、姿容,更欣赏花中所蕴含着的人格寓意、精神力量。陶渊明之“采菊东篱”、林靖和梅之“疏影横斜”、周敦颐莲之“出污泥而不染”、……中国绘画的一大半儿就是画花卉。国花蕴涵着我们国家、民族的心理、气质、品格、神韵;它代表了国家、民族的价值取向,深深地激发起人民的民族凝聚力。他最能代表中华民族 的精神特色,作为国家安定、民族兴旺的象征,从而推动两个文明建设,振奋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进取心和自豪感!同时它还给人们以国家的认同感、民族的认同感、文化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文化的亲和力、国家的凝聚力、民族的生命力的源泉!
其次,国花象征着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历史,具有深刻的文化含義。牡丹,是中国固有的特产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两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其花大、形美、色艳、香浓,为历代人们所称颂,具有很高的观赏和药用价值,自秦汉时以药植物载人《神农本草经》始,散于历代各种古籍者,不乏其文。形成了色括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艺术、民俗学等多学科在内的牡丹文化学,它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俗学的一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完整机体的一个细胞,透过它,可以看到中华民族文化的一般特征。
牡丹文化的起源,若从《诗经》牡丹进入诗歌,算起距今约3000年历史。秦汉时代以药用植物将牡丹记入《神农本草经》,牡丹已进入药物学。南北朝时,牡丹成为画家笔下的作品已进入艺术领域。隋炀帝在洛阳建西苑,植牡丹于西苑,自此,牡丹进入皇家园林,涉足园艺学。唐代,牡丹诗大量涌现,刘禹锡的“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脍炙人口;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化浓”,千古绝唱。宋代开始,除牡丹诗词大量问世外,又出现了牡丹专著,诸如欧阳修的《洛阳牡丹记》、陆游的《天彭牡丹谱》等。牡丹诗词文斌散见于历代种种杂著、文集中,涉及牡丹形象的雕塑、雕刻、绘画、音乐、戏剧、服饰、起居等方面的牡丹文化现象,随处可见。
牡丹文化是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相结合产物,从古今中外牡丹发展的历史来看的确如此,牡丹发展在盛世,太平盛世喜牡丹,牡丹文化也如此。在改革开放,国力日盛的今天,时值牡丹花会,该城可谓万人空巷,牡丹文化也成为国富民强、社会和谐的表征。
第三,国花牡丹具有深刻的文化象征意义。文化象征寓意的运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中国的语言文化及各种艺术形式中常常采用各种手法,表达人们生活和思想中某种特定的象征或寓意,进而表达人们的以及民族的理想、祝愿、向往和追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花卉的文化象征意义更有着相当丰富的内容。就牡丹而言,因为其花朵雍容华贵,端庄富丽引发人们诸多联想,从而产生出与之相关联的一系列文化象征意义,并形成牡丹文化的基本内涵。
1、国家繁荣、社会和谐的象征
早在盛唐,每当牡丹花开时节,繁花似锦,长安上下成了花的海洋,人的海洋。唐代诗人刘禹锡不禁赞誉:“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由此,自唐宋以来,牡丹成为吉祥幸福、繁荣昌盛的象征,并得以世代延续下来。今天,牡丹的这一文化象征意义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因为她非常贴切地代表了改革开放的中国国泰民安,前程似锦的美好形象,她代表了人民社会生活和谐的时代特征,表达了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准确美好、幸福、富裕生活的理想和愿望。 2、牡丹不畏权贵的精神代表中国人的精神
人们赋予了牡丹能代表中华民族精神力量的优秀品格。在百花仙子的传说中,武则天曾另百花于冬日开放,百花慑于权势,不得不开,独牡丹没有按时开花,而被武则天下令放火烧之,贬出长安。牡丹不畏权贵,浩然正气的精神,无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作为“富贵花”,牡丹并不娇嫩脆弱,在悬崖峭壁中、在黄土高原干旱贫瘠的土地上,野牡丹,她仍然开出绚丽的花朵。牡丹种不畏权贵、敢冒炮火的勇敢精神,那种历经磨难而奋勇前行的进取精神, 己经渗进了中国人的骨肉,融入了血脉,化作了中国人的精神!
国尊繁荣昌盛,家重富贵平安,人喜幸福吉祥,这些特点和寓意,牡丹身上兼而有之! 牡丹浩然正气、高洁节操的忠贞精神;牡丹那种“华而有实”的务实精神所有这些精神,无不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伟大象征。
第四,中国的国花具有现实的经济意义。花的经济价值意义,既有在花的本身,又有在于其文化经济意义。牡丹花不仅具有观赏价值,牡丹全身还都是宝,花、种、根、粉都有著很高的经济价值。 除观赏外,其根可入药,称“丹皮”,可治高血压、除伏火、清热散瘀、去痈消肿等。花瓣还可食用,其味鲜美。近年来,洛阳不断开发以牡丹为特色的产品,牡丹酒、牡丹系列化妆品、牡丹精油、牡丹保健茶系列产品,以及牡丹月饼、牡丹饺子、牡丹滋补靓汤等一系列新型牡丹食品。洛阳牡丹作为商品进行交易,见于唐代记载。白居易《移栽牡丹》诗中有“金钱买得牡丹栽”的词句。其价值有数十千买一株的,有数万买一株的,还有“一朵值千金”的。当代洛阳牡丹商品化生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建立了商品生产基地,至1990年商品牡丹发展至600亩,总株数达百万株以上。除满足国内市场外,还开辟了国外市场,出口到法国、日本、美国、意大利、南非等国家和地区,使洛阳牡丹誉满天下,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牡丹品牌效应逐渐显露,牡丹经济产业链也在不断延伸,洛阳牡丹由最初的种苗销售、鲜花销售、切花,发展到现在牡丹化妆品、牡丹干花、牡丹茶等深加工产品,有了牡丹剪纸、牡丹刺绣、牡丹三彩等衍生工艺品;也有了牡丹舞、舞剧《牡丹魂》、歌曲《洛阳牡丹》等歌舞作品。目前,洛阳牡丹年产值达10亿元,产品畅销全国各地和日本、美国、荷兰、新西兰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牡丹经济激发城市活力。洛阳市政府利用牡丹花会的契机,每年都要投资一批“花会工程”,为洛阳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洛阳先后建设了飞机场,改扩建了火车站,完成了一大批路桥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道路网络和各县市快速通道已经形成。
牡丹经济带动大旅游。洛阳市以牡丹花会为龙头,进一步改善龙门、白马寺、关林等原有旅游景点的基础上,新建了古墓博物馆、民俗博物馆、千唐志斋、都城博物馆等人文景观,开发了小浪底、万山湖、白云山、老君山、花果山、青要山、西泰山、鸡冠洞、龙峪湾、重渡沟、神灵寨、陆浑旅游度假区等一批国家森林公园和自然风光旅游点,形成了以市区为中心的多条旅游热线。
据统计,2008年洛阳市接待游客4567万人次,同比增长14.10%。其中接待入境游客30.79万人次,同比增长17.52%;接待国内旅游人数4536万人次,同比增长14.08%;旅游总收入224亿元,同比增长15.26%。其中旅游创汇9729万美元,同比增长17.16%;国内旅游收入217亿元,同比增长15.04%。特别是2001年以来,洛阳旅游收入每年以20%以上的速度递增,占GDP的比重由不足1%跃升到13%以上。旅游直接从业人员6万人,间接从业人员达到30万人,旅游业已成为洛阳最具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洛阳已成为全国20个黄金旅游城市和海外华人寻根问祖的热点地区。
牡丹象征富贵吉祥,牡丹象征国泰民丰社会和谐。牡丹作为国花的文化价值还将逐步显现。
参考文献
【1】许韶立. 论国花旅游价值及洛阳牡丹产业化开发[J]. 现代农业,2013(6)
【2】 曹慧娟. 再谈国花[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7(5):17-18.
【3】 索奎霖,黄桦. 中国国花——唯有牡丹真国色[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06(2): 19-21.
【4】 林雁. 中国国花评选回顾[J]. 现代园林,2006
【5】 智利红. 洛阳牡丹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河南农业,2005(7):42-43.
【6】 杨留生. 关于洛阳牡丹产业化的几点建议[J]. 河南林业,200(21):43.
作者简介:梁明(1974-),女,河南洛阳人,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单位:洛阳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