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美文 悟精髓 求创新

来源 :语文世界(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0803luowe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专题”形式作为教材中的一部分,是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专题·荷》是七年级(下册)中的内容,教材涉及的内容极其广泛,从生物的荷、文学的荷、艺术的荷再到佛教中的荷,可谓包罗万象。教师如何筛选、整理、整合这些“资料”,把《专题》课既上得有别于一般的文学作品课,又能上出“语文味”来,需要一定的驾驭能力。
  
  鉴赏中学习
  
  中国的文人有着独特的“荷”情结,从古至今写荷、咏荷、诵荷的诗文举不胜举,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也多如繁星。可以说,荷的每一个部分、每一种状态、每一幅图景我们在文学作品中都能找到描绘的诗文。教学中,要紧紧抓住这些写荷的美文作为学习的范文,让学生读出“文学作品中的荷”的魅力。这种阅读和平时的课文教学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不再是独立的文章,而是一系列的诗文,有利于进行多角度的比较阅读,从而开拓学生视野,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写作潜能。
  问题设计:
  读一读,品一品,想一想,为什么荷的美在文学作品中能被展现得如此多姿多彩呢?从这些写荷的美文中我们能得到哪些写作上的启示?
  范例一: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
  ——郑谷《莲叶》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些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朱自清《荷塘月色》
  思考:荷作为一种被观赏的植物,它自然状态下的美是如何被展现出来的?读上面的两个片断,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启示:一种状态从多种角度来写。这两个片断都把荷置于了动态的环境之中,描绘出了荷在风中摇曳的动态美,这样就把看似静止的事物写活了。同时在微风中,荷叶送来沁人心脾的缕缕清香,这是多么赏心悦目的景致啊!连那荷叶掩映下的水似乎都活起来了,要为展现绿叶的美作一份努力呢!视觉、嗅觉、感觉多种感官被调动了起来,丰富了物的表现力。
  范例二: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王昌龄《采莲曲》
  一片片的荷叶亭亭而立,一颗颗的水滴亮若明珠,一朵朵的荷花像是一个个文静的少女——不知是羞怯呢还是矜持;在朦朦胧胧的夜色中,花朵刚刚闭合。荷花虽然闭合了,却关不住一池清香。
  ——徐刚《荷花飘香北海夜》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有羞涩的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朱自清《荷塘月色》
  思考:花都是美的,如何展现荷花所具有的独特的美呢?从古至今的文人们在表现这一点时有什么技巧?
  启示:美的描绘首先离不开作者细致的观察,而要把抽象的美具体化,又离不开多种修辞手法的巧妙调用。上面的选文之所以能借助比喻拟人把荷花展现得如此之美,还得益于作者在描绘时大胆的想象及倾入了作者细腻的情感。后两篇文章显然受到了第一首诗的影响,而朱自清的描写又更高于徐刚一筹。
  范例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周敦颐《爱莲说》
  世间花叶不相伦,花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此花此叶长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
  ——李商隐《赠荷花》
  素花多蒙别艳欺,此花真合在瑶池。无情有恨何人觉,月晓风清欲堕时。
  ——陆龟蒙《白莲》
  思考:荷常常是文人用来托物言志的对象,但是每一位作者借荷所抒发的情感都是不一样的,从中我们又获得了何种启示呢?
  启示:文人的作品总是寄托着作者独特的情感,作者的经历、情感、审美情趣不同,他们笔下物的特点也就不同。周敦颐赞荷的“出淤泥而不染”来表现自己与世俗的不同流合污;李商隐诵荷的荣衰相依,表达自己渴求知己寻觅政治依托的心声;陆龟蒙对白莲的情有独钟流露出自己孤高寂寞的情怀。同学们从中领悟的是只要能将个人的独特情感与物巧妙的结合起来,咏物的文章就会透出灵动之气。
  这样多角度的品读赏析,会让学生打开阅读的思维角度,获得更多的阅读感悟。
  
  摹仿中创新
  
  当学生们汲取了大量的营养,从古今写荷的作品中走出来时,他们对荷的理解更深了。而这种深沉的理解会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也启示着学生,要写出好的文字,一定要着眼于独特理解与感受。尽管学生的文字也许会有意无意有着模仿痕迹,但也必定会在其中夹杂着自己的个人情感,从而在摹仿中体现出自己的创新。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及对荷的了解程度,选择下面的任一种形式来习作,看看能否写出新意。
  练习设计一:借助想象联想,丰富作品内涵
  说明:《专题·荷》中的古代诗文很多,不同的读者读的时候必然会读出不同的感受,能否加入你的理解想象,用白话文重新演绎诗文的内涵。
  启发:古代诗文语言凝练形象,白话文演绎之时既要保留原有诗文的面貌,又要能挖掘出更丰富的美及内涵。可以选择课本中提供的诗文,也可以寻找自己喜爱的写荷诗文。
  练习设计二:寻找独特角度,抒发个人情怀
  说明:面对一池美丽的荷花,你想到了什么?荷的各个部位中,你觉得最值得赞美的是什么?能否选择一个独特的角度,写一篇咏荷抒怀的文章,要能寄托自己独特的情感。
  启发:选择的角度独特,就能抒发出与众不同的情感。有同学说,她要赞美荷花池中的淤泥,尽管从未有人赞美过,但她认为那才是荷花的魂,是淤泥培育出了美丽的荷。也有同学说,读过的写荷诗文都是正面写荷的,我却有不同看法,比如藕,因为藕是空心的,所以才被埋入地下,就像没有知识的人只能呆在社会的最低层一样。这些同学的想法多好啊!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看看还有没有独特的角度可以选择了。
  练习设计三:选择不同文体,展现多彩魅力
  说明:荷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所以既可写成记叙文,又可写成说明文。历代文人对荷的赞美丰富多彩,你最欣赏它的哪一点呢?可以用文字表达出你的观点看法。
  启发:荷的美打动了你,激发了你的情感,你可以写一篇抒情散文;因为荷你可能经历了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那就写成一篇生动的记叙文;你的家乡也许盛产荷,就会有许多与荷有关的食物或特产,快点把它们介绍给大家吧;对于荷这种植物,个人有个人的看法,把你的观点亮给大家吧!不同的文体会把荷展现 得更为多姿多彩。
  这样的写作,让学生能感受到新奇与好奇,从而主动地去写作,去交流,去借鉴,去创新。
  
  实践中运用
  
  当我们再细细地搜索整理后会发现,“荷”专题可以把古今中外所有描写荷花的诗、词、散文、小说、绘画作品、摄影作品、影视作品等等都囊括进来。把艺术形式打通,互相借鉴,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推荐活动一:诗配画
  古诗与国画是中国所独有的两种艺术形式,我国的文人常常会把它们结合起来展现。同学也可以搜集一些有关荷的国画,试着用学过的诗句为它们配配诗。
  比如:老师可以搜集各种关于荷的画,让学生为它们配上合适的诗句。比一比,看看谁配得最好?
  推荐活动二:做小报
  对荷的了解越多,同学们在写文章时才会更加得心应手。教师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到图书馆或网上搜集有关荷的资料、文章等,选择一个有关荷的话题,筛选自己的材料后,制作一期有关荷的小报。
  推荐活动三:编专刊
  如果学生对荷的兴趣很浓,也搜集了许多材料,就可以为荷编一本专刊。那可就得像模像样了,要有封面、目录、专栏等,内容可以有写荷的诗文,荷知识的介绍,荷的饮食文化,荷的别称等。当然还得注意不仅要有现成的资料,还要有自己思考后写成的文章。
  推荐活动四:办展览
  上面搞了这么多种形式的活动,为了让学生有互相学习的机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班级办个小型的“荷”展览,比一比看一看哪些同学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完成得最好。
  推荐活动五:搞研究
  《专题·荷》的学习,不仅希望学生能得到浅层次的感悟理解,更希望学生能有深沉的思考,把自己的思考研究写下来,哪怕是幼稚的,却也是有益的尝试。老师推荐一些值得研究的话题,让学生们在课后可自选话题展开更深入的研究。
  1.不同艺术家眼中的“荷”;
  2.咏荷诗中的《采莲曲》比较;
  3.品荷花诗文,探中国文人“荷”情结;
  4.“荷”的别名艺术探究;
  5.赏中外荷花美景,评东西方文化差异;
  6.中国名胜古迹中的“荷”;
   ……
  一个《专题·荷》就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引下,走进了多姿多彩的语文世界,感受到了语文世界的种种“美丽”。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了新知,提升了审美情趣,感受了“大语文”的魅力。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第七中学校长。
其他文献
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创建于1947年,前身为南京市蓝家庄国民小学。解放后曾先后更名为南京市蓝家庄小学、南京市和平路小学、南京市要武小学、南京市北京东路小学。  1980年,学校被江苏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苏省首批实验小学,继而先后荣获全国红旗大队、全国卫生体育先进单位、全国教育管理先进单位、江苏省文明单位、江苏省优秀教师集体、江苏省模范学校、全国首批科技教育示范基地、国家教育部首批命名的“全国现代化教育技
期刊
聆听严华银老师的讲话,拜读严华银老师的论著,有一个名词给笔者印象特别深刻,那就是——“语文人”。  依笔者理解。严老师所说的“语文人”应该是以身为语文老师而感到自豪的人。严老师多次说过:“做语文老师是一件幸运而幸福的事一从事语文教学,从事语文教学研究,是我生命中最重要也是最成功的选择。”他有一句名言:“人生快乐,莫过于做自己想做的事。”其次。他所说的“语文人”应该是对语文教学、语文教学研究有执著追
期刊
谈到作文,我们就会想到这样一个熟悉的镜头:学生咬着笔,冥思苦想,写一会儿,数一会儿字数:“101、102、103……”写了半天,数了半天,终于凑齐了教师规定的400个字。  学生习作如此的吐字艰难、勉为其难,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疏于积累,腹中空空,经历贫乏,使得习作无从下手,导致兴趣受阻,产生了恐惧、讨厌的情绪。可见,积累是学生习作兴趣的“加油站”,也是让学生爱上作文的基础。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应建
期刊
亿万年时光冲洗,亿万年岁月磨砺,你写满千古沧桑的印记。你静穆地肃立,似在作往古最深沉的回忆,但我们分明听到,你来自蛮荒的倾诉:遥远、苍凉而神秘。你让苔藓浸满苍老的容颜,昭示生命始终伴你作无尽的时空之旅。在你的记忆宝库里,有多少生命的诞生,有多少生命的消殒,有多少生命的悲欢与奇迹。风和日丽,鸟语花香;山崩地裂,电闪雷鸣;斗转星移,沧海桑田。究竟有多少时空轮转,我们可以从你的容颜里读取!  曾有多少猛
期刊
古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的一种文学体裁,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古诗或歌江山美,或吟边塞情;或纤柔卑弱,或明快清新;有悲凉慷慨,亦缠绵宛转;有诗仙李白的豁达,更有诗圣杜甫的沉郁。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剖析其语言,探析其趣味,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汲取古诗营养。    一、以“趣”激发情感,生发学诗的愿望    中国,诗的国度。如让孩子们能自小“熟读唐诗三百首”,驰骋于
期刊
课堂·我这样教《渔歌子》    一、导入新课   师:今天继续学习词《渔歌子》,“渔歌子”是词牌名,出自民间的渔歌。古往今来,描写水乡风光和渔民生活的诗词特别多,其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就是唐朝张志和的《渔歌子》。那么,它到底有何独特的魅力,历经千年仍打动无数读者?  二、读通诗句,感受节奏美  1.正确朗读课文,感受节奏和韵味。  注意“西塞山”“白鹭”“鳜鱼”“箬笠”“蓑衣”等词的正确读法,提
期刊
面对儿童的语文课堂,我沿着文字的脉搏,细读文本,挖掘教材,追寻文本的童趣,创设“童趣盎然”的语文课堂。    一、追根溯源,童趣在文化熏陶中生根    在识字环节中,我们可以追根溯源,寻找汉字的文化意蕴,把识字课上出精彩,上出童趣。  苏教版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识字8是学习“包”字,掌握由“包”这个基本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的“饱、泡、苞、炮”这些新字,并且学习由这些字词组成的一首儿歌。我进行了以
期刊
在课堂教学的诸环节中,导入新课是其中较重要的一环。我们认为导课这个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创设教学情境,渲染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激励作用和导向功能。基于这种理念,我们认为创设情境必须是一种能诱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情境。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样的情境,启发学生积极思考,迅速而有效地引导学生进入角色、进入气氛、进入课文。导课环节应是教师引导学生通向课堂教学这一艺术天地的桥梁,充
期刊
如果老师把感情这个基本的心理因素调动起来,渗透在作文指导课中,那么,课堂上“说”和“写”的关系就自然清楚了。“情动辞发”就是这个道理。  一、激发感情。不管是命题作文,还是其他形式作文,总是老师出题学生写,学生都存在一个“奉命作文”的问题,学生是被动的。激发学生的感情,让学生有感而发,变被动作文为主动倾诉,是作文指导课上老师要做的弥补工作。老师要启发学生把眼前的习作跟已有的经历挂钩,回忆美好的生活
期刊
阅读教学,既包括“教”,也包括“学”,二者相辅相成。其实,“衡量一堂语文课是否是好课,关键是看学生活动是否有效,而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与否,取决于课堂上是否涌动着学生的思想,取决于我们的语文课堂是否有足够的学生思想的空间。”然而,以往教学总是强调和重视教师的教法,从备课到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设计,主要都是考虑教师如何教,强调的是教师的教法,忽略了学生的学法指导,忽略了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忽略了站在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