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谈到作文,我们就会想到这样一个熟悉的镜头:学生咬着笔,冥思苦想,写一会儿,数一会儿字数:“101、102、103……”写了半天,数了半天,终于凑齐了教师规定的400个字。
学生习作如此的吐字艰难、勉为其难,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疏于积累,腹中空空,经历贫乏,使得习作无从下手,导致兴趣受阻,产生了恐惧、讨厌的情绪。可见,积累是学生习作兴趣的“加油站”,也是让学生爱上作文的基础。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应建立在引导学生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有米下锅”,才能体验成功,进而萌生强烈的习作兴趣和欲望,厚积而薄发。
积累,即事物的聚集累积。积淀习作素材,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语文经典的诵读与背诵,而应呈现多元化、多角度,“积跬步”方能“至千里”。
一、文本积累——厚实阅读积淀中熏陶
(一)上好阅读教学课,打通“阅读习作”壁障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提升,两者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引领学生体会字里行间的含义情感,还要指点学生领会表情达意的方法结构,引导学生阅读、欣赏课文中的典型段落,并熟读成诵,甚至抄录、听写。经典的片段读得多了,积累得多了,自然会悟到什么叫具体、什么叫形象、什么叫总分、什么叫对比,这些点点滴滴的写作知识往往是伴随着一个一个具体的段落,连同段落所描述的画面、情感,一起沉淀在学生的记忆里的,而学生缺少的正是这样的段落积累。
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章都可以称得上是经典之作,就是学生习作的“典范”,教师要有效地利用教材,将写作知识的感悟贯穿于课文的阅读教学之中,帮助学生学会谋篇布局和掌握写作的技巧,让学生知道该怎么组织材料。这样组织的精妙所在,远比集中起来大量地、单纯地讲作文指导的效果要强得多。
(二)导好课外阅读,感悟“名家名作”魅力
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在于教给学生方法,而发展能力、拓展知识则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在推荐“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既注意方法又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每接一个班时,我都要在班内举行课外阅读交流会,有意识地让学生读一些课外书,交流个人阅读心得。一部分学生不但读了文章,而且还自觉地做了摘抄,使得自己的交流更有深度和说服力。获得了大家的认可,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更多的同学,使得摘抄和交流成了学生一种自觉的行为和需要。学生乐此不疲,课外阅读的劲头就大起来了。
久而久之,每个学生都拥有一本厚厚的读书记录本。记录的内容刚开始阶段是好词佳句,后来是加上自己的感受,到了六年级谈感受部分成了“我想对作者说、对主人公说、对自己说”三部分。这样的课外积累,学生收获的不仅是阅读的充实与体验,也获得了一次情感的体验,感受到了名家名作的魅力,培养了他们由读到思、由思到说的能力,无疑是为学生奉上了一道精神大餐,为他们文学素养的积淀奠定了基础。
二、实践积累——丰实生活洞察中感悟
学生的文章为什么会气色苍白、套话连篇,充满虚情假意,就是因为孩子们缺乏留心生活的洞察力和鲜活而富有个性的思想。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疏通学生作文材料积累的渠道,充分挖掘写作资源,甚至想办法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留心生活,积累生活素材,为学生的作文引来源头活水。这体现的是新课程倡导的“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理念——要写,就写美好的东西;要表达,就要切乎生活实际:要有所感,就必须是不吐不快,发自内心的。这种注重学生生活体验的作文,是学生真实的生活与感悟,创造出丰富鲜活的习作资源,让儿童的情趣在习作教学中自然恣肆地得到表达,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习作的原动力,破解习作“言之无物”的瓶颈。
三、技巧积累——且行且进实践中提高
学生积累了丰富的习作素材,也产生了浓厚的习作兴趣,教师要做的就是抓住契机,教会学生习作的技巧,让学生“有法可依”。
(一)模仿迁移学仿写
仿写,是许多教师所习用的一种读写结合法。可是我们发现,有的仿写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不是课文中的每一个片段都可以作为练写训练的材料,而是需要教师精心地选择那些具有明显特征的片段,进行写作练习。换句话说,要在精心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范文的基础上,找准和把握仿写之“点”。或许。学生模仿的片段大同小异,甚至雷同。其实,这样干“篇”一律、干人一“面”的过程,是学生作文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正如学生刚开始学习走路,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步子,歪歪扭扭,但都会自己走了,甚至会跑了,那自然会是千姿百态,各显个性。
(二)素描练习求真实
无论是学国画还是学油画都得有素描的功夫,而作文也需要这样的素描功夫,即对现实生活中静态、动态的物体、场景、活动作细致的观察,而后作如实的描述,不求完整的篇章,只求具体的片段。如学生回家看到爸爸吃完晚饭就端着茶杯,坐在沙发上,边抽烟边看报纸。只要他把这个情景用自己的语言如实地描述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片段作文。为了帮助学生把这样的生活片断写得更生动些,我还常常按照学生的描述,组织学生表演,写的学生做导演。这样的表演过程,实际上是再现片段作文的内容,学生会在“好玩”的表演中发现一些缺失的细节,自然就会自觉地弥补、完善,从而逐渐提高片段作文的水平。大量的片段作文不但能练就学生的观察能力、描写能力,而且能培植学生的作文意识,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
(三)自由命题拓思路
作文指导一定要从内容人手,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大胆放手。使学生感到想写的内容很多,教师再指导学生从中选择最有趣的、有益的、最熟悉的内容来写。
在拓展思路、学生交流写作材料后,我一般不是急于让学生写,而是让他们在草稿本上列出想写的三个内容,然后考虑好哪个容易写生动。能充分围绕本次习作的要求写就打上五角星。我发现这个方法很实用,学生往往能进行认真地思考,选出真正会写的、能写好的内容,当然写起来也就顺手啦。
以生为本、多元积累,有效地破解了学生作文“言之无物”“无话可讲”的瓶颈,丰盈了学生情感体验的内蕴,回归生活,为学生的习作兴趣不断地“加油”,注入新鲜的活力。
学生习作如此的吐字艰难、勉为其难,究其原因,就是因为疏于积累,腹中空空,经历贫乏,使得习作无从下手,导致兴趣受阻,产生了恐惧、讨厌的情绪。可见,积累是学生习作兴趣的“加油站”,也是让学生爱上作文的基础。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应建立在引导学生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有米下锅”,才能体验成功,进而萌生强烈的习作兴趣和欲望,厚积而薄发。
积累,即事物的聚集累积。积淀习作素材,绝不仅仅是简单的语文经典的诵读与背诵,而应呈现多元化、多角度,“积跬步”方能“至千里”。
一、文本积累——厚实阅读积淀中熏陶
(一)上好阅读教学课,打通“阅读习作”壁障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提升,两者是密不可分的。阅读教学不仅要引领学生体会字里行间的含义情感,还要指点学生领会表情达意的方法结构,引导学生阅读、欣赏课文中的典型段落,并熟读成诵,甚至抄录、听写。经典的片段读得多了,积累得多了,自然会悟到什么叫具体、什么叫形象、什么叫总分、什么叫对比,这些点点滴滴的写作知识往往是伴随着一个一个具体的段落,连同段落所描述的画面、情感,一起沉淀在学生的记忆里的,而学生缺少的正是这样的段落积累。
语文教材中入选的文章都可以称得上是经典之作,就是学生习作的“典范”,教师要有效地利用教材,将写作知识的感悟贯穿于课文的阅读教学之中,帮助学生学会谋篇布局和掌握写作的技巧,让学生知道该怎么组织材料。这样组织的精妙所在,远比集中起来大量地、单纯地讲作文指导的效果要强得多。
(二)导好课外阅读,感悟“名家名作”魅力
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在于教给学生方法,而发展能力、拓展知识则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在推荐“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我既注意方法又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每接一个班时,我都要在班内举行课外阅读交流会,有意识地让学生读一些课外书,交流个人阅读心得。一部分学生不但读了文章,而且还自觉地做了摘抄,使得自己的交流更有深度和说服力。获得了大家的认可,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更多的同学,使得摘抄和交流成了学生一种自觉的行为和需要。学生乐此不疲,课外阅读的劲头就大起来了。
久而久之,每个学生都拥有一本厚厚的读书记录本。记录的内容刚开始阶段是好词佳句,后来是加上自己的感受,到了六年级谈感受部分成了“我想对作者说、对主人公说、对自己说”三部分。这样的课外积累,学生收获的不仅是阅读的充实与体验,也获得了一次情感的体验,感受到了名家名作的魅力,培养了他们由读到思、由思到说的能力,无疑是为学生奉上了一道精神大餐,为他们文学素养的积淀奠定了基础。
二、实践积累——丰实生活洞察中感悟
学生的文章为什么会气色苍白、套话连篇,充满虚情假意,就是因为孩子们缺乏留心生活的洞察力和鲜活而富有个性的思想。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疏通学生作文材料积累的渠道,充分挖掘写作资源,甚至想办法创设情境,指导学生留心生活,积累生活素材,为学生的作文引来源头活水。这体现的是新课程倡导的“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的理念——要写,就写美好的东西;要表达,就要切乎生活实际:要有所感,就必须是不吐不快,发自内心的。这种注重学生生活体验的作文,是学生真实的生活与感悟,创造出丰富鲜活的习作资源,让儿童的情趣在习作教学中自然恣肆地得到表达,充分激发和调动学生习作的原动力,破解习作“言之无物”的瓶颈。
三、技巧积累——且行且进实践中提高
学生积累了丰富的习作素材,也产生了浓厚的习作兴趣,教师要做的就是抓住契机,教会学生习作的技巧,让学生“有法可依”。
(一)模仿迁移学仿写
仿写,是许多教师所习用的一种读写结合法。可是我们发现,有的仿写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不是课文中的每一个片段都可以作为练写训练的材料,而是需要教师精心地选择那些具有明显特征的片段,进行写作练习。换句话说,要在精心指导学生学习、分析范文的基础上,找准和把握仿写之“点”。或许。学生模仿的片段大同小异,甚至雷同。其实,这样干“篇”一律、干人一“面”的过程,是学生作文必然要经历的阶段。正如学生刚开始学习走路,几乎都是一模一样的步子,歪歪扭扭,但都会自己走了,甚至会跑了,那自然会是千姿百态,各显个性。
(二)素描练习求真实
无论是学国画还是学油画都得有素描的功夫,而作文也需要这样的素描功夫,即对现实生活中静态、动态的物体、场景、活动作细致的观察,而后作如实的描述,不求完整的篇章,只求具体的片段。如学生回家看到爸爸吃完晚饭就端着茶杯,坐在沙发上,边抽烟边看报纸。只要他把这个情景用自己的语言如实地描述下来,就是一篇很好的片段作文。为了帮助学生把这样的生活片断写得更生动些,我还常常按照学生的描述,组织学生表演,写的学生做导演。这样的表演过程,实际上是再现片段作文的内容,学生会在“好玩”的表演中发现一些缺失的细节,自然就会自觉地弥补、完善,从而逐渐提高片段作文的水平。大量的片段作文不但能练就学生的观察能力、描写能力,而且能培植学生的作文意识,有“量”的积累才有“质”的飞跃。
(三)自由命题拓思路
作文指导一定要从内容人手,首先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大胆放手。使学生感到想写的内容很多,教师再指导学生从中选择最有趣的、有益的、最熟悉的内容来写。
在拓展思路、学生交流写作材料后,我一般不是急于让学生写,而是让他们在草稿本上列出想写的三个内容,然后考虑好哪个容易写生动。能充分围绕本次习作的要求写就打上五角星。我发现这个方法很实用,学生往往能进行认真地思考,选出真正会写的、能写好的内容,当然写起来也就顺手啦。
以生为本、多元积累,有效地破解了学生作文“言之无物”“无话可讲”的瓶颈,丰盈了学生情感体验的内蕴,回归生活,为学生的习作兴趣不断地“加油”,注入新鲜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