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论是课本还是优秀的作文,都有它的精妙之处,我们只有不断地增加阅读与理解,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素材,才能运用优美而风趣的语言或文字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下面我提供一些想法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积累课本作文素材的重要性
教师都知道积累素材的重要性,但高中时间紧,任务重,生活面窄,无论是从生活中引入源头活水,还是从课外书籍中汲取营养,都受到很大的限制,我们为何不先开采“自己脚下的金矿——课本中的素材”呢?课本选文大都是名家的名篇,大都思想深刻,感情纯美,文采斐然,人物形象生动,而且课上大都已经深入分析过,师生对内容非常熟悉,稍加梳理和积累,那些极好的素材就在作文中大放异彩。
二、积累课本中哪些作文素材
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课本梳理和素材积累的时候,要有很强的目的性。衡量的标准就是对我们的作文尤其是高考作文有没有帮助,能不能直接或者稍加改造就运用到作文中去。课本作文素材的梳理和积累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用作事实论据的名人事迹、重大事件等。
终于,司马迁选择了相信自己,挺起了生命的脊梁,从此匍匐于地的殿臣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结舌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跃。凭借着坚强和博学,他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重重的一笔。
2004年全国卷:“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意见”
课本中的文化名人、作家、人物,他们大都际遇不凡,思想崇高,个性鲜明,可以作为典型的事例用到议论文和散文中去。
2.可以作为理论论据的内容。
①法国思想家帕斯尔说“人只是一支芦苇,是宇宙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人是一支会思想的芦苇”。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宇宙间任何一件东西都能置人于死地,然而人却成了万物的主宰,这正是因为人有会思想的灵魂,人因为思想而高贵。然而当人的思想被关在一个笼子里而失去了飞翔的自由时,人还是“人”吗?
②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可作理论论据的材料,包括深刻的思想、名言警句、先进的观念、灵光闪耀的顿悟之语。大师们底蕴丰厚,高瞻远瞩,视野开阔,往往“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见解深刻,思他人之未所思,言他人之未能言,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启发性,往往能点燃读者的智慧之火,照亮整个世界。大师们心系社稷,关注民生,悲天悯人,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这正符合发展等级里的“深刻”、“有创新”等要求。格言警句更是他们智慧的精华,凝练隽永,脍炙人口,运用到文章中,画龙点睛,颇有以一当十的效果。
3.感情浓郁的语句,饱含真情的片段。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这是《我与地坛》的最后一节,母亲去世后史铁生深情追忆的文字,这一段文字是无尽的痛悔,也是热烈的讴歌。这样的材料课文中很多,如老舍《想北平》中对故乡的眷恋,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孙犁在《亡人逸事》中对含辛茹苦的妻子的深情悼念,这些文字感人至深,能不断净化我们的灵魂。积累并在作文中化用这些文字,一定可以拨动阅卷教师的心弦,形成强烈的共鸣。
三、动态运用中做好课本素材的积累工作
课本作文素材积累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有两点:一是不熟悉素材,摘抄之没有经常看看、背背、想想,置之脑后,不闻不问,非常生疏,几乎是没有印象了,要在考场上熟练运用无异于痴人说梦;二是没有运用意识,没有通过运用将素材内化存入大脑,达到驾驭自如的地步。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动态运用中做好课本素材的积累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1.研读材料,提炼论点,明确材料使用方向。
我在一次作文训练课上,讲述了王勃探望父亲路过南昌,在都督阎某的宴会上写下《滕王阁序》技惊四座的事例片段,要求学生们讨论之后说说可以从中提炼出哪些论点,可以用于哪些方向的论证,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
①年轻人要学会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
②要有抓住机遇的意识,也要有相应的勇气。
③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没有一定的能力和才华,就不能把握机遇。
在积累素材时,应该深入研究一下,看看材料的内蕴是什么。提炼出论点,明确它可以用于论证什么,学生就设定了材料使用方向,同时也就加深了对材料的认识,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2.加以联想,辅之以分析议论,写出文采斐然、论证有力的语段来。学会一材多用,在反复运用中熟记素材。
这是动态积累作文的关键和精髓所在。我要求学生认真研读《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提炼出几个论点,写几个议论语段,下面举出一例:
人应有顾全大局,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的胸襟和气度。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非常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一直郁郁不得志,不免发几句牢骚。但他还是以国事为重,毅然夜访敌营,智退秦晋大军。千载之下,其胸襟,其气度,仍让我们敬佩不已。
针对同一素材从不同方位分析,不仅能使素材变得多姿多彩,富有生气,还能使我们克服思维的单向性和习惯性,摆脱找不到素材的尴尬局面。对同一素材,我们如果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就能确定不同的中心,从而为不同立意的作文服务。尤其重要的是,在反复运用中,要将素材内化为自己的财富,做到熟练运用,自如驾驭。
3.要善于将同类素材合并归类,建立自己的素材库。
在梳理课本中素材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同类或相近的素材归入一类,将它们写入一个语段中,这将大大加深学生对素材的印象。例如:
关于“亲情”你能联想到课本中涉及的哪些素材?
亲情:辞官还乡侍奉祖母的李密;念念不忘祖母教诲的归有光;虽生死殊途仍思念亡妻的苏轼;侄儿去世悟得“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韩愈;母亲去世而追悔莫及的史铁生。
建立素材库,在写作时在素材的选择和运用上就会游刃有余,最重要的是,可以将这些素材组合起来,构成优美的排比句,使语段材料丰富充实,句式整齐,论证充分,具有气势和美感。
一、积累课本作文素材的重要性
教师都知道积累素材的重要性,但高中时间紧,任务重,生活面窄,无论是从生活中引入源头活水,还是从课外书籍中汲取营养,都受到很大的限制,我们为何不先开采“自己脚下的金矿——课本中的素材”呢?课本选文大都是名家的名篇,大都思想深刻,感情纯美,文采斐然,人物形象生动,而且课上大都已经深入分析过,师生对内容非常熟悉,稍加梳理和积累,那些极好的素材就在作文中大放异彩。
二、积累课本中哪些作文素材
我们在指导学生进行课本梳理和素材积累的时候,要有很强的目的性。衡量的标准就是对我们的作文尤其是高考作文有没有帮助,能不能直接或者稍加改造就运用到作文中去。课本作文素材的梳理和积累的重点应该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以用作事实论据的名人事迹、重大事件等。
终于,司马迁选择了相信自己,挺起了生命的脊梁,从此匍匐于地的殿臣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结舌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跃。凭借着坚强和博学,他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重重的一笔。
2004年全国卷:“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意见”
课本中的文化名人、作家、人物,他们大都际遇不凡,思想崇高,个性鲜明,可以作为典型的事例用到议论文和散文中去。
2.可以作为理论论据的内容。
①法国思想家帕斯尔说“人只是一支芦苇,是宇宙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人是一支会思想的芦苇”。人的生命是脆弱的,宇宙间任何一件东西都能置人于死地,然而人却成了万物的主宰,这正是因为人有会思想的灵魂,人因为思想而高贵。然而当人的思想被关在一个笼子里而失去了飞翔的自由时,人还是“人”吗?
②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可作理论论据的材料,包括深刻的思想、名言警句、先进的观念、灵光闪耀的顿悟之语。大师们底蕴丰厚,高瞻远瞩,视野开阔,往往“透过现象深入本质”,见解深刻,思他人之未所思,言他人之未能言,具有很强的前瞻性和启发性,往往能点燃读者的智慧之火,照亮整个世界。大师们心系社稷,关注民生,悲天悯人,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这正符合发展等级里的“深刻”、“有创新”等要求。格言警句更是他们智慧的精华,凝练隽永,脍炙人口,运用到文章中,画龙点睛,颇有以一当十的效果。
3.感情浓郁的语句,饱含真情的片段。
有一年,十月的风又翻动起安详的落叶,我在园中读书,听见两个散步的老人说:“没想到这园子有这么大。”我放下书,想,这么大一座园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儿子,母亲走过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少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
这是《我与地坛》的最后一节,母亲去世后史铁生深情追忆的文字,这一段文字是无尽的痛悔,也是热烈的讴歌。这样的材料课文中很多,如老舍《想北平》中对故乡的眷恋,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对生命的珍惜和热爱,孙犁在《亡人逸事》中对含辛茹苦的妻子的深情悼念,这些文字感人至深,能不断净化我们的灵魂。积累并在作文中化用这些文字,一定可以拨动阅卷教师的心弦,形成强烈的共鸣。
三、动态运用中做好课本素材的积累工作
课本作文素材积累的问题,我个人认为有两点:一是不熟悉素材,摘抄之没有经常看看、背背、想想,置之脑后,不闻不问,非常生疏,几乎是没有印象了,要在考场上熟练运用无异于痴人说梦;二是没有运用意识,没有通过运用将素材内化存入大脑,达到驾驭自如的地步。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动态运用中做好课本素材的积累工作,具体做法如下:
1.研读材料,提炼论点,明确材料使用方向。
我在一次作文训练课上,讲述了王勃探望父亲路过南昌,在都督阎某的宴会上写下《滕王阁序》技惊四座的事例片段,要求学生们讨论之后说说可以从中提炼出哪些论点,可以用于哪些方向的论证,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
①年轻人要学会表现自己,展示自己的才华。
②要有抓住机遇的意识,也要有相应的勇气。
③机遇只垂青于有准备的人,没有一定的能力和才华,就不能把握机遇。
在积累素材时,应该深入研究一下,看看材料的内蕴是什么。提炼出论点,明确它可以用于论证什么,学生就设定了材料使用方向,同时也就加深了对材料的认识,形成了深刻的印象。
2.加以联想,辅之以分析议论,写出文采斐然、论证有力的语段来。学会一材多用,在反复运用中熟记素材。
这是动态积累作文的关键和精髓所在。我要求学生认真研读《烛之武退秦师》一文,提炼出几个论点,写几个议论语段,下面举出一例:
人应有顾全大局,以国家人民利益为重的胸襟和气度。曹操有句诗: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非常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然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一直郁郁不得志,不免发几句牢骚。但他还是以国事为重,毅然夜访敌营,智退秦晋大军。千载之下,其胸襟,其气度,仍让我们敬佩不已。
针对同一素材从不同方位分析,不仅能使素材变得多姿多彩,富有生气,还能使我们克服思维的单向性和习惯性,摆脱找不到素材的尴尬局面。对同一素材,我们如果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审视,就能确定不同的中心,从而为不同立意的作文服务。尤其重要的是,在反复运用中,要将素材内化为自己的财富,做到熟练运用,自如驾驭。
3.要善于将同类素材合并归类,建立自己的素材库。
在梳理课本中素材的时候,我要求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将同类或相近的素材归入一类,将它们写入一个语段中,这将大大加深学生对素材的印象。例如:
关于“亲情”你能联想到课本中涉及的哪些素材?
亲情:辞官还乡侍奉祖母的李密;念念不忘祖母教诲的归有光;虽生死殊途仍思念亡妻的苏轼;侄儿去世悟得“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的韩愈;母亲去世而追悔莫及的史铁生。
建立素材库,在写作时在素材的选择和运用上就会游刃有余,最重要的是,可以将这些素材组合起来,构成优美的排比句,使语段材料丰富充实,句式整齐,论证充分,具有气势和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