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与文化是休戚相关的,数学作为一种文化,在人类各种文化中占据一种特殊地位。它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文化兴衰,也关系到一个民族的兴盛和衰落。而数学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数学教育,它不单纯是数学科学的教育,从某种意义讲,它更是数学文化的教育,起着“对全体人民的科学思维与文化素质的哺育”的作用。因此要努力提高全民族数学文化素养,从数学“精英教育”更新为“提高全民族数学文化素养”教育。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发展基础教育是发展我国教育的重中之重,而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素质教育中,数学教育又处于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随着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序日益提高,社会正由工业化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社会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定量化和定量思维。定量化和定量思维的基础语言和工具是数学。不仅如此,一旦计算机被广泛应用,数学将是一种通用技术,人人都必须掌握。因此,数学素养将是21世纪合格公民素质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数学是属于所有人的,因此我们必须将数学教给所有的人”。
“一种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不掌握数学的文化的民族也是注定要衰落的”。这是一条极富哲理的真理。公元前221年,罗马人占领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利亚城时,阿基米德正在房中的地上专心致志地画他的几何图形,一群罗马士兵冲进房后放肆涂抹他的图形,遭到阿基米德的斥责,暴怒的士兵却一刀杀死了这位科学巨人。后人对此事发表评论说,罗马民族虽能建造高标准的跑马场,豪华的浴池,宏伟的凯旋门,但罗马人没有理性意识,没有创新精神,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化。 这个例证告诉我们,数学与文化是休戚相关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更是数学文化的教育,起着“对全体人民的科学思维与文化素质的哺育”的作用。
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指既提高人的先天素质——“人口素质”,又提高人的后天养成的素质。因此我们所说的数学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就是要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和非数学文化素养(或通常说的非智力素质)。
关于数学文化素养的要求,总的来讲主要体现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的。
在数学知识方面,以往,我们只强调“学好从事现代化生产和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而忽视了“现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适应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数学知识,特别是对“相当多的行业和专业不同程度地需要一些近代和现代数学的内容”,如“电子计算机和计算器、概率统计、微积分,还有优选法、统筹法、正交试验法、线性规划以及向量矩阵、空间解析几何初步等”,内容完全未涉及。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让学生具有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和几何的基础知识,以及近现代数学的初步知识。
数学能力方面,一般数学教育论著都是提“三大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1995年国家教委确定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能力要求确定为:“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逐步形成“综合应用数学的能力”。这就改变了传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提法,同时也使得思维有了更为广泛的含义。更主要的是在《课程标准》中将思维能力提到了能力要求的首位,使它居能力之核心地位并得到确认。
数学品质方面,我们认为应主要强调三个方面:一是树立学生对数学的“学”和“做”的自信心;二是让他们懂得数学的价值和应用;三是学生要具有数学的意识,能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关于政治思想教育方面,还是提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较为恰当。事实上辩证唯物主义观包含了数学观。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实践、运动、联系、对立、转化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这些观点是通过丰富的数学材料(当然也包括数学史、数学家的事迹及贡献等)的教学,潜移默化、渗透而逐步形成的,数学观也相伴而生。
数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观点,已被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然而这一转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特别是一些难点,需要我们去探索,去解决。(天长市铜城中学)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世界范围的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竞争,实质上是科学技术的竞争和民族素质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谁就能在21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处于战略主动地位。”发展基础教育是发展我国教育的重中之重,而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是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素质教育中,数学教育又处于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随着世界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生产机械化和自动化程序日益提高,社会正由工业化时代进入信息化时代,信息化社会很重要的一个特点是定量化和定量思维。定量化和定量思维的基础语言和工具是数学。不仅如此,一旦计算机被广泛应用,数学将是一种通用技术,人人都必须掌握。因此,数学素养将是21世纪合格公民素质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数学是属于所有人的,因此我们必须将数学教给所有的人”。
“一种没有相当发达的数学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一个不掌握数学的文化的民族也是注定要衰落的”。这是一条极富哲理的真理。公元前221年,罗马人占领古希腊的亚历山大利亚城时,阿基米德正在房中的地上专心致志地画他的几何图形,一群罗马士兵冲进房后放肆涂抹他的图形,遭到阿基米德的斥责,暴怒的士兵却一刀杀死了这位科学巨人。后人对此事发表评论说,罗马民族虽能建造高标准的跑马场,豪华的浴池,宏伟的凯旋门,但罗马人没有理性意识,没有创新精神,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化。 这个例证告诉我们,数学与文化是休戚相关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更是数学文化的教育,起着“对全体人民的科学思维与文化素质的哺育”的作用。
提高全民族素质,是指既提高人的先天素质——“人口素质”,又提高人的后天养成的素质。因此我们所说的数学教育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教育,就是要提高全体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和非数学文化素养(或通常说的非智力素质)。
关于数学文化素养的要求,总的来讲主要体现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互相依存,互相促进,有机地构成一个整体的。
在数学知识方面,以往,我们只强调“学好从事现代化生产和进一步学习现代科学技术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而忽视了“现代社会中每一个公民适应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数学知识,特别是对“相当多的行业和专业不同程度地需要一些近代和现代数学的内容”,如“电子计算机和计算器、概率统计、微积分,还有优选法、统筹法、正交试验法、线性规划以及向量矩阵、空间解析几何初步等”,内容完全未涉及。因此,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我们应让学生具有适应日常生活、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代数和几何的基础知识,以及近现代数学的初步知识。
数学能力方面,一般数学教育论著都是提“三大能力”和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1995年国家教委确定的《课程标准》中,已将能力要求确定为:“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逐步形成“综合应用数学的能力”。这就改变了传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提法,同时也使得思维有了更为广泛的含义。更主要的是在《课程标准》中将思维能力提到了能力要求的首位,使它居能力之核心地位并得到确认。
数学品质方面,我们认为应主要强调三个方面:一是树立学生对数学的“学”和“做”的自信心;二是让他们懂得数学的价值和应用;三是学生要具有数学的意识,能用数学语言进行交流。关于政治思想教育方面,还是提培养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较为恰当。事实上辩证唯物主义观包含了数学观。在数学教育中,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实践、运动、联系、对立、转化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这些观点是通过丰富的数学材料(当然也包括数学史、数学家的事迹及贡献等)的教学,潜移默化、渗透而逐步形成的,数学观也相伴而生。
数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观点,已被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然而这一转变需要经历一个过程,在这个转变的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特别是一些难点,需要我们去探索,去解决。(天长市铜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