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梅兰芳》:能让孩子们爱上京剧吗

来源 :cookie worl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zi2292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道《梅兰芳》上映后是不是果真能掀起京剧热,看完《梅兰芳》从电影院出来,戏院外有个男观众跟他的女伴说:“我感觉黎明演不过张国荣。”即使在豆瓣网站,这个所谓的文艺青年扎堆地,也在疯狂的讨论“黎明和哥哥到底谁更像”。
  因为都是陈凯歌的作品,电影《梅兰芳》难免会让人拿来与《霸王别姬》比。然而编剧严歌苓觉得,程蝶衣和梅兰芳,根本不能放在一起相比,因为“程蝶衣是一个被艺术异化的人,他的过程是从人到精灵的过程,但是电影里梅兰芳的过程是从精灵到人”。
  至于掀不掀起京剧热,现在没有人敢下定论。《梅兰芳》的新闻发布会在国家京剧院的畅和园召开,我去采访的当天,畅和园里的观众座椅用红套布罩着,灯光温暖,好似没有大片在此宣传人声鼎沸的痕迹。畅和园像个一直就存在着的戏园子,只欢迎唱京戏听京戏和爱京戏的人,外界的一切喧闹都与她无关。国家京剧院实验剧场的经理朱利均说起畅和园,非常自豪。“观众离舞台近,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最主要的是这里的演员都不用麦克风,声音还可以舒服的传到每一个观众的耳朵里,是最原汁原味的京剧。”
  问起电影《梅兰芳》能不能让更多的孩子们来学京戏。朱利均笑着说:“会带来一定影响的,至少会有家长带孩子来听戏,来戏园子听戏跟在家看电视自然不一样,这种在现场带来的视觉上的冲击对孩子们来说是很大的。”说起来,国家京剧院是最早关注儿童学习京剧的。京剧走进小学生的教材,编委就是国家京剧院。
  国家京剧院五楼的“京剧服饰文化展厅”里,展出的都是国家京剧院的“镇馆之宝”,光是蟒、官衣、鹤氅等等这些演出服的名字就够让人瞠目结舌。据朱经理介绍,这里展出的有些是京剧院的演出服饰,有些是梅兰芳的演出真品,每一件都价格不菲。
  “这个展厅在演出前1小时是可以凭票免费参观的,看过这个展厅能让孩子们全方位的接触京剧艺术”朱利均说,为了让青年少年观众能深入了解京剧艺术,实验剧场还特别推出过系列活动,比如此前每周六、日下午的日场演出,剧场专门为小朋友提供免费勾画脸谱活动。脸谱既有“俊脸”的旦角、武生,“三块瓦”的丑角,还有调皮的小猴、红脸的关公等形象。
  


  另外,剧场还利用每场休息时间,举行京剧知识有奖问答活动。整个演出活动结束后,剧院还组织过暑期“京剧夏令营”活动。活动包括参观演员排练,体验京剧表演身段,了解京剧唱腔与念白的基础知识。“只能通过潜移默化来让孩子们爱上京剧,强扭的瓜不甜,京剧也一样。”
  
  电影《梅兰芳》
  编剧:严歌苓 陈国富 张家鲁
  导演:陈凯歌
  摄影:赵晓时
  主演:黎明 章子怡 孙红雷 陈 红 王学圻 英达 安藤政信 余少群
  出品:中国电影集团公司北京电影制片厂
  中环国际娱乐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英皇电影(国际)有限公司
  上映:2008年12月5日
  剧情简介:
  梅兰芳人生的第一个竞争对手就是和梅家有三代情义的老艺人“十三燕”。梅兰芳的出现,动摇了十三燕的地位。决战不可避免,但是梅兰芳第一场就输了,他还有两天的时间可以挽回败局。不顾众人的反对,梅兰芳改演时装新戏,结果大获成功。胜负已定。梅兰芳劝说十三燕放弃第三天的演出,却遭到了十三燕的拒绝。梅兰芳渐入中年,有了妻子福芝芳和可爱的孩子们,他的事业如日中天。1929年,他接到了赴美国演出的邀请。在京剧舞台上专门扮演男人的女艺人孟小冬第一次见到梅兰芳就看到了他眼中的忧部。而她开阔爽朋的性格藏染了梅兰芳。他们同台演出。有了一种把自己同对方糅在一起共同分享的愿望。这时,梅兰芳的妻子横芝芳对盂小冬说,他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观焱)的。
  


  梅兰芳因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决定不再登台演出。在梅兰芳多次拒绝日本军队对他发出的演出邀请时,却吃惊地听到了自己即将复出的消息,而向社会公布这条消息的,正是匿名的邱如白。
  
  梅葆玖《太真外传》,《贵妃醉酒》
  
  十岁学艺登台,现梅兰芳京剧团团长,至今积累了六十余年的从艺经验。梅葆玖不仅继承了父亲梅兰芳艺术表演衣钵,更是在演唱方面达到了全新的境界,被誉为梅派艺术的最佳传承。此次即将上市的《太真外传》、《贵妃醉酒》两部大戏将是梅先生、甚至是梅派传人录音室唱片的收山之作,极具收藏价值。
  梅葆玖先生不仅继承了乃父弘扬京剧艺术的遗志,保持了京剧传统精髓的,并大胆尝试与时代契合的全新表达方式。在这套《贵妃醉酒》、《太真外传》唱片中,梅先生将中国民族音乐,西洋管弦乐等元素与京剧融合,将京剧从传统戏曲上升到音乐作品的高度,可以说将京剧文化推向新的阶段,开创了中国京剧界一个新的里程碑。
  作为内地流行乐坛的主流音乐公司,太合麦田此次也破天荒的将触角伸至京剧界,并将流行音乐推广中大众化、年轻化的特点进行扩散,力求把这样一个传统京剧与西洋弦乐集合的优秀音乐作品送达更为广泛的受众。
  尽管目前已有七十高龄,但梅葆玖先生无论生活习惯还是爱好都显得相当“时尚”。自小便受家庭环境及文化氛围熏陶的他,至今仍是准专业级音响爱好者、唱片收藏家甚至汽车爱好者,近些年来他还偶尔自驾车出行,让人倍感意外。对于这套唱片,梅葆玖先生表示:“戏曲前途的趋势是跟大众需要和时代而变化的,我愿在新的道路上求发展!”
  
  九零后的笑声嘘声与掌声
  一枝花
  
  《梅兰芳》公映的第二天,在人民大会堂上映了一场,那天是北京某中学的包场,楼上楼下都是穿着校服的中学生,地地道道的九零后。于是,《梅兰芳》邂逅九零后。解读九零后们在观影过程中的笑声、嘘声与掌声,是一件颇为有趣的事情。
  《梅兰芳》基本上由三个段落组成。第一段少年成名,讲的是梅兰芳不拘泥于前辈艺人所授的教条,初生牛犊和怕虎。打擂台,唱新戏,终于功成名就-第二段梅孟之恋,讲的是京剧名角儿孟小冬与梅兰芳两情相悦,但终未能成眷属;第三段蓄须明志,讲的是梅兰芳为与侵华日军抗衡,不惜终止自己的艺术生涯,终于迎来抗战胜利,重返舞台。
  第一次集体笑声爆发在影片的第—段落。
  畹华(梅兰芳字畹华)执意改戏,伶界前辈十三爷爷威严而不失宠爱地从嗓子后面抻出—个字——“敢——”,全场响起开心的笑声。也难怪,故事是京剧的故事,剧中人也都生活在京城,影片就是从畹华大伯的京腔独自中开始的,影片的第一段可以说京韵十足。十三爷爷的做派和语调都透着北京“爷”的精气神儿,不光看着过瘾,听着也是那叫一个亲切,一个“敢”字赢得孩子们满堂欢笑,合情合理。
  然而第二次笑声就不那么客气了。
  影片第二段,梅兰芳的夫人福芝芳到“第三者”孟小冬的宅院,用“座儿”(观众)之大义,声泪俱下地劝孟离开梅,孟也似心有所动…一这场戏的最后一个镜头是两个女人的背影,她们俩脸朝院落深处,中规中矩地端坐着,在窄小庭院中的曲曲回廊的出口的两侧,她们泾渭分明却又各据一方。这个 镜头分明是导演的权宜之计,一下子塑造两个平分秋色的识大体的女人。可好人总是难当。这样的处理手法遭遇了九零后们的哄堂嘲笑,几个男孩嚷道——“有没有搞错!”
  果然,经查证,福芝芳与孟小冬从未谋面,甚至有一次孟想参加梅家一位长辈的葬礼也被福拒之门外。别小看现在的孩子,九零后有自己的判断力。
  影片第二段放映中还有—个小插曲。
  夜里,邱如白找到孟宅,没想到门后转出索白西装的梅兰芳,尽管最后孟小冬解释说梅兰劳是刚刚才来到这里,但先前突兀现身的情节多少有些暖昧的暗示,九零后们给予了一个夸张的,恍然大悟般的,集体的“噢一”声,继而又放大家的不谋而合所刺激,发出开怀大笑——这群孩子!
  嘘声也发生在影片第二段。
  当乔装刺客撕下伪装并说出一大段话,表明自己的粉丝身份,声称不能容忍孟小冬专美梅兰芳的时候,全场又哗然,继而嘘声一片。显然,九零后们对这种牵强的表达方式很不以为然。
  到了影片的第三段,真的很像喝白开水,连发出嘘声的机会都没有给观众。抗战胜利了,梅兰芳复出,影片戛然而止。整片虽然有点虎头蛇尾,但至少没有拖泥带水。演职员表还没爬上银幕顶端,全场九零后掌声如潮—那不是激动,更不是崇拜,说那是彬彬有礼的感谢也许更准确,但毕竟也算是个态度,总强于嘘声四起或者无动于衷。
  会导的和会演的都不如会看的,懂鉴赏,不媚俗,敢表达,有涵养的年轻观众才是电影的未来,随着中国影视业的蓬勃发展,他们如鱼得水的时代即将来临。
  
  这片子应该叫《梅兰芳周围的人们》
  
  都让我都料中了,黎天王没出现之前,《梅兰芳》,可以打到10分。十足的繁华气象。这片子其实应该叫《梅兰芳周围的人们》。一圈儿人都有个性,就梅自己半点个性也无——看不见。小的还隐约有那么点儿,大的梅,完全温吞水儿。偶尔猛捶两下桌子的温吞水儿。
  章子怡很是中戏的,就是一个中戏女学生杵在戏里。但哩……反正我从来也没对她有半点儿期待过。《伶人往事》是仔细看过的,没亲临看过那个年月的戏,至少窥点儿那时候的风貌轮廓。先辈们了不起,跟你们当时的吃喝玩乐比,我们一直是浸在茅坑里吃屎。
  那么,章诒和没有出现在顾问名单里。你陈凯歌还拍什么《梅兰芳》呢?最后几十分钟向梅家献媚的气息和树碑立传的企图如此明显。令电影院内两对有识之士愤而起身离席,爷走了l严歌苓这个令人放心的人物,出现在编剧名单第一位时。卓越贡献就是:本剧没有雷台诃一只有雷口音。黎明你这个香港人,好意思说自己来自北京?
  其实看完电影出来,心下是很哀叹的。京戏这么好的东西,我已经看不懂了。翻那《伶人往事》,无非也是瞅瞅那年月那些人的八卦,纯粹一外行看热闹的。没了字幕,我们看京戏跟老外看京戏,又有什么区别呢?不免悲从中来……旁边一对母女更加哀。电影里明明讲得很清楚了,梅兰芳跟齐如山结拜时对着的那幅画是叔齐和伯夷。母女二人不停讨论:画上是孔子吗?
  然,插播一个跟电影完全不相干又有那么一点关联的感想,看陈红大美人跟着陈凯歌跑前跑后,又想到我妈对洪老师长相的不客气攻击,我的最大感慨是:前妻是世界上最可怕的动物。
  
  我居然爱上了京剧
  小 龙
  
  周末,在北京冬天难得的冷天里,我和朋友相约一起去看了期待已久的《梅兰芳》。真没有想到,购票窗口排起了长队,突然让我想到春运的热闹景象。也许大家都对这部片子期盼已久,或许是在经过媒体的大力宣传以后来看看到底是不是那样,总之原因很多。而我,也只是冲着大片来的。我不太喜欢发生在民国的故事,即使它很精彩,我也觉得很破败。但《梅》却让我整整坐了两个半小时,而且是那么的安静,脑子也是异常的清醒,更让我惊奇的是我怎么会突然喜欢了那拉着长音的京剧!
  我很喜欢陈红扮演的福芝芳,这让我惊喜。我要说陈红的背影很美,电影场景中很多人都看到了,不是吗?我不想用人术三分来夸赞,福芝芳也许不懂或是懂得梅兰芳那份孤单,可她却一直在用尽全力去爱梅兰芳,时刻站出来维护、疼爱自己的丈夫,让人感动,这就足够了。关于孟小冬,看完章子怡的演出,有传闻说她准备要拍孟小冬传奇。如果真有如传闻,我想我是一定会去看的,不为别的,只为这并不太了解的“冬皇”。从这部戏里,我对孟小冬后来的人生有些好奇,她离开梅兰芳去了哪里?在那个战乱年代她只身一人又是怎样生活下去?我还是很感动于孟小冬对梅兰芳说的那句“不怕”,轻柔却有力。
  少年梅兰芳很棒,我开始和很多人一样记得一个新演员的名字余少群。黎明扮演的中年梅兰芳,我在第二天再去想这部电影时才认为其实他演的很棒,这需要看完之后再去理解,很慢热的事情。
  这次导演陈凯歌很真诚,我看到有些评论在说这部戏的很多如果,我在想如果这部戏不是今天这样,那谁又一定能坚定地说,比今天的这部梅兰芳要好呢?最后一幕,梅兰芳转身,儒雅地笑着,对很多喜欢他的人,对银幕前的我们说:“大家伙都别跟着我了,我要去扮戏了。”有点伤感,有点感人,有点迷人。
  
  如果拍就要更接近真实
  
  因为事关京剧国粹,所以,和《霸王别姬》一样,这是一部在题材上比较讨巧的电影,无论怎么拍,都会显得比较有文化,再加梅生于一个特别的年代,气节上也很过硬,所以,在文艺道德上总能赢得当下普遍的喝彩。
  我觉得要想拍好梅兰芳,建国后的梅兰芳一定要拍,梅是61年去世的,如果只拍到解放前,说实话,很不完整。或者,即便不从“新中国”这一历史和政治符号的角度去考虑,拍传记类电影不拍到一个人的去世,也不算一回事,还有什么比死亡更重要的呢?而梅家后人则放话说,未来五十年不允许他人再拍梅兰芳。他们总是强调梅兰芳是中国的,是“座儿”的,可关键时候,还是他们梅家的。
  看了一些评论,有很多谈到了梅兰芳和孟小冬的“爱情”,电影不真实,评论也没谱。 (在电影里,梅兰芳不但没有和孟小冬结婚,而且还很柏拉图,我觉得与其这样不尊重历史,还不如干脆不提孟小冬更好。孟小冬和梅兰芳分手后,通过律师拿到4万元分手费,4万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一名教授十年的收入,一名黄包车夫工作三百年。)
  前几天,上海电视台新闻节目请翁世再评论这个电影,翁也谈到了梅孟关系,他说章子怡的表演有问题,孟小冬认识梅的时候年纪很小,章子怡并没有很好地表现出孟的青涩和懵懂。我想这确实是一个问题,而梅兰芳和孟小冬的关系是否真的能用“爱情”来演绎也是一个问题。和现在的娱乐圈—样,女演员喜欢傍大导演,在当年也是如此,混碗饭吃吃。而且,那个年代在这方面更“开放”,大腕们也有找小的风气。类似的事情不仅仅发生在梅兰芳和孟小冬身上,京剧界一直有这传统。当然。说这些事情并不影响梅大师的个人魅力,特别是当我们真正了解了旧社会就这德行后,更不该影响今人对他的崇敬,感谢他对中国传统戏曲做出的巨大贡献。   孟小冬是一个传奇,我注意到有很多文章在提到孟的时候,一口一个“冬皇”,把孟的戏曲才艺拔的很高。我觉得有点过了,今人看过孟演出的,应该不多了,听过她录音的,似乎也不该很多,而且,孟小冬才艺的真正长进应该是拜余叔岩为师之后,而那个时候她已经和梅兰芳离婚好几年了。所以,盛赞孟小冬的那些话不知从何说起。我看解放前当时很多戏评家对孟小冬的评论似乎并不高。她之所以被众人关注,一是因为她是女演员,那时候唱京戏的女演员很少,所以粉丝很多很得宠;二是因为她舞台下的生活实在不太平,先是和梅大师在一起,而后又做了上海滩大流氓杜月笙的小,要想没知名度也难,再说那个年代究竟不如现在,那么多的男女艺人整天在搞诽闻,让人好生厌烦。
  
  电影《梅籣芳》能让京剧重新热起来吗
  
  陈凯歌在多次接受采访时说,“京剧在中国一度是太重要了,现在又太不重要了。”陈凯歌认为一个国家,特别是像中国这样的一个国家,它有很多的资源,文化的、精神的、传统的资源。一般来说,作古的人物会在两个时间段被提出来:一是国家兴盛的时候,大家会想起为此做过铺垫和贡献的人-另外就是国家遇到难处的时候。“我觉得2008年是中国同时遇到这两个情况的年份。”陈凯歌说。
  “改革开放30年结出成果,到了第一个时间点。第二个,谁也不会想到中国今年会出现这么多灾难。但这么大一个国家有些事情总归是会发生的。遇到这么大的状况的时候,中国人精神上的后备资源是什么?我们之前的人遇到了许多困难,我觉得梅兰芳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即使在患难中他身上也有一种力量,他的沉稳刚健和从容不迫,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个国家。”陈凯歌认为京剧在中国一度是太重要了,现在又太不重要了,这都是时代的力量。
  此前不少人认为,电影《梅兰芳》或许能重新唤起大家对国粹京剧的热爱和怀旧之情。从扮相和舞台上来看,《梅兰芳》算是原汁原味,舞台精美,扮相都无懈可击,尤其少年梅兰芳的扮相尤其美艳,无论是王宝钏还是林黛玉,都“比女人还女人”。甚至能让孙红雷(邱如白)吞起口水,不输《霸王别姬》中的张国荣。
  刻画京剧之美当是重中之重,但是,影片中最为重要的唱戏环节显得淡薄,少年梅兰芳倒是结结实实地完整表现了六七场大戏,非常过瘾,但到了成年梅兰芳,唱戏的环节被忽略了,更未展现梅兰芳为改良京剧所付出的艰辛与努力,两个小时里只有两场梅兰芳唱戏的画面,而其中梅兰芳在美国唱戏的画面则穿插在表现邱如白的癫狂里,忽略了主次,戏台上空有美丽的扮相,成了没有真招式的假把式。看起来,想借《梅兰芳》重掀京剧热的愿望,也许会成空。
  c:请您先介绍一下您自己
  z:我从10岁学戏,12岁的时候到北京演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袁世海,袁老和京剧界的各位老前辈、同行看了以后觉得我的表演还挺好的,袁世海老师为了鼓励新人,就给我赐了一个艺名,十二红。
  c:袁世海赐给的艺名啊,那您确实是12岁就红了。
  Z:搁在之前应该是这样,在新的时代已经不太讲究这个了,但是他觉得为了鼓励年轻人,像我这个年龄又演的比较好的那种程度的不多,他也很少给人家赐名,也许觉得我挺有发展的,就给我赐了这个艺名。
  c:小时候学京剧是因为自己喜欢吗?
  z:小的时候就喜欢唱歌跳舞,5、6岁还练过体操。还学过舞蹈,在少年宫。6岁的时候得过一个鞍山市的体操比赛全能的奖项。5大院团都招生的时候,我刚好十岁,其他剧团都觉得我年龄小不敢要,京剧团本来要招12岁的,后来看我底子好,像戏曲里女的能翻的特别少,因为我练过体操,所以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什么360度。720的我都行。就这么进了京剧团。
  c:京剧演员付出很多。唱念做打翻都是真功夫,要出来一定要非常努力你觉得京剧给了你什么?
  Z:给了我最平和的心态。我们这个工作工资都是很低的,我研究生毕业,学历在京剧来讲是最高的了,工资也挺低的,不在这一行的我的其他朋友听了我的工资都觉得很不可思议。而在这一行的人觉得没什么的,我们都把这个看得特别平淡,我对京剧就是一种执着,一种追求。因为第一,京剧是国粹,是中国民族文化。另外我们平时出去演出,你比如说去日本,2002年,在日本3个月,演出了87场,因为是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等于我们是代表国家去的,3个月里走了42个城市。有的时候日程安排很紧,下了飞机马上就有演出,很辛苦。所以我们并不是为了钱来表演京剧,主要是喜欢这一行,还有就是为了把这种民族文化带到其他国家,觉得也很值得。
  c:电影《梅兰芳》的上映,有没有可能掀起京剧热?
  Z:我希望有可能,但也拿不准,因为现在国家也要求戏曲走进中小学,可现在年轻人受的影响太多了,比如游戏,快餐文化,网络上的东西,快节奏的东西太多了,年轻人和小孩子要接受京戏我说不好。他们更接受流行歌曲这样的快节奏的。
  C:做妈妈了是吗?
  Z:是,儿子三岁了。
  c:要孩子的时候有顾虑吗?您毕竟是唱刀马旦的。
  z:小时候心气很高,一心想先立业后成家,再一个我做这行是武的,如果生完孩子是需要一段时间的恢复,要停了练功,就不像原来演的那么冲,那么完美了,我们搞艺术的人,都对自己特别苛刻。一直到了2005年,才觉得可以要一个孩子,我对京剧不图什么,就是喜欢。现在我觉得家庭的状况自己协调的还不错,最起码我爱的东西我还是可以去付出的。
  c:会让孩子学京剧吗?
  z:我现在培养孩子主要是看他是不是喜欢,他如果喜欢,我就培养。他要是根本没兴趣,我肯定不会强迫。
  C:他会看您的演出吗?
  z:喜欢看,但是他太小了还不知道怎么回事呢。我出场的时候,他还在观众席里兴奋地喊“妈妈”。
  c:现在有没有爸爸妈妈带小朋友来学京剧的?
  z:有,今年奥运会,8月份的时候我们单位举办了一个京剧夏令营,这个我觉得就很好,如果我儿子大一点,我也会让他来参加。以前有些小孩过来练习特别认真,我问他,为什么来练啊?也问他爸妈,为什么让孩子来练?他爸妈说因为他喜欢,他自己要来的。当时也就是5、6岁的孩子。现在仍然有些孩子在学习。我前些时候排练《无底洞》的时候,接触到张四全张老。他专门有一个京剧幼儿园,他一个人就有两个京剧艺术团,我觉得挺好的。
  C:做了妈妈是觉得还是京剧最重要吗?
  z:做了妈妈以后,孩子都是我自己带的,这样反而挺好的,对自己身材恢复也很好,都不用刻意减肥。当了妈对事业还有了帮助,比如最近排练的《猎虎记》,有一个顾大嫂这个人物,我觉得演这些结了婚有孩子的人物心态上就完全不一样了,不用特意去理解,去装,很自然就有那种感觉了,这就是母爱。
  以前跟别人演夫妻,这个关系,这个尺度,说话的语气,对人物的理解,就不一样。当了妈再演出的感觉就跟没当妈妈,没结婚不一样。这个体会也挺重要的。原来没孩子之前实际不怎么喜欢孩子,因为没有机会接触到孩子,看见孩子哭都觉得莫名其 妙的,现在什么都了解了,都有这么一个过程,女人也在成熟。如果没有孩子可能还觉得自己是小孩呢,现在看着孩子就想他那么小,都指着我呢,我不成熟怎么办啊,必须要成熟。我老公平时也挺照顾孩子的,对我的事业也很支持。
  c:打算一直从事京剧事业吗?
  z:一直会的。此前也有这样那样的诱惑,但说心里话,如果离开这个舞台还是觉得很想的,不知道有什么东西在那勾着,这可能就是京剧的魅力吧。张火丁老师坐公共汽车时脑子就老想着京剧,经常会坐过站,需要别人提醒他“到站啦”。他们在京剧里自得其乐这样一辈子,我想我也会。
  
  别只让美国小孩会唱京剧
  
  我之前看过一篇美联社报道说美国有个小孩子不会说中文居然会唱京剧,下面我将原文照登。
  美联社2月5日报道:泰勒汤普森与邻家的9岁男孩没有多大差别。他喜欢打篮球,爱看漫画。但是,泰勒有一项其他小伙伴不具备的才能:他会唱京剧。他不懂中文,但唱京剧时字正腔圆,听起来与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没什么两样。
  当地中国表演艺术基金会的主席戴维·雷说:“太令人震惊了。这个非洲裔的美国孩子正在学习一门甚至受到大多数中国人冷落或误解的艺术。”雷去年在旧金山的亚洲艺术博物馆第一次看到了泰勒的表演。他说:“他的嗓音不错,唱腔相当准。”雷说,京剧之所以在灭亡是因为需要花很大功夫去学它。这种艺术形式一旦吸引了你。你将会非常喜爱它。
  泰勒很快成了加利福尼亚州北部地区最受欢迎的中国歌曲演唱者,在多个不同剧场演出。中国的中央电视台为他在圣何塞的演出录了像,并且将在中国农历新年期间播出。今天,泰勒还将作为特邀演员在旧金山交响乐团的年度中国新年音乐会上演出。他要在中国民乐的伴奏下演唱一首中国民歌。泰勒说“我已经唱了这么久,所以要坚持下去。”
  泰勒在林肯小学读书的时候开始学唱中国歌。这所小学坐落在奥克兰的唐人街,90%的学生是亚裔,其中大多数是劳动阶层的华人移民的子女。这是美国少数几所开设中国音乐课程的公立学校之一。音乐课是教师谢林·丘10年前创办的。她教各种背景的孩子唱中文歌并演奏中国传统乐器。
  丘说,早在泰勒上幼儿园的时候,她就注意到了这个孩子的才能和他“天使般的”音色。
  泰勒的母亲瓦妮莎·拉森说,他一直喜欢音乐。刚刚学会说话不久,他就和父亲一起唱歌。无论母亲在家里放什么风格的音乐,他都能跟着唱。泰勒不会说汉语,但丘通过拼写的方式教他和其他不会说汉语的孩子发音。丘说:“每个音节都清清楚楚。他的声调特别准。他不懂中文,但他明白歌曲的意思。他知道自己该向听众传达怎样的感情”
  泰勒在林肯小学的年度春季音乐会上首次登台亮相时,演唱了一首内蒙古民歌。丘说:“他唱得太好了,许多人感动得热泪盈眶。然后,我决定教他唱京剧。京剧的难度要大得多,但我觉得他已经准备好了。”泰勒说,用中文唱歌帮助他解决了人生中的一大难题。他说:“以前,我从不知道自己长大以后该干什么,可我现在知道了,我要当个中文歌手。”
  我当时看到这句是最震惊的了,“太令人震惊了。这个非洲裔的美国孩子正在学习一门甚至受到大多数中国人冷落或误解的艺术。”京剧,“受到大多数中国人冷落或误解的艺术”。真的希望中国的小孩能越来越多的去学习京剧,毕竟我们才是京剧最真正的观众。
  
  绝对支持小朋友上京剧课
  
  新闻报道说,教育部在10省市区中小学试点开设京剧课。这个我是很支持的,毕竟只是试点。毕竟也没有“另外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而是作为音乐课的一部分。”也有很多人对教育部这一做法是持反对意见的。反对的原因是因为教育部推荐的15首京剧教学曲目中,有很多是文革期间的“样板戏”。他们认为,“样板戏”是文革产物,文革本身就是“革传统文化的命”,让“样板戏”进入学校课堂,是在为“文革”变相招魂。
  我觉得这样的观点太偏激了。在艺术教育中,如果过分强调“政治上正确”我们就会发现,天下的艺术似乎很难找到纯粹的艺术,特别是中国的艺术,它总是和政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15首曲目中,除了“样板戏”外,也有几首非现代的传统曲目,比如,《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它是《铡美案》的选段,讲的是包拯断陈世美和秦香莲一案的故事。如果非要从政治道德上去批评,谁能说《铡美案》中没有封建思想的余毒呢?在这出戏里,有多少现代人所需要的人性和自由呢?不也是“反动”的吗?有趣的是,当初之所以要对京剧改革,要推出现代题材的“样板戏”,其中原因之一,正是因为传统戏剧中或多或少地带有各种旧的封建的思想。
  
  了解京剧不代表一定要唱京剧
  
  闾丘露薇听了一场反对“京剧进校园”提案的协调会,但她更关心的是,京剧进校园了,是不是要成为必修课的问题。
  闾丘露薇认为,每个地区应该根据自己的特色来设置戏曲课程,没有必要把京剧放之全国,“现在看到了一些趋向,,对于传统戏剧,广东的粤剧,上海的沪剧,还有苏州的评弹,各个地方都有戏剧,这些东西都是让大家去学会欣赏的,那对于剧种不要规定死,或者是怎么教不要规定死。”
  在这个问题上,闾丘露薇在《凤凰非常道》节目中举例子:两会前,一位四年级的小女孩告诉她,半年前学校把口琴可改成京剧课,学了半年,只记得老师说京剧是中国的国粹。另一个9岁小孩也表示,自己对京剧不感兴趣。“是不是学会欣赏,还是会唱,这才是真正关键的,需要讨论的问题”,间丘露薇认为,艺术课程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欣赏能力,而不是要教会他们唱或表演。
  
  每个孩子都学京剧太不靠谱
  snow
  
  民风不同,爱好有别。京剧作为一种戏曲,是从四大徽班进京后,在吸收了昆腔、秦腔一些曲调和剧目,不断融合、改进而发展起来的,距今有二百多年的历史。尽管被人称为“国粹”。但其流行的地域也是有限的,主要在京津、江南等地区。八百里山川狂吼秦腔,三千万粤人喜听软语,均为民风所致。
  就戏曲流行来说,广东有粤剧、浙江有越剧、安徽有黄梅戏,河南有豫剧、成都有川剧、陕西有秦腔,各地都有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这些地方戏曲同样历史悠久,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京剧在当地似并不占优势。我很难想象,广东教师说普通话都有一个通过考试提高的过程,让广东孩子学唱以北京话为准的字正腔圆的京剧,这不是在上音乐课,而是在难为孩子们啊。
  让孩子们刻意去学某样东西本身就是专制的,艺术是最少限制和约束的形态。在这个世界上,凡以简单划一的方式去领导艺术,包括音乐教育,都不利于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更难以培养出类拔萃的人才。
其他文献
你还是在探索孩子纯真、甜美的童心世界吗?走入Folli Follie Baby营造的这个美妙的童话世界中,时光旋转,轻松悠闲,独自远去而又漫步归来。使孩子与成人憧憬着的纯真时光,成为无穷无尽遨游于想象空间与梦境互动的美妙时刻。  告别寒冬,迎来了繁花似锦的春天,在跨越季节的美丽中我们寻找到了灵感追随的来源。天真、浪漫、甜美、好动永远是孩子们最纯真的表现,Folli Follie Baby09春夏以
期刊
09春夏,风头正劲的碎花潮可谓是居高自傲,恨不能在色彩斑斓的T台上总揽全席。可谁能料到,这个在成人时尚界呼风唤雨、高傲到发飘的宠儿却在拔得头筹后,甘愿降低姿态,低调地进入童装界,为庸色布衣做起了陪衬。一向呆板素朴的斜纹棉织布,历经了近几季,的打磨、做旧、洗水后,虽然筋疲力尽到无以附加,但仍不能做居一席,如今却因碎花布的鼎力相助而风情大增,的确  有种无以言表的酣畅。    Brightness t
期刊
时距第一件比基尼的诞生已有63年的历史,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演绎,比基尼早已从人们质疑的眼神中跳脱出来为众人所追捧。一直以来,自命性感的比基尼似乎总与身材娇美的女郎相伴,而如今,比基尼却  将时尚的触角毫不吝惜的伸至童装界,看起来还真与其最初的性感路线有些背道而驰。雏芽的身材加上稚嫩的双眼无论如何也卖弄不出比基尼原有的妩媚,反而因稚拙与性感的矛盾叠加,重新演绎出一种纯真的乐趣,令人垂爱有佳。
期刊
针织开衫与衬衫的搭配向来都是优雅男士的首要之选,再加上淡淡雪青色的鼎力加盟,优雅便被无可厚非的推至极致。恰逢六一,各类派对如期而至,这身既庄重内敛又富于张力的优雅装扮必然能够提升小小型男们的魅力指数。    女孩子的装束同样选择针织开衫与衬衫进行搭配,但在不同长短的错落配搭下,便在优雅的氛围中平添了几分俏丽感。设计独到的短裤清爽利落,在有效提升视觉重心营造轻盈感的同时还突显出小女生们的甜美可爱气质
期刊
被神秘光环笼罩着的南美洲令人充满无限期待,特别是对于巴西,人们总是带着渴求的心情,竭尽心力地理解着那份光鲜与热情。巴西的阳光闻名遐迩,仿佛另有天日,在碧海蓝天之上竟也能舞出桑巴才有的激情,让整个海岸线顿时呈现出狂欢的色彩。奔放的巴西令人迷醉,带着对这份阳光与沙滩的执着迷恋,设计师在本季精心地为孩子们献上了充满异域风情的阳光之旅。    Brightness time    装扮亮点:  色彩:和煦
期刊
1995年末,加州一个玩band的书报摊小职员PaulFrank开始制作皮夹以奖励他的乐队。由无菌人工皮革制成,印着由50年代的刻印书里演变而来的一只名叫“Julius”的大嘴猴诞生了!这个定制的“Julius”大嘴猴皮夹,立刻在PaulFramk的家乡(美国加州Huntington Beach亨廷顿海岸)大受欢迎,以至于Paul Frank随即发现自己的灵感被人家的作品耗费了。一天Paul Fr
期刊
小木马摇啊摇,我们曾经都是小孩,相信它会载我走天涯。  昔日的小孩今日长大了。当小时候的玩具重现眼前时,庆幸那份回忆还在;触摸它的感觉是新,浮现脑海的却是旧。  有些记忆不能重来,有些东西却可能找得回来。  Gap木制玩具,让我寻回昔日童真。  儿童玩具宝宝最忠实的玩伴  当儿童的玩具世界里没有芭比、数码怪兽、电玩、哈利波特……那他算不算幸福?  如果能够在儿时,拥有属于童年——最纯朴、最纯真的玩
期刊
每当到六一儿童节,我就想起红领巾,而一提起红领巾我就悲愤不已。  一九六二年,父亲病逝不久,母亲就将年仅六岁的我送进了学校,比其他同学小一岁甚至几岁的我,什么也不明白,只迷迷糊糊的记住了老师的教导:你们是小学生了,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谁表现的好到六一儿童节的时候,谁就能戴上鲜艳的红领巾。  “儿童节…红领巾”,我把它们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出生在国家困难家境更困难时期的我,如果不是母亲开明,连学都没
期刊
     
期刊
从饼干泡水到麦乳精,再到豆奶芝麻糊,继而流行吃麦片,接着便是纯奶、酸奶,打着营养旗帜的这些液体食物曾给我们美味的感受,也记住了岁月变迁的痕迹。出现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牛初乳是当下最具争议的一种食品。作为国际上最知名的牛初乳品牌培芝百立乐,不仅在科学技术研发上狠下功夫,将最健康最优质的初乳产品带给消费者,更是用其卓越的企业品质脚踏实地的去做好每一件事。用爱回馈社会,把健康带给每个消费者。从培芝百立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