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2年至2011年,10年时光写下了几多奋斗、几多辉煌。
我国机械工业自党的十六大后,一路驰骋。在一条发展快车道上总产值从1.86万亿元增长到16.89万亿元,产业规模增长近10倍,年均增速25%。
告别寒风凄凄的2012,站在2013这个普遍被看好的历史节点,凭借去年营业收入2134亿元、利润总额85亿元、经济增加值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11%、0.8%的数据,作为中国机械工业首个世界500强企业,国机集团给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依旧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积极实现结构调整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中国要保持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实体经济首当其冲的机械装备制造业责无旁贷。2012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增幅比上年回落6.7个百分点,且低于同期全国工业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
这个是一个尴尬的数字,它显示出在行业巨头以及专家学预测2013回暖的背后,机械工业的下行压力的基本盘仍然不能让人们所忽视。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蔡惟慈近期表示,“在市场倒逼机制作用下,企业的内生应变能力在增强,行业的转型升级在努力推进,出现不少新亮点。”作为中国机械工业企业中门类最齐全、产业链最完整的企业集团,摆在中国机械工业和国机集团面前的内生性应变首先就是内部的转型与结构调整。
1997年,由原机械工业部下属的几十家科研院所、设计院、贸易公司、生产企业共同组建成立的集团规模参差不齐、业务领域分散、实力相差悬殊。集团控制力不强,主要靠收取管理费运转。2001年起,便把资源向市场开发和科研开发集中,甚至还进行了非实体经济领域的尝试与探索。
减除冗余,收紧拳头的同时国机集团的思路是以完善产业链条为目标,按照内整外引并举的策略,促进资源向优势业务、优势企业和优秀经营者流动与集中,积极通过并购重组壮大实力,蓄存势能,集中优势兵力,改标点(。)经过十年的努力与探索,国机集团对内整合了涉及50多家子企业,资产超过了300亿元。对外重组了11家中央企业,4家地方企业。重组后的企业都获得了更快的发展。从以工程承包为主体,以科研开发和国内外贸易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到机械装备制造与研发、工程承包、贸易服务“三大主业”,再到培育装备制造和现代制造服务业两大核心领域竞争优势,国机一直在路上。
创新体制机制 依凭人才发力
当下的国企改革与体制机制的创新,不仅仅关乎某一个行业的损益存亡,也象征着中国模式的成败,甚至可以上升到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与稳固性,关乎社会主流价值的稳定或动荡的讨论范畴。因为国有企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如此的关注和争议,也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遭遇这样多的挑战和压力。
国有企业角色复杂,不仅是市场主体,更与国家体制和意识形态紧密联系。但如果把国机集团看成是一个大机器大发动机的话,它也会很纯粹。
就像在航空制造领域,航空发动机核心机的重要性无与伦比。那么国机集团在着力机制体制创新、产业布局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围绕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制造服务业两大领域,着力核心能力的打造,便是强化发展其“核心机”。
创新与人才是这台发动机背后源源不断的动力。
将高端装备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生产作为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以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增强集团的核心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使企业走上了一条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在国机集团这个大家庭里,科研院所与勘察设计院是一块特殊的资产。通过转制创新和集团的大力支持,科研院所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集团目前二级企业的21家院所中,年经营规模超过5亿元的13家,超过20亿元的4家。
5年内新增国家级研发机构近10家,新增省部级研发机构近30家。截至2011年底,国机集团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8556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7498人;有各类技能人才(技术工人)33936人,其中高级技师425人,技师2373人,高级工10129人,中级工8119人。人才发力,国机在大型挤压机、连铸连轧成套设备、大型农机装备、大型石化装备、高智能工程机械、航空发动机轴承等众多机械装备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中国首台动力换挡重型拖拉机、世界首台万吨铝挤压机、“神舟”、“天宫一号”专用高精尖轴承、大型双轴定向薄膜生产线关键技术的研究课题等。一大批创新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为我国经济社会和国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平衡规模效益 启动“三年倍增”计划
国机集团董事长任洪斌曾说,“企业的大如果是产业链条完整,布局清晰,是好事。目前来看,我们还不够大。另一方面,企业发展不能只看规模,还要看有没有核心技术、市场份额。”为此,国机集团召开了以“对比一流找差距,转型升级促发展”为主题的战略研讨会,全面分析了与世界一流企业之间的差距,特别与GE(美国通用电气集团)展开对标。
“大其实是相对的。中央企业的竞争对手是国际同行,要置身国际大企业群中来看我们的位置和缺项。”少帅任洪斌沉稳的语气下似乎隐藏着大战在即前的兴奋。
(添加)因为对于未来,国机踌躇满志,手握重量级的底牌。
国机集团已被国资委确定为落实《中央企业“十二五”国际化经营战略实施纲要》重点联系的10家央企之一。今后要主推国机制造产品的出口,完成国机制造产品出口倍增计划,以2012年为基数,到2015年实现国机制造产品出口额翻一番。国机集团强调,要充分发挥集团148户境外企业和分支机构作用,大力推动产品出口,确保完成国机制造产品3年出口倍增目标。
无论未来前景如何,在国机集团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任洪斌反复强调,企业发展要正确处理好规模和效益、速度和质量的关系,要把有机增长和有质量的增长放在首位,实现做强做优。国机集团已经体会到自己的处境,在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创新活力、形成经济内生增长机制的节点上,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推动企业进入高效益、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为此,按照国资委“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目标要求,2012年初,国机集团进一步提出要着眼长远,把握当前,走有质量增长的发展道路,着力建设“价值国机、创新国机、绿色国机、责任国机、幸福国机”五个国机。
秉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前提下,注重发展的内涵和质量,企业在做大的同时,更多地在做强上下功夫,不单纯追求规模效应,要通过推进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人才强企、品牌提升、强化管理、兼并重组等战略措施,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质量。
强化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为早日成就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推动国内机械工业做优做强,国机在不断努力前行。
我国机械工业自党的十六大后,一路驰骋。在一条发展快车道上总产值从1.86万亿元增长到16.89万亿元,产业规模增长近10倍,年均增速25%。
告别寒风凄凄的2012,站在2013这个普遍被看好的历史节点,凭借去年营业收入2134亿元、利润总额85亿元、经济增加值4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11%、0.8%的数据,作为中国机械工业首个世界500强企业,国机集团给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依旧保持了稳中有进的发展态势。
积极实现结构调整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
中国要保持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实体经济首当其冲的机械装备制造业责无旁贷。2012年机械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增幅比上年回落6.7个百分点,且低于同期全国工业平均增速1.6个百分点。
这个是一个尴尬的数字,它显示出在行业巨头以及专家学预测2013回暖的背后,机械工业的下行压力的基本盘仍然不能让人们所忽视。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蔡惟慈近期表示,“在市场倒逼机制作用下,企业的内生应变能力在增强,行业的转型升级在努力推进,出现不少新亮点。”作为中国机械工业企业中门类最齐全、产业链最完整的企业集团,摆在中国机械工业和国机集团面前的内生性应变首先就是内部的转型与结构调整。
1997年,由原机械工业部下属的几十家科研院所、设计院、贸易公司、生产企业共同组建成立的集团规模参差不齐、业务领域分散、实力相差悬殊。集团控制力不强,主要靠收取管理费运转。2001年起,便把资源向市场开发和科研开发集中,甚至还进行了非实体经济领域的尝试与探索。
减除冗余,收紧拳头的同时国机集团的思路是以完善产业链条为目标,按照内整外引并举的策略,促进资源向优势业务、优势企业和优秀经营者流动与集中,积极通过并购重组壮大实力,蓄存势能,集中优势兵力,改标点(。)经过十年的努力与探索,国机集团对内整合了涉及50多家子企业,资产超过了300亿元。对外重组了11家中央企业,4家地方企业。重组后的企业都获得了更快的发展。从以工程承包为主体,以科研开发和国内外贸易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到机械装备制造与研发、工程承包、贸易服务“三大主业”,再到培育装备制造和现代制造服务业两大核心领域竞争优势,国机一直在路上。
创新体制机制 依凭人才发力
当下的国企改革与体制机制的创新,不仅仅关乎某一个行业的损益存亡,也象征着中国模式的成败,甚至可以上升到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合理性与稳固性,关乎社会主流价值的稳定或动荡的讨论范畴。因为国有企业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受到如此的关注和争议,也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遭遇这样多的挑战和压力。
国有企业角色复杂,不仅是市场主体,更与国家体制和意识形态紧密联系。但如果把国机集团看成是一个大机器大发动机的话,它也会很纯粹。
就像在航空制造领域,航空发动机核心机的重要性无与伦比。那么国机集团在着力机制体制创新、产业布局调整和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围绕装备制造业和现代制造服务业两大领域,着力核心能力的打造,便是强化发展其“核心机”。
创新与人才是这台发动机背后源源不断的动力。
将高端装备的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和生产作为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石,以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持续推动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增强集团的核心能力和市场竞争优势,使企业走上了一条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之路。
在国机集团这个大家庭里,科研院所与勘察设计院是一块特殊的资产。通过转制创新和集团的大力支持,科研院所释放出巨大的能量。集团目前二级企业的21家院所中,年经营规模超过5亿元的13家,超过20亿元的4家。
5年内新增国家级研发机构近10家,新增省部级研发机构近30家。截至2011年底,国机集团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38556人,其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7498人;有各类技能人才(技术工人)33936人,其中高级技师425人,技师2373人,高级工10129人,中级工8119人。人才发力,国机在大型挤压机、连铸连轧成套设备、大型农机装备、大型石化装备、高智能工程机械、航空发动机轴承等众多机械装备领域,取得一系列重大技术突破。中国首台动力换挡重型拖拉机、世界首台万吨铝挤压机、“神舟”、“天宫一号”专用高精尖轴承、大型双轴定向薄膜生产线关键技术的研究课题等。一大批创新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国民经济各个领域,为我国经济社会和国防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平衡规模效益 启动“三年倍增”计划
国机集团董事长任洪斌曾说,“企业的大如果是产业链条完整,布局清晰,是好事。目前来看,我们还不够大。另一方面,企业发展不能只看规模,还要看有没有核心技术、市场份额。”为此,国机集团召开了以“对比一流找差距,转型升级促发展”为主题的战略研讨会,全面分析了与世界一流企业之间的差距,特别与GE(美国通用电气集团)展开对标。
“大其实是相对的。中央企业的竞争对手是国际同行,要置身国际大企业群中来看我们的位置和缺项。”少帅任洪斌沉稳的语气下似乎隐藏着大战在即前的兴奋。
(添加)因为对于未来,国机踌躇满志,手握重量级的底牌。
国机集团已被国资委确定为落实《中央企业“十二五”国际化经营战略实施纲要》重点联系的10家央企之一。今后要主推国机制造产品的出口,完成国机制造产品出口倍增计划,以2012年为基数,到2015年实现国机制造产品出口额翻一番。国机集团强调,要充分发挥集团148户境外企业和分支机构作用,大力推动产品出口,确保完成国机制造产品3年出口倍增目标。
无论未来前景如何,在国机集团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任洪斌反复强调,企业发展要正确处理好规模和效益、速度和质量的关系,要把有机增长和有质量的增长放在首位,实现做强做优。国机集团已经体会到自己的处境,在破解发展难题、激发创新活力、形成经济内生增长机制的节点上,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推动企业进入高效益、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
为此,按照国资委“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目标要求,2012年初,国机集团进一步提出要着眼长远,把握当前,走有质量增长的发展道路,着力建设“价值国机、创新国机、绿色国机、责任国机、幸福国机”五个国机。
秉持科学发展的理念前提下,注重发展的内涵和质量,企业在做大的同时,更多地在做强上下功夫,不单纯追求规模效应,要通过推进结构调整促进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人才强企、品牌提升、强化管理、兼并重组等战略措施,进一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发展质量。
强化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为早日成就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推动国内机械工业做优做强,国机在不断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