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言文教学有它的特殊性,它不像现代文阅读教学、作文教学那样,可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文言文教学往往缺少师生互动,缺少活动体验,缺少疏密张弛。为了怕学生在考试时失分,有些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上仅仅着眼于字、词、句的落实,教学过程机械、刻板、没有新意,不重视文章自身的特点。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打击,考试成绩也很难理想。这些要求教师无论在认识还是在实践上都必须对文言文教学作出调整。
一、不能全盘否定传统的教法
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文言文教学,并不是要全盘否定传统教法。经过一代代语文教育工作者苦心摸索而形成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仍然可以出现在今天的课堂上。比如,诵读名家名篇,对于认识理解乃至应用文言文都有积极的作用。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诵读不仅能帮助我们识记文言文的结构及词汇,而且还有利于我们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加深对文言词句的理解。优秀的文言作品一定要多读熟读。
二、充分相信学生,该放手时就放手
语文新课标强调,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该转变理念,摆正教师角色,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不必有太多的顾虑:上课时间来得及吗?备课中准备的没有讲到或者讲不完怎么办?没有经过自己的嘴,这学习牢靠吗?学生课堂上提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会影响教学吗?万一我回答不出学生提的提问怎么办?关键是要看: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吗?能力形成了吗?人文体验丰富了吗?有人说:“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主动探究形成结论的过程。”学生在主动探究、讨论中,往往会有教师意想不到的新发现。这样的教学,才是生成性的,才是富有生命意义的,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如在《岳阳楼记》的教学中,我先出示了三幅图: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滕王阁、洞庭湖的岳阳楼。然后提问:“同学们,这是江南的三大名楼?你们能不能以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介绍?给你们5分钟时间准备。”全班同学以小组的形式纷纷找资料进行准备,学习兴趣浓厚。在此基础上,我转入正题:“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文章的记述,做一次洞庭湖之游,去感受那万顷碧波的阴晴明暗,去聆听作者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拳拳心语吧!”接着是字词翻译,我先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注释通读课文,理解大意,圈出不理解的字词,等会儿全班交流讨论解决;出示文中的重点、难点,并采用小组接力赛或男女对抗赛来解决。这样,学生的好胜心被激起,教学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教学不流于表面,要注重实效
新课标除要求“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外,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人教版教科书所选的文言文,已经关注了可读性,如《夸父逐日》《与朱元思书》《记承天寺夜游》《桃花源记》等等,有散文、诗词曲、游记、神话、说明文、小品文等,文体多样,思想感情各异,为我们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前提条件。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的教学,我们绝对不能忽视学习“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应把教学重点放在作者如何克服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上,要使学生懂得“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道理。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是我们读书的必备条件。在教学中,我留出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写学了这篇文章的感悟,题目是《读了〈送东阳马生序〉,我最感动的是》。有位同学是这样写的: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我们学生。读了《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我最感动的是他学习的意志,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今天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父母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有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
四、寓教于趣,让学生在视听享受中感受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名篇佳作,我们可以在教学时创造一定的审美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置身特定的情景中,似见其物,辨其形,嗅其味,闻其声,变作品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三峡》这篇文章用生动凝练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故品味语言是本文的重点。我在教学时,先从网上下载了三峡图片,并配上乐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三峡的了解,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三峡,再看看课文是如何写三峡的。在乐曲优美的旋律和课文表现出来的幽雅静谧的意境中,学生很快进入了状态。在对文章优美佳句的品读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我便抓住机会,启发他们的联想。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有的学生欣赏“清荣峻茂”的图景,于是我要求他们对这四个字进行展开扩写,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四种图景描摹出来。结果,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扩写不满意,认为自己的扩写使原文那种深远的意境变得平淡了,好多丰富的内涵也没有了。经过比较,学生深深体会到了那种简洁、典雅的古代散文的魅力所在。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两岸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他们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在此基础上,练习写导游词应该是信手拈来了。
学好文言文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不断积累,不断总结,逐渐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规律,才能使文言文的学习之路越走越宽。要让文言文不再成为我们惧怕的对象、失分的重点,需要我们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用赞赏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创新能力。
一、不能全盘否定传统的教法
在新课程背景下进行文言文教学,并不是要全盘否定传统教法。经过一代代语文教育工作者苦心摸索而形成的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仍然可以出现在今天的课堂上。比如,诵读名家名篇,对于认识理解乃至应用文言文都有积极的作用。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一把钥匙。诵读不仅能帮助我们识记文言文的结构及词汇,而且还有利于我们培养文言文的语感、加深对文言词句的理解。优秀的文言作品一定要多读熟读。
二、充分相信学生,该放手时就放手
语文新课标强调,教师必须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应该转变理念,摆正教师角色,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不必有太多的顾虑:上课时间来得及吗?备课中准备的没有讲到或者讲不完怎么办?没有经过自己的嘴,这学习牢靠吗?学生课堂上提些稀奇古怪的问题,会影响教学吗?万一我回答不出学生提的提问怎么办?关键是要看:学生的思维发挥了吗?能力形成了吗?人文体验丰富了吗?有人说:“自读、质疑的过程是学生主动探究的过程,讨论的过程是使主动探究形成结论的过程。”学生在主动探究、讨论中,往往会有教师意想不到的新发现。这样的教学,才是生成性的,才是富有生命意义的,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如在《岳阳楼记》的教学中,我先出示了三幅图:湖北的黄鹤楼、江西的滕王阁、洞庭湖的岳阳楼。然后提问:“同学们,这是江南的三大名楼?你们能不能以导游的身份给大家介绍介绍?给你们5分钟时间准备。”全班同学以小组的形式纷纷找资料进行准备,学习兴趣浓厚。在此基础上,我转入正题:“今天就让我们跟着文章的记述,做一次洞庭湖之游,去感受那万顷碧波的阴晴明暗,去聆听作者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拳拳心语吧!”接着是字词翻译,我先让学生利用工具书和注释通读课文,理解大意,圈出不理解的字词,等会儿全班交流讨论解决;出示文中的重点、难点,并采用小组接力赛或男女对抗赛来解决。这样,学生的好胜心被激起,教学也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三、教学不流于表面,要注重实效
新课标除要求“继续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外,对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提高学生文化素养”,“重视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人教版教科书所选的文言文,已经关注了可读性,如《夸父逐日》《与朱元思书》《记承天寺夜游》《桃花源记》等等,有散文、诗词曲、游记、神话、说明文、小品文等,文体多样,思想感情各异,为我们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创设了一个很好的前提条件。如《送东阳马生序(节选)》的教学,我们绝对不能忽视学习“勤且艰”的好学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求学态度,应把教学重点放在作者如何克服在求学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上,要使学生懂得“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的道理。知识的积累和精神的充实,是我们读书的必备条件。在教学中,我留出半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写学了这篇文章的感悟,题目是《读了〈送东阳马生序〉,我最感动的是》。有位同学是这样写的: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我们学生。读了《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我最感动的是他学习的意志,宋濂从小勤奋好学,家里贫穷,没钱买书来看,就常常向有藏书的人家借,亲手抄录,和他们约定日期归还。在非常冷的冬天里,砚台都结了坚固的冰,手指冻得没法屈伸,他仍然不敢懈怠、偷懒。当他出外去追随老师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走在深山大谷中。酷寒的冬天、凛冽的冷风,大雪积了好几尺深,脚、皮肤都冻裂而不知道。他博览群书,最终成为明代的大学士。今天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老师和颜悦色地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我们不需要抄书、不需要长途跋涉,也没有寒冻之苦,可是,我真正像宋濂那样用心求学了吗?有时候我坐在窗明几净的教室里,心却飞到了窗外;对老师苦口婆心的教诲,我缺乏应有的兴趣和激情;父母自己省吃俭用,为我提供有利的学习条件,我却不知心存感激……与宋濂相比,我自感有相当的距离。
四、寓教于趣,让学生在视听享受中感受美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面对名篇佳作,我们可以在教学时创造一定的审美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置身特定的情景中,似见其物,辨其形,嗅其味,闻其声,变作品中的“此情此景为我情我景”。《三峡》这篇文章用生动凝练的笔墨写出了三峡雄奇险拔、清幽秀丽的特点,故品味语言是本文的重点。我在教学时,先从网上下载了三峡图片,并配上乐曲《春江花月夜》,让学生根据自己对三峡的了解,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三峡,再看看课文是如何写三峡的。在乐曲优美的旋律和课文表现出来的幽雅静谧的意境中,学生很快进入了状态。在对文章优美佳句的品读环节,我首先让学生自行找出自己喜爱的地方,然后说明喜爱的原因。许多学生都喜欢写三峡夏季水的画面。我便抓住机会,启发他们的联想。夏季水流湍急,学生由原文想到了李白的《早发白帝城》,还想到了许多写水的诗句。这既是一种对课文的理解,又是一种知识的迁移。有的学生欣赏“清荣峻茂”的图景,于是我要求他们对这四个字进行展开扩写,用自己的语言将这四种图景描摹出来。结果,多数学生对自己的扩写不满意,认为自己的扩写使原文那种深远的意境变得平淡了,好多丰富的内涵也没有了。经过比较,学生深深体会到了那种简洁、典雅的古代散文的魅力所在。还有的学生喜欢秋季的凄清,面对两岸高峻的山岭,聆听悲哀婉转的猿的叫声,体会空谷传响的幽深,触景生情。这种直接面对文本的倾听和思考,拉近了学生与古代时空的距离,他们仿佛听到了作者旷远的呼唤,仿佛看到了作者对壮美河山的叹仰。如果说《三峡》的山中有水,水中有山,山水融合,那么学《三峡》的人也与自然景观成为一体了。在此基础上,练习写导游词应该是信手拈来了。
学好文言文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不断积累,不断总结,逐渐掌握文言文的基本规律,才能使文言文的学习之路越走越宽。要让文言文不再成为我们惧怕的对象、失分的重点,需要我们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用赞赏的语言评价学生的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