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教师培训工作的重点为农村教师与民族地区教师,但在这有序培训的背后,不少培训问题日益凸显。本文基于当前农村初中数学教师培训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提高培训效率。
【关键词】教师培训 问题 对策 效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5.195
为了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各省市开展了一系列教师培训工作。近年更是将培训重点转向农村教师和民族地区教师,但在这轰轰烈烈的培训活动中,不少培训的问题日益凸显,如果不重视这些问题的解决,必然影响培训的效果。
一、农村教师培训的问题
(一)理论化特征明显,实践化不足
一般说来,各种培训课程主要按“主题—模块—专题”进行设计。由于理论导向的观念,教师培训标准一般设置了一些必须开设的培训专题,如“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等。总体来说,各类培训包括了专业发展理论、课改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学习理论等,这些理论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发展意识,反思意识,有利于指导教师实践。这些课程主要以专题讲座形式开展,在内容中辅以案例说明,以期理解相关理论,这样的专题实际上就是理论性讲解。
在各种培训内容的设置上,也有不少标注的实践性课程,如“教育技术运用于数学探究的案例分析”“数学文化观与数学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四基教学观下数学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如何撰写教学案例点评”等等专题,相关专家通过理论讲授与案例说明,让学员理解,再以作业形式进行巩固与理解加深。但应该注意到,培训单位在专题设计上没有提供充足时间去完成,因此不少学员往往应付了事,或者抄袭,或者网上下载,质量不高,而且学员完成后没有组织小组讨论与评价,因此这类实践性专题课程本质上就是理论性课程,缺乏真正的实践性。
从各种申报材料上不难发现,实践性课程比例往往在50%以上,但如果按照上述观点,其真正的实践性课程往往占20%左右。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不利于一線教师理解与领悟各种教学理念,不利于观念与行为的转变,使得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二)模式化特点鲜明,特色性不足
目前各类培训都采用混合式培训,力求学员实践参与。专题讲座、交流互动、观摩学习、实践设计、跟岗研修、返岗实践等形式多样,其实质就是理论学习、观摩学习、实践学习三部曲,即有理论讲授,也有现实教学案例学习,还有实践体验,这样模式化的培训有利于学员在理解理论的同时,学会实践操作。但应该注意到,模式化背后是否具有鲜明的特色性。
就培训内容设计特色上看,目前各类培训设计往往几大主题,若干专题,也正是主题多,专题多,使得培训内容缺乏特色,其实不少专家指出,有效培训不宜内容过多,能很好围绕一个主题解决问题往往就是一次成功的培训。就培训实施特色上看,不少培训把突出实践、参与、体验作为培训一大特色,但实际上整个培训理论多,实践少;讲解多,参与少;观摩多,体验少。
需要指出的是,各类培训严重忽视地方特色性。往往重介绍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经验,忽视挖掘与提炼地方性教育教学特色,这使得培训显得高大上,然而又有水土不服之感,这不利于学员教学观念的转变,更不利于学员教学方法的整合,以及实践后的有效反思。
(三)培训方式多样化,参与性不足
总体而言,各类培训将集中面授、现场学习(学员同课异构、基地教学观摩、基地教研活动观摩等)、自主学习、导师指导下的实践等相结合,促进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边提升。突出参与性、互动性、实践性、情景性、问题性,把理论知识的接受性学习、案例解析的借鉴性学习、现场模拟教学的交流性学习、现场涉入的观察性学习、行动研究的探索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目前主要有3种形式:
1.针对理论学习,主要采用:理论讲解(或问题研讨)—案例跟进—交流互动;
2.针对教学问题,主要采用:学员同课异构—学员议课—专家提炼;情景教学—交流互动—理论探讨;
3.针对实践经验,主要采用:基地观摩—交流互动—总结提炼;学员展示地方特色—交流互动—总结提升。
可以说,各类培训都具有多样性、实践性、参与性三大特征。但如果仔细分析培训全程,不难发现参与形式是丰富的,但参与度不高;参与人数与次数不多,参与时间不多。
(四)地方政府行政化,协调性不足
在课改背景下,地方政府往往十分重视提升教师素质,也乐于支持教师培训工作。但在培训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培训学员报道不整齐,有的在培训中期才报道,究其原因,学员迟迟没有接到培训通知;部分培训学员中期因为工作原因离开,没有完成整个培训;部分学员中途更换,因为教学骨干的离开,学校工作难以开展,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甚至一些学员不是培训对象,是非骨干教师,甚至是学校后勤人员,与学科培训无关等等现象。
如此种种,其根源在于协调问题。作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培训人员的遴选上往往依据培训要求确立培训人员,没有很好的与各中学协调。特别是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如果时间较长,对学校工作影响较大,因此必要的沟通与协调必不可少。同时,各类培训往往涉及承办单位、省教厅、市县教育部门、各类中学,没有好的协调机制,难以保证培训效果。
(五)学员单位应付化,激励性不足
目前,各级各类培训较多,既有国家级、省级类的骨干教师培训,又有市县级类的地方性全员培训。在这些培训中,数学骨干教师参加培训的项目较多,有的一年要参加几次培训。这些骨干教师参加培训,相应的会对学校日常教学工作产生较大影响,甚至影响教学质量。
因此作为学校领导,既有提升骨干教师素质,进而带动其他教师素质提升的愿望,也有安排教学工作的难处,以及影响教学质量的顾虑,还有面临支持教师培训的责任。因此,不少远见卓识的校长积极做好上下协调工作,采取多样化鼓励措施,支持教师参与培训,提升专业素养;但也有不少短视的校长,因为学校工作因素,不是积极支持,积极的协调,而是设法应付,或安排非骨干教师,或安排其他人员,或在学员报到后就将其召回。同时,各类学校对于学员参与培训,并没有相应的鼓励性措施。鼓励性措施缺乏,其实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对待教师培训的态度。 (六)培训教师短视化,发展性不足
当前,教育部组织开展了各种教师培训,同时还颁布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但仍有不少教师不太重视专业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新课程理解不到位,教学改革尝试不成功等,因此认为新课改花架子多,并无实用性;不少教师经过多次培训,而培训内容重复性多,有些厌烦;教师参加培训主要是行政命令,没有激励措施,参与积极性不高;一般教师普遍认为,只要把学生成绩提升上去就行了,参与培训没有多大意义;骨干教师认为,自己已经是骨干教师,获得领导与同事认可,在农村中学任教足够了。
以上种种现象与观点,反映出农村中学往往缺乏优秀骨干教师,缺乏专业发展引领人物,在专业发展激励措施缺乏的状况下,教师普遍不太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或者满意自己现状,或者对进一步发展有些迷惘,缺乏发展内驱力。
(七)后续更踪表面化,指导性不足
作为规范的省级与国家级培训,都有后续跟踪指导环节。培训承办单位提供后续跟踪的组织保障、时间保证、经费保证,以成果展示与论文发表等为激励机制,有效实施跟踪指导活动,以巩固培训成果,扩大培训影响力。而且提出了以下具体服务形式:
1.建立后续跟踪指导团队。指导督促学员进行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校本研修,解决教学疑问;
2.搭建专家服务平台,为教学教研提供咨询服务;
3.指导团队回访听课,展开教育教学现场指导,测评培训效果;
4.指导课题研究;
5.举办参训成果收集与展示。
单从设计方案上看,跟踪指导是有计划的。但从实施过程上看,多数后续跟踪表面化,其主要内容是在培训后的某一时期,到学员较为集中地区进行一次听课指导,座谈回访。并随着培训的结束,及教育厅对培训过程评价的结束,指导工作随之结束,网络指导、课题指导、搭建学习共同体等形同虚设,指导的延续性不足,这也导致培训效果持续性影响不足。
二、对策与建议
(一)突出培训的主题性与针对性
有效培训必须要有鲜明主题,但主题不宜太多,主题多则内容杂,难以落到实处。主题应具有针对性,针对某一教学问题,某一教学改革等。例如某市一次为期3天的培训,主题为“初三数学复习策略”,针对初三数学复习大题量训练较为普遍,复习效率不高的问题进行引领性研究与培训。既有关于命题分析的专题讲座“某市中考数学命题的特点与中考数学命题趋势”,又有该市优秀教师团队为主的地方性特色教学经验交流,还有现场复习课教学展示与研究。这样的培训时间短,针对问题,主题鲜明,既有理论导向,又有实践引领,还有真实经验交流,培训效果很好。
(二)突出培训的实践性与反思性
“实践+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没有实践参与就没有切身体验,更没有针对性的反思。因此教师培训应凸显教师的实践参与与针对性反思,而这种参与反思式的培训也是教师最喜欢的形式。
凸显实践与反思的培训,不应仅仅停留于形式,停留于一般的交流,特别是脱产置换培训,由于培训中本就有跟岗学习、返岗实践环节,往往在集中学习阶段,理论化色彩明显,而没有将实践、反思贯穿培训全程。其实,集中学习阶段各专题尽管有理论引领,却也可以贯穿实践反思。例如研修“教学设计理论专题”,一般都有设计教学的任务,但不应仅仅停留于设计,还应有后续的实践、交流、反思环节;再如“同课异构—评课议课”专题培训,学员往往停留于听课、评课,忽视课前的准备性设计,课后的反思以及后续的再设计与再修正。
(三)重视培训的激励性与协调性
任何培训工作都离不开各单位的沟通与协调,为此省教厅、承办单位、市县教育局、各中学应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做好6方面协调工作:
1.调研的协调。承办单位负责调研工作开展,市县教育局与各中学负有协助、参与培训调研的责任;
2.培训内容的协调。承办单位应负责培训内容制定与落实,但相关单位具有参与培训内容制定,以及依据培训现状、培训需求、学员反映等协调修订培训内容的义务;
3.培训安排的协调。培训参与单位应进行沟通协调,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内容安排;
4.管理的协调。培训参与单位应形成一个管理团队,建立协调的管理机制;
5.培训人员的协调。培训参与单位应就参与对象确立做好协调工作,确保参与对象适合培训,确保学员培训时间得以保证。
6.信息反饋的沟通。参培单位应就培训效果、培训满意度状况等进行信息沟通反馈。
为了提升培训的积极性与培训效果,应建立相应的培训激励措施。作为承办单位,不应仅仅有评选优秀学员的措施,还应有指导学员教学实践、课题研究的措施,帮助学员提炼教学成果进行展示的措施。市县教育局与各类中学也应有必要的政策支持,如绩效考核、教研活动开展等。如某县采取这样的措施:评选县级、校级骨干教师,这些教师必须要有参与骨干教师培训的经历,经考核合格后享受相应的待遇,在职称评定优先,且可以不占学校编织等措施,这些措施大大提升了学员参与培训的热情。
(四)重视培训的地方特色性
古为中用、洋为中用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态度,而这里的“用”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借鉴、整合与创新。反观各类教师培训,重在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洗礼,先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介绍,而忽视地方教育特色的挖掘与提炼,不利于二者进行整合与创新、继承与发展,因而地方性教学特色的提炼是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应将地方教学的领军人物吸纳入培训团队,另一方面应将地方教学特色的展示与提炼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与培训形式,同时还应进行先进教育理念与地方教学特色整合的案例探索。
(五)重视跟踪指导持续性
后续跟踪指导是保证培训延续性与培训效果的重要措施,针对跟踪表面化的现象,应有必要措施确保指导延续性。即在制定后续跟踪计划基础上,强化监督与落实,包括网络指导过程落实、跟踪回访落实、课题指导落实等,有时间保证、经费保障、措施保证,并把后续跟踪实施纳入培训效果考评。
参考文献
[1]余吕平.教师培训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探索与实践,2015(11)
[2]汪萍.农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4)
[3]王彦沛.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研修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教育,2017(4)
【关键词】教师培训 问题 对策 效率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15.195
为了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各省市开展了一系列教师培训工作。近年更是将培训重点转向农村教师和民族地区教师,但在这轰轰烈烈的培训活动中,不少培训的问题日益凸显,如果不重视这些问题的解决,必然影响培训的效果。
一、农村教师培训的问题
(一)理论化特征明显,实践化不足
一般说来,各种培训课程主要按“主题—模块—专题”进行设计。由于理论导向的观念,教师培训标准一般设置了一些必须开设的培训专题,如“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中学教师专业标准”等。总体来说,各类培训包括了专业发展理论、课改理论、教学设计理论、学习理论等,这些理论有利于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发展意识,反思意识,有利于指导教师实践。这些课程主要以专题讲座形式开展,在内容中辅以案例说明,以期理解相关理论,这样的专题实际上就是理论性讲解。
在各种培训内容的设置上,也有不少标注的实践性课程,如“教育技术运用于数学探究的案例分析”“数学文化观与数学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四基教学观下数学教学设计的案例分析”“如何撰写教学案例点评”等等专题,相关专家通过理论讲授与案例说明,让学员理解,再以作业形式进行巩固与理解加深。但应该注意到,培训单位在专题设计上没有提供充足时间去完成,因此不少学员往往应付了事,或者抄袭,或者网上下载,质量不高,而且学员完成后没有组织小组讨论与评价,因此这类实践性专题课程本质上就是理论性课程,缺乏真正的实践性。
从各种申报材料上不难发现,实践性课程比例往往在50%以上,但如果按照上述观点,其真正的实践性课程往往占20%左右。培训内容过于理论化,不利于一線教师理解与领悟各种教学理念,不利于观念与行为的转变,使得培训效果大打折扣。
(二)模式化特点鲜明,特色性不足
目前各类培训都采用混合式培训,力求学员实践参与。专题讲座、交流互动、观摩学习、实践设计、跟岗研修、返岗实践等形式多样,其实质就是理论学习、观摩学习、实践学习三部曲,即有理论讲授,也有现实教学案例学习,还有实践体验,这样模式化的培训有利于学员在理解理论的同时,学会实践操作。但应该注意到,模式化背后是否具有鲜明的特色性。
就培训内容设计特色上看,目前各类培训设计往往几大主题,若干专题,也正是主题多,专题多,使得培训内容缺乏特色,其实不少专家指出,有效培训不宜内容过多,能很好围绕一个主题解决问题往往就是一次成功的培训。就培训实施特色上看,不少培训把突出实践、参与、体验作为培训一大特色,但实际上整个培训理论多,实践少;讲解多,参与少;观摩多,体验少。
需要指出的是,各类培训严重忽视地方特色性。往往重介绍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经验,忽视挖掘与提炼地方性教育教学特色,这使得培训显得高大上,然而又有水土不服之感,这不利于学员教学观念的转变,更不利于学员教学方法的整合,以及实践后的有效反思。
(三)培训方式多样化,参与性不足
总体而言,各类培训将集中面授、现场学习(学员同课异构、基地教学观摩、基地教研活动观摩等)、自主学习、导师指导下的实践等相结合,促进教师边学习、边实践、边反思、边提升。突出参与性、互动性、实践性、情景性、问题性,把理论知识的接受性学习、案例解析的借鉴性学习、现场模拟教学的交流性学习、现场涉入的观察性学习、行动研究的探索性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
目前主要有3种形式:
1.针对理论学习,主要采用:理论讲解(或问题研讨)—案例跟进—交流互动;
2.针对教学问题,主要采用:学员同课异构—学员议课—专家提炼;情景教学—交流互动—理论探讨;
3.针对实践经验,主要采用:基地观摩—交流互动—总结提炼;学员展示地方特色—交流互动—总结提升。
可以说,各类培训都具有多样性、实践性、参与性三大特征。但如果仔细分析培训全程,不难发现参与形式是丰富的,但参与度不高;参与人数与次数不多,参与时间不多。
(四)地方政府行政化,协调性不足
在课改背景下,地方政府往往十分重视提升教师素质,也乐于支持教师培训工作。但在培训中往往出现这样的情况:培训学员报道不整齐,有的在培训中期才报道,究其原因,学员迟迟没有接到培训通知;部分培训学员中期因为工作原因离开,没有完成整个培训;部分学员中途更换,因为教学骨干的离开,学校工作难以开展,教学质量难以保证;甚至一些学员不是培训对象,是非骨干教师,甚至是学校后勤人员,与学科培训无关等等现象。
如此种种,其根源在于协调问题。作为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培训人员的遴选上往往依据培训要求确立培训人员,没有很好的与各中学协调。特别是骨干教师参加培训,如果时间较长,对学校工作影响较大,因此必要的沟通与协调必不可少。同时,各类培训往往涉及承办单位、省教厅、市县教育部门、各类中学,没有好的协调机制,难以保证培训效果。
(五)学员单位应付化,激励性不足
目前,各级各类培训较多,既有国家级、省级类的骨干教师培训,又有市县级类的地方性全员培训。在这些培训中,数学骨干教师参加培训的项目较多,有的一年要参加几次培训。这些骨干教师参加培训,相应的会对学校日常教学工作产生较大影响,甚至影响教学质量。
因此作为学校领导,既有提升骨干教师素质,进而带动其他教师素质提升的愿望,也有安排教学工作的难处,以及影响教学质量的顾虑,还有面临支持教师培训的责任。因此,不少远见卓识的校长积极做好上下协调工作,采取多样化鼓励措施,支持教师参与培训,提升专业素养;但也有不少短视的校长,因为学校工作因素,不是积极支持,积极的协调,而是设法应付,或安排非骨干教师,或安排其他人员,或在学员报到后就将其召回。同时,各类学校对于学员参与培训,并没有相应的鼓励性措施。鼓励性措施缺乏,其实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对待教师培训的态度。 (六)培训教师短视化,发展性不足
当前,教育部组织开展了各种教师培训,同时还颁布了《中学教师专业标准》和《教师教育课程标准》。但仍有不少教师不太重视专业发展,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新课程理解不到位,教学改革尝试不成功等,因此认为新课改花架子多,并无实用性;不少教师经过多次培训,而培训内容重复性多,有些厌烦;教师参加培训主要是行政命令,没有激励措施,参与积极性不高;一般教师普遍认为,只要把学生成绩提升上去就行了,参与培训没有多大意义;骨干教师认为,自己已经是骨干教师,获得领导与同事认可,在农村中学任教足够了。
以上种种现象与观点,反映出农村中学往往缺乏优秀骨干教师,缺乏专业发展引领人物,在专业发展激励措施缺乏的状况下,教师普遍不太重视自己的专业发展,或者满意自己现状,或者对进一步发展有些迷惘,缺乏发展内驱力。
(七)后续更踪表面化,指导性不足
作为规范的省级与国家级培训,都有后续跟踪指导环节。培训承办单位提供后续跟踪的组织保障、时间保证、经费保证,以成果展示与论文发表等为激励机制,有效实施跟踪指导活动,以巩固培训成果,扩大培训影响力。而且提出了以下具体服务形式:
1.建立后续跟踪指导团队。指导督促学员进行教学实践、教学反思、校本研修,解决教学疑问;
2.搭建专家服务平台,为教学教研提供咨询服务;
3.指导团队回访听课,展开教育教学现场指导,测评培训效果;
4.指导课题研究;
5.举办参训成果收集与展示。
单从设计方案上看,跟踪指导是有计划的。但从实施过程上看,多数后续跟踪表面化,其主要内容是在培训后的某一时期,到学员较为集中地区进行一次听课指导,座谈回访。并随着培训的结束,及教育厅对培训过程评价的结束,指导工作随之结束,网络指导、课题指导、搭建学习共同体等形同虚设,指导的延续性不足,这也导致培训效果持续性影响不足。
二、对策与建议
(一)突出培训的主题性与针对性
有效培训必须要有鲜明主题,但主题不宜太多,主题多则内容杂,难以落到实处。主题应具有针对性,针对某一教学问题,某一教学改革等。例如某市一次为期3天的培训,主题为“初三数学复习策略”,针对初三数学复习大题量训练较为普遍,复习效率不高的问题进行引领性研究与培训。既有关于命题分析的专题讲座“某市中考数学命题的特点与中考数学命题趋势”,又有该市优秀教师团队为主的地方性特色教学经验交流,还有现场复习课教学展示与研究。这样的培训时间短,针对问题,主题鲜明,既有理论导向,又有实践引领,还有真实经验交流,培训效果很好。
(二)突出培训的实践性与反思性
“实践+反思”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没有实践参与就没有切身体验,更没有针对性的反思。因此教师培训应凸显教师的实践参与与针对性反思,而这种参与反思式的培训也是教师最喜欢的形式。
凸显实践与反思的培训,不应仅仅停留于形式,停留于一般的交流,特别是脱产置换培训,由于培训中本就有跟岗学习、返岗实践环节,往往在集中学习阶段,理论化色彩明显,而没有将实践、反思贯穿培训全程。其实,集中学习阶段各专题尽管有理论引领,却也可以贯穿实践反思。例如研修“教学设计理论专题”,一般都有设计教学的任务,但不应仅仅停留于设计,还应有后续的实践、交流、反思环节;再如“同课异构—评课议课”专题培训,学员往往停留于听课、评课,忽视课前的准备性设计,课后的反思以及后续的再设计与再修正。
(三)重视培训的激励性与协调性
任何培训工作都离不开各单位的沟通与协调,为此省教厅、承办单位、市县教育局、各中学应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做好6方面协调工作:
1.调研的协调。承办单位负责调研工作开展,市县教育局与各中学负有协助、参与培训调研的责任;
2.培训内容的协调。承办单位应负责培训内容制定与落实,但相关单位具有参与培训内容制定,以及依据培训现状、培训需求、学员反映等协调修订培训内容的义务;
3.培训安排的协调。培训参与单位应进行沟通协调,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内容安排;
4.管理的协调。培训参与单位应形成一个管理团队,建立协调的管理机制;
5.培训人员的协调。培训参与单位应就参与对象确立做好协调工作,确保参与对象适合培训,确保学员培训时间得以保证。
6.信息反饋的沟通。参培单位应就培训效果、培训满意度状况等进行信息沟通反馈。
为了提升培训的积极性与培训效果,应建立相应的培训激励措施。作为承办单位,不应仅仅有评选优秀学员的措施,还应有指导学员教学实践、课题研究的措施,帮助学员提炼教学成果进行展示的措施。市县教育局与各类中学也应有必要的政策支持,如绩效考核、教研活动开展等。如某县采取这样的措施:评选县级、校级骨干教师,这些教师必须要有参与骨干教师培训的经历,经考核合格后享受相应的待遇,在职称评定优先,且可以不占学校编织等措施,这些措施大大提升了学员参与培训的热情。
(四)重视培训的地方特色性
古为中用、洋为中用是我们对待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态度,而这里的“用”不是照搬照抄而是借鉴、整合与创新。反观各类教师培训,重在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洗礼,先进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介绍,而忽视地方教育特色的挖掘与提炼,不利于二者进行整合与创新、继承与发展,因而地方性教学特色的提炼是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应将地方教学的领军人物吸纳入培训团队,另一方面应将地方教学特色的展示与提炼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与培训形式,同时还应进行先进教育理念与地方教学特色整合的案例探索。
(五)重视跟踪指导持续性
后续跟踪指导是保证培训延续性与培训效果的重要措施,针对跟踪表面化的现象,应有必要措施确保指导延续性。即在制定后续跟踪计划基础上,强化监督与落实,包括网络指导过程落实、跟踪回访落实、课题指导落实等,有时间保证、经费保障、措施保证,并把后续跟踪实施纳入培训效果考评。
参考文献
[1]余吕平.教师培训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探索与实践,2015(11)
[2]汪萍.农村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3(4)
[3]王彦沛.农村中小学骨干教师置换研修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辽宁教育,20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