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关
系;三维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4—0054—01
有效课堂,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收获。作为一线教师,要构建有效课堂,就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目标意识,探索为达此目的所适用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因此,构建有效课堂的首要因素是树立正确的、科学合理的目标意识。
一、教学设计不能无视教学目标的存在
在当前的一线教学中,不论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老师们在教学设计时,都把精力花在课堂结构、教学环节和教学技术上,很少关注对教学目标的研究。尽管教案里最醒目的位置里都写得是“教学目标”,但实际情况是要么后面的环节和内容与目标脱节,要么目标描述含混不清,指向性不明确。我们都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导航灯,模糊的、不指向学习结果的目标,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的行为,影响着教师教学的效果。研究有效教学首先要研究教学目标,尽管课时目标教参里都有,但很多时候那只是一个笼统的目标,还需要我们细化。如语文教参里总是出现“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的目标,那么究竟领悟到什么程度才到位,就是我们要研究和细化的问题。把目标具体到清晰的程度,还需下大力度琢磨。长期以来,就是因为老师带着含混不清的模糊目标走进了课堂,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因此,教学设计不能无视教学目标的存在,目标明确了,效果也会明显。
二、要正确处理好“大目标”与“小目标”的关系
有了清晰的“课时目标”还不够,要使学生获得长足的智力成长和生命发展,还要有清晰的课标意识。“课时目标”检测的是一节课的效果达成度,而“课程目标” 具有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和递进性,检测的是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当老师眼里只有课时目标,没有课程目标的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没有了视野,没有了宽度。如有个老师在教学“一颗”“一串”和“一串串”这三个量词的区别时,左手拿了一颗葡萄,右手拿了一串葡萄,用实物比较的方法形象简明地让学生学会了区分“一颗”和“一串”的含义。然后又用课件展示葡萄架上一串串的葡萄,区分了“一串”和“一串串”的含义。作为低年级的语文课,这种用实物比较和图画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教学手段非常有效,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三个词的含义。但是,关于这三个词的教学就此止步,就没有兼顾到大目标,因为语文课程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理解了并不代表就会用了,如果老师眼里有课程目标,就应该再多加上一个环节,让学生用这三个词说一句话,即尝试着运用语言文字。所以说,教师不能把“课程目标”窄化成“课时目标”,要站在学科视野的高度俯视“课时目标”,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当前与长远的兼顾。如果我们把教学比作爬山的话,心里有“课程目标”的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最终目的地是山顶,爬到山顶就会风光无限;没有“课程目标”的人,虽然也以同样的方式在向上爬,但是不知道哪里是终点,那么这个过程势必就会有迷茫、有迟疑,就难免不会动摇。
三、三维目标要整合有度
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也不能忽略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因此,教学中要根据完整性、系统性与有序协调的原则合理整合三维目标,任何一个目标都不宜偏废。2011版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下的定义:“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一性质定位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必须要达成一维、二维目标,这就是近年来专家呼吁的语文要有语文味。在达成一维、二维目标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三维目标: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为教育的本质是把人教得更有人性。当我们的学科教学在达成一、二维目标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三维目标的达成,因为教育首先要做到“把人教得像个人”。想想现在的“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等,都不是农民一拍脑门就想出来的,都是掌握高科技的“有学识的怪物、有技术的疯子或受过教育的纳粹”。阅读、写作、算术等学科只有用来把孩子教得更有人性时,才算是重要的。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树立正确的目标意识,我们的教学才会得到及时、科学的检测,才能不断调整我们的策略和方法,使之更趋于有效,我们的学生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编辑:蔡扬宗
系;三维目标
〔中图分类号〕 G6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24—0054—01
有效课堂,顾名思义,就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收获。作为一线教师,要构建有效课堂,就必须要树立正确的目标意识,探索为达此目的所适用的最有效的方法和途径。因此,构建有效课堂的首要因素是树立正确的、科学合理的目标意识。
一、教学设计不能无视教学目标的存在
在当前的一线教学中,不论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老师们在教学设计时,都把精力花在课堂结构、教学环节和教学技术上,很少关注对教学目标的研究。尽管教案里最醒目的位置里都写得是“教学目标”,但实际情况是要么后面的环节和内容与目标脱节,要么目标描述含混不清,指向性不明确。我们都知道教学目标是教师教学的导航灯,模糊的、不指向学习结果的目标,直接影响着教师教学的行为,影响着教师教学的效果。研究有效教学首先要研究教学目标,尽管课时目标教参里都有,但很多时候那只是一个笼统的目标,还需要我们细化。如语文教参里总是出现“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这样的目标,那么究竟领悟到什么程度才到位,就是我们要研究和细化的问题。把目标具体到清晰的程度,还需下大力度琢磨。长期以来,就是因为老师带着含混不清的模糊目标走进了课堂,导致了课堂教学效率的低下,因此,教学设计不能无视教学目标的存在,目标明确了,效果也会明显。
二、要正确处理好“大目标”与“小目标”的关系
有了清晰的“课时目标”还不够,要使学生获得长足的智力成长和生命发展,还要有清晰的课标意识。“课时目标”检测的是一节课的效果达成度,而“课程目标” 具有整体性、阶段性、持续性、层次性和递进性,检测的是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应该知道什么和能做什么。当老师眼里只有课时目标,没有课程目标的时候,我们的课堂教学就没有了视野,没有了宽度。如有个老师在教学“一颗”“一串”和“一串串”这三个量词的区别时,左手拿了一颗葡萄,右手拿了一串葡萄,用实物比较的方法形象简明地让学生学会了区分“一颗”和“一串”的含义。然后又用课件展示葡萄架上一串串的葡萄,区分了“一串”和“一串串”的含义。作为低年级的语文课,这种用实物比较和图画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理解词语的教学手段非常有效,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掌握了三个词的含义。但是,关于这三个词的教学就此止步,就没有兼顾到大目标,因为语文课程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语言文字的运用”,理解了并不代表就会用了,如果老师眼里有课程目标,就应该再多加上一个环节,让学生用这三个词说一句话,即尝试着运用语言文字。所以说,教师不能把“课程目标”窄化成“课时目标”,要站在学科视野的高度俯视“课时目标”,这样我们才能做到当前与长远的兼顾。如果我们把教学比作爬山的话,心里有“课程目标”的人,清楚地知道自己最终目的地是山顶,爬到山顶就会风光无限;没有“课程目标”的人,虽然也以同样的方式在向上爬,但是不知道哪里是终点,那么这个过程势必就会有迷茫、有迟疑,就难免不会动摇。
三、三维目标要整合有度
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联系,融为一体。 在教学中,既不能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也不能忽略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因此,教学中要根据完整性、系统性与有序协调的原则合理整合三维目标,任何一个目标都不宜偏废。2011版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下的定义:“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课程。”这一性质定位告诉我们语文教学必须要达成一维、二维目标,这就是近年来专家呼吁的语文要有语文味。在达成一维、二维目标的同时,我们还要关注三维目标:即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为教育的本质是把人教得更有人性。当我们的学科教学在达成一、二维目标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三维目标的达成,因为教育首先要做到“把人教得像个人”。想想现在的“三聚氰胺事件”、“瘦肉精事件”等,都不是农民一拍脑门就想出来的,都是掌握高科技的“有学识的怪物、有技术的疯子或受过教育的纳粹”。阅读、写作、算术等学科只有用来把孩子教得更有人性时,才算是重要的。
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树立正确的目标意识,我们的教学才会得到及时、科学的检测,才能不断调整我们的策略和方法,使之更趋于有效,我们的学生才能走得更高、更远。
编辑:蔡扬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