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志国
心理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健康专家,CCTV等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特邀专家,著有《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等著作40余部。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莫名其妙”的现象。
初中男生晓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养成了懒散的习惯。他不仅在生活上比较懒散,在学习上也是如此,不能按时起床,不能按时出操,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能按时参加班级活动。初三的时候转学,应家长的要求,学校把晓路编入了一个班风严谨、勤奋向上的班级。客观地说,班主任没有给予晓路多少特别的教育。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到新的班级时间不长,晓路有了明显的变化,起床、出操、作业、活动,都不再那么懒散了。
晓路为什么到了新班级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高中女生文静,性格腼腆内向,自我封闭,不善交往,在班上也没几个朋友。班主任针对文静的情况,在调整宿舍时特意安排她到了一个气氛和谐又宽松的宿舍。到了新宿舍,班主任除了留心观察,并没有专门对文静做什么工作。然而,文静到了新宿舍不久,性格有了明显的变化,比原来开朗活泼、爱说爱笑了。家长也说,文静好像换了个人,在家里也能有说有笑了。
文静为什么到了新宿舍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初中男生乐淘,真是人如其名,每天总是乐陶陶的,爱说爱笑,闲不住,坐不稳,课堂纪律较差,特别是自习课上,更是难以安静,跟同桌的男生小声说话、悄声逗笑,还常常整出点动静干扰全班。班主任找乐淘谈了几次也没什么效果。于是,班主任借调整座位的机会,特意让他跟一个女生同桌。这个女生是学习委员,学习踏实,性情温和,办事稳重,上课纪律更不用说,在同学中很有威信,男生更是在她面前不敢随便说笑打逗。换了座位后,班主任没再找乐淘谈话,却发现他自习课上也安静下来了,学习变得踏实了。
乐淘为什么换了新座位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上面三个案例中学生变化的原因何在?
奥妙就在于班级群体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人际影响。
关于人际影响,前面我们讨论了从众、顺从、服从和说服。这些人际影响方式,还会引发心理连锁反应,导致更微妙的人际影响。这类微妙的人际影响很多,我们这里主要讨论的是:模仿、暗示和感染。
模仿、暗示和感染这几种人际影响方式有一个共性:对人的影响都是在不知不觉间、不由自主地发生的,都是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发生的。正如前面案例中看到的,班主任没有进行什么特别的教育,晓路到了新班级,文静到了新宿舍,乐淘到了新座位,不由自主地就受到了新的影响,不知不觉间就发生了变化。
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这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細无声”。我们不妨把这种源于模仿、暗示和感染的人际影响,叫作“无痕”的人际影响。
当然,在实际的人际影响中,模仿、暗示和感染,是相互交织,彼此渗透的。前面的案例中,新班级对晓路的影响,新宿舍对文静的影响,新座位对乐淘的影响,其中可能既有模仿,又有暗示,还有感染,是很难截然分开的。
为了讨论的方便,下面分别探究这三种人际影响的心理规律。
班级管理中的模仿
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在行为上自愿接受他人的影响,做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行为。模仿的对象,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体。
模仿影响的主要是人的行为。
模仿的主要特征:一是非控制性。模仿都是自愿的,都是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发生的,不是由他人控制的。二是表面性。模仿是对他人外在行为的模仿,不是对他人内心世界的模仿,内心世界也是无法模仿的。三是相似性。在外在的行为举止上,模仿者与被模仿者会趋于相同或类似。
模仿有哪些类型?
一是无意模仿,就是无意识地自发地模仿。这种模仿,大多是由于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学生长期受影响,不自觉地模仿别人。在家长会上,有时候单凭家长的举止步态,就可以看出他是哪个学生的家长,这就是无意模仿的结果。
二是有意模仿,就是有意识地自觉地模仿。按照模仿意识的程度,自觉模仿又可分为适应性模仿和选择性模仿。适应性模仿,是为适应新的环境而盲目地模仿。东施效颦,就是这种模仿。选择性模仿,是经过理性思考而有选择地模仿。有意模仿虽然是自觉的,但是,跟通常目标明确的学习比起来,还有不知不觉的特点。
影响模仿的因素有哪些?
一是年龄。孩子年龄越小越喜欢模仿。比如,儿童比成人更喜欢模仿。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再如,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更喜欢模仿教师。
二是威信。构成威信的因素很多,比如,年龄、权力、地位、声望、才能等,只要在某方面占有优势,就有相应的威信,就容易被模仿。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自然是很有威信的人,也就很容易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
三是相似。有时候,威信并不直接导致模仿。人们更容易模仿的,往往是既有威信,又跟自己有相似特质的人。生活中,双方性情相投,对方又有威信,我们就容易模仿对方。一个时常发表作品的老师,也容易被爱好写作的学生模仿。
班级管理中运用模仿规律要注意什么?
模仿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是众所周知的,以至于有人提出“模仿即教育”,虽然不够准确,却也说明模仿在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为了更好地遵循模仿规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模仿是自愿的,是非控制性的,是一种自动受影响的过程。因此,班级管理中我们只能为学生创设模仿的情境,树立模仿的榜样,让学生自动接受榜样的影响,而不能命令学生向榜样学习。开头案例中,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第二,无论从影响模仿的哪个因素说,班主任都是学生模仿的天然榜样。为此,我们不能不谨言慎行,力求给学生树立效仿的典范。同时,对学生模仿老师的一些习惯性言行,比如模仿口头禅,模仿习惯动作,我们应平和处之。
班级管理中的暗示
暗示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在无抵抗接受的基础上,通过语言、行动、表情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的影响。
暗示影响的主要是人的心理。
暗示的主要特征:一是非强制性。暗示不同于命令,是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发生的,不是在压力下接受影响,不是强制进行影响。二是含蓄性。暗示不同于劝说,暗示对人的影响是含蓄、间接的,不用讲道理,不用直接提出要求。三是重叠性。暗示的信息可以是语言,可以是行动,可以是表情,往往相互叠加产生暗示效果。
暗示有哪些类型?
一是他人暗示,就是暗示信息来自他人的暗示。一位教授在讲台上拿出一个玻璃瓶对学生说:“瓶子里是有异味的气体,现在要测这种气体的传播速度,等打开瓶盖后,闻到这种异味的同学请举手。”教授打开瓶盖,自己很快露出闻到异味的表情,随后学生陆续都举起了手。然而,玻璃瓶里事实上只是普通的空气。这就是他人暗示。
二是自我暗示,就是暗示信息来自自身的暗示。自我暗示对人的身心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成语“杯弓蛇影”即自我暗示的例子。他人暗示与自我暗示是相联系的。他人暗示往往会转化为自我暗示,从而发挥作用。
三是直接暗示。他人暗示又分为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直接暗示,就是把有关事物意义的信息直接提供给对方而产生的暗示。比如“望梅止渴”,就属于直接暗示。前面关于异味的暗示,也是这样的直接暗示。
四是间接暗示,是把有关事物意义的信息间接提供给对方而产生的暗示。某图书馆工作人员发现,有些年轻读者喜欢阅读低级趣味的小说,于是,他设法在这些小说的封面和封底加标签,介绍“同类书籍”,实际上这些书籍都是健康的小说。不久,工作人员发现,这些年轻读者开始阅读这些健康小说了。
什么情况容易导致暗示呢?
一是暗示者的可信任度。暗示者的可信任度越高,越容易导致暗示。比如职务高、年龄大、地位高、知识多的人,别人更容易信任他,就更容易接受他的暗示。
二是受暗示者的心态。受暗示者的心态不同,暗示效果就会不同。比如,人在疲倦时容易受暗示,而在精神振奋时就不容易受暗示。
三是当时的情况。情况不明或陷入困境时,比如地震、水灾或动荡的年月,人就容易接受暗示。学生遇到难题的时候,也更容易接受暗示。
四是个体差异。年龄小的、独立性差的、依赖型的、体弱多病的学生往往容易接受暗示。
班级管理中运用暗示规律要注意什么?
暗示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很大影响,甚至会制约学生的身心发展。我们熟知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就是期望效应,就集中地体现了心理暗示的作用。暗示教育法也为很多教师所运用。为了更好地遵循暗示规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暗示不是说服教育,更不是强制命令。所以,运用暗示时,一定要注意非强制性和含蓄性。暗示越含蓄,效果越好。这一点,在开头的案例中显而易见。
第二,环境也会说话,环境也会有暗示作用。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比如团结紧张的班级气氛,可以治好学生中的“懒虫”。良好的班级物理环境,比如整洁清新的教室,可以改变某些学生随地吐痰的习惯。
第三,班主任的语言和表情,都可能成为强烈的暗示信息。有时候,班主任不经意的一句“好样的”,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班级管理中的感染
感染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从理性知觉通道输入的,而是在无意识中接受的。感染有一个重要的机制,就是循环反应。就是说,别人的情绪让自己产生同样的情绪;同时,自己的情绪反过来也增加了别人情绪的强度。
感染影响的主要是人的情绪。
楚汉战争末期,汉军设十面埋伏之计,项羽被困。但是,刘邦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困兽往往十倍凶狠,怎么办?于是,他让已投降的楚军在月色中齐声唱起楚歌。楚军闻之,无限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再也无心恋战。汉军乘势猛攻,大获全胜,逼得项羽自刎于乌江畔。这就是情绪感染的结果。
感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时候,几个人在一起聊天,越说情绪越激动,这就是感染。还有一种众所周知的现象:几个人在一起,如果有一个人打哈欠,旁边的人也会打哈欠,旁边的人打哈欠,反过来也会让你更加哈欠连天。
现在不妨做个实验。请看下图:也许仅仅看到图中的娃娃打哈欠,你就想打哈欠了。如果你正处于慵懒疲乏的状态中,说不定真的就会哈欠连连了。
感染的主要特征:一是无压力性。感染是在无压力的条件下发生的。如果试图凭借压力强迫谁接受快乐情绪的感染,那必将南辕北辙,让人离快乐情绪更远。二是无意识性。感染是无意识的,是不由自主地受到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情绪状态的变化,比如看球赛时的情绪感染。三是接近性。情境的接近,情緒的接近,态度的接近,地位的接近,都让人更容易接受感染。同在颁奖大会上,刚受处罚的学生与喜获大奖的学生,很难相互感染,就是因为缺少接近性。
感染有哪些类型?
一是个体感染,就是被感染者受到来自单个人的感染。比如,一个人的悲伤往往让另一个人也会流泪。这是感染的基本形式。开头第3个案例中乐淘的变化,就是受到了来自同桌女生的个体感染。
二是群体感染,就是被感染者受到来自群体的感染。这也是经常发生的,比如开头案例中晓路和文静的变化,虽然不能排除个体感染的作用,但主要是班级和宿舍的群体感染的作用。
什么情况下容易接受感染呢?
一是群体特点。群体成员的心理相融程度越高,越容易相互感染。
二是心理特征。一个人自我意识越强,越有理智,越有独立性,越少受到感染。相反,自我意识差、独立性差、不太理智的人,外向性格的人,容易受到感染。这就是中小学生容易受到感染的原因。
三是情境状态。处在紧张恐惧情境中的人容易接受感染。
四是相互关系。彼此心理关系越紧密,越容易受到感染。比如,感染在朋友中传播速度更快,感染力更强。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自己人效应”。
班级管理中运用感染规律要注意什么?
如果运用得当,感染可以成为激发学生的一种强大动力,与单纯的说教相比,将会事半功倍。因此,正如开头案例中看到的,不少老师运用感染教育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了更好地遵循感染规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建设心理相融的良好班级群体,是发挥感染作用的心理基础。开头案例中3名学生的改变看似和班主任没有多大关系,实际上班主任为他们的改变付出了很多心血,那就是在班级群体建设上下了功夫。一旦有了良好班级群体这个心理基础,积极的感染作用就会让班主任的工作事半功倍。
第二,群体感染往往是通过个体感染实现的。所以,我们要善于发挥学生个体的作用,特别是发挥心理重心人物的作用。开头的案例二和三,都让我们看到了学生个体的感染力量。同时,也不能忘了,我们自身就是重要的“感染源”。比如,班际竞赛中失败了,班主任保持积极振奋的情绪,学生会很快重新振作起来。
第三,抓源头,抓苗头,预防和减轻消极感染。比如,自习课上,本来只是个别学生在起哄,但经由循环反应后,消极感染会造成失控局面。但是,如果我们有敏锐的预感能力,从源头抓起,从苗头抓起,就可以防患于未然,避免消极感染的发生。
心理学者,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心理健康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总课题组专家委员,全国网上家长学校特聘心理健康专家,CCTV等多家电视台心理节目特邀专家,著有《怎样做学校心理咨询》《做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等著作40余部。
在班级管理中,我们常常发现一些“莫名其妙”的现象。
初中男生晓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养成了懒散的习惯。他不仅在生活上比较懒散,在学习上也是如此,不能按时起床,不能按时出操,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不能按时参加班级活动。初三的时候转学,应家长的要求,学校把晓路编入了一个班风严谨、勤奋向上的班级。客观地说,班主任没有给予晓路多少特别的教育。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到新的班级时间不长,晓路有了明显的变化,起床、出操、作业、活动,都不再那么懒散了。
晓路为什么到了新班级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高中女生文静,性格腼腆内向,自我封闭,不善交往,在班上也没几个朋友。班主任针对文静的情况,在调整宿舍时特意安排她到了一个气氛和谐又宽松的宿舍。到了新宿舍,班主任除了留心观察,并没有专门对文静做什么工作。然而,文静到了新宿舍不久,性格有了明显的变化,比原来开朗活泼、爱说爱笑了。家长也说,文静好像换了个人,在家里也能有说有笑了。
文静为什么到了新宿舍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初中男生乐淘,真是人如其名,每天总是乐陶陶的,爱说爱笑,闲不住,坐不稳,课堂纪律较差,特别是自习课上,更是难以安静,跟同桌的男生小声说话、悄声逗笑,还常常整出点动静干扰全班。班主任找乐淘谈了几次也没什么效果。于是,班主任借调整座位的机会,特意让他跟一个女生同桌。这个女生是学习委员,学习踏实,性情温和,办事稳重,上课纪律更不用说,在同学中很有威信,男生更是在她面前不敢随便说笑打逗。换了座位后,班主任没再找乐淘谈话,却发现他自习课上也安静下来了,学习变得踏实了。
乐淘为什么换了新座位会发生这样的变化呢?
上面三个案例中学生变化的原因何在?
奥妙就在于班级群体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人际影响。
关于人际影响,前面我们讨论了从众、顺从、服从和说服。这些人际影响方式,还会引发心理连锁反应,导致更微妙的人际影响。这类微妙的人际影响很多,我们这里主要讨论的是:模仿、暗示和感染。
模仿、暗示和感染这几种人际影响方式有一个共性:对人的影响都是在不知不觉间、不由自主地发生的,都是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发生的。正如前面案例中看到的,班主任没有进行什么特别的教育,晓路到了新班级,文静到了新宿舍,乐淘到了新座位,不由自主地就受到了新的影响,不知不觉间就发生了变化。
这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就是耳濡目染,潜移默化,这就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細无声”。我们不妨把这种源于模仿、暗示和感染的人际影响,叫作“无痕”的人际影响。
当然,在实际的人际影响中,模仿、暗示和感染,是相互交织,彼此渗透的。前面的案例中,新班级对晓路的影响,新宿舍对文静的影响,新座位对乐淘的影响,其中可能既有模仿,又有暗示,还有感染,是很难截然分开的。
为了讨论的方便,下面分别探究这三种人际影响的心理规律。
班级管理中的模仿
模仿是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在行为上自愿接受他人的影响,做出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行为。模仿的对象,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体。
模仿影响的主要是人的行为。
模仿的主要特征:一是非控制性。模仿都是自愿的,都是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发生的,不是由他人控制的。二是表面性。模仿是对他人外在行为的模仿,不是对他人内心世界的模仿,内心世界也是无法模仿的。三是相似性。在外在的行为举止上,模仿者与被模仿者会趋于相同或类似。
模仿有哪些类型?
一是无意模仿,就是无意识地自发地模仿。这种模仿,大多是由于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学生长期受影响,不自觉地模仿别人。在家长会上,有时候单凭家长的举止步态,就可以看出他是哪个学生的家长,这就是无意模仿的结果。
二是有意模仿,就是有意识地自觉地模仿。按照模仿意识的程度,自觉模仿又可分为适应性模仿和选择性模仿。适应性模仿,是为适应新的环境而盲目地模仿。东施效颦,就是这种模仿。选择性模仿,是经过理性思考而有选择地模仿。有意模仿虽然是自觉的,但是,跟通常目标明确的学习比起来,还有不知不觉的特点。
影响模仿的因素有哪些?
一是年龄。孩子年龄越小越喜欢模仿。比如,儿童比成人更喜欢模仿。所以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再如,低年级学生比高年级学生更喜欢模仿教师。
二是威信。构成威信的因素很多,比如,年龄、权力、地位、声望、才能等,只要在某方面占有优势,就有相应的威信,就容易被模仿。在学生心目中,班主任自然是很有威信的人,也就很容易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
三是相似。有时候,威信并不直接导致模仿。人们更容易模仿的,往往是既有威信,又跟自己有相似特质的人。生活中,双方性情相投,对方又有威信,我们就容易模仿对方。一个时常发表作品的老师,也容易被爱好写作的学生模仿。
班级管理中运用模仿规律要注意什么?
模仿在教育中的重要意义是众所周知的,以至于有人提出“模仿即教育”,虽然不够准确,却也说明模仿在教育中的作用不可小觑。为了更好地遵循模仿规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模仿是自愿的,是非控制性的,是一种自动受影响的过程。因此,班级管理中我们只能为学生创设模仿的情境,树立模仿的榜样,让学生自动接受榜样的影响,而不能命令学生向榜样学习。开头案例中,就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 第二,无论从影响模仿的哪个因素说,班主任都是学生模仿的天然榜样。为此,我们不能不谨言慎行,力求给学生树立效仿的典范。同时,对学生模仿老师的一些习惯性言行,比如模仿口头禅,模仿习惯动作,我们应平和处之。
班级管理中的暗示
暗示是在无对抗的条件下,在无抵抗接受的基础上,通过语言、行动、表情等,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发生的影响。
暗示影响的主要是人的心理。
暗示的主要特征:一是非强制性。暗示不同于命令,是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发生的,不是在压力下接受影响,不是强制进行影响。二是含蓄性。暗示不同于劝说,暗示对人的影响是含蓄、间接的,不用讲道理,不用直接提出要求。三是重叠性。暗示的信息可以是语言,可以是行动,可以是表情,往往相互叠加产生暗示效果。
暗示有哪些类型?
一是他人暗示,就是暗示信息来自他人的暗示。一位教授在讲台上拿出一个玻璃瓶对学生说:“瓶子里是有异味的气体,现在要测这种气体的传播速度,等打开瓶盖后,闻到这种异味的同学请举手。”教授打开瓶盖,自己很快露出闻到异味的表情,随后学生陆续都举起了手。然而,玻璃瓶里事实上只是普通的空气。这就是他人暗示。
二是自我暗示,就是暗示信息来自自身的暗示。自我暗示对人的身心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成语“杯弓蛇影”即自我暗示的例子。他人暗示与自我暗示是相联系的。他人暗示往往会转化为自我暗示,从而发挥作用。
三是直接暗示。他人暗示又分为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直接暗示,就是把有关事物意义的信息直接提供给对方而产生的暗示。比如“望梅止渴”,就属于直接暗示。前面关于异味的暗示,也是这样的直接暗示。
四是间接暗示,是把有关事物意义的信息间接提供给对方而产生的暗示。某图书馆工作人员发现,有些年轻读者喜欢阅读低级趣味的小说,于是,他设法在这些小说的封面和封底加标签,介绍“同类书籍”,实际上这些书籍都是健康的小说。不久,工作人员发现,这些年轻读者开始阅读这些健康小说了。
什么情况容易导致暗示呢?
一是暗示者的可信任度。暗示者的可信任度越高,越容易导致暗示。比如职务高、年龄大、地位高、知识多的人,别人更容易信任他,就更容易接受他的暗示。
二是受暗示者的心态。受暗示者的心态不同,暗示效果就会不同。比如,人在疲倦时容易受暗示,而在精神振奋时就不容易受暗示。
三是当时的情况。情况不明或陷入困境时,比如地震、水灾或动荡的年月,人就容易接受暗示。学生遇到难题的时候,也更容易接受暗示。
四是个体差异。年龄小的、独立性差的、依赖型的、体弱多病的学生往往容易接受暗示。
班级管理中运用暗示规律要注意什么?
暗示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有很大影响,甚至会制约学生的身心发展。我们熟知的罗森塔尔效应,也就是期望效应,就集中地体现了心理暗示的作用。暗示教育法也为很多教师所运用。为了更好地遵循暗示规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暗示不是说服教育,更不是强制命令。所以,运用暗示时,一定要注意非强制性和含蓄性。暗示越含蓄,效果越好。这一点,在开头的案例中显而易见。
第二,环境也会说话,环境也会有暗示作用。良好的班级心理环境,比如团结紧张的班级气氛,可以治好学生中的“懒虫”。良好的班级物理环境,比如整洁清新的教室,可以改变某些学生随地吐痰的习惯。
第三,班主任的语言和表情,都可能成为强烈的暗示信息。有时候,班主任不经意的一句“好样的”,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
班级管理中的感染
感染就是在不知不觉之中受到他人情绪的影响。这种影响不是从理性知觉通道输入的,而是在无意识中接受的。感染有一个重要的机制,就是循环反应。就是说,别人的情绪让自己产生同样的情绪;同时,自己的情绪反过来也增加了别人情绪的强度。
感染影响的主要是人的情绪。
楚汉战争末期,汉军设十面埋伏之计,项羽被困。但是,刘邦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困兽往往十倍凶狠,怎么办?于是,他让已投降的楚军在月色中齐声唱起楚歌。楚军闻之,无限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再也无心恋战。汉军乘势猛攻,大获全胜,逼得项羽自刎于乌江畔。这就是情绪感染的结果。
感染,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有时候,几个人在一起聊天,越说情绪越激动,这就是感染。还有一种众所周知的现象:几个人在一起,如果有一个人打哈欠,旁边的人也会打哈欠,旁边的人打哈欠,反过来也会让你更加哈欠连天。
现在不妨做个实验。请看下图:也许仅仅看到图中的娃娃打哈欠,你就想打哈欠了。如果你正处于慵懒疲乏的状态中,说不定真的就会哈欠连连了。
感染的主要特征:一是无压力性。感染是在无压力的条件下发生的。如果试图凭借压力强迫谁接受快乐情绪的感染,那必将南辕北辙,让人离快乐情绪更远。二是无意识性。感染是无意识的,是不由自主地受到影响,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情绪状态的变化,比如看球赛时的情绪感染。三是接近性。情境的接近,情緒的接近,态度的接近,地位的接近,都让人更容易接受感染。同在颁奖大会上,刚受处罚的学生与喜获大奖的学生,很难相互感染,就是因为缺少接近性。
感染有哪些类型?
一是个体感染,就是被感染者受到来自单个人的感染。比如,一个人的悲伤往往让另一个人也会流泪。这是感染的基本形式。开头第3个案例中乐淘的变化,就是受到了来自同桌女生的个体感染。
二是群体感染,就是被感染者受到来自群体的感染。这也是经常发生的,比如开头案例中晓路和文静的变化,虽然不能排除个体感染的作用,但主要是班级和宿舍的群体感染的作用。
什么情况下容易接受感染呢?
一是群体特点。群体成员的心理相融程度越高,越容易相互感染。
二是心理特征。一个人自我意识越强,越有理智,越有独立性,越少受到感染。相反,自我意识差、独立性差、不太理智的人,外向性格的人,容易受到感染。这就是中小学生容易受到感染的原因。
三是情境状态。处在紧张恐惧情境中的人容易接受感染。
四是相互关系。彼此心理关系越紧密,越容易受到感染。比如,感染在朋友中传播速度更快,感染力更强。社会心理学家称之为“自己人效应”。
班级管理中运用感染规律要注意什么?
如果运用得当,感染可以成为激发学生的一种强大动力,与单纯的说教相比,将会事半功倍。因此,正如开头案例中看到的,不少老师运用感染教育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了更好地遵循感染规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建设心理相融的良好班级群体,是发挥感染作用的心理基础。开头案例中3名学生的改变看似和班主任没有多大关系,实际上班主任为他们的改变付出了很多心血,那就是在班级群体建设上下了功夫。一旦有了良好班级群体这个心理基础,积极的感染作用就会让班主任的工作事半功倍。
第二,群体感染往往是通过个体感染实现的。所以,我们要善于发挥学生个体的作用,特别是发挥心理重心人物的作用。开头的案例二和三,都让我们看到了学生个体的感染力量。同时,也不能忘了,我们自身就是重要的“感染源”。比如,班际竞赛中失败了,班主任保持积极振奋的情绪,学生会很快重新振作起来。
第三,抓源头,抓苗头,预防和减轻消极感染。比如,自习课上,本来只是个别学生在起哄,但经由循环反应后,消极感染会造成失控局面。但是,如果我们有敏锐的预感能力,从源头抓起,从苗头抓起,就可以防患于未然,避免消极感染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