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教育

来源 :杂文月刊·教育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445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首自己的成长之路,一行行歪歪扭扭的脚印深深浅浅,今天已为人师的我,同样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孩子,在教育教学中,常常要面对他们自觉不自觉犯下的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要以什么样的态度去对待呢?据了解,教师的处理办法不相同。有时气急败坏、暴跳如雷或严厉怒斥,难免使原本并不复杂的事情复杂化;有时东拉西扯、不着边际或浮光掠影,使犯错的学生产生烦恼或抵抗心理;有时三言两语、不动干戈从从容容就使学生服服帖帖甚至终生铭记,后一种情况也必定是我们的追求。我想,当学生犯错时,首先要以积极的情感去面对,把握好与学生沟通的机会,用爱的教育,使批评与沟通得以融会。教育是一门艺术,艺术来源于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
  因此,当学生犯错时,老师可以遵循三个度,对学生进行爱的教育。
  一、忠言逆耳,良药不苦,使批评有“热度”
  学生的错误,从其犯错的思想动机来说,一是不自觉的错误,二是自觉但又不能自制的错误。学生的错误绝大部分属于第一类,不知不觉地迟到了,不知不觉地弄坏了公物,不知不觉地触犯了校规校律……如果已经为此难过、懊悔、批评就奏效了。可是,在教育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常听到这样的抱怨:“说了多少遍都不听,我行我素,甚至还变得油腔滑调、喜欢钻空子。”此时说明他已有了明显的不满和抵抗心理,这对问题的解决是非常不利的。曾在晚报上看到一位焦虑的妈妈的热线求助:“我的孩子刚上中学,小学时原本学习很优秀的他现在成绩骤然下降,而且对学习不感兴趣。是从那一次被老师严厉批评之后……”这也许是这位老师万万没想到的。有时老师因为工作太忙,看到学生犯错,心情不好,便急噪;有时看到学生犯错,感到意外,感到生气,有时缺少足够的心理准备时,就容易狠狠地批评一顿。一旦批评不符合实际,学生就不服气,双方常常就会维护其自己的虚荣心,老师数落起学生过去的缺点,学生恼羞成怒,双方甚至言辞激烈。这样做的结果,师生双方都很累,谁都不愉快,学生也没想出克服缺点的办法,教育也就没有达到目的,甚至相反。
  其实,孩子上学压力负担也不小,如果我们站在学生的位置上想的话。平时辛辛苦苦没人说,偶有过失,便大张旗鼓,不依不饶,十几岁的孩子哪能有大人的稳重成熟?逆反心理便会产生了。因此,在批评学生时一定要理智,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诚心诚意地劝导,小心翼翼地呵护,在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中仍不失温情,毕竟是情语一句三冬暖啊。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其实,良药也可以不苦口,忠言也可以不逆耳,不苦口病人更愿意吞服,不逆耳更愿意听进去。“糖衣炮弹”这个成语的故事从一个侧面不也说明了这个道理吗?我们在使人编号的过程中,为什么不多想些让人容易接受的“糖衣”呢?使忠言顺耳、良药可口也是一帖良药呀!在批评时不忘给予鼓励和肯定,在春风无声的滋润中,用他们自己心中的真善美改变化解假丑恶的思想行为。
  从这点上看,老师应像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给饱受寒冷的人们以温情的慰籍。
  二、话语朴素,师心珍贵,使批评有“高度”
  教师的高尚之处就是用他纯洁高尚的灵魂扣击学生那一颗颗幼小的灵魂,用高尚的精神情操影响他人的行为举止。但学生做错了,老师要严肃批评。老师所做的一切,首先要以爱为前提,为学生的前途而考虑。学生如果理解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才能很好地配合老师的教导。而且可以这么说,老师在学生心目中占据着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学生在接受老师的批评的时候也在观察着老师,并不断地、不自觉地调整老师在她心目中的位置。草草了事,敷衍塞责,会使问题学生渐行渐远,甚至把梦想抛弃。
  有个学生原先学习成绩不错,不知什么时候迷上了上网打游戏,每天晚上作业草草了事,扑在网上却是如痴如醉,考试成绩一落千丈。家长几次三番劝说却无济于事。老师得知了家长的苦恼,找到了该同学,而学生反问道:“老师,你不是说兴趣是我最好的老师吗?我喜欢电脑、打球、有错吗?”老师想了想,觉得这个学生的思想认识还是模糊或是简单的,便进一步和他谈心,他说上网可以使他忘记一切烦恼,可以一个人带着却不孤独。于是老师想方设法开导他:老师没有一“网”情深的经历,但老师能理解你的心情,一个个迷宫,一串串悬念真是扑朔迷离,可是假如我们的生活中只剩下“网”了,工人不上班,农民不种田,学生不学习,不务正业而只迷恋他喜欢的东西,你说会怎样?你耽误你最重要的事,你玩得踏实、开心吗?当然电脑是好东西,它可以使我们足不出户而视接千里,帮我们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它何罪之有?因而喜欢电脑绝对没错,但喜欢它来做什么就有对错了,你说呢?再说,如果没节制地上网,常常会使精神恍惚,全身乏力,是自己忘了人生坐标。
  老师的娓娓道来,使他低下了头,不再做声了。老师又和他聊了很多,关于生活,关于学习,关于网络,关于交际。在交流教育中,引导他读写名著,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只要是适合的都可以。在伟人的思想的熏陶下,在老师的精心帮助下,在同学的热情鼓舞中,后来,他很少上网打游戏了,那个积极上进的他又回来了。名人书籍代替了上网,使他不再感到孤独。“希望你喜欢的电脑能成为你人生的垫脚石,让你的人生更加丰富有意义”朴素的话语,珍贵的心。正是老师自始至终用真诚的眼光、真诚的心灵,让他看清了自己的行为的本质,正是老师循循善诱的分析判断,让学生思想防线很快崩溃,走进老师的教育中,正是老师高大灵魂的指引,让这位学生的心灵震撼了从这一点看,老师就应像一棵高大挺拔的树,长在学生必经的路旁。
  三、 关怀学生,胸怀宽阔,让批评有“风度”
  当学生犯错时,有时可以不必较真,抓住不放,有时可以淡漠学生的错误结果,而重视对他行为过程的分析、评价、判断和引导。面对纷繁复杂的学生“事件”,面对十几岁的孩子,没有一成不变的处理思路。循规蹈矩的做法有时会显得苍白无力,此时不妨换个思路,也是教师个性化教育的尝试。
其他文献
对麦草碱木素在强碱性离子液体[Bmim][OH]溶解过程中木质素的结构变化进行了解析,并对溶解机理进行了探讨.利用微波加热辅助溶解,实验条件如下:微波功率500W,温度90℃,反应时
【摘 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留守儿童”渗透德育:根据数学的学科特点,对“留守儿童”进行“学习目的” 教育的渗透。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学中对“留守儿童”渗透“爱家乡,爱万载,爱祖国”的教育。根据小学数学课的特点,对“留守儿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对“留守儿童”渗透热爱科学的态度和努力学习的良好习惯。  【关键词】留守儿童 德育 数学教学  “留守儿童”主要指农村流动人口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