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教学是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言美 形象美 意境美
阅读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品味语言,发现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欣赏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语文课本及读本中收入了不少“语言美”的古今诗文。优美的语言,是学生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丰富源泉。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文字朴实、真挚。《纪念刘和珍君》的犀利、诘问,《赤壁》的磅礴、激越,《空中楼阁》的清新、婉约,《荷塘月色》叠字叠词的运用俯拾皆是,使文字呈现动人的声韵美等等,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给读者呈现着千姿百态的美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文章,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入地体味不同风格作品的语言的美,体会作家怎样准确、鲜明、生动地运用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得到美的享受。如苏东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就必须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理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
教师在教学中,应从语言方面入手,带领学生领略那神态万千的桂林山水、妩媚多姿的西湖秀水、嶙峋怪诞的黄山奇石,感受阳光的温暖、风的清凉、夜的宁静、月的皎洁、花的清香、叶的飘零,体悟黛玉的多愁善感、诸葛的足智多谋、屈原的爱国情怀、杜甫的关注民生、王维的纵情山水、清照的无限哀思,让学生沉醉于文学的氛围中,沉浸在审美的愉悦里,徜徉在感悟的文学长廊上,在享受的同时,也在学生的心田上,撒下追求希望的种子。
二、把握形象,体会美
形象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运用一定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语文教材中塑造了众多的性格各异、个性鲜明的优秀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具有崇高的品质,他们的思想先进,心灵高尚。在阅读欣赏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刻地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激起学生思想情绪上的共鸣,明確善恶、美丑的标准,激发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如坚持正道为理想献身的屈原(《涉江》);有忠贞爱国顾全大局的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正气浩然,“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等等。在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文章时,教师应该善于从审美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使学生从人物的心灵美中得到陶冶,产生一种精神愉悦和情感认同,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艺术形象都是有审美价值的。“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的‘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的美。”(罗丹语)反面人物形象也是艺术审美的重要内容,同样具有审美价值,同样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情绪体验、情感愉悦和思维快感。转贴
三、感受意境,领悟美
在正确的审美观的指导下,正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会作品中的意境美。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有感情的讲解去感染学生,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如在讲授《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开发美点,可以欣赏文章外观形态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可以欣赏内在意象美,可以欣赏文化意韵美等方面体会它的意境美,使学生从感知层、体会层不断递进,力求运用“激情”、“热情”,让学生数次出入于美文之中,激发学生在感情上与作品的共鸣。这种情感的激发将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形成一个心物交感,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从而达到与作者在心灵上的契合与情感上的共鸣。
可见,只有把握课文的意境以及意境中的情感,以此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才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体验到审美的愉悦,使学生感受到美的真谛。
四、启发学生,想象美
别林斯基曾说过:“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在欣赏理解作品的意境的同时,教师应注意激活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语文教材中有各种因素的美,要体会这些美,教师还需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进行“美的加工”美的想象、美的思维,使本来枯燥单调的知识演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用心去感受这些美,欣赏这些美,并用自己的手去表现美,想象美。
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欣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重点应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想象出在清幽寂静的夜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月光下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一切都显得如此恬静、淡雅、高洁。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境?有的同学可能想到了在家乡的夏夜,月光下静静流淌的小河,清新、宁静、富有诗意。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从而加深了对作品的意境的理解。强化了自身的审美经验和情感体验。
想象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想象的结果使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教师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象的训练台阶,使学生得到发生想象的实践锻炼。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更能培养学生想象美的能力。教师可以在充分把握诗歌主旨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学生想象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执著,想象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狂放,想象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胸襟,想象岳飞“起来独自绕阶行”的惆怅……
由此可见,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决定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体会美,领悟美,想象美,使语文阅读教学像春雨,像清风,像枫叶,像瑞雪。注重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寻美的乐趣。这不仅会使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也会使学生的人格修养得到完善。
[关键词]阅读教学 语言美 形象美 意境美
阅读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现在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谈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一、品味语言,发现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因此,欣赏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语文课本及读本中收入了不少“语言美”的古今诗文。优美的语言,是学生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丰富源泉。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文字朴实、真挚。《纪念刘和珍君》的犀利、诘问,《赤壁》的磅礴、激越,《空中楼阁》的清新、婉约,《荷塘月色》叠字叠词的运用俯拾皆是,使文字呈现动人的声韵美等等,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给读者呈现着千姿百态的美感。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文章,引导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深入地体味不同风格作品的语言的美,体会作家怎样准确、鲜明、生动地运用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得到美的享受。如苏东坡的意境开阔、场面宏大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要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时间流逝,世事沉浮的怀古之幽情,就必须把“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时多少豪杰”“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联系起来,同苏轼当时被贬黄州不得志的思想情绪联系起来,体会作者对雄姿英发的周瑜建功立业的敬慕,体会作者感慨今昔,由物及人,由人及己,抒发“人生如梦”的心理历程,由此而获得自己的审美感悟。
教师在教学中,应从语言方面入手,带领学生领略那神态万千的桂林山水、妩媚多姿的西湖秀水、嶙峋怪诞的黄山奇石,感受阳光的温暖、风的清凉、夜的宁静、月的皎洁、花的清香、叶的飘零,体悟黛玉的多愁善感、诸葛的足智多谋、屈原的爱国情怀、杜甫的关注民生、王维的纵情山水、清照的无限哀思,让学生沉醉于文学的氛围中,沉浸在审美的愉悦里,徜徉在感悟的文学长廊上,在享受的同时,也在学生的心田上,撒下追求希望的种子。
二、把握形象,体会美
形象是作家按照美的规律运用一定艺术技巧创造出来的。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形象在美的领域中占有主要地位。”语文教材中塑造了众多的性格各异、个性鲜明的优秀艺术形象。这些艺术形象具有崇高的品质,他们的思想先进,心灵高尚。在阅读欣赏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刻地揭示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剖析他们的性格特征,激起学生思想情绪上的共鸣,明確善恶、美丑的标准,激发蓬勃向上的热情和追求正义的感情,逐渐形成优秀的品德和高尚的情操。
如坚持正道为理想献身的屈原(《涉江》);有忠贞爱国顾全大局的蔺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有正气浩然,“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等等。在引导学生阅读这些文章时,教师应该善于从审美角度,引导学生理解这些人物的内心世界,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想象,使学生从人物的心灵美中得到陶冶,产生一种精神愉悦和情感认同,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艺术形象都是有审美价值的。“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的‘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的美。”(罗丹语)反面人物形象也是艺术审美的重要内容,同样具有审美价值,同样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情绪体验、情感愉悦和思维快感。转贴
三、感受意境,领悟美
在正确的审美观的指导下,正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体会作品中的意境美。教师要用生动的语言,有感情的讲解去感染学生,唤醒他们的审美体验,陶冶他们的审美情操。如在讲授《荷塘月色》时,教师可以从不同角度开发美点,可以欣赏文章外观形态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可以欣赏内在意象美,可以欣赏文化意韵美等方面体会它的意境美,使学生从感知层、体会层不断递进,力求运用“激情”、“热情”,让学生数次出入于美文之中,激发学生在感情上与作品的共鸣。这种情感的激发将使学生在内心深处形成一个心物交感,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从而达到与作者在心灵上的契合与情感上的共鸣。
可见,只有把握课文的意境以及意境中的情感,以此激发学生的审美激情,才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体验到审美的愉悦,使学生感受到美的真谛。
四、启发学生,想象美
别林斯基曾说过:“在艺术中起着最积极和主导作用的是想象”。在欣赏理解作品的意境的同时,教师应注意激活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语文教材中有各种因素的美,要体会这些美,教师还需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一起进行“美的加工”美的想象、美的思维,使本来枯燥单调的知识演变成形象生动的画面,让学生用心去感受这些美,欣赏这些美,并用自己的手去表现美,想象美。
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欣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重点应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想象出在清幽寂静的夜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月光下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一切都显得如此恬静、淡雅、高洁。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境?有的同学可能想到了在家乡的夏夜,月光下静静流淌的小河,清新、宁静、富有诗意。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从而加深了对作品的意境的理解。强化了自身的审美经验和情感体验。
想象使学生产生愉悦的快感,想象的结果使学生的思维超出了作品本身。教师可以根据题目设计出各种有益于想象的训练台阶,使学生得到发生想象的实践锻炼。
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更能培养学生想象美的能力。教师可以在充分把握诗歌主旨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学生想象屈原“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执著,想象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狂放,想象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的胸襟,想象岳飞“起来独自绕阶行”的惆怅……
由此可见,美的具体性和美感的情感性,决定在培养审美感受能力的时候,必须调动学生的生活和知识积累去进行联想和想象,明确美的情感所蕴含的理性。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重视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应该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发现美,体会美,领悟美,想象美,使语文阅读教学像春雨,像清风,像枫叶,像瑞雪。注重阅读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充满寻美的乐趣。这不仅会使学生的认知和审美能力得到发展,而且也会使学生的人格修养得到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