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暑前后的北京,天气闷热到在空调间里面静止不动都会一身黏腻的汗,这种热又热不透的压抑天气里,每天在剧场里面待上整整四个小时,对谁都是一种考验。
台上,水面上与水面下剧场艺术总监张嘉容女士用台湾人特有的软糯口音不停地赞美:“好的……好厉害!非常好!……换音乐,嗯,对,还有,给我们一个树叶飘落的效果……谢谢哦……”
在佩服台湾人那份特有的严谨和耐心之余,更感叹她对工作坊参与者的耐心引导和真诚赞美。这群非职业的表演者来自中国大陆不同的身患孤独症的孩子家庭。而“<看见你·看见我>”纪实影像互动剧场就是为他们,并以他们为主角展开的创作。
用戏剧疗愈世界的女子
这几年,毕业于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硕士专业的张嘉容做的戏剧,如《我的天使魔鬼睡美人》、《美丽沉睡者》、《你可以爱我吗?》、《桃花与渡伯》,从中国台湾到法国亚维侬,从中国的艺术节到亚维侬外艺术节,戏曲、戏剧到音乐剧,与专业演员或一般民众工作,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人类内心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共同关注。在台湾,她的剧场被称为疗愈系的剧场,她每一部剧场作品都被评论家说具有疗愈效果
跨领域创作耗费了她大部分的精力。编而优则导的张嘉容,大量的与不同领域优秀艺术家合作,创作舞蹈剧场、音乐剧场、戏曲剧场、文学剧场,她曾跟音乐家李泰祥、布袋戏大师李天禄主要弟子、以及云门舞集独舞者王维铭、动见体剧团导演符宏征长期合作。
如果你同我一样,在没有观众的舞台下看着她指挥着音乐、动画、灯光,配合着舞台上那些跟你我不一样的孩子和焦虑的家长,以及现场众多的艺术家和志愿者,你会觉得这是一个难以界定的艺术形式。同时,法律、道德、医学、伦理等都很难改变的人性,却在艺术这种柔软的载体面前被慢慢改变。
采访时张嘉容清楚地说明她的戏剧观,戏剧改变和愈疗人群(包括创作者)的功用:“戏剧是一个内外在的旅程——一方面要探索表象下面的东西;另一方面是在拓展自己对环境和对世界的经验。参与到戏剧中的人(不论是进入创作或是为了愈疗),都需要冒险精神来对抗恐惧与反抗。在这过程中,会慢慢累积信任与勇气。”
“我们可以用戏剧形式,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开拓潜能,把积压已久、未能解决的心灵问题,透过戏剧的展现寻找出路。我们也可以用戏剧重新诠释个人困扰,协助人们了解与舒缓社会以及心理上的难题,解决内在的心理痛苦与障碍,协助人们达到自我疗愈。”
“疗愈的效果对所有参与者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对专业艺文创作者、普通一般民众,或是特殊群体,不同的只是工作方法和设定目标而已。而评量优秀艺术作品的标准,在于形式美感的突出掌握,以及带给人群的美感感动与人性升华。”
除了定期专业戏剧创作之外,张嘉容从2009年就开始针对各种普通人和特殊群体,以戏剧进行身心照护、疗愈助人的工作,进一步思考,如何运用专业剧场创作表现特殊群体,并进一步给予协助。2012年她先在台湾运用孤独症族群创作了《你可以爱我吗?》,又到北京参加第三届南锣鼓巷戏剧节,以孤独症族群创作《无法定义的未来戏剧》。2013年,她邀请北京的孤独症族群和各类型艺术家,在中间剧场进行创作,并进一步尝试新形式的艺术探索,设计了新颖独创的“影像互动剧场”。
采访时张嘉容说:“这个影像剧场里有氛围影像、戏剧影像、现场拍摄纪录影像、田野采集的剧情影像,并且有后续创造性的影像作品,有多元影像与戏剧现场的互动对话,因此概念上是一个系列的影像剧场创作。”一个很大的新尝试,就是邀请影像导演们来拍摄这六天的内容,后续共同创作出片子。
对张嘉容来说,这次工作当中所有的参与者,都是她的演员。包括孤独症家庭的父母和孩子、受邀来参加的两名专业演员、两名专业吉他和手风琴音乐家、以及现场拍摄的众多影像导演,他们都是这台纪实影像互动剧场的演员。张嘉容利用各种戏剧舞蹈技巧、现场声光、影像等工具进行即兴创作,挖掘出和主题有关的生命故事。
在这出戏中,每个人都在进行表演和创造,发挥他们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戏剧中不再有世俗价值观你优我劣的分别,只有“特质”的不同和如何展现。这样的创作思考,让这个剧场有了一种,超越世俗价值观的艺术视野和人文关怀。
从“看见你,看见我”开始
记得在2011年的4月2日,孤独症关怀日的活动中,看过台湾导演沈尚可的纪录片《遥远星球的孩子》。这是一部极美的作品。“有的人天生就没有办法看着你的眼睛,有的人不懂得哭和笑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有的人即使到了30岁还在学习怎么跟人打招呼和自我介绍……他们是来自遥远星球的孩子。”
孤独症者,就像被困在机器人里的灵魂,他们的一生都无法逃脱,在各自的星球独自生活着,但无论多么不同,他们需要被世界了解,他们与平凡人一样,也是其中的一块拼图。我们眺望一颗颗遥远又美好的星球,看见遥远星球上的孩子,正一个一个降落在地球上,也许,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好导游,能理解他们的星球,也帮助他们认识在地球上的生活规则。
孤独症的孩子内心脆弱而敏感,而且承受能力非常薄弱,当外界对他们的行为或者语言稍有疑惑或者反对,他们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抗和抵触。也就是说,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当一个人不被理解的时候,愤怒的情绪就会在体内一点点积蓄,直到爆发。这种情况可能会出现在不被理解得孤独症孩子身上,并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和认知的逐步加深,会慢慢衍生成暴力,这种自我封闭而产生的严重后果从个人波及家庭,从而蔓延至社会。“看见你,看见我”现场,张嘉容导演将她所创作的《折与被折》的诗句打在投影上,在一种舒缓的节奏与气氛中,引导大家说演出自己的家庭故事,让所有的人借着艺术形式的表达与抒发,将自己这张被折叠的白纸打开展平。
整个创作分成四个方向,呈现泛孤独症孩子的特质、孤独症家属的社会和家庭处境、戏剧协助身心发展和疗愈的力量、看见社会友善或不友善的家庭和社会处境,以及看见不同时空与文化,最终表现相同的情感:父母对子女的爱。
在现场,孩子们和家人会轮流按照引导的方向来朗读、表演、学习、配合以及交流,这些都是在小心翼翼的情况下谨慎尝试。他们会被指引,你看,树叶落了,花儿开了,水流过去,大鱼追逐着小鱼,透过编导充满感官元素的指令,演员们自动进入了戏剧情境,开始与自己的想象力对话、进行创造。
从台北的“你可以爱我吗?”到北京的“看见你·看见我”,继承了同一个主题:“传统中国功名主义的社会里,家长如何‘折’和要求子女符合自己期待,成员又如何在成长过程中,努力找到自己平衡的恢复力。”
这两出戏都邀请孤独症家庭成员担任演员,透过他们的亲子关系,我们看见高尚纯洁的人性美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落空之后,这些爸爸妈妈们不再对子女有世俗的多余要求和期待,只是去毫无保留的接受与付出,从而也重新领略了生命的纯粹美好,珍惜当下的存在与生活中小小幸福。
两出戏合起来展现了两岸孤独症家庭的家庭和社会处境,更展现了千千万万个传统东方家庭里,子女对父母爱的呼唤和渴望:“爸,妈,你可以无条件的爱我吗?”“你可以多爱我一点点吗?”“你可以爱我就像我所是的样子吗?”
也许一次演出、一次剧场、一段影像不能改变人生,但至少,所有之前之后的参与者,透过这系列创作,都可以共同来思考这两句话:“如何在生命中,感受和而不同的美丽。如何在家庭关系中,付出最纯粹最没有功利期待的爱。”编导张嘉容说。
台上,水面上与水面下剧场艺术总监张嘉容女士用台湾人特有的软糯口音不停地赞美:“好的……好厉害!非常好!……换音乐,嗯,对,还有,给我们一个树叶飘落的效果……谢谢哦……”
在佩服台湾人那份特有的严谨和耐心之余,更感叹她对工作坊参与者的耐心引导和真诚赞美。这群非职业的表演者来自中国大陆不同的身患孤独症的孩子家庭。而“<看见你·看见我>”纪实影像互动剧场就是为他们,并以他们为主角展开的创作。
用戏剧疗愈世界的女子
这几年,毕业于台北艺术大学戏剧硕士专业的张嘉容做的戏剧,如《我的天使魔鬼睡美人》、《美丽沉睡者》、《你可以爱我吗?》、《桃花与渡伯》,从中国台湾到法国亚维侬,从中国的艺术节到亚维侬外艺术节,戏曲、戏剧到音乐剧,与专业演员或一般民众工作,她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对人类内心情感和人际关系的共同关注。在台湾,她的剧场被称为疗愈系的剧场,她每一部剧场作品都被评论家说具有疗愈效果
跨领域创作耗费了她大部分的精力。编而优则导的张嘉容,大量的与不同领域优秀艺术家合作,创作舞蹈剧场、音乐剧场、戏曲剧场、文学剧场,她曾跟音乐家李泰祥、布袋戏大师李天禄主要弟子、以及云门舞集独舞者王维铭、动见体剧团导演符宏征长期合作。
如果你同我一样,在没有观众的舞台下看着她指挥着音乐、动画、灯光,配合着舞台上那些跟你我不一样的孩子和焦虑的家长,以及现场众多的艺术家和志愿者,你会觉得这是一个难以界定的艺术形式。同时,法律、道德、医学、伦理等都很难改变的人性,却在艺术这种柔软的载体面前被慢慢改变。
采访时张嘉容清楚地说明她的戏剧观,戏剧改变和愈疗人群(包括创作者)的功用:“戏剧是一个内外在的旅程——一方面要探索表象下面的东西;另一方面是在拓展自己对环境和对世界的经验。参与到戏剧中的人(不论是进入创作或是为了愈疗),都需要冒险精神来对抗恐惧与反抗。在这过程中,会慢慢累积信任与勇气。”
“我们可以用戏剧形式,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开拓潜能,把积压已久、未能解决的心灵问题,透过戏剧的展现寻找出路。我们也可以用戏剧重新诠释个人困扰,协助人们了解与舒缓社会以及心理上的难题,解决内在的心理痛苦与障碍,协助人们达到自我疗愈。”
“疗愈的效果对所有参与者都是一样的,不管是对专业艺文创作者、普通一般民众,或是特殊群体,不同的只是工作方法和设定目标而已。而评量优秀艺术作品的标准,在于形式美感的突出掌握,以及带给人群的美感感动与人性升华。”
除了定期专业戏剧创作之外,张嘉容从2009年就开始针对各种普通人和特殊群体,以戏剧进行身心照护、疗愈助人的工作,进一步思考,如何运用专业剧场创作表现特殊群体,并进一步给予协助。2012年她先在台湾运用孤独症族群创作了《你可以爱我吗?》,又到北京参加第三届南锣鼓巷戏剧节,以孤独症族群创作《无法定义的未来戏剧》。2013年,她邀请北京的孤独症族群和各类型艺术家,在中间剧场进行创作,并进一步尝试新形式的艺术探索,设计了新颖独创的“影像互动剧场”。
采访时张嘉容说:“这个影像剧场里有氛围影像、戏剧影像、现场拍摄纪录影像、田野采集的剧情影像,并且有后续创造性的影像作品,有多元影像与戏剧现场的互动对话,因此概念上是一个系列的影像剧场创作。”一个很大的新尝试,就是邀请影像导演们来拍摄这六天的内容,后续共同创作出片子。
对张嘉容来说,这次工作当中所有的参与者,都是她的演员。包括孤独症家庭的父母和孩子、受邀来参加的两名专业演员、两名专业吉他和手风琴音乐家、以及现场拍摄的众多影像导演,他们都是这台纪实影像互动剧场的演员。张嘉容利用各种戏剧舞蹈技巧、现场声光、影像等工具进行即兴创作,挖掘出和主题有关的生命故事。
在这出戏中,每个人都在进行表演和创造,发挥他们与生俱来的创造力。戏剧中不再有世俗价值观你优我劣的分别,只有“特质”的不同和如何展现。这样的创作思考,让这个剧场有了一种,超越世俗价值观的艺术视野和人文关怀。
从“看见你,看见我”开始
记得在2011年的4月2日,孤独症关怀日的活动中,看过台湾导演沈尚可的纪录片《遥远星球的孩子》。这是一部极美的作品。“有的人天生就没有办法看着你的眼睛,有的人不懂得哭和笑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有的人即使到了30岁还在学习怎么跟人打招呼和自我介绍……他们是来自遥远星球的孩子。”
孤独症者,就像被困在机器人里的灵魂,他们的一生都无法逃脱,在各自的星球独自生活着,但无论多么不同,他们需要被世界了解,他们与平凡人一样,也是其中的一块拼图。我们眺望一颗颗遥远又美好的星球,看见遥远星球上的孩子,正一个一个降落在地球上,也许,他们只是需要一个好导游,能理解他们的星球,也帮助他们认识在地球上的生活规则。
孤独症的孩子内心脆弱而敏感,而且承受能力非常薄弱,当外界对他们的行为或者语言稍有疑惑或者反对,他们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反抗和抵触。也就是说,他们都有不同程度的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
当一个人不被理解的时候,愤怒的情绪就会在体内一点点积蓄,直到爆发。这种情况可能会出现在不被理解得孤独症孩子身上,并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和认知的逐步加深,会慢慢衍生成暴力,这种自我封闭而产生的严重后果从个人波及家庭,从而蔓延至社会。“看见你,看见我”现场,张嘉容导演将她所创作的《折与被折》的诗句打在投影上,在一种舒缓的节奏与气氛中,引导大家说演出自己的家庭故事,让所有的人借着艺术形式的表达与抒发,将自己这张被折叠的白纸打开展平。
整个创作分成四个方向,呈现泛孤独症孩子的特质、孤独症家属的社会和家庭处境、戏剧协助身心发展和疗愈的力量、看见社会友善或不友善的家庭和社会处境,以及看见不同时空与文化,最终表现相同的情感:父母对子女的爱。
在现场,孩子们和家人会轮流按照引导的方向来朗读、表演、学习、配合以及交流,这些都是在小心翼翼的情况下谨慎尝试。他们会被指引,你看,树叶落了,花儿开了,水流过去,大鱼追逐着小鱼,透过编导充满感官元素的指令,演员们自动进入了戏剧情境,开始与自己的想象力对话、进行创造。
从台北的“你可以爱我吗?”到北京的“看见你·看见我”,继承了同一个主题:“传统中国功名主义的社会里,家长如何‘折’和要求子女符合自己期待,成员又如何在成长过程中,努力找到自己平衡的恢复力。”
这两出戏都邀请孤独症家庭成员担任演员,透过他们的亲子关系,我们看见高尚纯洁的人性美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待落空之后,这些爸爸妈妈们不再对子女有世俗的多余要求和期待,只是去毫无保留的接受与付出,从而也重新领略了生命的纯粹美好,珍惜当下的存在与生活中小小幸福。
两出戏合起来展现了两岸孤独症家庭的家庭和社会处境,更展现了千千万万个传统东方家庭里,子女对父母爱的呼唤和渴望:“爸,妈,你可以无条件的爱我吗?”“你可以多爱我一点点吗?”“你可以爱我就像我所是的样子吗?”
也许一次演出、一次剧场、一段影像不能改变人生,但至少,所有之前之后的参与者,透过这系列创作,都可以共同来思考这两句话:“如何在生命中,感受和而不同的美丽。如何在家庭关系中,付出最纯粹最没有功利期待的爱。”编导张嘉容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