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试对当下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的弊端进行一些反思,并结合本校田径运动会实际情况、学生兴趣爱好以及运动水平等具体情况,对学校田径运动会发展方向、内容、形式等方面进行构想,力图为未来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提供一些思考。
关键词:运动会;变革;体育素养;模奥会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7-079-1
一、目前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的现状
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应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与现代体育精神同频,与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共振,不断创造条件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学生体育综合素养,从而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工作奠基。然而,反思当下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着以下两个误区,影响了运动会的实际效益。
(一)项目设置不合理,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一是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混淆了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区别。长期以来,竞技体育在振奋民族精神、显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促进国际交往等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也更加重视竞技体育的发展。同时,随着传播媒体的现代化以及舆论的导向,竞技体育也更加深入人心,并逐渐成为人们享受现代文明生活的重要内容。日积月累,自然而然地竞技体育就成了体育的代名词。
二是运动内容上的误区。脱离学校实际,沿袭竞技体育的模式。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行动。纵观大、中、小学运动会,无论是参加的办法、项目的设置,还是人员的配置,都无一例外按照竞技体育的要求行事。
三是价值定位上的误区。学校召开运动会,往往是通过校运动会选拔一些运动员去参加更高一级的比赛,为学校挣面子。事实上,召开运动会,只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手段和形式,主要是号召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在于运动会形式之外的潜在教育意义。
(二)竞赛办法严重滞后,影响运动会实际效益
当下中小学运动会的竞赛办法也限制了学生的参与度,但在各级校运会的参赛办法中都规定了个人限报项目及每一项的限报人数,再加上单一田径项目的局限性,严重影响了特别是体育后进生的积极性,说得严重点,就是剥夺了他们的运动权力,使运动会成为了少数体育尖子表演的舞台,这与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推动学生体育活动健康开展、提高全体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相去甚远。
二、我校田径运动会的一些改革措施和实际效果
一是入场方式的改革。开学初,学校领导就大胆提出,运动会入场式要采用“模奥会”的形式,即每个班级选择一个国家,作为这个国家的代表队,要求每个班级从国旗、国家展板以及服饰上都要做充分的准备,因为这些也是作为入场式评比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处通过班主任沙龙、班主任列会以及广播会进行宣传发动,激发全体师生的参与热情。
二是项目设置的改革。经过深度讨论,我们决定先从项目设置上进行改革,在保留一些基本比赛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初中学生的广播操比赛、初中学生的50米迎面接力比赛、立定跳远团体赛、高中学生的太极拳比赛。教工比赛也从过去的身体素质类的个人竞技项目向趣味性项目转变。
三是裁判人员的改革。过去由于对学生做事不放心,所以在比赛中基本上采用教师做裁判的方式。今年,讨论会上我们大胆提出了除了裁判长,其他裁判全部由学生担任这一做法。针对这一决定,我们也做了大量工作:各班学生裁判员的报名、裁判员基本知识的培训、裁判员的考核选拔、裁判员的分组、裁判员的分组培训以及场地实习等。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可取,且有效。
相应地,学校田运会发生了一些变化。
入场形式精彩纷呈。代表相应国家的每个班级都在积极行动,收集这个国家的各种资料,制作国旗、特色展板以及设计代表队的服饰,形成了各负其责、人人参与的热闹而有序的场面。入场形式也改变了过去每个班36人的单一方阵,形式、人数每个班自行确定,且允许在主席台前有短暂停留。针对这一改变,每个班都开动脑筋,想方设法,运动会入场式精彩纷呈,令人耳目一新。
参赛人数发生质变。以前每个班级最多20名运动员参与竞赛,现在基本是全员参与校运动会,广播操比赛、太极拳比赛更是全班参与比赛,团体接力比赛每班高达30人参赛。
运动教育效益明显。通过对学生裁判员的培训、考核、选拔以及分组培训,不仅增加了学生田径裁判方面的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对大赛事的组织与协调能力,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锻炼效果。
三、未来学校田径运动会的构想
通过这次“模奥会”,我们认为未来学校田径运动会应当结合各个学校体育的实际,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大胆变革和创新,从而使校运动会变成一场综合性、大容量、人人都能参与的“群众运动会”。
当然,在具体组织学校运动会的时候,我们也应注意到几个问题:要有利于全民健身战略计划的贯彻落实;项目的设置应当充分体现团队协作意识和体育综合能力的培养;项目的设计首先要与群众性体育活动相结合;要与体育教学相结合;要体现趣味性;最后要与学校传统项目相结合。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对运动会的性质、对象、目标和功能等进行根本变革:使学校运动会由单一的竞技体育(田径运动会)变为融健身、娱乐、竞技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运动会;由面向少数具有运动才能、夺“牌”有望的学生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由追求胜负、名次变为全面开发学生潜能兴趣,培养学生体育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单纯的体育健身变为健体、益智、健心、促德,充分发挥体育所具有的生理、心理、社会的多维功能,以体育运动会为载体,通过学校体育运动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曲宗湖,期文轩等.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邵伟德.体育教学心理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
关键词:运动会;变革;体育素养;模奥会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7-079-1
一、目前中小学田径运动会的现状
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应以人为本,与时俱进,与现代体育精神同频,与学生身体素质发展共振,不断创造条件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提升学生体育综合素养,从而为学生终身发展和幸福工作奠基。然而,反思当下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不尽如人意,主要存在着以下两个误区,影响了运动会的实际效益。
(一)项目设置不合理,不能体现以人为本理念
一是思想认识上的误区。混淆了学校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区别。长期以来,竞技体育在振奋民族精神、显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促进国际交往等方面,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国家也更加重视竞技体育的发展。同时,随着传播媒体的现代化以及舆论的导向,竞技体育也更加深入人心,并逐渐成为人们享受现代文明生活的重要内容。日积月累,自然而然地竞技体育就成了体育的代名词。
二是运动内容上的误区。脱离学校实际,沿袭竞技体育的模式。有什么样的认识,就有什么样的行动。纵观大、中、小学运动会,无论是参加的办法、项目的设置,还是人员的配置,都无一例外按照竞技体育的要求行事。
三是价值定位上的误区。学校召开运动会,往往是通过校运动会选拔一些运动员去参加更高一级的比赛,为学校挣面子。事实上,召开运动会,只是学校体育教育的一个手段和形式,主要是号召学生走出教室,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在于运动会形式之外的潜在教育意义。
(二)竞赛办法严重滞后,影响运动会实际效益
当下中小学运动会的竞赛办法也限制了学生的参与度,但在各级校运会的参赛办法中都规定了个人限报项目及每一项的限报人数,再加上单一田径项目的局限性,严重影响了特别是体育后进生的积极性,说得严重点,就是剥夺了他们的运动权力,使运动会成为了少数体育尖子表演的舞台,这与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推动学生体育活动健康开展、提高全体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相去甚远。
二、我校田径运动会的一些改革措施和实际效果
一是入场方式的改革。开学初,学校领导就大胆提出,运动会入场式要采用“模奥会”的形式,即每个班级选择一个国家,作为这个国家的代表队,要求每个班级从国旗、国家展板以及服饰上都要做充分的准备,因为这些也是作为入场式评比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处通过班主任沙龙、班主任列会以及广播会进行宣传发动,激发全体师生的参与热情。
二是项目设置的改革。经过深度讨论,我们决定先从项目设置上进行改革,在保留一些基本比赛项目的基础上,增加了初中学生的广播操比赛、初中学生的50米迎面接力比赛、立定跳远团体赛、高中学生的太极拳比赛。教工比赛也从过去的身体素质类的个人竞技项目向趣味性项目转变。
三是裁判人员的改革。过去由于对学生做事不放心,所以在比赛中基本上采用教师做裁判的方式。今年,讨论会上我们大胆提出了除了裁判长,其他裁判全部由学生担任这一做法。针对这一决定,我们也做了大量工作:各班学生裁判员的报名、裁判员基本知识的培训、裁判员的考核选拔、裁判员的分组、裁判员的分组培训以及场地实习等。实践证明,这样的做法可取,且有效。
相应地,学校田运会发生了一些变化。
入场形式精彩纷呈。代表相应国家的每个班级都在积极行动,收集这个国家的各种资料,制作国旗、特色展板以及设计代表队的服饰,形成了各负其责、人人参与的热闹而有序的场面。入场形式也改变了过去每个班36人的单一方阵,形式、人数每个班自行确定,且允许在主席台前有短暂停留。针对这一改变,每个班都开动脑筋,想方设法,运动会入场式精彩纷呈,令人耳目一新。
参赛人数发生质变。以前每个班级最多20名运动员参与竞赛,现在基本是全员参与校运动会,广播操比赛、太极拳比赛更是全班参与比赛,团体接力比赛每班高达30人参赛。
运动教育效益明显。通过对学生裁判员的培训、考核、选拔以及分组培训,不仅增加了学生田径裁判方面的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学生对大赛事的组织与协调能力,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锻炼效果。
三、未来学校田径运动会的构想
通过这次“模奥会”,我们认为未来学校田径运动会应当结合各个学校体育的实际,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大胆变革和创新,从而使校运动会变成一场综合性、大容量、人人都能参与的“群众运动会”。
当然,在具体组织学校运动会的时候,我们也应注意到几个问题:要有利于全民健身战略计划的贯彻落实;项目的设置应当充分体现团队协作意识和体育综合能力的培养;项目的设计首先要与群众性体育活动相结合;要与体育教学相结合;要体现趣味性;最后要与学校传统项目相结合。
但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对运动会的性质、对象、目标和功能等进行根本变革:使学校运动会由单一的竞技体育(田径运动会)变为融健身、娱乐、竞技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运动会;由面向少数具有运动才能、夺“牌”有望的学生变为面向全体学生;由追求胜负、名次变为全面开发学生潜能兴趣,培养学生体育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由单纯的体育健身变为健体、益智、健心、促德,充分发挥体育所具有的生理、心理、社会的多维功能,以体育运动会为载体,通过学校体育运动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曲宗湖,期文轩等.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3]邵伟德.体育教学心理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