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实施探究性教学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高考版·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per198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从四方面反思了提高探究性教学效率的措施:积极创设探究情境、科学选择探究类型、努力实现知识建构、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关键词:探究;探究性教学
  中国分类号:G40-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53 -01
  
  从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看,探究性教学模式在生物学教学中已有很多尝试,也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认真反思后也不难发现,有些探究性教学的组织纯粹,是为了探究而探究,表面上很热闹,实际收效却很少。如何才能结合生物学科知识内容、学校设施条件、学生实际能力等实际,组织好相关探究性教学?笔者总结了以下几方面体会:
  一、积极创设探究情境
  探究性教学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和兴趣十分重要,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充分发挥学生主动、自主、探求的积极性。探究性教学设计可以通过优化教学组织形式、精选良好的探究问题、巧用现代教学媒体、设计富有逻辑性和趣味性的教学语言等途径创设探究情境,不断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引导同学深入下去。
  例如,在学习“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内容时,我安排六人为一小组,通过对相关实验材料的阅读分析后,让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在资料1中,移植后长大的美西螈体色与处理的哪个细胞有关?与该细胞的什么结构有关?如果要完善此实验,还应该做怎样的补充?资料2中,蝾螈受精卵原来无核的一半为何可以发育,速度为什么慢些?资料4中,怎样排除伞藻形态结构的建成与“柄”无关?
  在探究活动开展中,要求每组同学指定人选作好记录,并届时通过实物投影将本小组的探究结果与大家交流。同学们的探究欲望一下子调动起来,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很高。在汇报交流中,同学们认为:资料1中美西螈的移植实验,还应该设置对照实验,即:将白色美西螈的细胞核取出,移植到黑色美西螈的去核卵细胞中,若移植后长大的美西螈体色是白色,则两组对照,才能说明美西螈的肤色是由细胞核控制的。同样,在伞藻嫁接实验中,也应该采取相应的对照措施:伞状帽伞藻和菊花帽伞藻的帽去除,分别将柄嫁接到对方的假根上;在伞藻的核移植实验中,也应该增加一组:将伞状帽伞藻的细胞核取出,移植进去核、去帽的菊花状帽的伞藻中,其柄上将建成伞状帽。对这样的探究结果,老师应当毫不吝啬自己美丽的辞藻进行表扬和鼓励。显然,学生的探究积极性调动起来,并取得了理想的探究结果。
  二、科学选择探究类型
  目前,用得比较多的探究类型有定向探究与自由探究、归纳探究与演绎探究、独立探究与群体探究。当然,这些探究类型也不是完全独立的,可以混合使用,新的类型也会在教学实践中被不断创造出来。
  人教版高中生物《分子与细胞》模块是高中年级生物学学习的起始模块,因此,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侧重于观察与实证,并利用将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的探究教学中,要求同学根据教材提供的一些影响消化酶的背景资料,提出问题和作出假设,并根据提供的一些材料用具、设计实验的原则以及注意事项,自己独立设计探究实验,完成科学探究。从这样的组织安排来看,给予了同学更多的选择空间。或将学生分组研究,这样的探究性类型远比全班同学共同探究一个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碰到的问题和解决的措施要多得多,所涉及的信息量也更为广泛。
  三、努力实现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的传递,而是学习者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这种建构是通过新旧经验之间的双向的、反复的相互作用而实现的。科学探究活动正是这样一种知识建构的过程,所以在重视探究过程的同时也应当重视探究的结果。因此,只重视过程或只有过程的探究不是科学的探究。笔者听过一些探究模式的课堂教学,在组织实施中只有热闹的表面,却很难达到思维和内容的深入。所以,在探究性教学活动中,教师要根据所要学习的内容设计出具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要引导同学利用现有的知识对问题做出分析和推论,形成解决问题的假设,并通过实验或讨论来对自己的假设作出检验。最后要引导同学不断总结自己做得怎样,然后再对自己的问题解决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反思、分析,特别是看实际结果是不是像自己所预期的那样,自己原来的观念是否正确,是否需要调整。
  在探究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对同学提供实时的帮助和引导,对隐含在问题中的基本原理进行提炼和概括,从而使同学们建构起系统的知识,而不只是与某一两个观念建立联结。
  四、注重提高自身素质
  教师素质是教师稳固的职业品质,它是以人的先天禀赋为基础,通过科学教育和自我提高而形成的具有一定时代特点的思想、知识、能力等方面的身心特征和职业修养,包括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能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和外在素质等七项因素。笔者以为,在实施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努力提高个人综合素质,才能在改革实践中取得良好成绩,也才能实现新的课程目标。
  就探究性教学而言,教师探究意识的建立和探究能力的提高是实施探究性教学成功的关键,生物学教师除必需的学科知识外,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生产实践、社会生活经验和科研训练的基础。在指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之前,教师自己应先学会“探究”,应深刻理解“探究”的涵义,能把握“探究”的核心问题,通过“教”引导“探究”。
  只有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加强反思,才能去除影响教学效率提高的不利因素。才能真正实现探究性教学。
其他文献
摘 要:文学作品中一个精巧的人物姓名的确能给读者以强烈的印象,如影随形,深深镌刻在读者的心坎上,我们细究作品中的人名颇有意义,有时甚至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成为破译作品的密码。  关键词:文学作品;人物姓名;密码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4-084-2  名字,一个符号而已,似乎可以阿猫、阿狗地随便叫,并无大碍,然而文学作品的人物姓名
摘 要:青少年成长的外部环境存在着大量视觉污染,严重影响青少年伦理道德的健康发展。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必须同心协力,坚持走德治与法治并进的救治之路,共同构建健康、和谐、文明的外部环境。  关键词:青少年;伦理道德;外部环境;德治;法治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6-012-1  一、青少年伦理道德建设的外部环境现状点击 
摘 要:本文从把握教材、改进教学、提升自我等方面探析了教学的智慧潜能发挥。  关键词:初中 英语 教学 潜能  中国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68 -01     中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中学英语教学工作者应高度重视“运用英语的能力”的培
摘 要:语文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尊重主体,还要开发主体,发展主体,要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主体意识;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2)02-045-1      众所周知,课堂是教师传授知识教育学生的主阵地,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主渠道。面对新
摘 要: 近年来随着学生数量的减少,班级学生数已经明显下降,无论是小班化学校还是自然“小班化”,小班化教学已实实在在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笔者在近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把小班化历史教学与历史模块教学相结合进行了有效的探索,以期运用好我们的教学资源,关注每一个学生,优化我们的教学过程,达到教学效率的最优化。笔者在文中以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为例,谈谈“学、议、导、练”
摘 要:笔者结合自身班主任工作实践经验,通过让学生“争”、“当”、“等”、“评”,很好地培养起小学生积极上进的品质,很好地组建了班级干部队伍,使班集体形成良好的班风、学风。  关键词:班主任;班级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2)18-008-2  “上进心”是人要求进步、不甘落后的心里意愿,是人勇于开拓、不断前进的内
摘 要:新课程改革中最核心也是其本质的变化就是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转变——由以“教”为主转变为以“学”为主,而这则需要教师在传播知识的同时,高度重视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启发、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历史;新观念;新方法  中国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992-7711(2010)4-043 -01    我校实施的“主动参与”模式也已走过六个春秋。但是学生主体地位
摘 要:良好的教学秩序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特别是信息技术学科,是同学们眼中传统的“副课”,得不到学生甚至是老师的重视。同时没有分数的压力,信息技术课就理所当然变得可有可无。正是由于以上诸多的原因,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和其他文化课堂相比,总体上显得杂乱、低效。作为信息老师,构建一个有序、高效的课堂就刻不容缓。  关键词:有序;高效;信息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
摘 要:新时期的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理念,而其中最受关注的就是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整体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在此,本文就苏教版新教材中选取的《鸿门宴》一课为例,阐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多项思维对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  关键词:高中语文;多项思维;创新能力  为了培养这种创新的能力,有人曾提出过要摒弃教材,让语文教学真正地走入社会。我想这显然是行不通的。因为教材是我们语文教学的依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留心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然而,据我所知,目前许多学生怕写作文,写的作文内容空洞,或随意编造,或抄袭作文。造成这种现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缺乏习作方面的体验不无关系。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的自然顺序应该是我认识事物中有感,感情的波澜冲击着我,我有说话的愿望,便想倾吐,于是文章就诞生了。”这段话告诉我们:写作的冲动来源于学生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