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动态起点;课堂教学;主动性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3-0067-02
苏教版二下《猴子种果树》讲了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也没有主见,最终一事无成的故事。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猴子种下梨树苗,就等着吃梨子。第二至第八自然段,写猴子轻信乌鸦、喜鹊、杜鹃的话不断改种果树。第九自然段写猴子总是拔了种,种了拔,结果什么树也没有种成。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而课文在语言叙述上,运用反复的方式,乌鸦与猴子之间的对话,和课文接下来喜鹊、杜鹃与猴子的对话,结构相同,语言的表述也仅是其中的农谚有区别,其他也基本相近。近日,在一次备课组研讨课教学中,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了这一篇课文的第一和第二课时,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老师都借助文本的叙述特点来进行教学,可课堂的实际效果却有很大不同。
沈老师的做法:学生读第二、三自然段,教师告知学生朗读的注意点:读好语气,体会问句;读懂农谚,突出重点;理解内心,表达心声。引导学生反复练习朗读,帮助每个学生都真正做到读出感觉,读出情趣。这是对课文中第一次对话的教学。接下来,老师让学生读课文第二次、第三次对话,向学生提问:与课文中第一次对话内容相比较,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容易就可以看出这三次对话运用反复方式进行表达的特点,只是将一两处改动一下。老师问学生,现在会不会读这两次对话?自己想想怎么才能读好。因为有了对第一次对话的读书体会,学生这时的朗读是立足在新的学情基础上进行的。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学生的读书展示,课堂学习气氛活跃。
王老师的做法:学生读第二、三自然段,要求学生进行填空概述:正当 成活的时候,一只乌鸦告诉猴子 ,猴子便拔掉 ,种上 。这是对第一次对话的教学。在教学第二次对话时,学生自读后,教师出示填空:正当 成活的时候,一只喜鹊告诉猴子 ,猴子便拔掉 ,种上 。而在教学第三次对话时,教师再次出示上述填空,只是将“喜鹊”换成了“杜鹃”,继续让学生练习概述。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也都完成了教师提出的要求。
表面上看,两位老师教学的课时不同,所以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沈老师指向课文朗读,帮助学生读好课文,为接下来课文的理解做准备。王老师指向内容概述,为接下来指导学生讲故事做铺垫。应该说,两位老师的教学意图是明确的。而且,在教学中都针对文本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好像也并没有什么不恰当的地方。可是,笔者却认为,第一位老师的教学要比第二位老师高明。
大家知道,一节课的教学起点,应是立足在学生的学习起点之上。而学生的学习起点,或是学生的学情,也是有区分的,上课之前我们对于学生的学情把握,可以称之为静态学情,是学生在走进课文之前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积累,还有语文学习的能力、基础及思维,但走进课堂学习之后,学生的学习应经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前面的学习是后面学习的准备,前面掌握的方法是后面运用方法的“台阶”,所以,课堂中学生的学情应是一个“动态学情”。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初始学习起点,还要关注学生动态学情的特点,即学生的动态学习起点,这是不断变化和调整的,我们进行教学预设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教学中,这不是方法的简单迁移,也不是文本语言的理解到运用的转换,而是要把握学生通过课堂这一阶段的学习后,将怎样在新的学习起点上进行后面的学习。让教学立足在动态的学习起点上,课堂才有源源不断的活力,学生也才充满了思维的力量和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再来看以上两位老师的做法。针对文本语言特点,第一位老师学习第一次对话,帮助学生发现特点,寻找规律,掌握方法,而这些正是学生进行接下来学习的起点。因而老师在进行第二、第三次对话学习时,就改变了第一次对话时所用的教法,让学生进行自主朗读,因为有了前面的方法基础,所以学生既对这样的学习不感到单调,也充满自主学习的动力。相反,第二位老师,只关注到了文本的教学,看到了文本语言的特点,却看不到学生前后学习起点的变化,每一部分教学只是在机械重复着前面的“故事”,学生的概述也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缺少积极融入的状态。
学习应该是处在一种新鲜的、充满挑战的状态之中,能够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真正让学生越学越智慧,越学越灵活,这就要对课堂学习主体的学习情况做充分的研究,看到学生在课堂内的不断成长,立足学生成长的角度展开更加有效的教学,这样的课堂必定关注学生的“动态起点”,也会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课堂,永远在寻找最美的风景,而从学生的新的起点出发,我们才能够更加愉悦地抵达“青草更青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3-0067-02
苏教版二下《猴子种果树》讲了猴子因为没有耐心,也没有主见,最终一事无成的故事。全文共有9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猴子种下梨树苗,就等着吃梨子。第二至第八自然段,写猴子轻信乌鸦、喜鹊、杜鹃的话不断改种果树。第九自然段写猴子总是拔了种,种了拔,结果什么树也没有种成。课文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极富儿童情趣。而课文在语言叙述上,运用反复的方式,乌鸦与猴子之间的对话,和课文接下来喜鹊、杜鹃与猴子的对话,结构相同,语言的表述也仅是其中的农谚有区别,其他也基本相近。近日,在一次备课组研讨课教学中,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了这一篇课文的第一和第二课时,笔者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老师都借助文本的叙述特点来进行教学,可课堂的实际效果却有很大不同。
沈老师的做法:学生读第二、三自然段,教师告知学生朗读的注意点:读好语气,体会问句;读懂农谚,突出重点;理解内心,表达心声。引导学生反复练习朗读,帮助每个学生都真正做到读出感觉,读出情趣。这是对课文中第一次对话的教学。接下来,老师让学生读课文第二次、第三次对话,向学生提问:与课文中第一次对话内容相比较,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容易就可以看出这三次对话运用反复方式进行表达的特点,只是将一两处改动一下。老师问学生,现在会不会读这两次对话?自己想想怎么才能读好。因为有了对第一次对话的读书体会,学生这时的朗读是立足在新的学情基础上进行的。最后,在课堂上进行学生的读书展示,课堂学习气氛活跃。
王老师的做法:学生读第二、三自然段,要求学生进行填空概述:正当 成活的时候,一只乌鸦告诉猴子 ,猴子便拔掉 ,种上 。这是对第一次对话的教学。在教学第二次对话时,学生自读后,教师出示填空:正当 成活的时候,一只喜鹊告诉猴子 ,猴子便拔掉 ,种上 。而在教学第三次对话时,教师再次出示上述填空,只是将“喜鹊”换成了“杜鹃”,继续让学生练习概述。整个教学过程,学生也都完成了教师提出的要求。
表面上看,两位老师教学的课时不同,所以教学的侧重点也不同,沈老师指向课文朗读,帮助学生读好课文,为接下来课文的理解做准备。王老师指向内容概述,为接下来指导学生讲故事做铺垫。应该说,两位老师的教学意图是明确的。而且,在教学中都针对文本的特点进行教学设计,好像也并没有什么不恰当的地方。可是,笔者却认为,第一位老师的教学要比第二位老师高明。
大家知道,一节课的教学起点,应是立足在学生的学习起点之上。而学生的学习起点,或是学生的学情,也是有区分的,上课之前我们对于学生的学情把握,可以称之为静态学情,是学生在走进课文之前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积累,还有语文学习的能力、基础及思维,但走进课堂学习之后,学生的学习应经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前面的学习是后面学习的准备,前面掌握的方法是后面运用方法的“台阶”,所以,课堂中学生的学情应是一个“动态学情”。我们在教学中,不但要关注学生的初始学习起点,还要关注学生动态学情的特点,即学生的动态学习起点,这是不断变化和调整的,我们进行教学预设时,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教学中,这不是方法的简单迁移,也不是文本语言的理解到运用的转换,而是要把握学生通过课堂这一阶段的学习后,将怎样在新的学习起点上进行后面的学习。让教学立足在动态的学习起点上,课堂才有源源不断的活力,学生也才充满了思维的力量和参与课堂学习的主动性。
再来看以上两位老师的做法。针对文本语言特点,第一位老师学习第一次对话,帮助学生发现特点,寻找规律,掌握方法,而这些正是学生进行接下来学习的起点。因而老师在进行第二、第三次对话学习时,就改变了第一次对话时所用的教法,让学生进行自主朗读,因为有了前面的方法基础,所以学生既对这样的学习不感到单调,也充满自主学习的动力。相反,第二位老师,只关注到了文本的教学,看到了文本语言的特点,却看不到学生前后学习起点的变化,每一部分教学只是在机械重复着前面的“故事”,学生的概述也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缺少积极融入的状态。
学习应该是处在一种新鲜的、充满挑战的状态之中,能够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真正让学生越学越智慧,越学越灵活,这就要对课堂学习主体的学习情况做充分的研究,看到学生在课堂内的不断成长,立足学生成长的角度展开更加有效的教学,这样的课堂必定关注学生的“动态起点”,也会针对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相应的变革。课堂,永远在寻找最美的风景,而从学生的新的起点出发,我们才能够更加愉悦地抵达“青草更青处”。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新城花园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