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的临床证候群,发病率高,危害大,可引起心、脑、肾等脏器的严重并发症[1]。高校知识分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首先要完成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人才的任务,同时,努力进行前沿科学研究,促进学科发展。这一群体高血压患病率呈逐年上升态势,且明显高于社会其他同年龄段人群。因此,针对45~65岁中老年知识分子高血压病患者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和措施,进行有效的健康宣教,不仅可减少或预防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而且对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加强对教职工健康保健工作的管理
作为医院和高校应广泛关注中老年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加强对高校教职工健康保健工作的管理。建议高校设立专门组织机构负责这项工作,医院应协助高校制定科学规范的健康保健工作计划,开展和完成健康宣教工作。
对高血压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
高血压又称原发性高血压,它的发生与遗传、饮食、精神状态和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2,3]。目前一致公认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使正常血压的调节功能失调而形成的。大量流行病调查资料表明,大脑皮质功能紊乱、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在发病中占主导地位,体液、内分泌、肾脏参与发病过程。全面系统地了解和评估高血压患者的病因、病史、病情等级,及时建立健全病案。根据高血压患者的病因、病史,因人而异制定具体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以保证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
健康教育指导内容
心理宣教:部分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对高血压疾病不予重视,大多数患者在体检发现自己患有高血压疾病后,出现紧张、焦虑和孤独感等不良心态。因此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首先要帮助他们理解高血压虽是终身疾病,但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和食物控制,可以减缓病情。通过医护人员的共同宣教,指导患者有规律服药,给予患者足够的关怀、交流,消除患者的焦虑感,增强患者自我保健意识。
科学用药:血压因所用的药物和服用周期不同而波动,药物治疗一定要遵从医嘱,按时服药,建立服药与血压监测档案,不可血压降下来就停药,血压上升再服药,使血压反复波动,对健康极为不利。选择最佳服药时间,使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
合理饮食戒烟、限酒对高血压患者非常重要,尼古丁可使血压一过性升高,以及降低服药的依从性和抗药性;饮酒与高血压患病率之间呈线性相关,大量饮酒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饮酒越少越好;高血压患者应减少钠盐摄入,每天食盐量控制在<2g,发生高血压的概率非常低。每天食盐量控制在3~4g,高血压发病率仅3%。饮食以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高钙、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宜。每天所食脂肪的热量不超过总热量的30%,少吃动物脂肪、内脏以及高糖、油炸食品,提倡多吃粗粮、杂粮、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瘦肉、鱼、鸡和牛奶[4]。
业余活动:指导患者业余时间进行体育运动,中老年知识分子运动项目可考虑步行、慢跑、太极拳、门球、气功等,避免剧烈的体育运动,每天持续运动20分钟以上。有规律的体育活动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降低血压。
控制情绪:人体血压受情绪变化而波动,情绪激动尤其是生气和愤怒时,可诱发血压升高。因此,劝导患者对引起情绪激动的因素尽可能采取回避的方法,可适时地听轻音乐,优美的乐曲可以消除紧张、烦躁和忧虑的情绪,达到降压效果[5]。
转变服务意识,提倡预防为主
目前我国的医疗服务人员存在着重治疗、轻预防的服务意识。因此,应该指导高校基层医护人员转变思想,倡导教职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健康理念,并付诸于日常的实际工作中。同时,基层医护人员开展高血压患者的针对性康复治疗,负责他们的康复治疗及健康咨询,控制高血压疾病的发展,促进功能的恢复,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高血压患者用药后应定期测血压,服药后不应站立太久,若出现晕厥、恶心、乏力时,立即平卧,头低足高位,以促进静脉回流,增加脑部血流量。高血压患者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细嚼慢咽、避免过饱。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戒烟、限饮酒、劳逸结合、保持乐观情绪。根据年龄、病情选择慢跑、快步走、太极拳、气功等运动,当出现头晕、心慌、气急等症状时应就地休息,避免竞技性和力量型运动。定期测量、记录血压,定期门诊复查。充分认识健康教育亦是一种治疗因素与治疗方法,利用良好的医患关系的优势,针对高血压病中的生活方式高危因素,推行健康处方。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但高血压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还处于较低水平。
总之,通过对高校知识分子预防保健工作的管理,加强教职工健康宣教、科学用药、健康饮食、运动疗法和自我监测等综合措施,高校中老年知识分子的健康水平将会显著提高。针对中老年知识分子高血压病患者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和措施,进行有效地健康宣教,不仅可减少或预防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而且对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永华,主编.实用流行病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72-231.
2 Puska P.Nutrition and global prevention on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J].Asia Pac J Clin Nutr,2002,11(1):755-758.
3 Truelsen T,Mahonen M,Tolonen H,et al.Trends in stroke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he WHO MONICA Project[J].Stroke,2003,34:1346-1352.
4 金红妍,孙永玉.心理干预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2007,28(2):232.
5 杨娉婷,林玲,袁洪.心理干预治疗对降压疗效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7,34(4):248-251.
加强对教职工健康保健工作的管理
作为医院和高校应广泛关注中老年知识分子的健康状况,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加强对高校教职工健康保健工作的管理。建议高校设立专门组织机构负责这项工作,医院应协助高校制定科学规范的健康保健工作计划,开展和完成健康宣教工作。
对高血压患者病情进行全面评估
高血压又称原发性高血压,它的发生与遗传、饮食、精神状态和生活习惯等诸多因素有关[2,3]。目前一致公认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使正常血压的调节功能失调而形成的。大量流行病调查资料表明,大脑皮质功能紊乱、高级神经中枢功能失调在发病中占主导地位,体液、内分泌、肾脏参与发病过程。全面系统地了解和评估高血压患者的病因、病史、病情等级,及时建立健全病案。根据高血压患者的病因、病史,因人而异制定具体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方式,以保证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
健康教育指导内容
心理宣教:部分中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对高血压疾病不予重视,大多数患者在体检发现自己患有高血压疾病后,出现紧张、焦虑和孤独感等不良心态。因此针对患者的心理特点,首先要帮助他们理解高血压虽是终身疾病,但进行有效的药物治疗和食物控制,可以减缓病情。通过医护人员的共同宣教,指导患者有规律服药,给予患者足够的关怀、交流,消除患者的焦虑感,增强患者自我保健意识。
科学用药:血压因所用的药物和服用周期不同而波动,药物治疗一定要遵从医嘱,按时服药,建立服药与血压监测档案,不可血压降下来就停药,血压上升再服药,使血压反复波动,对健康极为不利。选择最佳服药时间,使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
合理饮食戒烟、限酒对高血压患者非常重要,尼古丁可使血压一过性升高,以及降低服药的依从性和抗药性;饮酒与高血压患病率之间呈线性相关,大量饮酒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饮酒越少越好;高血压患者应减少钠盐摄入,每天食盐量控制在<2g,发生高血压的概率非常低。每天食盐量控制在3~4g,高血压发病率仅3%。饮食以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高钙、低脂肪、低胆固醇食物为宜。每天所食脂肪的热量不超过总热量的30%,少吃动物脂肪、内脏以及高糖、油炸食品,提倡多吃粗粮、杂粮、新鲜蔬菜、水果、豆制品、瘦肉、鱼、鸡和牛奶[4]。
业余活动:指导患者业余时间进行体育运动,中老年知识分子运动项目可考虑步行、慢跑、太极拳、门球、气功等,避免剧烈的体育运动,每天持续运动20分钟以上。有规律的体育活动有助于增强机体抵抗力,降低血压。
控制情绪:人体血压受情绪变化而波动,情绪激动尤其是生气和愤怒时,可诱发血压升高。因此,劝导患者对引起情绪激动的因素尽可能采取回避的方法,可适时地听轻音乐,优美的乐曲可以消除紧张、烦躁和忧虑的情绪,达到降压效果[5]。
转变服务意识,提倡预防为主
目前我国的医疗服务人员存在着重治疗、轻预防的服务意识。因此,应该指导高校基层医护人员转变思想,倡导教职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健康理念,并付诸于日常的实际工作中。同时,基层医护人员开展高血压患者的针对性康复治疗,负责他们的康复治疗及健康咨询,控制高血压疾病的发展,促进功能的恢复,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高血压患者用药后应定期测血压,服药后不应站立太久,若出现晕厥、恶心、乏力时,立即平卧,头低足高位,以促进静脉回流,增加脑部血流量。高血压患者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细嚼慢咽、避免过饱。改变不良生活方式,戒烟、限饮酒、劳逸结合、保持乐观情绪。根据年龄、病情选择慢跑、快步走、太极拳、气功等运动,当出现头晕、心慌、气急等症状时应就地休息,避免竞技性和力量型运动。定期测量、记录血压,定期门诊复查。充分认识健康教育亦是一种治疗因素与治疗方法,利用良好的医患关系的优势,针对高血压病中的生活方式高危因素,推行健康处方。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主要的危险因素,但高血压病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还处于较低水平。
总之,通过对高校知识分子预防保健工作的管理,加强教职工健康宣教、科学用药、健康饮食、运动疗法和自我监测等综合措施,高校中老年知识分子的健康水平将会显著提高。针对中老年知识分子高血压病患者的特点,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和措施,进行有效地健康宣教,不仅可减少或预防高血压疾病的发生率,而且对保障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永华,主编.实用流行病学[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2:172-231.
2 Puska P.Nutrition and global prevention on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J].Asia Pac J Clin Nutr,2002,11(1):755-758.
3 Truelsen T,Mahonen M,Tolonen H,et al.Trends in stroke and coronary heart disease in the WHO MONICA Project[J].Stroke,2003,34:1346-1352.
4 金红妍,孙永玉.心理干预在高血压治疗中的作用[J].吉林医学,2007,28(2):232.
5 杨娉婷,林玲,袁洪.心理干预治疗对降压疗效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07,34(4):248-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