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的体育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各年级各学期所学田径内容的教学时数和目标,新课标改变了过去按运动项目划分课程学习内容和教学时数的框架,只是提出一个教学内容的大框架,对具体的运动技术动作没有作规定,极大地增强了教学内容的弹性和选择性,给学校、教师留有充分的余地和创造空间。虽然新课标没有限制我们的教学内容,但我们是不是就可以不教田径了呢?众多周知,跑、跳、投是人类的基本活动能力,是人们从事一些体育运动的技术基础,而跑、跳、掷恰恰又是田径运动的基础项目。因此,笔者认为,我们不但不能放弃田径教学,还要在原有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改造。
一、紧扣田径新教材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社会上出现了“快乐田径”,各种新的教材中“跑、跳、投”也都没有了田径的模样,还有些地区在铅球、标枪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伤害事故,再加上新课标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造成这些地区体育教师平时上课运用游戏教学代替“田径”教材。这些情况使人不禁要问,这还是田径吗?笔者认为,这是田径,是在对新课标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田径运动的再认识。新课程标准将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划分为六个学习水平,并在各个学习领域按学习水平设置了相应的水平目标。各地、各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时间,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课程学习的评定内容,从而努力使每一个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这也说明,不管选择什么内容、采用何种方法,只要有助于达成学习目标就行,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例如,新课标设置了水平四田径目标,要求学生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并没有过分的强调教学内容和目标,只是提出了一个大框架“基本掌握几项主要的田径运动技能”,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跑、跳、投”等田径项目中的任何几项进行教学。在教投掷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把危险较大的“铅球”“标枪”,在课上介绍给学生,也可以用别的器械代替“铅球”“标枪”来练习技术动作,如果有些学生对所学学段水平“吃不饱”,教者可在课余活动中对他们重点进行“铅球”“标枪”的教学。
二、对田径教材采用拿来主义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我们应该考虑他们的需求。然而,目前存在的客观现实是,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主要原因在于我们过去并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的需要,没有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用竞技化、军事化、成人化的田径内容来实施体育课堂教学。这样的内容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符合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兴趣和需求。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使古老的田径运动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迎来第二个春天,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呢?我认为关键是在于取其精华,改进其糟粕。
(一)在游戏中得到锻炼。初中生生性好动,喜欢运动,我们要针对初中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不断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喜欢上田径运动项目。学生喜欢跑,但他们喜欢在追逐性的游戏中尽兴地跑,而不是喜欢竞技运动味道浓厚、索然无味的跑,如同样是练习学生的快速跑技术,学生在做“贴烧饼”游戏时,就会比传统的练习快速跑主动、积极。
(二)在情境中得到体验。丁老师以纪念志愿军入朝参战六十周年为背景,设计了一堂融思想性、实践性于一体的体育综合实践活动课。他以毗邻学校的开放式公园为活动区域,充分利用小山丘、湖泊、树林、竹林、悬索桥、小土台等自然地形,分别寓意为志愿军抗美援朝的不同地域。巧妙地把枯燥无味的长路项目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主题鲜明、竞争激烈的重走抗美援朝道路定向越野活动中,亲身体验革命先辈的战斗精神,并在运动过程中使学生很轻松的掌握了动作技术,锻炼和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在喜悦中得到升华。近年来,广大一线体育工作者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对田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大胆而又科学的改造、创新,如出现了倒着跑、拉手跑、抱着跑、背着跑等各种跑的形式,虽然这些跑的方式没有了竞技田径的模样,但经过这样的改造、创新的跑方式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学生乐于参与到田径的教学中来,使田径教学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可喜场面。
一、紧扣田径新教材
随着新课标的实施,社会上出现了“快乐田径”,各种新的教材中“跑、跳、投”也都没有了田径的模样,还有些地区在铅球、标枪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这样那样的伤害事故,再加上新课标没有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造成这些地区体育教师平时上课运用游戏教学代替“田径”教材。这些情况使人不禁要问,这还是田径吗?笔者认为,这是田径,是在对新课标的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对田径运动的再认识。新课程标准将中小学学生的学习划分为六个学习水平,并在各个学习领域按学习水平设置了相应的水平目标。各地、各校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教学时间,选择具体的教学内容,确定学生课程学习的评定内容,从而努力使每一个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这也说明,不管选择什么内容、采用何种方法,只要有助于达成学习目标就行,正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例如,新课标设置了水平四田径目标,要求学生达到该水平目标时,并没有过分的强调教学内容和目标,只是提出了一个大框架“基本掌握几项主要的田径运动技能”,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跑、跳、投”等田径项目中的任何几项进行教学。在教投掷内容时教师就可以把危险较大的“铅球”“标枪”,在课上介绍给学生,也可以用别的器械代替“铅球”“标枪”来练习技术动作,如果有些学生对所学学段水平“吃不饱”,教者可在课余活动中对他们重点进行“铅球”“标枪”的教学。
二、对田径教材采用拿来主义
学生作为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我们应该考虑他们的需求。然而,目前存在的客观现实是,学生喜欢体育而不喜欢体育课,主要原因在于我们过去并没有真正重视学生的需要,没有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需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往往用竞技化、军事化、成人化的田径内容来实施体育课堂教学。这样的内容违背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不符合学生特别是初中生的兴趣和需求。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使古老的田径运动在新课程标准背景下迎来第二个春天,发挥其积极的作用呢?我认为关键是在于取其精华,改进其糟粕。
(一)在游戏中得到锻炼。初中生生性好动,喜欢运动,我们要针对初中生的特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以不断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学生喜欢上田径运动项目。学生喜欢跑,但他们喜欢在追逐性的游戏中尽兴地跑,而不是喜欢竞技运动味道浓厚、索然无味的跑,如同样是练习学生的快速跑技术,学生在做“贴烧饼”游戏时,就会比传统的练习快速跑主动、积极。
(二)在情境中得到体验。丁老师以纪念志愿军入朝参战六十周年为背景,设计了一堂融思想性、实践性于一体的体育综合实践活动课。他以毗邻学校的开放式公园为活动区域,充分利用小山丘、湖泊、树林、竹林、悬索桥、小土台等自然地形,分别寓意为志愿军抗美援朝的不同地域。巧妙地把枯燥无味的长路项目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主题鲜明、竞争激烈的重走抗美援朝道路定向越野活动中,亲身体验革命先辈的战斗精神,并在运动过程中使学生很轻松的掌握了动作技术,锻炼和培养了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在喜悦中得到升华。近年来,广大一线体育工作者在新课程标准理念指导下,对田径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了大胆而又科学的改造、创新,如出现了倒着跑、拉手跑、抱着跑、背着跑等各种跑的形式,虽然这些跑的方式没有了竞技田径的模样,但经过这样的改造、创新的跑方式受到广大师生的欢迎,学生乐于参与到田径的教学中来,使田径教学出现了近年来少有的可喜场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