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综观近几年全国各地高考试卷不难发现,地理二卷综合题都是以文字、图表为背景,提供大量新素材、新信息,创设问题新情境,多角度、多层次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有效信息、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地理思维能力,这已成为地理学科的显著特色。很多同学在解答高中地理综合题时不知道该如何下手,而且切入点也不太精准,考试时丢分的情况很是严重。那么,如何在限定的时间内答出圆满的答案呢?针对这个情况笔者把自己总结的解决高中地理综合题的经验分享一下。
一、准确审题、充分提取有效信息
解题时必须认真阅读材料,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综合分析,明确材料的中心问题及属性,理清它们与地理学科中哪些知识、规律和原理发生联系;明确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辨别哪些是人类活动对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起主导性作用,哪些是关键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样,通过阅读从材料中提取关键性信息,掌握材料的核心和问题的本质,为进一步分析提供基础。准确地把握材料的有效信息,真正读“懂”题后,就可避免避免“下笔千里,离题万里”的苦恼。
准确审题,正确解题的第一步就是要准确地审题,包括给出的文字材料、各种类型的地理图表等。要尽可能挖掘一切对解题有用的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创设解题情境。
1.对于文字材料要留意每一句话,每个数字、符号,因为这些都会是解答问题所必备的条件,忽略了某点就可能答非所问或答不全。尤其要注意那些关键性和限制性的文字。
2.对于各种地理数据统计图表,要首先熟悉图表的结构特征,了解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还要研究该地理要素变化的趋势。比如地理坐标图,要弄清楚横坐标表示的是什么;到底有一个或两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有时还必须注意坐标的刻度是否一致。
3.在地图上,给出的经度、纬度、山脉走向、山脉的高度、河流、行政区界线、铁路线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能够建立起相应的空间概念,进而与区域地理知识联系起来,也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既有文字材料又有地理图表的试题,要结合文字叙述分析阅读地理图表,准确获取有效解题信息。另外还要注意挖出隐含信息。有些试题的条件是地理原理中必须的,而试题往往有意识以间接方式或在细微处表示。
二、积极联系教材,将地理知识与试题要求“对接”
准确审题后,解题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答题思路,灵活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成功“对接”来解答试题。在掌握有用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多维度地理思维,综合分析解答问题。运用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资源、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知识。有时由于题目条件隐蔽,层层设障,并且没有明显的正误倾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在此基础上要理清头绪,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并找出优势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1.积极联系教材,拓展地理思维。虽然材料分析题提供的情景是联系社会实际的问题情景,对学生而言是新情景和新问题,然而它必然是教材内容的“影射”。以教材的原理、规律和模式为知识基础进一步分析材料,进行横向的延伸与纵向的深入拓展,以求触类旁通,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探索解决措施和对策也就是所谓的会应用知识,就是为解决问题而回忆相关知识并选择有用知识的过程,从而为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2.运用知识不仅需要记忆,而且还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地理知识本身的特点,往往使学生出现某些弱点,而不易重现已学过的知识,甚至重现错误的或带干扰性的知识等。例如,回答“说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一题,题意与要求十分易懂,但对这一界线却已模糊(可能与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分界线混淆)甚至忘记,也就无法解答此题了。
3.地理概念复杂多样,有些概念十分接近,但又不同,也容易造成干扰性。比如地形、地形区、地势、地貌是相互联系、但又不同的概念,在解答问题时,容易弄混。例如,题中要求“写出图中的×处的地形区名称”,很多学生写成“高原”、“山地”之类的地形名称,却不知必须写成“××高原”、“××山地”,进而导致失分。再如,题目问“北美的地势特点是什么”,如果把答案写成了“东部为高原、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山”意思虽然不错,但不符合题目要求,学生写的显然是北美的地形分布特点,地势特点应写成“东部和西部高,中部低”。
为了解决问题会用知识,就需要加强巩固知识的教学,对知识有良好的记忆,同时要不断地加强知识系统化,了解知识间的联系,这些都有助于重现知识。此外,在教学中经常介绍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事例,也有助于学生重视知识。
4.综合思考题目。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学生应逐步构建起完整的地理事物的综合分析思维方法,知道应从哪些角度去全面地、综合地分析和评价不同地理事物的特点。
例如,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要知道从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关位置、范围、界线)、地形(主要类型、组成、地势、地表形态、分布、成因)、气候(气候类型、气温与降水特点、温度带、干湿区、成因)、河湖(分布、补给、水文与水系特征、成因)、植被(类型、分布、特点)、土壤(类型、分布、特点)、自然资源(种类、分布、数量、质量、优势和制约性资源)等入手。
分析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区域社会构成特点(人口状况、民族状况、宗教,文化,教育,传统)、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区域在世界或全国的经济地位、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城市)、区域经济竞争力(优势、制约性因素)、区域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等入手(综合分析区域内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各因素,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另外,要牢记地表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仅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间也存在密切的联系和制约关系。
5.主动迁移材料,打开解题捷径。教材中用文字叙述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和发展,演变过程,许多都可以通过图形表现出来。运用图文转换和图形变式进行能力考查是高考地理命题的一种重要方式。
例如,地球光照图应善于把平面图迁移为立体图;斜视图迁移为正视图;俯视图迁移为侧视图。在地图中应善于把等高线图迁移为地形剖面图。再例如,将材料中的传统工业区向“德国鲁尔区”迁移;新兴工业区向“美国硅谷”迁移。材料迁移的总体原则是要把抽象的迁移为具体的;陌生的迁移为熟悉的;复杂的迁移为简单的,这样自然就打开了解题的捷径。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进行图文转换,图形变式训练,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是提高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往往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三、注重答案文字的锤炼、组织
考试时做到了以上两点,并不代表该题的考分就十拿九稳了。有很多考生既充分地获取了解题的有用信息,也成功地使自己拥有的地理知识、地理能力与试题进行了“对接”,但得分情况仍然不够理想,究其原因有很多是由于缺少科学、逻辑、全面地答案表述。在表述时颠三倒四,词不达意,乃至丢分。
1.简明扼要,科学规范。地理综合题能否严密组织答题体现了学生的个人全面素质。地理综合题的文字表达要努力做到科学性、规范性、专业性、简洁性、完整性、逻辑性、明确性、条理性和层次性。例如,科学性就是要求不违背科学原理;规范性就是要求不用口语化答题,要用科学术语;专业性就是要求尽可能地使用地理学科的专业名词;简洁性就是要求回答问题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明确性就是要求答题一定要答在点子上,不能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等。
2.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答题时要尽可能少写或不写错字、别字,字迹要工整、大方,要点最好用“①②③④”标好,要点之间用“;”隔开,这样才能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如在答2011年广东高考卷41题第(4)小题“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时,应从发展节水农业、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灌溉等入手分析,组织文字时分以下几点回答:①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②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③合理开采地下水;④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
另外,答好地理综合题还有两个小窍门:一是要紧盯每一小题后面的小分,做到“看菜吃饭”。例如,一般5分的小题必然答五条要点,6分的小题往往答三条要点即可。二是采取“模糊答题策略”。例如,答北海道渔场的成因,如忘记了影响的洋流的名称,直接答成“寒暖流交汇”即可,当然这个策略的前提是不得已而为之,弄清课本知识当然是最好的了。
总之,根据解答综合题的以上几个步骤,可以使学生对解答地理综合题有一个清晰地思路,特别是对那些面对综合题总是无从下手的学生起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相信,通过一定的针对性训练,掌握好做综合题的以上三个方面方法和技巧,对学生解答综合题的能力将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
一、准确审题、充分提取有效信息
解题时必须认真阅读材料,对材料进行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综合分析,明确材料的中心问题及属性,理清它们与地理学科中哪些知识、规律和原理发生联系;明确问题产生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辨别哪些是人类活动对问题的产生和发展起主导性作用,哪些是关键性的,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这样,通过阅读从材料中提取关键性信息,掌握材料的核心和问题的本质,为进一步分析提供基础。准确地把握材料的有效信息,真正读“懂”题后,就可避免避免“下笔千里,离题万里”的苦恼。
准确审题,正确解题的第一步就是要准确地审题,包括给出的文字材料、各种类型的地理图表等。要尽可能挖掘一切对解题有用的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创设解题情境。
1.对于文字材料要留意每一句话,每个数字、符号,因为这些都会是解答问题所必备的条件,忽略了某点就可能答非所问或答不全。尤其要注意那些关键性和限制性的文字。
2.对于各种地理数据统计图表,要首先熟悉图表的结构特征,了解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还要研究该地理要素变化的趋势。比如地理坐标图,要弄清楚横坐标表示的是什么;到底有一个或两个纵坐标,各表示什么。有时还必须注意坐标的刻度是否一致。
3.在地图上,给出的经度、纬度、山脉走向、山脉的高度、河流、行政区界线、铁路线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信息。通过这些信息,能够建立起相应的空间概念,进而与区域地理知识联系起来,也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既有文字材料又有地理图表的试题,要结合文字叙述分析阅读地理图表,准确获取有效解题信息。另外还要注意挖出隐含信息。有些试题的条件是地理原理中必须的,而试题往往有意识以间接方式或在细微处表示。
二、积极联系教材,将地理知识与试题要求“对接”
准确审题后,解题的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答题思路,灵活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储备,将所学知识与试题要求成功“对接”来解答试题。在掌握有用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多维度地理思维,综合分析解答问题。运用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即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资源、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以及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知识。有时由于题目条件隐蔽,层层设障,并且没有明显的正误倾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在此基础上要理清头绪,全面考虑,综合分析,并找出优势条件或限制性因素。
1.积极联系教材,拓展地理思维。虽然材料分析题提供的情景是联系社会实际的问题情景,对学生而言是新情景和新问题,然而它必然是教材内容的“影射”。以教材的原理、规律和模式为知识基础进一步分析材料,进行横向的延伸与纵向的深入拓展,以求触类旁通,是解决实际问题的关键。探索解决措施和对策也就是所谓的会应用知识,就是为解决问题而回忆相关知识并选择有用知识的过程,从而为解决问题做好准备。
2.运用知识不仅需要记忆,而且还要对已有知识进行比较、分析。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地理知识本身的特点,往往使学生出现某些弱点,而不易重现已学过的知识,甚至重现错误的或带干扰性的知识等。例如,回答“说出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一题,题意与要求十分易懂,但对这一界线却已模糊(可能与我国内流区与外流区分界线混淆)甚至忘记,也就无法解答此题了。
3.地理概念复杂多样,有些概念十分接近,但又不同,也容易造成干扰性。比如地形、地形区、地势、地貌是相互联系、但又不同的概念,在解答问题时,容易弄混。例如,题中要求“写出图中的×处的地形区名称”,很多学生写成“高原”、“山地”之类的地形名称,却不知必须写成“××高原”、“××山地”,进而导致失分。再如,题目问“北美的地势特点是什么”,如果把答案写成了“东部为高原、山地;中部为平原;西部为高山”意思虽然不错,但不符合题目要求,学生写的显然是北美的地形分布特点,地势特点应写成“东部和西部高,中部低”。
为了解决问题会用知识,就需要加强巩固知识的教学,对知识有良好的记忆,同时要不断地加强知识系统化,了解知识间的联系,这些都有助于重现知识。此外,在教学中经常介绍地理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的事例,也有助于学生重视知识。
4.综合思考题目。在学习地理知识时,学生应逐步构建起完整的地理事物的综合分析思维方法,知道应从哪些角度去全面地、综合地分析和评价不同地理事物的特点。
例如,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特征要知道从位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关位置、范围、界线)、地形(主要类型、组成、地势、地表形态、分布、成因)、气候(气候类型、气温与降水特点、温度带、干湿区、成因)、河湖(分布、补给、水文与水系特征、成因)、植被(类型、分布、特点)、土壤(类型、分布、特点)、自然资源(种类、分布、数量、质量、优势和制约性资源)等入手。
分析区域人文地理特征可以从区域社会构成特点(人口状况、民族状况、宗教,文化,教育,传统)、区域经济发展特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区域在世界或全国的经济地位、农业、工业、商业、旅游业、交通、城市)、区域经济竞争力(优势、制约性因素)、区域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等入手(综合分析区域内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各因素,明确发展方向和发展重点)。
另外,要牢记地表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仅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相互影响和制约,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之间也存在密切的联系和制约关系。
5.主动迁移材料,打开解题捷径。教材中用文字叙述的地理事物的特征和发展,演变过程,许多都可以通过图形表现出来。运用图文转换和图形变式进行能力考查是高考地理命题的一种重要方式。
例如,地球光照图应善于把平面图迁移为立体图;斜视图迁移为正视图;俯视图迁移为侧视图。在地图中应善于把等高线图迁移为地形剖面图。再例如,将材料中的传统工业区向“德国鲁尔区”迁移;新兴工业区向“美国硅谷”迁移。材料迁移的总体原则是要把抽象的迁移为具体的;陌生的迁移为熟悉的;复杂的迁移为简单的,这样自然就打开了解题的捷径。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经常有意识地进行图文转换,图形变式训练,不仅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是提高地理形象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往往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三、注重答案文字的锤炼、组织
考试时做到了以上两点,并不代表该题的考分就十拿九稳了。有很多考生既充分地获取了解题的有用信息,也成功地使自己拥有的地理知识、地理能力与试题进行了“对接”,但得分情况仍然不够理想,究其原因有很多是由于缺少科学、逻辑、全面地答案表述。在表述时颠三倒四,词不达意,乃至丢分。
1.简明扼要,科学规范。地理综合题能否严密组织答题体现了学生的个人全面素质。地理综合题的文字表达要努力做到科学性、规范性、专业性、简洁性、完整性、逻辑性、明确性、条理性和层次性。例如,科学性就是要求不违背科学原理;规范性就是要求不用口语化答题,要用科学术语;专业性就是要求尽可能地使用地理学科的专业名词;简洁性就是要求回答问题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明确性就是要求答题一定要答在点子上,不能云里雾里,不知所云等。
2.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答题时要尽可能少写或不写错字、别字,字迹要工整、大方,要点最好用“①②③④”标好,要点之间用“;”隔开,这样才能做到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如在答2011年广东高考卷41题第(4)小题“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时,应从发展节水农业、合理利用水资源、合理灌溉等入手分析,组织文字时分以下几点回答:①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②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③合理开采地下水;④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结构。
另外,答好地理综合题还有两个小窍门:一是要紧盯每一小题后面的小分,做到“看菜吃饭”。例如,一般5分的小题必然答五条要点,6分的小题往往答三条要点即可。二是采取“模糊答题策略”。例如,答北海道渔场的成因,如忘记了影响的洋流的名称,直接答成“寒暖流交汇”即可,当然这个策略的前提是不得已而为之,弄清课本知识当然是最好的了。
总之,根据解答综合题的以上几个步骤,可以使学生对解答地理综合题有一个清晰地思路,特别是对那些面对综合题总是无从下手的学生起一个很好的指导作用。相信,通过一定的针对性训练,掌握好做综合题的以上三个方面方法和技巧,对学生解答综合题的能力将会有一个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