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西画教学过程引入中国
传教士传播文化路线:澳门→广州→南京→北京,其中南京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城市,不似广州那般市民气氛浓厚。
写生从观念到行为、方法,所包含的文化意蕴与现在不是一回事。
任伯年水墨画(人物肖像)以形写神,雅俗共赏,把中国传统绘画有效地转化成西学绘画。
抗战前代表性的画家:李叔同、李毅士、陈抱一、王济远、方干民(现代派、立体主义)、庄子曼。
引进西方教学、艺术方法,也包括写生,石膏模具写生,户外风景写生,人体写生。西学东渐,以“科学”为立足点。上海美专的写生照片中,洋装洋态,在当时有新闻价值,是完全的新生事物。追赶西方就是追赶“科学”之路,通向现代。西学教材,由传教士引入,如透视、明暗、解剖,写生的核心是绘人。张宗禹《艺术用人体解剖图》。 西画引入解决的是基础问题,弥补了中国山水画的不足。写生能弥补我们在传统艺术上的不足,向西方现代性文化靠近。
为什么科学主义畅行?而且倡导写生?
康有为等人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到欧洲考察,得出科学重要的结论。“科学的美术”“美术的科学”等,对于当时新派人物与新式学校(新思潮)影响巨大,直到今天。印象主义以来具有科学性的绘画,只能在科学仪器下才能看到色彩结果。光色要求居第一位,表现手法第二位。物理学中色棱镜转换,把空气中的色彩分离出来。研究当时的科学环境,剖析视觉效果,与一般视觉艺术研究不同。
写生是艺术家观看世界的通道,了解世界的场域,是体验生活、西方民主与科学结合得好的地方,感情融入,笔端自然流露,深入生活,不是浮光掠影。
抗战前主要是课堂写生,抗战后走出画室、走出课堂、走进民间,少数民族地区,更多姿多彩的民族生活。出现了边域现象:抗战后艺术家去边疆、西域,接触多姿多彩的民风;西南民族艺术采风、速写,主要区域为贵州、成都、四川藏区、印度。
抗战给予原来课堂狭小的天地一下子扩宽了。抗战后代表性的画家:沈逸千、张光宇、叶浅予、吕斯百、吴作人、司徒乔、韩乐然、赵望云、黄胄。
艺术究竟是是什么,要重新认识,属于认识论的问题,认识到了、就能做到,认识不到、永远做不到。感染力强的画作在技法上略微的不足,也会被感染力覆盖;技巧性高超,但感染力不强的,会使人觉腻。
画家写生从而把各地见闻登上了报刊。a.倪一德《画人行脚》散文集,笔调优美,记叙画家行旅。b.叶浅予速写毛泽东,就是一瞬间交谈的表情,神采流露。c.吕斯百,中国田园诗派重要人物,从战火纷飞的地方穿越到西南,画乡间、农民生活,石膏裸体等不画,是画风的转变。d.吴作人,西域之风,居住四川的间隙到了新疆甘肃,去散心。原作都是用很普通的纸。e.韩乐然是真正去西部考察,不是散心;敦煌的窟龛编号就是他写的,编号、调研、临摹等,当时无栈道,危险地爬上洞窟去作业。f.依托报纸,发挥写生特长,用写生方式记录社会,如《大公报》,代表:赵望云。g.黄胄,赵望云弟子,完全继承了其速写工夫和速写社会的眼力。黄胄和司徒乔都是西域迷。
二、台湾美术便览——日据时代(1895-1945日本殖民时期)。
A.台湾历史与现状:日据时期大陆不了解台湾文化,先入为主地轻视,写20世纪中国史时,容易被忽略。独特的一点:在很长时间内自成一局,形成自己的体系、平台。大陆与台湾语言相通,但不相互了解。地理环境:四面环海,富足,自然环境优越,物质繁茂。
一个国家站的高度不同,所看到的利益不一样,当时日本看上不为中国所重视的台湾(清廷不知道这块土地的重要性),是二战中转基地。原来在清廷管辖下只是一个指挥官更换地,但有计划地开发台湾,是日本人进入以后,从制度、管理、人才、硬软件的现代性引进等方面;市井气浓郁,老百姓安于自己的生活,如同日本。
1945年以后,中国大陆政府对台湾的建设开始投入。二战后朝鲜半岛一分为二,世界格局重新洗牌,金日成贸然举兵南进,攻朝鲜,美国把其后路断了,朝鲜向中国求助;蒋介石迁台后想回大陆,国民政府摇摇欲坠,美国想援助;朝鲜战争一打响,美国重回亚洲,台湾地理位置决定美国扶植它,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两岸分裂,台湾利用此时期迅速发展起来,美国顾问、军队进入台湾;蒋介石执政时期,打通南北,建设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金门是台湾的外岛,离台湾很远,离福建很近,是台湾军事管辖基地,如今开放给民众。
B.日据时期的台湾美术。
代表人物:a.林明英(1739-1816),台南人,有中原文化的传统。
b.石川钦一郎(1871-1945),1899年赴英国学水彩,曾二度来台,生活、工作18年,在日据时期成长起来的第一代最重要的台湾西画家,对台湾美术现代启蒙贡献极大。他是日本对台湾美术开化最重要的一人,对台湾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石川钦一郎在台湾以坊间形式带班,有很多富人去学习,开化台湾现代美术;培养台湾美术人才、为师资做准备;将学生送去日本学习是关键。具有真切浓郁感情的台湾乡土画,雨季的、充郁的、阳光的台湾,笔触的气息都能使人感受得到;看风景画主要是看它的温暖程度,石川笔下的台湾很贴切感人;电影《稻草人》,也很贴切地反映乡土人情,闽台语言或国语,没有什么形式感;映射出石川对台湾的热爱、赞美。日据时期对台湾是基础建设,在台湾原生态基础上,没有建造高楼,对台湾保护得非常好,也在画作中体现。
c.盐月桃甫(1886-1954),没去过西方,1907年考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图画师范科,1921年来台执教,与另一位日籍同行原乡古统同时对台原住民生态及艺术生發兴趣。从1927年起,曾担任16次“台展”评委,战后遣返日本,1954年在贫困中病逝。崇尚现代派绘画,大刀阔斧,与温情脉脉、富有浓厚乡土意境的石川不同,擅长油画。台湾当时的绘画风格百分之百从日本继承过来。
“台展”:日据时,台湾最高级别的展览,日本把现代美术展览机制引入台湾,对台湾美术人才培养有极大促进作用,这是台湾美术界人士最期盼的展览,“业绩调动工作”。
d.木下静涯,擅胶彩画,岭南画派受其影响,中国传统绘画与日本绘画风格融汇,日本味道浓。
e.黄土水(1895-1930)出生于台北船工的木匠家庭,毕业于国培学校的公学师范部,1915年获官费保送至日本东京美术学校木雕科,是台湾人至日本学雕塑的第一人,也是入选日本帝展的第一人,即1920年初选进第二回“帝展”的雕塑《山童吹笛》,对当时台湾产生很大震动、鼓励。黄土水的《水牛群像》,是乡土社会影响视觉艺术文化的重要载体。
f.陈澄波(1805-1947)台湾嘉义人,毕业于国语学校公学师范部,1924考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图画师范科。1926以《嘉义街头》入选帝展,是第一个敲开“帝展”大门的台湾人,台湾现代美术的重要推动者。陈澄波笔下的台湾艺术具有强烈的台湾意识、泥土气息、本土情怀,感人至深。画家笔下的风景已经消除了方法、退隐了技法,扑面而来的是融入血脉的家乡情怀、浓郁的人情味、乡土气息,画中呈现日据时期日本人建的小街道,无高楼,仿佛带着我们回到了旧时光。
作者简介:韦思,女,广西艺术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与篆刻。
传教士传播文化路线:澳门→广州→南京→北京,其中南京是中西文化交汇的城市,不似广州那般市民气氛浓厚。
写生从观念到行为、方法,所包含的文化意蕴与现在不是一回事。
任伯年水墨画(人物肖像)以形写神,雅俗共赏,把中国传统绘画有效地转化成西学绘画。
抗战前代表性的画家:李叔同、李毅士、陈抱一、王济远、方干民(现代派、立体主义)、庄子曼。
引进西方教学、艺术方法,也包括写生,石膏模具写生,户外风景写生,人体写生。西学东渐,以“科学”为立足点。上海美专的写生照片中,洋装洋态,在当时有新闻价值,是完全的新生事物。追赶西方就是追赶“科学”之路,通向现代。西学教材,由传教士引入,如透视、明暗、解剖,写生的核心是绘人。张宗禹《艺术用人体解剖图》。 西画引入解决的是基础问题,弥补了中国山水画的不足。写生能弥补我们在传统艺术上的不足,向西方现代性文化靠近。
为什么科学主义畅行?而且倡导写生?
康有为等人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到欧洲考察,得出科学重要的结论。“科学的美术”“美术的科学”等,对于当时新派人物与新式学校(新思潮)影响巨大,直到今天。印象主义以来具有科学性的绘画,只能在科学仪器下才能看到色彩结果。光色要求居第一位,表现手法第二位。物理学中色棱镜转换,把空气中的色彩分离出来。研究当时的科学环境,剖析视觉效果,与一般视觉艺术研究不同。
写生是艺术家观看世界的通道,了解世界的场域,是体验生活、西方民主与科学结合得好的地方,感情融入,笔端自然流露,深入生活,不是浮光掠影。
抗战前主要是课堂写生,抗战后走出画室、走出课堂、走进民间,少数民族地区,更多姿多彩的民族生活。出现了边域现象:抗战后艺术家去边疆、西域,接触多姿多彩的民风;西南民族艺术采风、速写,主要区域为贵州、成都、四川藏区、印度。
抗战给予原来课堂狭小的天地一下子扩宽了。抗战后代表性的画家:沈逸千、张光宇、叶浅予、吕斯百、吴作人、司徒乔、韩乐然、赵望云、黄胄。
艺术究竟是是什么,要重新认识,属于认识论的问题,认识到了、就能做到,认识不到、永远做不到。感染力强的画作在技法上略微的不足,也会被感染力覆盖;技巧性高超,但感染力不强的,会使人觉腻。
画家写生从而把各地见闻登上了报刊。a.倪一德《画人行脚》散文集,笔调优美,记叙画家行旅。b.叶浅予速写毛泽东,就是一瞬间交谈的表情,神采流露。c.吕斯百,中国田园诗派重要人物,从战火纷飞的地方穿越到西南,画乡间、农民生活,石膏裸体等不画,是画风的转变。d.吴作人,西域之风,居住四川的间隙到了新疆甘肃,去散心。原作都是用很普通的纸。e.韩乐然是真正去西部考察,不是散心;敦煌的窟龛编号就是他写的,编号、调研、临摹等,当时无栈道,危险地爬上洞窟去作业。f.依托报纸,发挥写生特长,用写生方式记录社会,如《大公报》,代表:赵望云。g.黄胄,赵望云弟子,完全继承了其速写工夫和速写社会的眼力。黄胄和司徒乔都是西域迷。
二、台湾美术便览——日据时代(1895-1945日本殖民时期)。
A.台湾历史与现状:日据时期大陆不了解台湾文化,先入为主地轻视,写20世纪中国史时,容易被忽略。独特的一点:在很长时间内自成一局,形成自己的体系、平台。大陆与台湾语言相通,但不相互了解。地理环境:四面环海,富足,自然环境优越,物质繁茂。
一个国家站的高度不同,所看到的利益不一样,当时日本看上不为中国所重视的台湾(清廷不知道这块土地的重要性),是二战中转基地。原来在清廷管辖下只是一个指挥官更换地,但有计划地开发台湾,是日本人进入以后,从制度、管理、人才、硬软件的现代性引进等方面;市井气浓郁,老百姓安于自己的生活,如同日本。
1945年以后,中国大陆政府对台湾的建设开始投入。二战后朝鲜半岛一分为二,世界格局重新洗牌,金日成贸然举兵南进,攻朝鲜,美国把其后路断了,朝鲜向中国求助;蒋介石迁台后想回大陆,国民政府摇摇欲坠,美国想援助;朝鲜战争一打响,美国重回亚洲,台湾地理位置决定美国扶植它,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两岸分裂,台湾利用此时期迅速发展起来,美国顾问、军队进入台湾;蒋介石执政时期,打通南北,建设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金门是台湾的外岛,离台湾很远,离福建很近,是台湾军事管辖基地,如今开放给民众。
B.日据时期的台湾美术。
代表人物:a.林明英(1739-1816),台南人,有中原文化的传统。
b.石川钦一郎(1871-1945),1899年赴英国学水彩,曾二度来台,生活、工作18年,在日据时期成长起来的第一代最重要的台湾西画家,对台湾美术现代启蒙贡献极大。他是日本对台湾美术开化最重要的一人,对台湾具有不可磨灭的价值。石川钦一郎在台湾以坊间形式带班,有很多富人去学习,开化台湾现代美术;培养台湾美术人才、为师资做准备;将学生送去日本学习是关键。具有真切浓郁感情的台湾乡土画,雨季的、充郁的、阳光的台湾,笔触的气息都能使人感受得到;看风景画主要是看它的温暖程度,石川笔下的台湾很贴切感人;电影《稻草人》,也很贴切地反映乡土人情,闽台语言或国语,没有什么形式感;映射出石川对台湾的热爱、赞美。日据时期对台湾是基础建设,在台湾原生态基础上,没有建造高楼,对台湾保护得非常好,也在画作中体现。
c.盐月桃甫(1886-1954),没去过西方,1907年考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图画师范科,1921年来台执教,与另一位日籍同行原乡古统同时对台原住民生态及艺术生發兴趣。从1927年起,曾担任16次“台展”评委,战后遣返日本,1954年在贫困中病逝。崇尚现代派绘画,大刀阔斧,与温情脉脉、富有浓厚乡土意境的石川不同,擅长油画。台湾当时的绘画风格百分之百从日本继承过来。
“台展”:日据时,台湾最高级别的展览,日本把现代美术展览机制引入台湾,对台湾美术人才培养有极大促进作用,这是台湾美术界人士最期盼的展览,“业绩调动工作”。
d.木下静涯,擅胶彩画,岭南画派受其影响,中国传统绘画与日本绘画风格融汇,日本味道浓。
e.黄土水(1895-1930)出生于台北船工的木匠家庭,毕业于国培学校的公学师范部,1915年获官费保送至日本东京美术学校木雕科,是台湾人至日本学雕塑的第一人,也是入选日本帝展的第一人,即1920年初选进第二回“帝展”的雕塑《山童吹笛》,对当时台湾产生很大震动、鼓励。黄土水的《水牛群像》,是乡土社会影响视觉艺术文化的重要载体。
f.陈澄波(1805-1947)台湾嘉义人,毕业于国语学校公学师范部,1924考入日本东京美术学校图画师范科。1926以《嘉义街头》入选帝展,是第一个敲开“帝展”大门的台湾人,台湾现代美术的重要推动者。陈澄波笔下的台湾艺术具有强烈的台湾意识、泥土气息、本土情怀,感人至深。画家笔下的风景已经消除了方法、退隐了技法,扑面而来的是融入血脉的家乡情怀、浓郁的人情味、乡土气息,画中呈现日据时期日本人建的小街道,无高楼,仿佛带着我们回到了旧时光。
作者简介:韦思,女,广西艺术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与篆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