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路基不但是全部道路工程的基础,还是确保路面质量的重要因素。但是,因为路面需要常常承受多种的荷载以及自然因素的作用,这样一定会引起路基的形状、边坡坡度以及路基标高出现变化,严重干扰了路面质量及其稳定性。路基病害的产生不但和地质、设计、施工等路基形成前的每个环节相关,还和路基形成后的养护以及管理相关,要防止路基病害的出现对路面产生早期的破坏,一定要从各个环节注意,采取对应的措施。
关键词:公路工程;路基损害;原因;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路基病害是公路安全运行的“大敌”, 它时刻威胁公路交通的安全, 所以要分析发生这些病害的原因, 从而 “对症下药” , 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使公路交通安全有保证。 基于此,本文就公路工程路基损害原因及防治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公路工程路基损害原因
1、外在因素的影响
在相对较为复杂的地质构造中,倾角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土质较差、岩石的走向、地下水位较高以及风化严重等相关不良质地都会对公路的质量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另外,外在气候的影响,也会为公路的使用寿命造成影响,洪水、积雪、温差较大、干旱、降雨量较大以及冰冻等气候原因都会导致公路工程路基病害的产生。
2、施工质量不达标
在公路工程实际施工的时候,其施工质量达不到一定的标准也会造成路基病害的产生。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突击压实度不够或是填筑的顺序不当等,没有按照相关的设计进行施工,而导致的工程施工质量达不到相关的标准,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公路工程路基病害的产生。
3、设计不合理
在公路工程实际施工的时候,其相关的设计中存在的不合理也会为路基的使用寿命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比如说在公路工程的设计中,断面的尺寸不符合设计要求、路基比临界的高度低、填挖深度不合理、边坡坡度不当以及排水、加固和防护等相关的影响因素的不合理也会导致公路工程中路基病害的产生。
4、后期的管理以及维护达不当
在公路工程施工完成之后,其后期的管理以及维护工作如果存在不合理或是维护力度达不到相关标准都会对公路工程路基的使用寿命造成影响。在公路正式使用之后,如果没有对其开展相对及时的管理以及维护,或是在管理以及维护的过程中存在不合理性,都会导致公路工程路基病害的产生。
二、加强公路工程路基施工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分析
路基是公路工程的根本所在,是路面的支承结构,只有控制好路基的施工质量,才能给公路的结构层和面层打下坚固的基础,才能建成一条质量良好的公路,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土质路基包括路堤與路堑,它的基本操作主要分为挖、运、填,工序虽然比较简单,但由于施工条件比较复杂,野外操作,自然条件较差,运输不够便利,物资设备及施工队伍的供应困难,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路基的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对路基部分的施工量一般占到总工程量的一半以上,并且施工时间长、难度大、投资金额也大,因为公路工程的地理环境不同,导致路基工程需要在不同的地形地质条件下进行,因为条件复杂难度较大,路基施工时极大地增加管理和控制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强路基施工质量的控制。
三、公路工程路基防治策略
1、提高公路路基的压实度
1.1选择优质的填土材料
由各种土体的可压实性试验可知,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同一压实机械作用下,压实度与压实的次数和松铺厚度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在路堤填土施工时,应选用最佳类别的土壤作为填料。为减少基层不均匀沉降,对于集料的选取和施工需注意以下几点:
(1)骨料级配、二灰碎石混合料的配合比。由工程经验可知,传统的连续级配颗粒偏小,在实际工程施工时应该增加粗骨料的配合百分比,同时减少胶结材料的使用,从而减小填料的收缩。
(2)拌和物性能。拌和时进行配水量试验,确保拌和物具有最优的性能。
(3)运输时间的控制。确保及时对拌和物进行压实。
(4)及时养护。保持压实面的湿度。
1.2路基充分压实
(1)在公路的路基压实施工过程中,要确保每层填土的压实度达到规范所要求的力学性能。
(2)在路堤的分层填土时,应使一层填土覆盖全部铺设面以后,才可以进行压实施工。
(3)在分层压实时,取每层松铺土厚度为15cm,并进行充分的压实。
(4)在路堤的压实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施工顺序:卸土→平土→洒水→晾晒→压路机碾压→压实度检测。
(5)在施工时采用机械进行现场搅拌,避免粗细骨料产生离析窝的现象,保证压实质量。
2、提高公路边坡的抗滑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2.1应用混凝土抗滑结构,提高抗滑性能
当遇到高滑坡出现滑动且滑动面的倾斜角比较小时,一般采用混凝土抗滑桩进行加固,其加固效果比其他加固方法的要好,因而得以普遍应用。同时,混凝土抗滑桩还适用于治理有大规模开挖和开挖爆破现象的公路路段,以防止发生大规模的山体滑坡,减少危害。混凝土抗滑桩的布桩位置、桩间距和桩排距大小,取决于滑坡土体的性能、土体含水率、滑坡推力大小及施工条件等因素。抗滑桩在开挖施工中需注意:
(1)当岩体强度比较高时,可采用井壁大锚杆进行支护,然后再喷射10~15cm厚的混凝土;
(2)对于岩体塌方处,应采用钢支撑;
(3)混凝土浇筑配合比设计采用水下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指标进行设计,由混凝土罐车运输,直接入仓,同时将厚度浇筑速度控制为1.5m/h,特别是在滑动面上下4m范围内。
2.2采用锚固技术,提高边坡的抗滑稳定性
为了提高公路边坡的岩体结构抗滑能力,一般采用预应力进行边坡锚索加固。锚固技术由于有施工期比较短、结构整体稳定性好、对周围环境干扰小、施工简易可行等众多特点,因而在公路施工中得以广泛采用。
由多年施工经验可知,在高边坡加固中采用胶结式的内锚头方法时,多用后张张拉法施工。由预应力规范可知,锚索由锚索体、外锚头、内锚头三部分组成。其中内锚头多用纯水泥浆和砂浆作为胶结材料;外锚头一般为混凝土结构。同时为了保障锚索的均匀受力,一般采用施力缓慢、均匀的小型千斤顶,并且要分组、分根地对钢绞线进行张拉。该施工工艺可以使锚索受力比较均匀,不出现受力峰值增长,同时还能使施工简便。此外,在对锚索的补偿应力进行张拉施工时,可以使用小型千斤顶进行分组、单根张拉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张拉应力比较大的大型千斤顶进行张拉,两种方法都可以确保锚索在张拉的过程中均匀受力。
3、加强软土地基处理
软土地基内部含水量较大、地基承载力不足、可压实性差,因而为了保障公路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需要对软土地基进行有效的处理。研究发现,软土地基处理的主要方法主要有土的置换、改良以及补强等。其中土的置换是指以性能优良的填土置换原来不满足要求的地基土;土的改良则是采用一些地基处治办法,以增大地基土的密度,增强地基的承载能力;土的补强是采用板桩、绳网、薄膜等材料,对地基土进行约束,从而改善地基土的抗剪切特性,从而增强地基的承载能力。
4、路基排水
公路排水设计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要考虑如何减少地下水、农田排灌水对路基稳定性及其强度的影响,一般称之为第一类排水;其二是要考虑如何将路表水迅速排出路基之外,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对路基、路面质量的影响,减少因路表水排水不畅或路表水下渗,对路基、路面结构和使用性能产生的损害,这称为第二类排水。第一类排水设计,通常采用适当提高路基最小填土高度或在路基底部设置隔水垫层等办法。施工期间一般都考虑在施工前开挖临时排水边沟,排除施工期地表水并降低地下水,同时在路基底部掺加低剂量石灰处理,设置40cm厚的稳定层等。采用这一系列措施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类排水设计,一般包括:
4.1通过路面横坡、边沟、边沟急流槽等,将路表水迅速排出路基以外;
4.2设计中央分隔带纵向碎石盲沟、软式透水管及横向排水管,将施工期进入中央分隔带的雨水及运营期中央分隔带的下渗水迅速排出路基之外;
4.3设计泄水孔以迅速排除桥面水;
4.4设计中采用沥青封层、土路肩纵横向碎石盲沟或排水管,将渗入路面面层的水引出路基之外。路面渗水的排水设计:沿路面边缘设置由透水性填料、集水沟、横向出水管和过滤织物(土工布)组成的路面边缘排水系统。通过设置沥青封层、土路肩纵横向碎石盲沟和排水管,将渗入路面面层的水引出路基之外。由于通过沥青面层下渗的水量有限,考虑到排水路径的限制,在设计中采用每10m左右设置一道φ5cm横向排水管,以确保路面下渗水的排除。
结束语
新时期背景下的公路施工企业,必须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认识到加强路基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并不断强化质量控制意识,从根本上确保施工质量控制成效的提升,加强原材料质量控制,为路基施工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施工人员的再教育和培训,致力于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加强技术管理,以全面提升路基施工质量,切实掌握公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必须要重视路基的施工技术,并要掌握施工的防治要点,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公路的施工质量,继而保障企业的利益。
关键词:公路工程;路基损害;原因;防治策略
中图分类号:X73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路基病害是公路安全运行的“大敌”, 它时刻威胁公路交通的安全, 所以要分析发生这些病害的原因, 从而 “对症下药” , 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使公路交通安全有保证。 基于此,本文就公路工程路基损害原因及防治策略进行了探讨。
一、公路工程路基损害原因
1、外在因素的影响
在相对较为复杂的地质构造中,倾角中存在的不利因素、土质较差、岩石的走向、地下水位较高以及风化严重等相关不良质地都会对公路的质量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另外,外在气候的影响,也会为公路的使用寿命造成影响,洪水、积雪、温差较大、干旱、降雨量较大以及冰冻等气候原因都会导致公路工程路基病害的产生。
2、施工质量不达标
在公路工程实际施工的时候,其施工质量达不到一定的标准也会造成路基病害的产生。如果在施工的过程中突击压实度不够或是填筑的顺序不当等,没有按照相关的设计进行施工,而导致的工程施工质量达不到相关的标准,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公路工程路基病害的产生。
3、设计不合理
在公路工程实际施工的时候,其相关的设计中存在的不合理也会为路基的使用寿命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比如说在公路工程的设计中,断面的尺寸不符合设计要求、路基比临界的高度低、填挖深度不合理、边坡坡度不当以及排水、加固和防护等相关的影响因素的不合理也会导致公路工程中路基病害的产生。
4、后期的管理以及维护达不当
在公路工程施工完成之后,其后期的管理以及维护工作如果存在不合理或是维护力度达不到相关标准都会对公路工程路基的使用寿命造成影响。在公路正式使用之后,如果没有对其开展相对及时的管理以及维护,或是在管理以及维护的过程中存在不合理性,都会导致公路工程路基病害的产生。
二、加强公路工程路基施工质量控制的必要性分析
路基是公路工程的根本所在,是路面的支承结构,只有控制好路基的施工质量,才能给公路的结构层和面层打下坚固的基础,才能建成一条质量良好的公路,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土质路基包括路堤與路堑,它的基本操作主要分为挖、运、填,工序虽然比较简单,但由于施工条件比较复杂,野外操作,自然条件较差,运输不够便利,物资设备及施工队伍的供应困难,因此我们必须重视路基的施工技术和质量管理。对路基部分的施工量一般占到总工程量的一半以上,并且施工时间长、难度大、投资金额也大,因为公路工程的地理环境不同,导致路基工程需要在不同的地形地质条件下进行,因为条件复杂难度较大,路基施工时极大地增加管理和控制的难度,因此必须加强路基施工质量的控制。
三、公路工程路基防治策略
1、提高公路路基的压实度
1.1选择优质的填土材料
由各种土体的可压实性试验可知,不同类型的土壤在同一压实机械作用下,压实度与压实的次数和松铺厚度有一定的关系,所以在路堤填土施工时,应选用最佳类别的土壤作为填料。为减少基层不均匀沉降,对于集料的选取和施工需注意以下几点:
(1)骨料级配、二灰碎石混合料的配合比。由工程经验可知,传统的连续级配颗粒偏小,在实际工程施工时应该增加粗骨料的配合百分比,同时减少胶结材料的使用,从而减小填料的收缩。
(2)拌和物性能。拌和时进行配水量试验,确保拌和物具有最优的性能。
(3)运输时间的控制。确保及时对拌和物进行压实。
(4)及时养护。保持压实面的湿度。
1.2路基充分压实
(1)在公路的路基压实施工过程中,要确保每层填土的压实度达到规范所要求的力学性能。
(2)在路堤的分层填土时,应使一层填土覆盖全部铺设面以后,才可以进行压实施工。
(3)在分层压实时,取每层松铺土厚度为15cm,并进行充分的压实。
(4)在路堤的压实过程中,要特别注意施工顺序:卸土→平土→洒水→晾晒→压路机碾压→压实度检测。
(5)在施工时采用机械进行现场搅拌,避免粗细骨料产生离析窝的现象,保证压实质量。
2、提高公路边坡的抗滑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2.1应用混凝土抗滑结构,提高抗滑性能
当遇到高滑坡出现滑动且滑动面的倾斜角比较小时,一般采用混凝土抗滑桩进行加固,其加固效果比其他加固方法的要好,因而得以普遍应用。同时,混凝土抗滑桩还适用于治理有大规模开挖和开挖爆破现象的公路路段,以防止发生大规模的山体滑坡,减少危害。混凝土抗滑桩的布桩位置、桩间距和桩排距大小,取决于滑坡土体的性能、土体含水率、滑坡推力大小及施工条件等因素。抗滑桩在开挖施工中需注意:
(1)当岩体强度比较高时,可采用井壁大锚杆进行支护,然后再喷射10~15cm厚的混凝土;
(2)对于岩体塌方处,应采用钢支撑;
(3)混凝土浇筑配合比设计采用水下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指标进行设计,由混凝土罐车运输,直接入仓,同时将厚度浇筑速度控制为1.5m/h,特别是在滑动面上下4m范围内。
2.2采用锚固技术,提高边坡的抗滑稳定性
为了提高公路边坡的岩体结构抗滑能力,一般采用预应力进行边坡锚索加固。锚固技术由于有施工期比较短、结构整体稳定性好、对周围环境干扰小、施工简易可行等众多特点,因而在公路施工中得以广泛采用。
由多年施工经验可知,在高边坡加固中采用胶结式的内锚头方法时,多用后张张拉法施工。由预应力规范可知,锚索由锚索体、外锚头、内锚头三部分组成。其中内锚头多用纯水泥浆和砂浆作为胶结材料;外锚头一般为混凝土结构。同时为了保障锚索的均匀受力,一般采用施力缓慢、均匀的小型千斤顶,并且要分组、分根地对钢绞线进行张拉。该施工工艺可以使锚索受力比较均匀,不出现受力峰值增长,同时还能使施工简便。此外,在对锚索的补偿应力进行张拉施工时,可以使用小型千斤顶进行分组、单根张拉的方法,也可以采用张拉应力比较大的大型千斤顶进行张拉,两种方法都可以确保锚索在张拉的过程中均匀受力。
3、加强软土地基处理
软土地基内部含水量较大、地基承载力不足、可压实性差,因而为了保障公路具有较高的稳定性,需要对软土地基进行有效的处理。研究发现,软土地基处理的主要方法主要有土的置换、改良以及补强等。其中土的置换是指以性能优良的填土置换原来不满足要求的地基土;土的改良则是采用一些地基处治办法,以增大地基土的密度,增强地基的承载能力;土的补强是采用板桩、绳网、薄膜等材料,对地基土进行约束,从而改善地基土的抗剪切特性,从而增强地基的承载能力。
4、路基排水
公路排水设计应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要考虑如何减少地下水、农田排灌水对路基稳定性及其强度的影响,一般称之为第一类排水;其二是要考虑如何将路表水迅速排出路基之外,最大限度地减少雨水对路基、路面质量的影响,减少因路表水排水不畅或路表水下渗,对路基、路面结构和使用性能产生的损害,这称为第二类排水。第一类排水设计,通常采用适当提高路基最小填土高度或在路基底部设置隔水垫层等办法。施工期间一般都考虑在施工前开挖临时排水边沟,排除施工期地表水并降低地下水,同时在路基底部掺加低剂量石灰处理,设置40cm厚的稳定层等。采用这一系列措施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二类排水设计,一般包括:
4.1通过路面横坡、边沟、边沟急流槽等,将路表水迅速排出路基以外;
4.2设计中央分隔带纵向碎石盲沟、软式透水管及横向排水管,将施工期进入中央分隔带的雨水及运营期中央分隔带的下渗水迅速排出路基之外;
4.3设计泄水孔以迅速排除桥面水;
4.4设计中采用沥青封层、土路肩纵横向碎石盲沟或排水管,将渗入路面面层的水引出路基之外。路面渗水的排水设计:沿路面边缘设置由透水性填料、集水沟、横向出水管和过滤织物(土工布)组成的路面边缘排水系统。通过设置沥青封层、土路肩纵横向碎石盲沟和排水管,将渗入路面面层的水引出路基之外。由于通过沥青面层下渗的水量有限,考虑到排水路径的限制,在设计中采用每10m左右设置一道φ5cm横向排水管,以确保路面下渗水的排除。
结束语
新时期背景下的公路施工企业,必须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充分认识到加强路基施工质量控制的重要性,并不断强化质量控制意识,从根本上确保施工质量控制成效的提升,加强原材料质量控制,为路基施工质量的提升奠定坚实的基础,加强施工人员的再教育和培训,致力于专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加强技术管理,以全面提升路基施工质量,切实掌握公路路基施工质量控制要点对于施工单位来说,必须要重视路基的施工技术,并要掌握施工的防治要点,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公路的施工质量,继而保障企业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