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初,重庆市政府发布的《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不断提高重庆市文化软实力。档案是文化财富,是“今世賴之以知古,后世赖之以知今”的文化遗产,也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与生俱来的文化属性。国家综合档案馆作为档案的集中承载地,蕴藏着大量珍贵的文化资源。深度挖掘全市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资源,充分发挥其公共文化属性,既符合档案事业发展要求,又能够有力助推重庆市文化强市建设。
一、重庆市国家综合档案馆发展现状
截至2020年底,重庆市共有40个国家综合档案馆,总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其中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4个,面积约2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档案共计2000万余卷、2500万余件,电子档案18万余GB,实物档案2.2万余件,各类文献资料80万余册。2020年,提供档案利用106.65万卷(件)次,公开出版档案编研成果47种1210.6万字,内部出版档案参考资料362种2270.6万字,举办档案展览98个,展览受众超过1000万人次。可以说,经过多年努力,重庆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源结构明显改善,档案利用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具备了提供均等化、标准化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
一是咨政辅政工作查考的信息中心。档案是历史主体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是再现历史面貌最原始的材料,也是全面展现党和政府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历程,总结执政经验、寻求执政规律、找准决策定位的基础素材。如重庆全市各级综合档案馆保存有389.8万余卷,55.5万余件的精准扶贫档案,生动记录和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与制度方面的独特优势,坚守“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全过程,并在服务领导决策、迎接巡视巡查、维护群众利益、保障干部权益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又如,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重庆市共形成161万余卷、55.5万余件三峡移民档案,通过综合档案馆提供利用达数百万人次。一方面为保障移民合法权益,维护库区社会稳定,助力移民资金监管,以及查处惩治腐败等工作提供了大量翔实佐证;另一方面也为“南水北调”等国家超级工程的有序推进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积累。
二是文化形象展示的重要平台。国家综合档案馆大部分兼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通过展陈的各类实物档案与纸质档案真实地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历程,对于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20年,重庆市以地方国家综合档案馆为主体,通过融媒体展示的方式,采取“档案+”理念,集聚档案、文旅、媒体多方资源,组织策划“镜遇美好重庆”主题宣传活动,利用档案史料贯穿历史、风光、人文、战疫4条主线,追寻城市变迁脚步,展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为助力地方文旅建设,增强重庆文化软实力作出有益探索。特别是为配合全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工作,宣传重庆抗疫精神,推出全国首部从档案视角出发创作的抗疫题材纪实广播剧《八百勇士在孝感·一曲忠诚的壮歌》,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称赞,部分学校还将该剧作为思政课的教学资源。
三是中国精神“四史”教育的宣传阵地。档案是社会的永恒记忆,记载着共产党人坚持初心、追寻真理的伟大历史,记载着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为我们勾勒出一条清晰的红色血脉和一幅壮丽的奋斗画卷。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档案作为鲜活的教材,其独具的史料价值和精神魅力,能够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新中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重要问题,激发全社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重庆市档案馆于近期推出的《重庆记忆——近代以来的重庆发展变迁》《民族脊梁·巴渝丰碑——中国共产党重庆革命史(1921—1949)》固定陈列展,就为全市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真实可信的学习素材,已吸引数百个党组织、1.4万余名党员干部前往参观学习,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虽然重庆市国家综合档案馆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在文化功能的发挥上仍存在较大不足。一是公共文化属性表现不足。受历史传统因素的影响,综合档案馆的政治属性较强,保密要求较高,档案工作存在“重藏轻用”的传统观念,造成其文化服务属性较弱,与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体系融入不够紧密。如“十三五”期间,重庆市新建了包括市档案馆在内的23个国家综合档案馆,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极大地提升了重庆市国家综合档案馆的硬件水平。但除市档案馆以外,几乎没有建成一个具有地方影响力的文化展示平台。二是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不够。当前多数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主要是反映本地政务活动的文书档案,体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档案材料较少,且针对人民群众开发的文创产品更是稀少,馆藏单一、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仍然突出,难以满足社会各界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三是文化延伸服务能力不足。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数综合档案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服务理念仍偏保守,满足于传统阵地开展文化服务,还未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延伸文化服务能力,大部分仍局限在网站信息发布,查阅与检索也停留在初级层面,数字档案馆整体建设进度滞后。截至目前,重庆全市仅建成2个国家级数字档案馆。四是服务人民群众便民措施不实。文化产品和服务最终要通过人民群众的利用才能实现其价值。与图书馆、博物馆相比,重庆市综合档案馆在建筑设计、服务理念等方面缺乏人性化思考。如地理位置较偏僻、节假日开放不充分、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文关怀不细致等,这些问题影响了人民群众对其公共服务的接受度,也制约了国家综合档案馆文化服务属性的发挥。
二、充分发挥国家综合档案馆文化服务属性的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档案馆,是集中保存、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国家综合档案馆因其文化属性,具备了文化记忆、文化传承、文化教育、文化休闲和文化创新等文化功能。面对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全市发展战略,重庆市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作为承担党委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档案服务的文化事业单位,理应顺应时代发展,切实担负起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添砖加瓦的重任,充分发挥综合档案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天然优势,切实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 (一)转变观念,树立档案文化服务意识
既要树立党管档案的政治意识,又要发挥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切实塑造综合档案馆的公共文化形象。一是发挥党管档案体制优势,积极主动争取领导支持,加强与文化主管部门等的沟通协作,主动抛弃“坐等靠”思想,打破传统“重藏轻用”的服务观念,切实转变档案工作传统形象,做好顶层设计,优化政策支撑,将档案文化开发纳入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规划,努力实现综合档案馆在公共文化建设中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二是把握档案机构改革契机,坚持“政事分开”原则,打破过去国家综合档案馆过度依赖档案主管部门的固化思维,让国家综合档案馆充分灵活地发挥专业优势,发展成为不再简单受困于档案行政职责,更好地实现其服务社会的公益职能。与此同时,各级党委还应加强对同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的监督指导,防范其作为文化事业机构,有可能在运行中过度市场化而偏离社会公益的价值取向,将国家综合档案馆打造成为提供均等化、标准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平台。三是树立走向开放的意识,找准自身工作定位,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方式方法,着力谋划和加强档案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要在发挥红色档案独有的文化属性上下功夫,深度挖掘馆藏党史资源,推出红色展陈,宣讲红色故事,开发红色文创产品,为弘扬中国精神、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等提供鲜活素材,彰显档案文化的服务价值。
(二)扩大范围,增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
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档案需求及发展趋势,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丰富馆藏档案内容,深度挖掘档案文化资源,创作开发特色文化产品。一是优化完善馆藏构成,有广度、多层次地扩大档案收集范围,加大族谱、户籍、教育等民生档案,表演艺术、社会风俗、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反映本地区历史、经济、文旅等特色档案以及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档案的接收和征集力度,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文化的服务基础。二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根据本地自身特色,深挖檔案文化元素,开发周边文创产品,如举办地方特色档案主题精品展,结合档案资料编研精品故事,创作档案微纪录片及影视剧作,将优秀文化精神的抽象内涵进行通俗解释和重新包装,让其贴近人民群众生活,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三是培育档案文创产业,鼓励支持各类互联网头部企业投入档案文化开发,为企业提供档案文化素材,开发档案文化服务功能和创意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头雁效应的平台企业,开展线上直播、有声产品等服务新方面,发展基于档案文化知识传播、档案利用经验分享的创新平台。
(三)创新应用,拓展档案文化服务空间
打破传统阵地服务空间限制,加快推进全市数字档案馆建设,开发档案文化云上空间服务。一是建设档案利用服务平台(PC+移动端),统一数据标准,推动全市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向数字档案馆转型,以此汇聚反映各地区历史、经济、文旅等特色档案以及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的数字化档案,实现全市档案文化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互享,建成以文化利用为导向的档案共享查阅利用平台,让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快速准确查阅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二是打造档案文化云上展馆,运用5G、三维立体成像技术、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开发馆藏档案文化资源,将全市国家综合档案馆举办的档案文化展陈全部虚拟化上云,开展虚拟讲解、档案文化普及和交互体验等数字化服务,实现线上线下同步互动、有机融合的多维度办展,彻底解决实体展厅在地域、时间、馆藏内容等方面的限制。三是开展历史文化体验馆示范工程,选择部分具备基础条件的地方国家综合档案馆,探索5D沉浸式体验,智能升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托全息互动投影、VR/AR、5G+4K/8K超高清等现代媒体技术和科技智能穿戴设备,将档案馆打造成为视听阅读、感触一体化,全面展示地方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成果的示范平台。
(四)以人为本,优化档案公共服务理念
改善服务环境,优化服务理念,将档案文化与休闲相结合,利用本身馆藏优势,建造改善综合档案馆软硬件基础设施,创造一个开放的、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宁静舒适的文化休闲环境。一是科学规划档案馆址,选择交通便利、人流集中、环境优美的地方,有条件地区可以与公园、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规划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集中设置,形成一个人民群众想去、爱去的文化活动区域,集中展示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成果。二是合理优化服务时间,坚持需求导向,适应人民群众休息时间,参照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调整开放时间,确保节假日人民群众有一个休闲的好去处。三是人性化设计布局,增设爱国主义教育展厅、珍品档案展示、文化体验智慧场景厅等,有条件的还可以设置休息厅、咖啡厅等,不断提升档案馆文化品位与科技品位,为文化休闲打造良好的空间与环境,保证人民群众在查阅档案之余还能享受档案馆的人文关怀。
作 者:重庆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市档案局局长(兼)
责任编辑:粟 超
一、重庆市国家综合档案馆发展现状
截至2020年底,重庆市共有40个国家综合档案馆,总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其中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4个,面积约2万平方米。馆藏纸质档案共计2000万余卷、2500万余件,电子档案18万余GB,实物档案2.2万余件,各类文献资料80万余册。2020年,提供档案利用106.65万卷(件)次,公开出版档案编研成果47种1210.6万字,内部出版档案参考资料362种2270.6万字,举办档案展览98个,展览受众超过1000万人次。可以说,经过多年努力,重庆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资源结构明显改善,档案利用服务水平显著提升,基本具备了提供均等化、标准化公共文化服务的能力。
一是咨政辅政工作查考的信息中心。档案是历史主体直接形成的历史记录,是再现历史面貌最原始的材料,也是全面展现党和政府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历程,总结执政经验、寻求执政规律、找准决策定位的基础素材。如重庆全市各级综合档案馆保存有389.8万余卷,55.5万余件的精准扶贫档案,生动记录和反映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充分发挥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国家在政治与制度方面的独特优势,坚守“以人民为中心”这一根本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领导全党全国人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全过程,并在服务领导决策、迎接巡视巡查、维护群众利益、保障干部权益等方面发挥出重要作用。又如,经过近30年的不懈努力,重庆市共形成161万余卷、55.5万余件三峡移民档案,通过综合档案馆提供利用达数百万人次。一方面为保障移民合法权益,维护库区社会稳定,助力移民资金监管,以及查处惩治腐败等工作提供了大量翔实佐证;另一方面也为“南水北调”等国家超级工程的有序推进提供了丰富的经验积累。
二是文化形象展示的重要平台。国家综合档案馆大部分兼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功能,通过展陈的各类实物档案与纸质档案真实地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历程,对于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展示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020年,重庆市以地方国家综合档案馆为主体,通过融媒体展示的方式,采取“档案+”理念,集聚档案、文旅、媒体多方资源,组织策划“镜遇美好重庆”主题宣传活动,利用档案史料贯穿历史、风光、人文、战疫4条主线,追寻城市变迁脚步,展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历程,为助力地方文旅建设,增强重庆文化软实力作出有益探索。特别是为配合全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工作,宣传重庆抗疫精神,推出全国首部从档案视角出发创作的抗疫题材纪实广播剧《八百勇士在孝感·一曲忠诚的壮歌》,受到社会各界广泛称赞,部分学校还将该剧作为思政课的教学资源。
三是中国精神“四史”教育的宣传阵地。档案是社会的永恒记忆,记载着共产党人坚持初心、追寻真理的伟大历史,记载着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勇于牺牲、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为我们勾勒出一条清晰的红色血脉和一幅壮丽的奋斗画卷。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中,档案作为鲜活的教材,其独具的史料价值和精神魅力,能够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新中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来之不易,回答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重要问题,激发全社会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热情。重庆市档案馆于近期推出的《重庆记忆——近代以来的重庆发展变迁》《民族脊梁·巴渝丰碑——中国共产党重庆革命史(1921—1949)》固定陈列展,就为全市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真实可信的学习素材,已吸引数百个党组织、1.4万余名党员干部前往参观学习,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虽然重庆市国家综合档案馆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在文化功能的发挥上仍存在较大不足。一是公共文化属性表现不足。受历史传统因素的影响,综合档案馆的政治属性较强,保密要求较高,档案工作存在“重藏轻用”的传统观念,造成其文化服务属性较弱,与公共文化服务事业体系融入不够紧密。如“十三五”期间,重庆市新建了包括市档案馆在内的23个国家综合档案馆,总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极大地提升了重庆市国家综合档案馆的硬件水平。但除市档案馆以外,几乎没有建成一个具有地方影响力的文化展示平台。二是文化产品供给能力不够。当前多数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档案主要是反映本地政务活动的文书档案,体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的档案材料较少,且针对人民群众开发的文创产品更是稀少,馆藏单一、结构不合理的情况仍然突出,难以满足社会各界对文化消费的需求。三是文化延伸服务能力不足。随着互联网等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多数综合档案馆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服务理念仍偏保守,满足于传统阵地开展文化服务,还未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延伸文化服务能力,大部分仍局限在网站信息发布,查阅与检索也停留在初级层面,数字档案馆整体建设进度滞后。截至目前,重庆全市仅建成2个国家级数字档案馆。四是服务人民群众便民措施不实。文化产品和服务最终要通过人民群众的利用才能实现其价值。与图书馆、博物馆相比,重庆市综合档案馆在建筑设计、服务理念等方面缺乏人性化思考。如地理位置较偏僻、节假日开放不充分、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文关怀不细致等,这些问题影响了人民群众对其公共服务的接受度,也制约了国家综合档案馆文化服务属性的发挥。
二、充分发挥国家综合档案馆文化服务属性的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规定,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档案馆,是集中保存、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国家综合档案馆因其文化属性,具备了文化记忆、文化传承、文化教育、文化休闲和文化创新等文化功能。面对加快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全市发展战略,重庆市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作为承担党委政府为人民群众提供档案服务的文化事业单位,理应顺应时代发展,切实担负起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添砖加瓦的重任,充分发挥综合档案馆作为公益性文化机构的天然优势,切实发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 (一)转变观念,树立档案文化服务意识
既要树立党管档案的政治意识,又要发挥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意识,切实塑造综合档案馆的公共文化形象。一是发挥党管档案体制优势,积极主动争取领导支持,加强与文化主管部门等的沟通协作,主动抛弃“坐等靠”思想,打破传统“重藏轻用”的服务观念,切实转变档案工作传统形象,做好顶层设计,优化政策支撑,将档案文化开发纳入公共文化发展专项规划,努力实现综合档案馆在公共文化建设中不缺位、不错位、不越位。二是把握档案机构改革契机,坚持“政事分开”原则,打破过去国家综合档案馆过度依赖档案主管部门的固化思维,让国家综合档案馆充分灵活地发挥专业优势,发展成为不再简单受困于档案行政职责,更好地实现其服务社会的公益职能。与此同时,各级党委还应加强对同级国家综合档案馆的监督指导,防范其作为文化事业机构,有可能在运行中过度市场化而偏离社会公益的价值取向,将国家综合档案馆打造成为提供均等化、标准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重要平台。三是树立走向开放的意识,找准自身工作定位,突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创新方式方法,着力谋划和加强档案公共文化服务,特别是要在发挥红色档案独有的文化属性上下功夫,深度挖掘馆藏党史资源,推出红色展陈,宣讲红色故事,开发红色文创产品,为弘扬中国精神、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等提供鲜活素材,彰显档案文化的服务价值。
(二)扩大范围,增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
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档案需求及发展趋势,以人民群众需求为导向,丰富馆藏档案内容,深度挖掘档案文化资源,创作开发特色文化产品。一是优化完善馆藏构成,有广度、多层次地扩大档案收集范围,加大族谱、户籍、教育等民生档案,表演艺术、社会风俗、手工艺技能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反映本地区历史、经济、文旅等特色档案以及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档案的接收和征集力度,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公共文化的服务基础。二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根据本地自身特色,深挖檔案文化元素,开发周边文创产品,如举办地方特色档案主题精品展,结合档案资料编研精品故事,创作档案微纪录片及影视剧作,将优秀文化精神的抽象内涵进行通俗解释和重新包装,让其贴近人民群众生活,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品牌。三是培育档案文创产业,鼓励支持各类互联网头部企业投入档案文化开发,为企业提供档案文化素材,开发档案文化服务功能和创意产品,培育一批具有头雁效应的平台企业,开展线上直播、有声产品等服务新方面,发展基于档案文化知识传播、档案利用经验分享的创新平台。
(三)创新应用,拓展档案文化服务空间
打破传统阵地服务空间限制,加快推进全市数字档案馆建设,开发档案文化云上空间服务。一是建设档案利用服务平台(PC+移动端),统一数据标准,推动全市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向数字档案馆转型,以此汇聚反映各地区历史、经济、文旅等特色档案以及重大事件和重要活动的数字化档案,实现全市档案文化信息资源互联互通互享,建成以文化利用为导向的档案共享查阅利用平台,让人民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快速准确查阅自己所需要的信息。二是打造档案文化云上展馆,运用5G、三维立体成像技术、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开发馆藏档案文化资源,将全市国家综合档案馆举办的档案文化展陈全部虚拟化上云,开展虚拟讲解、档案文化普及和交互体验等数字化服务,实现线上线下同步互动、有机融合的多维度办展,彻底解决实体展厅在地域、时间、馆藏内容等方面的限制。三是开展历史文化体验馆示范工程,选择部分具备基础条件的地方国家综合档案馆,探索5D沉浸式体验,智能升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依托全息互动投影、VR/AR、5G+4K/8K超高清等现代媒体技术和科技智能穿戴设备,将档案馆打造成为视听阅读、感触一体化,全面展示地方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成果的示范平台。
(四)以人为本,优化档案公共服务理念
改善服务环境,优化服务理念,将档案文化与休闲相结合,利用本身馆藏优势,建造改善综合档案馆软硬件基础设施,创造一个开放的、具有浓厚文化氛围的、宁静舒适的文化休闲环境。一是科学规划档案馆址,选择交通便利、人流集中、环境优美的地方,有条件地区可以与公园、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科技馆、规划馆等公共文化设施集中设置,形成一个人民群众想去、爱去的文化活动区域,集中展示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发展成果。二是合理优化服务时间,坚持需求导向,适应人民群众休息时间,参照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调整开放时间,确保节假日人民群众有一个休闲的好去处。三是人性化设计布局,增设爱国主义教育展厅、珍品档案展示、文化体验智慧场景厅等,有条件的还可以设置休息厅、咖啡厅等,不断提升档案馆文化品位与科技品位,为文化休闲打造良好的空间与环境,保证人民群众在查阅档案之余还能享受档案馆的人文关怀。
作 者:重庆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市档案局局长(兼)
责任编辑:粟 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