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雷雨》是喜欢文学的人所共同喜欢的,因为这部伟大的剧作不但有着曲折动人的故事情节,有着深刻的主题,还塑造了众多性格各异、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周朴园就是其中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新课标教参认为,周朴园“一直用当年侍萍用过的家具,摆着侍萍的旧照片,保留着侍萍喜欢关着窗子的小习惯,是出于对侍萍的怀念。可是这种怀念是很有限度的,因为他在和鲁侍萍谈话中,得知侍萍还活着,并不想见她,而在得知眼前的人就是侍萍后,他的第一反应是他没有躲过去,侍萍要来敲诈他了。可见,他怀念的是当年温柔、聪慧且早已死去、不会对自己有任何威胁的侍萍,并且这种怀念恐怕也更多是出于他自己要寻求良心上的安慰的需求,以及装模作样给别人看,于此可见他的虚伪、自私。”但是我却认为不是这样。
首先,周朴园确实是一个惟利是图且虚伪的资本家。但他虽然不是一个正人君子,可也并非一个毫无人情味的冷血动物。尽管时光已经过了三十年,他对侍萍的感情却依然是真挚的,深厚的,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课文的对话告诉我们,三十年来,周朴园保留了他与侍萍共同生活时侍萍喜爱的家具,家具上侍萍的相片一放就是几十年而未曾撤换过,侍萍夏天分娩时关窗的习惯依旧固守,当年被烟烧出洞又被含情脉脉的侍萍绣上梅花和“萍”的五件衬衫依旧保存并时常穿着,侍萍“四月十八”的生日他也未曾忘怀……这里不排除周朴园有作秀的成分,要做个样子给孩子们看,但是几十年如一日能做到,这就不能不让人感动,人生能有多少个三十年呢?
从周朴园的角度想,侍萍是他的初恋,他和侍萍年轻时曾有过一段被别人称为“荒唐”的浪漫时光,但那是真真实实的爱情。否则,他们的儿子怎么会那么有纪念色彩的叫“萍”?他坏了的旧雨衣上怎么会绣上那么富有诗意的“梅”字?这难道不足以证明他们的爱情像所有的爱情一样甜蜜、美好吗?但这种甜蜜、美好没能持续下去,周家为了娶一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逼侍萍带着他们的第二个儿子跳了河。到底是谁逼的侍萍?是周朴园吗?如果周朴园的父母像后来的周朴园一样封建家长意识很严重,周朴园的反抗有意义吗?
三个女人中,鲁侍萍也应是他的最爱。他明媒正娶的第一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会像侍萍那样言听计从,那么柔顺吗?但起码繁漪不是一个温顺的角色。在这三个女人中,哪一个会给他最大的安慰?这种深厚的感情基础正是周朴园对侍萍念念不忘的原因,从这个角度说他对侍萍的怀念是真挚的,不是虚伪的。
周朴园回到家里,发现他一向不让随便打开的窗户被打开了,马上责备起来,侍萍很自然地关好窗户,周朴园“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如果不是三十年来对侍萍“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他怎么会觉得奇怪?这不是正说明他对侍萍从来没有忘记过吗?但他马上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他知道他心爱的侍萍已经死了,因为他在河边见到了她的鞋子。但他终于还是忍不住自己带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开始打听那件事——也许他觉得向人诉说一下才能发泄内心的郁闷吧。有人说他虚伪,他有必要向一个陌生人表露他这种感情吗?我觉得这是情不自禁,这正说明他无时不刻不把侍萍挂在心上。
他接着问下去陷于对旧事的回忆。他把侍萍说成是一个很贤慧、很规矩的小姐,这其中充满了敬爱之意。当侍萍说了“梅姑娘”投水的情况,周朴园痛苦地“哦”了一声,这触动了自己内心隐匿的伤痛。当侍萍继续说下去,周朴园“汗涔涔地,喘出一口气”,他希望侍萍存在又害怕侍萍出现。这种痛苦、负罪之情不正是他对侍萍感情的流露吗?他想把侍萍的墓修一修,其中也体现了周朴园的内疚负罪之情。而当侍萍哭泣时,他的心又软了,他说:“你静一静……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以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来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又说;“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日——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周朴园的语调是真诚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因为灵魂的内疚,因为他的补过赎罪之心而使他的怀念的份量愈益加重。
后来周朴园又给侍萍5000块钱的支票。这一方面是在赎罪,但也确实在为侍萍以后的生活着想。有罪恶感,就说明他对侍萍有感情。从古到今,面对曾经心爱的人杀人灭口有的是,从这个角度讲,陈世美跟周朴园就不能相提并论。
但周朴园也确实是自私的。不管他对侍萍的感情多么真挚,多么深厚,但他不想破坏他目前所谓的完美家庭,不管怎么说,他一生的奋斗不想毁于一旦,他不想也不能改变他在人们心目中的正人君子的形象,他只能牺牲他和侍萍的感情,我想,他这时的心情是痛苦的,复杂的,无奈的。爱归爱,他最终必须服从于自己的地位、阶级、环境、舆论以及时代道德观念。
从人文的角度看,周朴园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资本家。我们不能只以阶级论来看周朴园,更应该从人的角度深入地分析他。在某种程度上,周朴园本人是深陷于封建传统文化的最大的悲剧承担者。周朴园也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受害者,曾留过学,可以想象他有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有甜蜜的爱情,有婚姻自主的意识,但封建家庭的逼迫,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污浊社会的熏染,逐渐把他变成一个自私武断、专横封建家长兼黑心资本家的形象,这也正是《雷雨》主题的可贵之处,这样一个扼杀幸福、毁灭人性的社会难道不应该崩溃吗?这正深刻体现了《雷雨》反封建的主题。
(作者单位:南宫中学)
新课标教参认为,周朴园“一直用当年侍萍用过的家具,摆着侍萍的旧照片,保留着侍萍喜欢关着窗子的小习惯,是出于对侍萍的怀念。可是这种怀念是很有限度的,因为他在和鲁侍萍谈话中,得知侍萍还活着,并不想见她,而在得知眼前的人就是侍萍后,他的第一反应是他没有躲过去,侍萍要来敲诈他了。可见,他怀念的是当年温柔、聪慧且早已死去、不会对自己有任何威胁的侍萍,并且这种怀念恐怕也更多是出于他自己要寻求良心上的安慰的需求,以及装模作样给别人看,于此可见他的虚伪、自私。”但是我却认为不是这样。
首先,周朴园确实是一个惟利是图且虚伪的资本家。但他虽然不是一个正人君子,可也并非一个毫无人情味的冷血动物。尽管时光已经过了三十年,他对侍萍的感情却依然是真挚的,深厚的,这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课文的对话告诉我们,三十年来,周朴园保留了他与侍萍共同生活时侍萍喜爱的家具,家具上侍萍的相片一放就是几十年而未曾撤换过,侍萍夏天分娩时关窗的习惯依旧固守,当年被烟烧出洞又被含情脉脉的侍萍绣上梅花和“萍”的五件衬衫依旧保存并时常穿着,侍萍“四月十八”的生日他也未曾忘怀……这里不排除周朴园有作秀的成分,要做个样子给孩子们看,但是几十年如一日能做到,这就不能不让人感动,人生能有多少个三十年呢?
从周朴园的角度想,侍萍是他的初恋,他和侍萍年轻时曾有过一段被别人称为“荒唐”的浪漫时光,但那是真真实实的爱情。否则,他们的儿子怎么会那么有纪念色彩的叫“萍”?他坏了的旧雨衣上怎么会绣上那么富有诗意的“梅”字?这难道不足以证明他们的爱情像所有的爱情一样甜蜜、美好吗?但这种甜蜜、美好没能持续下去,周家为了娶一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逼侍萍带着他们的第二个儿子跳了河。到底是谁逼的侍萍?是周朴园吗?如果周朴园的父母像后来的周朴园一样封建家长意识很严重,周朴园的反抗有意义吗?
三个女人中,鲁侍萍也应是他的最爱。他明媒正娶的第一个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会像侍萍那样言听计从,那么柔顺吗?但起码繁漪不是一个温顺的角色。在这三个女人中,哪一个会给他最大的安慰?这种深厚的感情基础正是周朴园对侍萍念念不忘的原因,从这个角度说他对侍萍的怀念是真挚的,不是虚伪的。
周朴园回到家里,发现他一向不让随便打开的窗户被打开了,马上责备起来,侍萍很自然地关好窗户,周朴园“看她关好窗门,忽然觉得她很奇怪”,如果不是三十年来对侍萍“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他怎么会觉得奇怪?这不是正说明他对侍萍从来没有忘记过吗?但他马上又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因为他知道他心爱的侍萍已经死了,因为他在河边见到了她的鞋子。但他终于还是忍不住自己带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开始打听那件事——也许他觉得向人诉说一下才能发泄内心的郁闷吧。有人说他虚伪,他有必要向一个陌生人表露他这种感情吗?我觉得这是情不自禁,这正说明他无时不刻不把侍萍挂在心上。
他接着问下去陷于对旧事的回忆。他把侍萍说成是一个很贤慧、很规矩的小姐,这其中充满了敬爱之意。当侍萍说了“梅姑娘”投水的情况,周朴园痛苦地“哦”了一声,这触动了自己内心隐匿的伤痛。当侍萍继续说下去,周朴园“汗涔涔地,喘出一口气”,他希望侍萍存在又害怕侍萍出现。这种痛苦、负罪之情不正是他对侍萍感情的流露吗?他想把侍萍的墓修一修,其中也体现了周朴园的内疚负罪之情。而当侍萍哭泣时,他的心又软了,他说:“你静一静……你不要以为我的心是死了。你以为一个人做了一件于心不忍的事就会忘了么?你看这些家具都是你以前顶喜欢的东西,多少年来我总是留着,为着纪念你。”又说;“你的生日——四月十八日——每年我总记得。一切都照着你是正式嫁过周家的人看,甚至于你因为生萍儿,受了病,总要关窗户,这些习惯我都保留着,为的是不忘你,弥补我的罪过。”周朴园的语调是真诚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朴园因为灵魂的内疚,因为他的补过赎罪之心而使他的怀念的份量愈益加重。
后来周朴园又给侍萍5000块钱的支票。这一方面是在赎罪,但也确实在为侍萍以后的生活着想。有罪恶感,就说明他对侍萍有感情。从古到今,面对曾经心爱的人杀人灭口有的是,从这个角度讲,陈世美跟周朴园就不能相提并论。
但周朴园也确实是自私的。不管他对侍萍的感情多么真挚,多么深厚,但他不想破坏他目前所谓的完美家庭,不管怎么说,他一生的奋斗不想毁于一旦,他不想也不能改变他在人们心目中的正人君子的形象,他只能牺牲他和侍萍的感情,我想,他这时的心情是痛苦的,复杂的,无奈的。爱归爱,他最终必须服从于自己的地位、阶级、环境、舆论以及时代道德观念。
从人文的角度看,周朴园首先是一个人,然后才是一个资本家。我们不能只以阶级论来看周朴园,更应该从人的角度深入地分析他。在某种程度上,周朴园本人是深陷于封建传统文化的最大的悲剧承担者。周朴园也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受害者,曾留过学,可以想象他有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有甜蜜的爱情,有婚姻自主的意识,但封建家庭的逼迫,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污浊社会的熏染,逐渐把他变成一个自私武断、专横封建家长兼黑心资本家的形象,这也正是《雷雨》主题的可贵之处,这样一个扼杀幸福、毁灭人性的社会难道不应该崩溃吗?这正深刻体现了《雷雨》反封建的主题。
(作者单位:南宫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