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学历史导学式教学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文综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qat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历史教学中,对“导学”内涵的理解
  
  “导学”,从词义上解释就是引导学生学习。导学式教学是一种区别于传统的“灌注式”“填鸭式”教学,要求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自主求知、自主学习的主体精神,独立思考或同学间讨论交流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式。
  导学教学中,教师的“导”必须是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运用正确的方法,经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和研究去获得知识,而不是直接给了知识答案让学生去死记硬背,这在历史教学中是最容易犯的错误,教师对学生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导学教学操作程序是:教师提出教学目标——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小组讨论——师生质疑——总结概括。如在《中国古代史》中的“道教、佛教的传播与反佛”讲授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1)介绍佛教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结合现实社会举例说明。(2)介绍道教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结合现实社会举例说明。(3)结合地方史及现实,谈谈现实社会人们的宗教观念及政府的宗教政策。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学生看得着摸得到,学习的兴趣就来了,自主探索及讨论的热情就高涨。在学生阅读、质疑、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引导概括总结,使学生对课本的知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二、历史教学中,导学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1.导向性原则。导学过程中必须注重导向,就是把学生引导到学习的正确方向上,避免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偏离正确的方向。特别是在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中,学生很容易就钻进牛角尖,钻进一些影视的观点、一些文学传记的观点和自己搜集到的一些野史的观点中出不来,这时教师就要引导好。所谓正确的方向应该是知识延伸的方向、新旧知识联系的方向、思维的方向。
  2.启发式原则。英国哲学家波普尔认为,科学的一个特征就是“它始于问题,实践及理论的问题”。他甚至认为“科学和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终于问题——越来越深化的问题,能启发新的问题”。在导学式教学中,教师注意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发现新问题的能力。这就是教师要引动学生的思维,通过提示或问题刺激,唤醒学生的记忆并决定思维的方法进行有效的思考。启发与导学大同小异,启发主要是针对解决一个问题而实施,而导学更是整体的、全方位的实施。两者关系是点与面的关系,因此在导学过程中必须注重运用启发手段。
  
  三、历史教学中,实施导学的基本条件
  
  导学是教师导、学生学的双向活动过程,这需要一个开放式的学习环境,要保证导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必须具备以下的一些条件。
  第一,教师必须丰富学科知识,了解自己所教学科的知识结构,有较深厚的学科素养。
  第二,教师必须了解自己的学生,包括其知识水平、思维能力、合作学习能力等。
  第三,学生要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如预习、复习、共同探讨的习惯。
  第四,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互相信任的。
  这些条件的形成,除了教师的个人因素外,更多的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不断磨合而形成的。只有这些条件创造起来后,导学式教学才有可能顺利实施。
  
  四、历史教学中,实施导学的一般方法
  
  1.提纲式导学。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好历史课本的提纲,结合所学内容,学会理顺知识结构,建构自己的牢固知识网络。这种方法更多地在复习时使用,可避免出现看了前面的忘记后面的、看了中间的忘记两头的情形。
  2.样式参考导学。这种方式是教师向学生提供自己的一种学习样式,让学生参照学习。如在学习《世界现代史》的“罗斯福新政”时,教师可设计这么一个样式:由新政前美国所遇到的难题,思考政府应采取什么解决措施,由措施的成功与否可推理得到新政的影响。将这个样式用在“德、日法西斯的建立”的学习,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内容提要式导学。内容提要式导学,其实就是要帮助学生通过内容的“厚”与“薄”比较来理解教学内容。把要学的内容简化成提要式,学会将分析理解过程编写成提要,将繁琐的内容提炼成简洁的内容,就是要把“厚”的内容读“薄”。
  4.逐层启发式导学。沿着教学内容的结构层次,由浅而深,由简到繁,逐层引导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邓向农.教师文荟.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2004
  [2]郑艳.论历史探究式学习.承德民族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
  [3]那秀敏.“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考试周刊,2009
  (责编 庞丹丹)
其他文献
诗词歌赋蕴含的美感使它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有关的情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让学生在其中感受美、理解美、表达美,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一、引入情境,感受美    古诗是语言的艺术,其所塑造的文学形象具有间接性,它并不直接作用于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因而必须先对诗句进行准确领会,“字求其训、句求其义”是古诗教学的关键,通过字句这一中介,使学生在脑海中想象出诗歌所描绘的情
在许多教师和学生的眼里,历史是一门背背就能取得好成绩的科目。高中毕业会考作为国家承认的省级普通高中文化课毕业水平考试,及格就更不在话下。殊不知,每年的会考,极少学校能实现一次性百分之百学生及格的目标,重点中学也不例外。有的学校有多到几十名学生不及格的情况,原因何在?有教师说,学生基础太差;有教师说,学生太懒。就我看来,学生的因素固然重要,但教师的指导才是关键。本文将依照高中历史的教学大纲和毕业会考
面对当今高考形势下理性的人才选拔,作文教学的现状却令人担忧。高中语文教学该如何改变教学理念,探索积极有效的作文教学模式呢?    一、作文教学病态:形神分离    由于整个社会对高考的期望值过高,一切教学行为都被升学考试所左右,学生思维枯竭,为凑足字数而东拉西扯。很多时候,写作被看做是一种应对考试的技巧,而不是一种将来面对社会工作时应具备的能力。  作文教学中充斥的是如何博得阅卷老师的“眼睛一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