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刘唯迈博士交谈,首先被其渊博的知识和优雅的谈吐所吸引,其次被其丰富的经历和深厚的阅历所感染,在刘博士的谈笑风生中,我们领悟到这样一位乐观长者的爱港情怀、学术专一、研究笃力的深深情愫。
自大学毕业后,刘唯迈博士就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现为香港大学艺术博物馆)工作,1963年为馆长,至此,长期致力于展品收藏与展览、文化交流与传播。同时,他热心考古研究、艺术鉴赏,并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的相关工作,全心投身教育与博物馆的工作,让他修身养性、怡然自得,每天保持年轻的心态,享受每一件当前事。所谓“去尽浮华留真淳”,在看尽繁华之后,刘博士保持本真、感悟自然、收获真淳。
分享求学经历
刘唯迈博士祖籍东莞,自父辈起就迁至香港,他亦出生、成长在香港。而在香港求学时,正值日本侵略香港,并占领香港之后,那个时候,他在一家由神父主办的华仁书院中学读书,一直读到1953年。“当时的华仁书院中学是香港相当好的中学之一。”刘唯迈博士介绍说,“毕业之后,我就进入香港大学读文科,一直读到毕业。”
而当时的香港大学还没有成立中文系,但中文系有一个名为林仰山的爱国人士,他本在山东齐鲁大学教学,经香港回英国度假时,偶遇到认识已久的香港大学校长,于是香港大学校长邀请林仰山先生来香港大学教授中文。在山东齐鲁大学教学之时,林仰山先生教授了多年的中国地理、考古等方面的课程。抱着试试的心态,林仰山先生在香港大学教授中国考古、美术。因而,刘唯迈博士深感幸运,同时,中文系在林仰山教授的带领下,一些当时知名的学者纷纷加盟,其中包括马鉴、唐君毅、罗香林、饶宗颐等等。包揽这样一批知名学者、教授的香港大学中文系,可谓师资力量雄厚,而正值此时入学的刘唯迈博士深感读书环境得天独厚。在这些著名的学者、教授的指导和培养下,刘唯迈博士学习劲头十足,跟随这些学者、教授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
大学毕业后,刘唯迈先生又进修了一年教育系课程。之后,机缘巧合之下,他去美国哈佛大学继续深造,相继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早在大学毕业后,刘唯迈先生就留在香港大学工作,自获得博士学位后,他一直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现香港大学博物馆)工作,直至退休。
虽刘唯迈先生读书之时,正值日本侵略香港之际,但他遇到了一批优秀的学者、教授,深感读书环境得天独厚、幸运之极。并在他们的指导下,专心学习知识,感受知识的无穷力量。同时,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一路深造,最终将全部精力与知识奉献给了母校——香港大学。
诚然,他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求学,但是他亦感恩一批知名学者、教授的培养,并用心专研,大学毕业后,他还不忘继续深造,最终获得博士学位。可以看出,刘唯迈博士是一个善于把握机遇并利用机遇的人,他求学的经历值得后辈人去学习、借鉴。
感恩香港发展
“香港是个好地方。”刘唯迈博士认真地说,“我们有机会采纳各地专业人士的见解。”香港是个国际性大都市,很多外地的专才聚集在香港,因而人才鼎盛、资源丰富,不仅如此,香港还是一个适合年轻人发展的地方,很多年轻人在香港打拼、奋斗。
同时,刘唯迈博士亦感叹香港交通的便利,“如果要去香港的各个地方,都可以很方便地到达,出行极为便利。”而香港各方面的优惠条件铸就了香港金融业的兴起,刘唯迈博士认为只要香港人能够积极利用、发展这些优惠条件,香港是非常有前途的。
“目前而言,我们忽略了很多东西,而我一直珍惜香港现有的一些东西。”诚然,香港的经济发展迅速,各项设施近乎完善,刘唯迈博士在感受香港迅速发展的同时,亦关注一些被忽略的细节,希望香港的发展能够尽善尽美、臻于完善。“已为大部分居民解决了房屋问题,但有一部分人则是需要特别照顾的,同时,物价上涨也需要改进。”刘唯迈博士说,“虽然这些都是细节问题,整体而言,香港的各方面管理非常完善。而这些得益于一班优秀的行政人员,他们的尽责尽力,让居民得以安居乐业。但时代在不断进步,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改善和改进一些制度、措施,这样才能更加符合居民的需要。”
同时,刘唯迈博士欣赏香港政府的所作所为,正因为其在市政上的不懈努力,才让市民得以安定一生。诚然不乏一些批判政府的言论,但刘唯迈博士认为大部分人的心声代表着对香港政府的支持与感恩。
生活在香港多年,刘唯迈博士见证了香港的一步步发展,从香港被日本占领,到英国政府统治,再到回归后,这一系列的变化、发展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刘唯迈博士那颗爱港的热心。因为热爱,所以他懂得感恩;因为热爱,所以他懂得欣赏;因为热爱,所以他笃力而行。
诠释多年心得
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工作尽四十年之久,刘唯迈馆长几乎将自己的青春与精力奉献给了博物馆,而博物馆在他一生中亦占据相当大的一部分。
“香港的大学博物馆资源有限,因为大学是由政府资助和社会捐助而设立的,正式捐钱建立博物馆的人很有限,而捐建医疗室、医学院的人则相对很多,因为他们乐意做这些,但做文化博物馆的人则不多,因而我们需要香港市民的支持。”刘唯迈馆长的一席话,透露出博物馆最大的问题是资源有限。同时,他认为亦有好处,就是很多收藏家可以借收藏品前来展览,这样,可以开办很多展览活动。1978年,在香港大学首次举办的于中国借来的文物展览,当时很多人前来观赏,反响亦很大,为此,刘唯迈馆长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不仅如此,刘唯迈馆长还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的相关工作,将考古研究、艺术工作、文化传统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全身心投入到教育领域和博物馆的工作之中。在如此浩瀚的海洋中,他自由地游弋,并在此中修身养性,感悟学术带来的那份纯真与静谧。
由于刘唯迈先生在担任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馆长工作期间,兢兢业业、勤勉尽责,不断致力于推动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与内地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因而,香港大学授予他荣誉院士的称号,这是对他表彰,也是对他的鼓励。
“有机会在香港大学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很开心。”简单的话语透露出刘唯迈博士那颗常怀感恩的心。而他也一直以“做好自己,不要羡慕他人”为自己的座右铭,澹泊、乐观、平实的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勤力书写着大爱的篇章。
【人物简介】
刘唯迈博士,BBS,香港大学荣誉院士,1963年获委任为冯平山博物馆(现时易名大学美术博物馆)馆长,亦是中文系荣誉讲师及艺术学系名誉讲师,同时,他积极参与政府不同委员会及公民组织的工作,一九九七年获政府颁授英帝国员佐勋章,并于古物谘询委员会担任考古组主席。
自大学毕业后,刘唯迈博士就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现为香港大学艺术博物馆)工作,1963年为馆长,至此,长期致力于展品收藏与展览、文化交流与传播。同时,他热心考古研究、艺术鉴赏,并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的相关工作,全心投身教育与博物馆的工作,让他修身养性、怡然自得,每天保持年轻的心态,享受每一件当前事。所谓“去尽浮华留真淳”,在看尽繁华之后,刘博士保持本真、感悟自然、收获真淳。
分享求学经历
刘唯迈博士祖籍东莞,自父辈起就迁至香港,他亦出生、成长在香港。而在香港求学时,正值日本侵略香港,并占领香港之后,那个时候,他在一家由神父主办的华仁书院中学读书,一直读到1953年。“当时的华仁书院中学是香港相当好的中学之一。”刘唯迈博士介绍说,“毕业之后,我就进入香港大学读文科,一直读到毕业。”
而当时的香港大学还没有成立中文系,但中文系有一个名为林仰山的爱国人士,他本在山东齐鲁大学教学,经香港回英国度假时,偶遇到认识已久的香港大学校长,于是香港大学校长邀请林仰山先生来香港大学教授中文。在山东齐鲁大学教学之时,林仰山先生教授了多年的中国地理、考古等方面的课程。抱着试试的心态,林仰山先生在香港大学教授中国考古、美术。因而,刘唯迈博士深感幸运,同时,中文系在林仰山教授的带领下,一些当时知名的学者纷纷加盟,其中包括马鉴、唐君毅、罗香林、饶宗颐等等。包揽这样一批知名学者、教授的香港大学中文系,可谓师资力量雄厚,而正值此时入学的刘唯迈博士深感读书环境得天独厚。在这些著名的学者、教授的指导和培养下,刘唯迈博士学习劲头十足,跟随这些学者、教授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地遨游。
大学毕业后,刘唯迈先生又进修了一年教育系课程。之后,机缘巧合之下,他去美国哈佛大学继续深造,相继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早在大学毕业后,刘唯迈先生就留在香港大学工作,自获得博士学位后,他一直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现香港大学博物馆)工作,直至退休。
虽刘唯迈先生读书之时,正值日本侵略香港之际,但他遇到了一批优秀的学者、教授,深感读书环境得天独厚、幸运之极。并在他们的指导下,专心学习知识,感受知识的无穷力量。同时,凭借自己的不懈努力,一路深造,最终将全部精力与知识奉献给了母校——香港大学。
诚然,他是在艰苦的环境中求学,但是他亦感恩一批知名学者、教授的培养,并用心专研,大学毕业后,他还不忘继续深造,最终获得博士学位。可以看出,刘唯迈博士是一个善于把握机遇并利用机遇的人,他求学的经历值得后辈人去学习、借鉴。
感恩香港发展
“香港是个好地方。”刘唯迈博士认真地说,“我们有机会采纳各地专业人士的见解。”香港是个国际性大都市,很多外地的专才聚集在香港,因而人才鼎盛、资源丰富,不仅如此,香港还是一个适合年轻人发展的地方,很多年轻人在香港打拼、奋斗。
同时,刘唯迈博士亦感叹香港交通的便利,“如果要去香港的各个地方,都可以很方便地到达,出行极为便利。”而香港各方面的优惠条件铸就了香港金融业的兴起,刘唯迈博士认为只要香港人能够积极利用、发展这些优惠条件,香港是非常有前途的。
“目前而言,我们忽略了很多东西,而我一直珍惜香港现有的一些东西。”诚然,香港的经济发展迅速,各项设施近乎完善,刘唯迈博士在感受香港迅速发展的同时,亦关注一些被忽略的细节,希望香港的发展能够尽善尽美、臻于完善。“已为大部分居民解决了房屋问题,但有一部分人则是需要特别照顾的,同时,物价上涨也需要改进。”刘唯迈博士说,“虽然这些都是细节问题,整体而言,香港的各方面管理非常完善。而这些得益于一班优秀的行政人员,他们的尽责尽力,让居民得以安居乐业。但时代在不断进步,要顺应时代发展不断改善和改进一些制度、措施,这样才能更加符合居民的需要。”
同时,刘唯迈博士欣赏香港政府的所作所为,正因为其在市政上的不懈努力,才让市民得以安定一生。诚然不乏一些批判政府的言论,但刘唯迈博士认为大部分人的心声代表着对香港政府的支持与感恩。
生活在香港多年,刘唯迈博士见证了香港的一步步发展,从香港被日本占领,到英国政府统治,再到回归后,这一系列的变化、发展无时无刻不牵动着刘唯迈博士那颗爱港的热心。因为热爱,所以他懂得感恩;因为热爱,所以他懂得欣赏;因为热爱,所以他笃力而行。
诠释多年心得
在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工作尽四十年之久,刘唯迈馆长几乎将自己的青春与精力奉献给了博物馆,而博物馆在他一生中亦占据相当大的一部分。
“香港的大学博物馆资源有限,因为大学是由政府资助和社会捐助而设立的,正式捐钱建立博物馆的人很有限,而捐建医疗室、医学院的人则相对很多,因为他们乐意做这些,但做文化博物馆的人则不多,因而我们需要香港市民的支持。”刘唯迈馆长的一席话,透露出博物馆最大的问题是资源有限。同时,他认为亦有好处,就是很多收藏家可以借收藏品前来展览,这样,可以开办很多展览活动。1978年,在香港大学首次举办的于中国借来的文物展览,当时很多人前来观赏,反响亦很大,为此,刘唯迈馆长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不仅如此,刘唯迈馆长还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的相关工作,将考古研究、艺术工作、文化传统有机结合在一起,并全身心投入到教育领域和博物馆的工作之中。在如此浩瀚的海洋中,他自由地游弋,并在此中修身养性,感悟学术带来的那份纯真与静谧。
由于刘唯迈先生在担任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馆长工作期间,兢兢业业、勤勉尽责,不断致力于推动香港大学冯平山博物馆与内地博物馆之间的交流和联系,因而,香港大学授予他荣誉院士的称号,这是对他表彰,也是对他的鼓励。
“有机会在香港大学发挥自己的光和热,很开心。”简单的话语透露出刘唯迈博士那颗常怀感恩的心。而他也一直以“做好自己,不要羡慕他人”为自己的座右铭,澹泊、乐观、平实的他用自己的努力和勤力书写着大爱的篇章。
【人物简介】
刘唯迈博士,BBS,香港大学荣誉院士,1963年获委任为冯平山博物馆(现时易名大学美术博物馆)馆长,亦是中文系荣誉讲师及艺术学系名誉讲师,同时,他积极参与政府不同委员会及公民组织的工作,一九九七年获政府颁授英帝国员佐勋章,并于古物谘询委员会担任考古组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