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初中数学建构式生态课堂倡导自主学习、质疑探究、共同建构的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但在小组学习中,总有一些学生明明智力正常却懒于思考、消极被动,游离于小组学习活动之外,这显然与建构式生态课堂的教育理念背道而驰。基于农村初中数学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现状,从家庭教育、学生自制力和教师教法的角度进行分析研究,教师应尝试通过加强家校沟通、关注学生心理和改善教学策略的方法促使“游离态”学生有效参与数学课堂小组学习,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建构式课堂;游离态学生;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7-0059-02
随着“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推进,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主学习、质疑探究、共同建构”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常态。但是,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总有一些这样的学生存在:他们智力正常却懒于思考,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组合作学习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懒散态度,始终游离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之外,不能真正有效融入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我们称之为“游离态”学生。
一、农村初中数学建构式生态课堂中“游离态”学生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缺失——让孩子失去长远发展的基础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农村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相比于城镇,农村的部分家长综合素质仍然偏低,不重视甚至不懂得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个别“上学无用论”的说法对家长和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导致有的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不闻不问,学生也想着混完初中三年就外出打工挣钱。有的家长常年在外打工,爷爷奶奶的隔代教育有名无实,根本无法有效监护这些留守儿童,只能放任自流,而这些缺乏家庭教育的学生学习无目标,行动无计划,花钱无节制,久而久之,对学习的认识产生了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2.学生自制力差——让自己失去对学习的专注度
农村学生见识少,知识面窄,个别学生的自制力较差。一包薯条、一个玩具、一件新衣服、一部手机、一台电脑……都会对农村的学生产生极大的诱惑力。试想,当一个学生专注于这些诱惑的時候,怎么可能不脱离学习的轨道?还有部分留守儿童参加校外的补课班,提前学习了新课内容,完成了相关练习,而这种学习不深不透、饮鸩止渴,会导致他对课堂小组学习失去新鲜感,甚至有一种向同学炫耀的心理,即使有不会的内容,也不愿意在课堂上提出来,反而对补课班产生严重的依赖性。
3.教师教法不当——让学生失去参与活动的热情
农村教师与城镇教师在教学理念、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差距,在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学习中,教师总是希望每一个环节都紧凑完美,课堂教学顺利完成。可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倾听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千差万别,有的学生频频举手却又屡屡犯错,教师害怕课堂出现多余环节耽误教学进度,往往就会剥夺其参与学习的机会。长此以往,这个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慢慢消失,沦为课堂学习中的看客。有的教师看不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只是追求统一的答案,对那些反应稍慢而又不能准确回答问题的学生采取极端挖苦、讽刺的评价方式,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致使学生失去对教师的信任,从而失去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促使“游离态”学生参与数学建构式生态课堂学习的对策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努力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让每一名“游离态”学生重新回归到数学课堂中来,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加强家校沟通,为学生科学发展打造平台
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家长关注的是学校教育,往往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不知道自己才真正是教育的基础,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
(1)由浅入深,不断提高家长教育意识
家长对教育认识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是不能改变的。我们要利用定期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帮助家长科学、全面、正确地树立教育观念。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人生价值等各个角度分析“上学无用论”的错误观点,帮助家长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坚强信念,促使家长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保证学生家庭有良好的氛围。
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班级QQ群,在群中分享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给出家庭教育的相关讨论话题,引导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
(2)结对帮扶,共助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对于那些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由祖辈监护的留守儿童,教师要通过定期家访、谈心交流的方式,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为他们创造更多参加班集体活动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愿意融入班级学习生活中来。同时,教师要主动与家长联系,介绍学生的在校情况,让家长定期与孩子电话联系,使孩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这样,才能以留守儿童为中心,有效建立起家校关爱联系网。
在家庭学习期间,教师可以要求留守儿童与附近的学生结成学习上的“对子”,实行“捆绑式”管理。这样既达到了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的学习目的,又避免了学生因为留守而出现的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
实践证明:家庭教育既是基础教育,也是终身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教育。因此,有效提高家庭教育质量,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促使“游离态”学生回归数学课堂的基础。
2.关注学生心理,促使学生保持学习专注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习动机。积极的学习动机,不仅可以提高其学业成绩,还可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1)循序渐进,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在课余期间,教师可以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开展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专家讲座、案例分析、主题班会、课后交流等活动形式,给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生活上的榜样,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理想教育,把学生的注意力从面临的各种诱惑转移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发展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优势互补,创建小组合作学习团队
国外大量实验证明: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发展大有裨益。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经过交流、模仿,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逐渐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在课余学习时间,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按照就近原则把每三个学生编成一个学习团队,每人轮流担任小队长,带领团队成员一起学习、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实现共同进步。这样既能让学生在坚持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逐步弥补知识的缺陷,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又能有效避免学生参加补课班带来的种种弊端。因此,及时把握学生心理变化情况,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为“游离态”学生回归数学课堂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3.改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社会在进步,教学在改革,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在发生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处于“吃老本”的停滞不前状态,教师必须打破自己的“教学惰性”,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策略,做到因人而异、灵活多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1)关注学生差异,构建活泼数学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学生的身心发展各具特色,在学习方式、行为方式和表达方式上会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例如,学生有的接受能力强,一学即会;有的反应慢,磨磨蹭蹭;有的被教师提问时声音细若蚊蝇,不敢回答;有的频频举手却表述不清……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只喜欢反应快、成绩好的学生,却容易忽略那些反应稍慢和不能准确回答问题的学生,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兼顾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制定分层目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教师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按照“能者多劳,按需分配”的原则,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引导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之中,形成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
(2)采取多元评价,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都渴望得到赏识。因此,及时合理运用学习评价,能够点燃学生学习的“希望”,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一个微笑或是一个眼神,都能给学生以极大的信心。学生回答也许不够全面但是声音洪亮;也许思路正确但是计算错误;也许会一时回答不上来但勇敢地站起来了……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对学生的每一次发言、点评、展示,都给予积极评价,激励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要重视“游离态”学生游离于数学课堂小组学习之外的现状,善于从家庭、学生和教师三个维度去探究原因,制定措施,多管齐下,帮助每一名学生有效融入数学建构式生态课堂学习之中,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孙俊三,孙松竹.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也是终身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9).
[3] 吴增强.学习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斯 陌)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建构式课堂;游离态学生;成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 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8)27-0059-02
随着“建构式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推进,农村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自主学习、质疑探究、共同建构”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已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常态。但是,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总有一些这样的学生存在:他们智力正常却懒于思考,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小组合作学习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懒散态度,始终游离于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之外,不能真正有效融入数学课堂学习活动中。我们称之为“游离态”学生。
一、农村初中数学建构式生态课堂中“游离态”学生成因分析
1.家庭教育缺失——让孩子失去长远发展的基础
随着社会多元化的发展,农村的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相比于城镇,农村的部分家长综合素质仍然偏低,不重视甚至不懂得家庭教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个别“上学无用论”的说法对家长和学生产生了很大的冲击,导致有的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学习情况不闻不问,学生也想着混完初中三年就外出打工挣钱。有的家长常年在外打工,爷爷奶奶的隔代教育有名无实,根本无法有效监护这些留守儿童,只能放任自流,而这些缺乏家庭教育的学生学习无目标,行动无计划,花钱无节制,久而久之,对学习的认识产生了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2.学生自制力差——让自己失去对学习的专注度
农村学生见识少,知识面窄,个别学生的自制力较差。一包薯条、一个玩具、一件新衣服、一部手机、一台电脑……都会对农村的学生产生极大的诱惑力。试想,当一个学生专注于这些诱惑的時候,怎么可能不脱离学习的轨道?还有部分留守儿童参加校外的补课班,提前学习了新课内容,完成了相关练习,而这种学习不深不透、饮鸩止渴,会导致他对课堂小组学习失去新鲜感,甚至有一种向同学炫耀的心理,即使有不会的内容,也不愿意在课堂上提出来,反而对补课班产生严重的依赖性。
3.教师教法不当——让学生失去参与活动的热情
农村教师与城镇教师在教学理念、专业技能、综合素质等方面也有一定的差距,在初中数学课堂小组学习中,教师总是希望每一个环节都紧凑完美,课堂教学顺利完成。可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倾听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方面千差万别,有的学生频频举手却又屡屡犯错,教师害怕课堂出现多余环节耽误教学进度,往往就会剥夺其参与学习的机会。长此以往,这个学生参与小组学习的主动性就会慢慢消失,沦为课堂学习中的看客。有的教师看不到学生个性发展的差异,只是追求统一的答案,对那些反应稍慢而又不能准确回答问题的学生采取极端挖苦、讽刺的评价方式,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致使学生失去对教师的信任,从而失去主动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
二、促使“游离态”学生参与数学建构式生态课堂学习的对策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因此,教师要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交流,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努力更新自身的教育观念,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让每一名“游离态”学生重新回归到数学课堂中来,使“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加强家校沟通,为学生科学发展打造平台
俗话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很多家长关注的是学校教育,往往忽略了自己的教育职责,不知道自己才真正是教育的基础,是决定孩子命运的关键。
(1)由浅入深,不断提高家长教育意识
家长对教育认识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但并不是不能改变的。我们要利用定期家访、家长会、家长学校等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帮助家长科学、全面、正确地树立教育观念。从社会发展、人才培养、人生价值等各个角度分析“上学无用论”的错误观点,帮助家长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坚强信念,促使家长改善家庭教育环境,保证学生家庭有良好的氛围。
同时,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班级QQ群,在群中分享一些家庭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给出家庭教育的相关讨论话题,引导家长共同关注学生的成长,不断提高家长的教育意识。
(2)结对帮扶,共助留守儿童健康发展
对于那些因父母外出打工而由祖辈监护的留守儿童,教师要通过定期家访、谈心交流的方式,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并为他们创造更多参加班集体活动的机会,使他们感受到集体生活的温暖,愿意融入班级学习生活中来。同时,教师要主动与家长联系,介绍学生的在校情况,让家长定期与孩子电话联系,使孩子感受到亲情的温暖。这样,才能以留守儿童为中心,有效建立起家校关爱联系网。
在家庭学习期间,教师可以要求留守儿童与附近的学生结成学习上的“对子”,实行“捆绑式”管理。这样既达到了学生之间取长补短、互相促进的学习目的,又避免了学生因为留守而出现的自由散漫的生活习惯。
实践证明:家庭教育既是基础教育,也是终身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根本教育。因此,有效提高家庭教育质量,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促使“游离态”学生回归数学课堂的基础。
2.关注学生心理,促使学生保持学习专注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学习动机。积极的学习动机,不仅可以提高其学业成绩,还可以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1)循序渐进,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在课余期间,教师可以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开展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师还可以通过专家讲座、案例分析、主题班会、课后交流等活动形式,给学生树立一个学习、生活上的榜样,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正确树立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理想教育,把学生的注意力从面临的各种诱惑转移到学习中来,使学生形成科学的发展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2)优势互补,创建小组合作学习团队
国外大量实验证明:合作学习对学生的发展大有裨益。在合作学习中,学生经过交流、模仿,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技巧,逐渐增强自信心和学习兴趣。
在课余学习时间,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按照就近原则把每三个学生编成一个学习团队,每人轮流担任小队长,带领团队成员一起学习、优势互补、互相促进,实现共同进步。这样既能让学生在坚持完成作业的过程中逐步弥补知识的缺陷,体会到合作学习的快乐,又能有效避免学生参加补课班带来的种种弊端。因此,及时把握学生心理变化情况,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为“游离态”学生回归数学课堂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3.改善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社会在进步,教学在改革,学生的认知水平也在发生变化。教师的教学方法不能处于“吃老本”的停滞不前状态,教师必须打破自己的“教学惰性”,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學策略,做到因人而异、灵活多样,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1)关注学生差异,构建活泼数学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每个学生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世界。”学生的身心发展各具特色,在学习方式、行为方式和表达方式上会有比较明显的差异。例如,学生有的接受能力强,一学即会;有的反应慢,磨磨蹭蹭;有的被教师提问时声音细若蚊蝇,不敢回答;有的频频举手却表述不清……在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往往只喜欢反应快、成绩好的学生,却容易忽略那些反应稍慢和不能准确回答问题的学生,这显然是不可取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兼顾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制定分层目标。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针对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教师通过不同层次的问题,按照“能者多劳,按需分配”的原则,因势利导、适时调控,引导每一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之中,形成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动活泼的数学课堂。
(2)采取多元评价,激励学生健康成长
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评价不是为了排队,而是为了促进发展。”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都渴望得到赏识。因此,及时合理运用学习评价,能够点燃学生学习的“希望”,激发学习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自信。
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选择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回答。在学生的发言过程中,教师一个微笑或是一个眼神,都能给学生以极大的信心。学生回答也许不够全面但是声音洪亮;也许思路正确但是计算错误;也许会一时回答不上来但勇敢地站起来了……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身上的这些“闪光点”,对学生的每一次发言、点评、展示,都给予积极评价,激励学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数学学习能力,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我们要重视“游离态”学生游离于数学课堂小组学习之外的现状,善于从家庭、学生和教师三个维度去探究原因,制定措施,多管齐下,帮助每一名学生有效融入数学建构式生态课堂学习之中,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提高。
[ 参 考 文 献 ]
[1]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孙俊三,孙松竹.家庭教育是基础教育,也是终身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9).
[3] 吴增强.学习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斯 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