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中国科学之火的点燃者

来源 :知识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n1989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中国科学之火的点燃者”,这是叶企孙17岁时的诺言,也是他用一生践行的事业。他一生致力于科学救国,共培养了79名院士,23位获得“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科学家中有19人是他的学生,他也因此被誉为“大师中的大师”!
  叶企孙小时候因为体弱多病,又有一点口吃,家里人对他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4岁时,父亲叶景沄考查哥哥的学业,问:“骆宾王的《鹅》怎么背?”二哥因痴迷画画,一时回答不出来。一生怀有报国情怀,对子女寄托颇深的叶景沄见状,拿起竹杖正准备打下去,在一旁的叶企孙赶紧扑上去,抱着父亲的大腿,说:“父亲大人,哥哥会背,他教过我的。”然后,叶企孙一字不落地大声背诵出来。这让叶景沄深感欣慰,看來实业报国的理想总算后继有人。
  在父亲的亲自教诲下,叶企孙5岁攻读传统经书,9岁进入父亲创办的上海县立敬业学校读书,15岁就进入清华学堂求学。
  在清华学堂学习期间,17岁的叶企孙看到满目疮痍的现实,在日记中写道:“吾国人不好科学,而不知二十世纪之文明皆科学所赐,中国之落后,在于实业之不振,实业之不振,在于科学之落后。” 同年,他和同学一起创办了第一个学生社团“清华学生科学社”,提倡努力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以科学和实业振兴祖国。从此,科学救国成了他倾注一生的心血和事业。
  1918年,20岁的叶企孙前往美国留学。在苍茫大海上,气质儒雅的叶企孙面色肃穆,他知道此去西洋不是为了享乐,而是为了多学习先进技术,以拯救苦难的同胞。
  初进芝加哥大学,叶企孙就被美国学生手拿面包,分秒必争的学习状态所触动。再对比国内,人们仍在酣睡,毫不上进,深感忧心的他给父亲写信:“欲救国家,需先兴科学,以实业救国。”他勇敢地选择了学起来十分困难,但与实业救国理想最贴近的实验物理学。
  为了缩短差距,叶企孙争分夺秒地学习,同学形容他像“饥饿的蜜蜂扑在初开的花蕊上,勤奋刻苦”。三年后,叶企孙获得芝加哥大学学士学位。同年9月,他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深入学习,师从后来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布里奇曼。他的研究课题,是用X射线短波极限法精确测定基本作用量子h值,其实验结果被国际物理学界沿用了16年之久。
  仅用了三年,年仅25岁的叶企孙就获得了博士学位。一时风头无限的他辞别导师的挽留,取道英国、法国、德国、荷兰和比利时五国,参观了一些高等学校的物理研究所。他拜会了这些国家物理学界的同行后回国,带着满腔的报国情怀,为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而前后奔走。
  当时的中国高等教育基础薄弱,尤其是科学方面更处于一穷二白的初始探索阶段。叶企孙作为清华大学理学院首任院长、物理系主任,为了让科学精神在中国大地上真正扎根,他四处奔走,向大家强调国家的强大,不仅需要“育人”,还需要“育土”,而师资力量就是重要的土壤。在学院初步发展之时,他将年轻、资质浅的老师工资定得比自己工资还高;在事业正盛之时,他推荐年轻的吴有训代替自己担任理学院院长之职。这样礼贤下士的君子之风,让他赢得了很多学者的钦佩。
  叶企孙在日记里这样写道:“除造就科学致用人才外,尚谋树立一研究科学之中心,以求中国之学术独立。”为了实现中国学术研究的独立和先进,平时不善言辞的他牺牲专业研究时间,动用所有资源,千方百计地为教师们的研究创造优质条件。从1926年到1937年,他先后为物理系和理学院聘来了熊庆来、吴有训、萨本栋、张子高、黄子卿、周培源、赵忠尧、任之恭等一批学者。一时间,清华大学物理系具备了当时国内最强的师资研究力量。
  在学生眼里,叶企孙是最严厉的恩师,也是最可靠的朋友,“有困难找叶先生”成为学生们的共识。他居住的地方是清华北院7号,常常有很多学生前来蹭饭,号称“北院七号饭团”,以至于这些学生后来回国,不愿住宾馆,只愿到北院7号来借住几日,回忆和叶先生一起围炉坐谈的时光。
  有一次,学生毕业前聚会,一向内敛的叶企孙喝醉了,看着学有所成的毕业生们,他难得的喜形于色,说道:“我教书不好,对不住你们。可有一点对得住你们,就是我请来教你们的先生个个都比我强。”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叶企孙一生致力于培养学子,用毕生精力让科学的星星之火在中国点燃。中国科学院第一届数理化学部委员中,清华大学的毕业生超过了二分之一,其中大部分毕业于叶企孙创立的理学院。叶企孙一生温文儒雅,只问耕耘不求回报,与梅贻琦、潘光旦、陈寅恪并称为“清华四大哲人”,流传在清华大学的百年传承里!
其他文献
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众多珍贵的收藏品中,有一块看起来毫不起眼的灰色泥巴,是博物馆里唯一的“活文物”馆藏。它不是一块普通的泥巴,而是一块古窖泥,被科技界称为“微生物黄金”,来自结构保存最完整、酿酒古法技艺传承最连续、651年来从未间断使用的“活窖”——四川宜宾五粮液长发升古窖池。  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长发升酒坊在万里长江第一城——宜宾兴建了16口酒窖。这16口明朝古窖池经过几百年的连续使用
2011版新课标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是数学教学的目标之一。在三年级的计算教学调研活动中,我听了多节三年级下册的计算课-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乘法。听课中发现,大多教师能按照创设情境、自主探索——算法交流、分析比较——沟通优化、促进发展——联系实际、灵活运用的流程进行教学,但是课堂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为:学生对于计算学习的兴趣没有增强、不能在比较中进行估算、“算理”与“算法”的沟通严重
有三个清淡的人,令我尊敬。  第一位是张中行先生,已过世五年多了。在北京大学燕园,曾经住着四位老先生——季羡林、金克木、邓广铭、张中行,人称“未名四老”,如今他们都离开了人世。据说,张中行先生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平静地离去。季羡林称张中行是高人、逸人、至人、超人,大抵是指他的学识修养、为人品格和等身著作了。  张中行先生一生清贫,85岁的时候才分到一套三居室,屋里摆设极为简陋,除了两书柜书之外,几乎
米飯品种  顾客说:“你们饭店的米饭真不错,品种还真不少。”  服务员问:“不就一种吗?”  顾客说:“不,有生的,有熟的,还有半生不熟的。”更年期与青春期  上中学的女儿和父母闹别扭,一整天不说话。  妈妈一怒之下说:“你有本事,我们这两个更年期管不了你这个青春期!”出剪刀必胜  小桑说:“告诉你一个玩石头剪刀布的秘诀。”  小莫问:“这还有秘诀?”  小桑说:“嗯,经过多年研究,我发现出剪刀几
如果宇宙会说话,它会说什么?我认为,它肯定会说:“我还年轻,请把多算的10亿年拿走!”  2019年5月18日,美国NBC新闻报道指出,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宇宙大爆炸发生在125亿至130亿年前。科学家们可能将宇宙的年龄多算了10亿年。  这则消息不亚于一声惊雷,科学家们再次重新探究从宇宙大爆炸到今天的发展历史,并反复计算。  众所周知,为了观测地球外的其他星系,探测宇宙大爆炸遗留下来的辐射,研究
前不久,我听说了一个有关茶点的故事。  说实话,我从未觉得茶点这种东西好吃。每一种都是用小豆粉加糖做成的,只不过换个样式,改个颜色,如此而已。  事情发生在某次制作枫叶形茶点的节目中。有位日本料理界的大师向京都一家老牌和式点心店的店主建议:“如果要染红茶点的话,最好用草莓汁,它有種特殊的香气,肯定会让茶点更美味,而且大家也可以自己做。”  然而,店主当即答道:“这不行,和式点心不能太好吃,只要够甜
摘要:关于中学物理教材内容的选取,虽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尚缺乏定量分析研究。本文在大量调查、取得数据的基础上,探讨得出了一种选取高中物理教材内容的模糊定量化方法。  关键词:选取;必修课;教材内容;方法;模糊定量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23-0017  一、问题的提出  1990年国家教委颁布了《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这
1926年,杨绛上高一时,她的学校办了一个学社,每周都会邀请名人来讲学。有一次,学社邀请章太炎先生来谈掌故,由于杨绛聪慧好学,被选去现场做记录。  当时,杨绛以为记录就是做笔录,所以没有做太多准备。去的那天,由于结伴同行的学友换衣服耽误了时间,杨绛迟到了。当她们抵达章太炎先生讲学的苏州青年会大礼堂时,已经没有空位了,整个礼堂都挤满了人。  看到如此情景,杨绛正准备找一处人稍微少点的地方挤过去,就被
摘要:多媒体技术是现代教学的一种重要教学手段,我们不能把传统的操作实验都用多媒体来代替,而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使课堂生机勃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合理利用多媒体能显示出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势。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辅助物理课堂教学,提高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强化了学生的注意力;有效地改进和提高了物理实验教学实效;充分开发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资源和开展拓展性学习;加大物理课堂的信息容量
有这样一个地方,一直被称为“神一样的存在”。在这里,无数个逆袭故事令人热血沸腾,这便是北京大学保安队。  近日,在北京大学第一届“争做数一数二的保安员”评选会中,20名保安员进行了现场汇报。他们像武侠小说中深藏不露的扫地僧,展示着各自的绝技。比如,保安小哥焦森自学Python编程,大幅度提高了工作效率;保安小哥许文龙单词量达到15000个,能用英文与留学生流利对话……  这次评选把“北大保安”送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