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写《红旗渠的基石》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在创作《红旗渠的基石》之前,正在深入林州市的慈善事业。林州慈善总会于2010年4月成立,我于2012年应邀深入这方天地。那时林州的慈善已经做到令我惊讶、佩服、敬仰的境地,被国家民政部认为是河南第一、全国一流。特别是林州慈善有一项活动,即救助红旗渠伤残民工,可以说,知晓红旗渠的人多得不计其数,但是知晓为修渠而伤残失去劳动力,甚至不能自理的,却少之又少。
  我去采访七十五岁的郑年仔,他为修渠不幸被哑炮崩瞎双眼,那年才22岁。郑年仔因为伤残与已订婚的未婚妻解除婚约,五十多年过去,至今终生未婚。我到他家去,看到破败的院落,凌乱的家什,灶房煤火上半锅菜饭(这是郑年仔的妹妹,隔三岔五来为哥哥做的饭,做一顿要吃上三天),这种场景使我动情,使我油生一种伤感,我马上产生了一种想法,应当报告郑年仔的生活。在交谈中,他对当年修红旗渠的壮举,依然是那么赞成和支持,他丝毫没有因为眼睛失明而怨天尤人,只是这样对我说:“只要政府别忘了俺为修红旗渠出过大力,流过血汗,逢年过节派人看看俺,要是能提桶油,带袋大米,多少给一点儿经济补助,贴补俺吃药输液,就中啦!”
  多么好的太行山人啊!其实,这也是红旗渠精神,朴实、厚道、表里如一的奉献精神!
  作为作家,应该做雪中送炭的事,应该为这些默默无闻,甘于奉献,不会索取的人树碑立传。因为这是有血有肉的红旗渠精神!
  一个命题,此时油然而生:“无名英雄,有时比显赫的英雄更伟大。”
  接下来,我又采访了几位为修红旗渠而伤残的老人,随即写出《阳光的背面》(见《慈善公益报》2015年4月17日一版)。
  红旗渠是由数万人修建而成的,但是世人知晓的仅是几位劳苦功高的模范,有更多更多的修渠人,包括去世的勇士,还有如今正在维护红旗渠的卫士,却鲜为人知。其实,他们都是红旗渠的中流砥柱,是支撑红旗渠的中坚力量。正如华丽宏伟建筑中的钢筋水泥,从不露面却默默奉献,如姹紫嫣红的绚丽花朵的根,埋在深深的土壤里,却用生命供给花儿水分和营养。
  红旗渠不仅是靠这些无名人物建成的,红旗渠精神也是靠这样的无名英雄铸炼成的,他们是红旗渠这座精神大厦的基础,是“红旗渠的基石”。
  我深入到这个特殊群体生活,其中伤残壮士尚有40位,而健在的当年的修渠人就多得多了,但年龄大都已经七十多岁了,有的甚至已经90岁高龄。我知道,这是一种“抢救”工程,因为随时会有老人去世的噩耗传来。有两次,当向导带我先后走进两个偏远山村,去寻觅事先要拜见的老人时,村里人和他们的家人分别告知我,老人已经不在了,有位老人,是在我们赶去的前几天才走的……
  我之所以要写《红旗渠的基石》,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是我有这方面的生活积累。如果仅靠近两三年的采访,对林州和红旗渠的认识肯定是肤浅的。1985年,我发表了写林县人生活的第一篇文章,之后,1986年,画家王宏剑(如今是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油画家)的油画《奠基者》,在全国六届美展获得银牌,也是河南省画家第一次获此殊荣。这是一幅描绘林州山民精神风貌的杰作,画家用了两年光阴完成。我为此画写了《踏破铁鞋去寻觅》(见《报告文学》月刊1987年7期),为写这篇文章,我深入到画家王宏剑足迹所到的地方。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去林州的次数就更多了,也写过许多关于林州的人和事的文章,如《太行山魂》《鸡鸣三省任村镇》《一石一水藏锦绣》《大鹏,在太行展翅》直到长篇报告文学《神州之路》等等。这一时期,我对这个太行县城有了较多的认识和理解……
  这一切都是我创作《红旗渠的基石》的基础。
  在当今世风日下、信仰缺失的大背景下,有一种信仰危机时时涌动在四方氛围,人们大多不相信英雄模范及他们的事迹。写这本书时,我确定要低调、低调、再低调,即不说大话,不用标语口号式的词藻,即使像“人民”这样的称谓,在书中也写为“百姓”或“庶民”。特别是书中选择的人物,必须有原型,必须具备新闻的五要素。如王宏剑的《奠基者》,俄罗斯著名画家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都是为寻觅适当准确的模特花去大量光阴时间方完成的,因为只有真实的,才是有生命的。我开始又一次在太行山峦采掘,在红旗渠畔寻觅。寻找到的人不一定能够入书,入书的人必须要寻找到。这是一场马拉松式赛事。
  我的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来自我个人的文学观,我的文学观决定着我的作品的真实性和生命力。我的文学观是什么?我写过一篇题名《不识庐山真面目》(见《人民日报》2014年6月9日大地副刊)的小文。文中这样写:想识庐山真面目的心理,也许人皆有之,真正要去做了,并不那么简易,只有抛掉浮躁,弃之急功近利的人,方能渐入庐山腹地,潜心研究,细细琢磨,这期间,举一反三的小聪明必须放下,窥一斑而知全豹的智慧预见也不能用。因为识庐山真面目需要经历,只有经历过才有体验,只有体验过方有感悟,当然这是需要时间的。只有无比虔诚又恳切地去求教大自然的字里行间、沟沟坎坎,才能做到,不仅横看了庐山的岭状,而且能侧视到庐山的峰态;不仅能远看庐山的朦胧轮廓,且能近视庐山的局部细处;不仅能仰视庐山的一方躯体,且能俯视庐山相貌全景……其实,庐山的景致是看不完的,只有进入了它的深处,方有不断的发现和永远发现不完的发现。许是这种缘故,真正進入庐山了,反道不敢说已识庐山真面目,只是说略知庐山的一二三四,充其量是识庐山真面目的五六七八罢,庐山就像数学的自然数,有头无尾吗?
  是的,人人都应该努力去识庐山真面目,一旦大家都踏上探觅庐山的途径,步入这条漫漫里程,人们会变的平静安然,社会会变得太平吉祥,前程会变得锦绣光明……
  是这种对生活的认识形成了我的文学观,是这种文学观调动着我不断的改换位置,变换角度,去生活中求教,在求教中洞察并感悟,又是这种反复的实践坚定着我永不改变的持续的深入生活,忠实于生活的观念。早些时候,我曾以十里钢城(安阳钢铁公司)等几家企业为生活基地,之后,我又以林县(当时县未改市)、巩县为生活基地。之后,到济源市政府挂职工作,深入生活,任副市长六个春秋;接下来,应邀到河南姿华房地产有限公司任副总经理两年七个月;又经省委主要领导批示,进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为副巡视员,体验法官生活五个寒暑;到2012年,又进入河南省国土资源厅深入生活……   我很清楚,自己是专业作家,必须要深入生活。而且,应该力求进入主流社会。否则,一个长期在社会边缘的人,能对社会有真正的认识和理解吗?能把握准确各种错综复杂、盘根错节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吗?
  我在作家队伍中属于个例,因为没有人像我这样对深入生活如此较真,如此固执。我尊重每位作家的文学观,尊重各种各样,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作品。我曾比喻,作品犹如不同的菜系:如粤菜、川菜、鲁菜、湘菜、豫菜、杭帮菜、苏帮菜等等,各有各的食客,各有各的销路,各有各的烹饪方法,是很难比个高下优劣的,因为它本不是体育赛事,但是有一个标准是重要的,就是有读者青睐,有人愿读就可、就好!
  我的作品,如今被多家出版社称为畅销书,我为此感到释然和慰藉。从出版《市长日记》到《红旗渠的基石》,其中七部长篇小说,三部长篇报告文学(不包括之前出版的数部图书)前九部长篇皆有一个共性,即有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至少没有一本让出版社赔钱的书。也许是这个缘由,虽然我的书没有获得过大奖,但一直受出版社欢迎和青睐,总是有持续的约稿。而且,书稿成书时,出版社就以“免检”式“流程”,列入出版计划,进行操作。
  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有销路,倘若没了销路,我当不会如此勤奋,一本接一本地写。
  这又是为什么,是因为我有自己的信念,即我对生活的认识:
  生活,是作家的恩师。
  生活,是文学的母亲。
  生活,是蕴藏瑰宝的矿床。
  生活,是常读常新的经典。
  专家锐评
  作品生动地再现了当年那可歌可泣的场景,深刻地阐释了红旗渠精神的丰富内涵,这是红旗渠题材同类创造当中的一种新开拓,所有这一切都有赖于焦述先生长期的生活积累、饱满的创造热情、深厚的艺术造诣及其对文化的担当和领会。
  ——河南大学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张云鹏
  这部颂扬中华民族优秀品質、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品力作是我省文艺创作的又一高峰,对于解决弥补信仰缺失、抑制道德滑坡、扶正价值观错位、拨乱反正历史虚无主义等问题必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它像一场及时雨润泽了人们干渴的心灵大地、传播了引领方向的正能量、弘扬了蓬勃向上的主旋律。
  ——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副局长谭福森
  《红旗渠的基石》这部作品让我很受感动,焦述写的红旗渠精神也好,太行山精神也好,重在基石。焦述在书中写到历朝历代那里的人们为了吃上水修过各种各样的渠,但是他们从来没有说逃出来或者搬走离开这块土地,说明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所以,我觉得他写到“基石”其实是一个民族精神的基础和支柱,这个民族无论是遭受过多少的灾难,依然能够吃苦耐劳,坚韧不拔,这是我们民族能够生生不息的一个重要原因,这就是中华民族的基石。
  ——原河南省文联巡视员、原作协主席李佩甫
  红旗渠工程是人类农耕时代的最后一个壮举,那是用双手、用肩膀、用锄头修出来的。这本书让我们思考历史的壮举和个人的命运之间的关系,呈现了这个历史事件当中个人的价值和作用,不仅体现了对历史的关怀,也体现了对个体的关怀。还有一点就是从对一个壮举的关怀到对一个壮士的关怀,个人的奋斗史、个人的命运史、个人的意志、个人的自我尊严作为生存价值的理解。
  ——原河南省作协主席田中禾
  红旗渠精神作为中华文化的精神,是中原当代精神一个代表,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红旗渠的基石》这部作品别开生面,作者深入历史真实,写活了历史人物,在众多的红旗渠作品中具有独到的认识价值,让我们看到了原生态的红旗渠精神。
  ——河南省文联党组书记王守国
  《红旗渠的基石》这样的写作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文学的规范,我们应该关注这些时代的壮举,在壮举的关注中我们更重要的是要关心人类的命运,在这样的壮举中他们的经验,他们的命运是需要我们关心的。同时,也有助于重塑我们人民的精神,在这一方面这部作品给了我们一个非常好的启示。
  ——河南省文联副主席、省作协副主席、省文学院院长何弘
其他文献
近日,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刷爆了朋友圈。在国家从严治党、重拳反腐的大背景下,通过跌宕起伏的剧情、精湛逼真的表演,这部现实主义题材和主旋律十足的反腐大剧圈粉无数。  剧中的老革命陈岩石,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讲了一堂特殊的党课。1945年,为了争取背炸药包炸毁敌人碉堡的“特权”,他申请入党。年仅15岁的他,虚报了两岁年龄,后来因为这两岁,他从省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的位子上退下来,没能晋升副省级。当人们
期刊
2017年5月12日是第105个国际护士节,但对于工作在一线的护士来说,这只是他们繁忙工作中最平凡的一天,因为那些在病痛中挣扎的生命,需要他们细致入微的护理去延续,需要他们用爱心与耐心去呵护。100多年前,英国一位名叫南丁格尔的女士创建了护理专业;100多年后,无数青春和热血倾注于这份事业。本期记者将与护士“零距离”接触,感受与生命赛跑的心跳!  每天早晨,不到7点10分,郑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消化内
期刊
“还记得当时我们闲聊的最不着边际的一个话题是:什么时候我们老家能纳入北京的八九十环。那时候,我们都觉得这是‘异想天开’。这个梦想,比月亮还要远,比银河还要远。”第一财经记者赵一丹在《我是雄安人,这里是我的家乡》中提及她的儿时梦想。  可谁知道,有时候现实比梦想更有想象力。若干年后,人们回想起2017年春天,仍然难以忘记的一件大事,将是河北雄安新区的设立。  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一项
期刊
伊川二程文化园俯视图  在华夏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如果说孔孟的儒家思想像浩瀚苍穹中的旭日照耀着白昼,那么二程朱熹的理学思想则象茫茫天际中的皎月点亮了夜空。理学双凤 旷世大儒  早在2400多年前的春秋时代,鲁国的思想家孔子集上古优秀文化之大成,创立了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的儒家思想体系。到了2100多年前的汉代,汉武帝为了大一统的需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登上了中国主流思想的宝座。魏晋南北
期刊
据报道,近日,南昌希望言语康复语训中心被曝虐童黑幕。该院院长称,这些只是个别现象,个别教师情绪失控犯错,正在整改并安装摄像头。同时,院长认为院方也是受害者:“暗访记者待了十多天,爱心温暖的画面不拍,专门挑那些刺眼的博眼球。”  在被曝光的画面中,教师用木棍抽打、脚踹、使劲摇晃孩子身体,伴随着他们凄惨的哭声,观者的心被紧紧地揪住。这些虐童场景,很难让人与一家康复中心扯上关系。  幸有记者将这一残忍行
期刊
陈凤林  2018年四月底,由中央文明委、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联合组织开展的“中国好人榜”四月份候选人揭晓,长期践行志愿精神的公益好人陈凤林不负众望,跻身榜上,成为大家热议的焦点与注目的亮点。  同月28日,是四月份最后一个宝贵的周末。这样的日子,本该属于阖家团聚、共享欢欣的温馨时刻,却被他“移作他用”,毅然奉献给了那个熟悉而繁忙的路口,成了他再次履行庄严使命的神圣时光。  暮春的苏南
期刊
在最近热播的反腐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有这样一段情节,老革命陈岩石受省党委的邀请,为省委常委会们讲了一堂特殊党课——  “沙书记说,让我跟大家讲点什么,我说我讲什么呢,他说你就讲讲,你为啥入党,咋入的党?  “他这一提示我呢,好多事情就在我眼前浮现出来了!我入党是队伍要打云城的时候,我们团长做战前动员,说不是共产党就没有资格背炸药包参加尖刀班。同志们,那个时候,背炸药包是共产党员才有的特权呐
期刊
德国:社会认同激励工匠精神传承  对德国企业有些许了解的都知道,“物美价廉”同德式工匠精神完全背道而驰。位于德国曼海姆的欧洲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家博飞曾在采访中告诉记者说,德国企业瞄准的永远是产业最尖端,不惜代價制造出质量最高的产品是许多德国企业矢志不渝奉行的准则。因此,高质量是德式工匠精神的核心特质之一。  而工匠精神得以传承的重要因素就是恒心。笔者一名朋友参观过德国知名钢笔生产商生产过程中的一个
期刊
4月26日上午,我国第二艘航空母舰下水仪式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军委副主席范长龙出席仪式并致辞。  仪式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开始。按照国际惯例,剪彩后进行“掷瓶礼”。随着一瓶香槟酒摔碎舰艏,两舷喷射绚丽彩带,周边船舶一起鸣响汽笛,全场响起热烈掌声。航空母舰在拖曳牵引下缓缓移出船坞,停靠码头。  第二艘航空母舰由我国自行研制,2013年11月开工,2015年3月开
期刊
在最近热播的《人民的名义》中,老革命陈岩石在汉东省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给常委们讲了一堂特殊党课。  课上陈岩石讲起了自己当初为什么要入党以及如何入了党。当年云城之战的时候,陈岩石年仅十五岁,为了能够入党他向组织虚报了两岁。当初,不是党员就没有资格背炸药包,陈岩石为了这个“特权”,积极地申请了入党。陈岩石清楚地记得1945年6月8日是自己入党的日子,第二天我军就和日伪展开了最后决战,那天的战事非常惨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