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在奉献中延续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829709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5月12日是第105个国际护士节,但对于工作在一线的护士来说,这只是他们繁忙工作中最平凡的一天,因为那些在病痛中挣扎的生命,需要他们细致入微的护理去延续,需要他们用爱心与耐心去呵护。100多年前,英国一位名叫南丁格尔的女士创建了护理专业;100多年后,无数青春和热血倾注于这份事业。本期记者将与护士“零距离”接触,感受与生命赛跑的心跳!
  每天早晨,不到7点10分,郑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消化内科护士长王蕾便早早地来到办公室,换上护士服、整理工作资料、与夜班护士交接工作,这一干就是22年,护理过的病人数以万计。短短的几个小时,只见他们这个病房进,那个病房出,与医生并肩,轻盈的脚步频繁地穿梭在病房和护士站之间,不停地询问病人病情的变化,为病人打针输液,适时给病人翻身,为他们做护理,及时写护理记录……虽然当护士是一件苦差事,但是回头看见自己护理过的患者,他们依旧热爱自己的这份职业。王蕾经常对护士们说,每份职业的性质不同,而我们不像其他服务行业,在这里患者和他的家人信任我们,把生命交付给我们,我们应该要有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人要学会换位思考,等我们老了的时候,等我们变成病人的时候,我们躺在病床上的那一刻,会不会愿意让一个不负责任的护士护理你?记者在采访中看到男护士胡启源和众多护士一样忙碌在医院内,协助医生给病人做内镜检查。今年30岁的胡启源从事护士工作已经6年,是全院护士中为数不多的男护之一。从最初不太适应高强度的工作,到现在他已成为一名成熟的护士。
  在病室里记者注意到,护士跟病人相处的像朋友一样和谐。王蕾告诉记者:“记得有一天,从急诊科送来一位30多岁消化道出血的流浪者。据了解他是在拾废品的时候误喝了瓶像绿茶一样的饮料,而这瓶饮料可能是被稀释过的盐酸。病人送来时呕吐不止,大量出血。”医生有条不紊地开展着抢救工作,护士也在最短的时间内给病人吸氧、心电监护、抽血、输血。经过数小时的奋力抢救,他们终于把病人从生死线上拉了回来。出血止住了,病人安静地入眠了,“看着熟睡的病人,我们的医护人员相视一笑”。因为这种医护的默契配合,护士过硬的技巧,为抢救病人的生命博得了可贵的时间。抢救过来之后病人就住在王蕾所在的消化内科,等病好走的时候科室主任还给了他几十块钱,让他买饭吃。
  在医院里,护士对待患者像是朋友、亲人。但在家庭中,护士们觉得亏欠父母和孩子的太多。一年365天,护士们几乎全年无休,“5+2”“白加黑”的工作连轴转模式,让许多护士已经没有了过节的意识。面对忙碌的工作,家中有事、孩子生病,他们时常无暇顾及。一直笑呵呵的王蕾在谈及她的父母和女儿的时候,眼泪就不自觉地流下来。由于工作原因,王蕾很少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现在她还无法想象前一秒还在蹒跚学步的女儿,下一秒已长大成人。
  他们不求回报,只求奉献成他们心中的骄傲;超负荷的工作连着疲惫的身心,他们想的是患者的需要;面对许多渴求健康的目光,他们惯用鼓励的眼神传递力量,带给患者摆脱病魔的勇气和一份生存的需求。“我们都是平凡的人,平凡的工作者,在做着平凡的事。”王蕾说。伟大源于平凡,多少个寂静的黑夜他们在坚守岗位,多少个团圆之日他们在坚守岗位。他们用爱心和责任守护生命,用微笑和善良抚平受伤的心灵,却把许多无奈和艰辛留给了自己。
其他文献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梁鸿  2000年我读博士,报开题报告的时候,想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研究丁玲。在此之前,1999年,首届中原作家论坛在新乡举行,主题是“中原作家的崛起”。我的导师提出,你的眼前有那么多好的小说家,刘震云、阎连科、周大新,为什么不研究呢?  接下来,我花了三年时间去研究河南文学史,从现代时期开始,我觉得我此后的学术研究包括创作,都跟这个节点是有关系的。当时研究河南文学,是以外省文
期刊
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华文学选刊》执行主编、《当代》编委徐晨亮  为了今天的发言更集中,我想集中谈40岁以下的河南作家作品。  很多时候,我们希望从80后、90后作家身上看到一些更有新意的、突破性的因素,但是这些新意性的、突破性的因素与传统之间的关系究竟是怎么样的,我觉得其实很多时候需要细加分析,也许不要特别着急地做出判断。  我谈李清源和南飞雁。  清源于2014、2015年在《当代》发过两个小说,
期刊
河南大学教授、大理大学特聘教授耿占春  虽然我们在观念意识上还是提倡突破,但如果单就写作方式来说还是不够的。当然我们特别喜欢记录性的写作,但是这跟现实不一样,这种记录性写作更像人类学调查、社会学报告,带有很强的社会学或者人类学色彩。这已经跟传统文学的那种虚构现实主义模式不一样了。有时一种真实的记录比现实主义还要现实,它会带来新的突破。李洱的《应吾兄》,有文体上的革新,肯定算是突破。张鲜明的《寐语》
期刊
中原作家群是当代文学重要的研究对象,可以说为当代文学批评提供了重要的资源。这些年来我们这些评论刊物收到许多有关河南作家、中原作家、文学豫军的文章,有时候真是幸福的烦恼了。我们刊物也在不定期做一些事情,我们说河南或者中原作家群,或者文学豫军是现象级的,我觉得这也是一个侧面,就是对于文学豫军的研究持续走热。这样说吧,文学豫军几乎可以撑起一本评论刊物,几乎可以成为一门学科,当代文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我觉得
期刊
我是生长在河南本土的,现在北京的小说作家。我说一说我的感悟。  第一点,讲讲叙事技巧,纯粹小说写作中的各个环节。河南人讲究实在,不讲究形式,花招手法对于写作来说不那么重要。实际上,写作技巧直接决定小说的命运,你的叙事声音和叙事策略一旦确定,也就是你说第一句话的时候,已经决定了你的小说品质,你的叙事声音直接决定你到最后所能表现的真实的深度。所以说叙事技巧并不是无所谓的,而是至关重要的。这是一个作家在
期刊
陈锡添:笔名白云,男,汉族,1941年2月生,广东新会人,中共党员。1966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曾任《深圳特区报》总编辑、《香港商报》总编辑,全球商报联盟理事长。  著有报告文学《历尽坎坷志未磨》《梦里依稀丹青墨》,文学评论《假如是毒草》《冷处理漫笔》,报告文学集《风采集》,其中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单列市头条新闻竞赛特等奖、广东新闻奖特别奖、全国改革好新闻一等奖、
期刊
我今天想谈谈中原作家群中的一个散文写作者,一个长期在基层的散文写作者的突破。他是安阳市林州的唐兴顺,现在是安阳市作协主席。  1998年,我认识了唐兴顺,当时他在地方上做教育局长,貌不惊人的小个子,经历让我们吃惊,高中毕业,自学成才。《红旗》杂志于1987年停刊,最后一期的最后一篇,是他的文章。在当时,作为一名基层写作者,能在《红旗》杂志发文章,是很了不起的。除此之外,我还在他那儿看到了他发表在《
期刊
《娘亲进京》火了。作者收敛着感情,老老实实地记录着自己母亲的一些小事。有啥写啥,也不渲染,可越这样,越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  读的是娘亲,我眼前晃出的却是父亲——罗中立的那幅油画。那张被苦难摧折得沟壑丛生的脸、黑得像酱油的汤、残破的碗,叠化在这文章的枝枝丫丫上,渐渐合二为一。  人都有这样的父母罢: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事,一辈子步履未出过巴掌大的村庄,默默劳作,默默受苦,默默老去。阿城的《棋王》
期刊
石建超与母亲在一起  平整的豫东平原,庄稼收割后的地面似春天无风的湖面一样寂静,只有田地里蟋蟀的叫声,仿佛在唤起人们的注意。  田园风光优美与和谐的新蔡县,在40年前借助盛世的东风,逐渐演奏出属于自己独特的音韵与乐章。  新蔡县古称蔡州,春秋时期,蔡平侯将国都迁到古吕地,史称新蔡国,新蔡由此得名,这也是新蔡人引以为豪的历史文化底蕴。河南润华集团董事长石建超便是这史有“国都”之荣、现为新蔡县人。  
期刊
近日,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刷爆了朋友圈。在国家从严治党、重拳反腐的大背景下,通过跌宕起伏的剧情、精湛逼真的表演,这部现实主义题材和主旋律十足的反腐大剧圈粉无数。  剧中的老革命陈岩石,在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讲了一堂特殊的党课。1945年,为了争取背炸药包炸毁敌人碉堡的“特权”,他申请入党。年仅15岁的他,虚报了两岁年龄,后来因为这两岁,他从省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的位子上退下来,没能晋升副省级。当人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