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网络时代,阅读也日趋网络化。网络阅读对传统阅读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对学习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在大量而有效的阅读中,让学生学会收集、整理、使用信息,在研究中学习,在学习中研究,提高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重要课题。
经过反复的学习、研究、实践,我认为将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引领学生在Internet支持下,进行主题研究性阅读,可以让学生在学会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同时,提高阅读质量与数量的方法。
在Internet支持下的主题研究性阅读,是以课文为范本,以问题为载体,依靠图书馆、网络等媒体,通过查询有关资料、与其他人士交流等,围绕问题展开的一种“超文本”的阅读形式。
这种主题研究性阅读在内容上,不只是提供一篇教材,而是以主题的方式,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有机整合,大量阅读;在学习方式上,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观察、访问、实地调查等活动方式有机结合;在功能上,关注学生兴趣、态度、能力、知识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具有探究性、主体性、过程性、开放性的特点。
其基本理念是以激励、强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参与意识为着眼点,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学会根据需要搜索、获取信息,在阅读实践过程中获得成果,在成果构建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它注重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研究、探讨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主题研究性阅读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广泛质疑,大量阅读;确定主题,深入研读;走出文本,拓展研究。
广泛质疑,大量阅读。主题研究性阅读的核心是启发学生在文本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读课文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质疑水平,采取相应手段,引导学生从课文的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各种问题,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女娲补天》一课前,我让一些对神话、传说感兴趣的学生,组成阅读小组。根据喜好,分头借阅,评议内容,交流感受。
确定主题,研读文本。衡量研究主题一个有效的重要途径,就是学生有效参与的程度和可供探讨、阅读与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由于主题直接主导整堂课的发展方向,因此研读点就成为主题研究性阅读的关键。教师要选择能串联整篇课文的研读点,让研究的视角、切入口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都具有相当大的灵活度,留给学生展示个性特长和发挥才能的空间。如文章的疑点、难点处、关键处,内容矛盾处,文句蕴含处等,不胜枚举。主题研究探求的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内涵,引导学生围绕涵盖课文的一二个研究主题,在Internet支持下,采用多种阅读方法,使主题研究性阅读得到不断的拓展与延伸。
拓展研究,走出文本。在阅读中,随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升,自主创设的研究性主题也相应向多边、综合和具有层次性方向发展,学生往往针对课文内容又提出新的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如《果园机器人》一课,学生学完课文后,意犹未尽,对“机器人还能干什么”这一问题很感兴趣,于是组合小组,确立研究主题“我们身边的机器人”,查阅有关资料,最后合作完成《关于“机器人人类的小帮手”的研究报告》。
有了主题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学生又基于自身兴趣,结合口语交际、习作练习等,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在阅读与实践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Internet支持下,学生依据需要围绕喜欢的课文或情节,主动、积极地搜集、浏览,广泛、深入地阅读、研讨,使阅读与探究的空间不断向纵深发展,在拓宽阅读面,提高信息收集的有效性、分析性与综合性的同时,掌握阅读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在Internet支持下的主题研究性阅读,围绕研究主题,不断展开广泛、深入、多方面的阅读。活动中,每一名学习者都在积极地搜集资料、查阅书籍、解读作品,感悟文本的价值取向,成为一个专心致志的“研究者”和“探险者”。在不断“激活”文本时,超文本也自然而然地“激活”着潜能,使人焕发出巨大的心理能量,最终发展自己、超越自己,建构展示缤纷个性色彩的学习。
□ 编辑 吴君
经过反复的学习、研究、实践,我认为将网络技术与语文教学融合,引领学生在Internet支持下,进行主题研究性阅读,可以让学生在学会获取、处理、应用信息的同时,提高阅读质量与数量的方法。
在Internet支持下的主题研究性阅读,是以课文为范本,以问题为载体,依靠图书馆、网络等媒体,通过查询有关资料、与其他人士交流等,围绕问题展开的一种“超文本”的阅读形式。
这种主题研究性阅读在内容上,不只是提供一篇教材,而是以主题的方式,呈现一个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把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有机整合,大量阅读;在学习方式上,把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与观察、访问、实地调查等活动方式有机结合;在功能上,关注学生兴趣、态度、能力、知识等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具有探究性、主体性、过程性、开放性的特点。
其基本理念是以激励、强化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参与意识为着眼点,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发现、分析、解决问题,学会根据需要搜索、获取信息,在阅读实践过程中获得成果,在成果构建过程中提高语文素养。它注重培养学生主动阅读、研究、探讨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各方面素质的全面提高和协调发展,是研究性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
主题研究性阅读大致经历三个阶段:广泛质疑,大量阅读;确定主题,深入研读;走出文本,拓展研究。
广泛质疑,大量阅读。主题研究性阅读的核心是启发学生在文本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读课文后,教师针对学生的质疑水平,采取相应手段,引导学生从课文的不同角度、不同方面提出各种问题,重在培养学生提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问题的习惯。如在学习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女娲补天》一课前,我让一些对神话、传说感兴趣的学生,组成阅读小组。根据喜好,分头借阅,评议内容,交流感受。
确定主题,研读文本。衡量研究主题一个有效的重要途径,就是学生有效参与的程度和可供探讨、阅读与研究的深度与广度。由于主题直接主导整堂课的发展方向,因此研读点就成为主题研究性阅读的关键。教师要选择能串联整篇课文的研读点,让研究的视角、切入口的选择、过程的设计、方法手段的运用以及结果的表达等,都具有相当大的灵活度,留给学生展示个性特长和发挥才能的空间。如文章的疑点、难点处、关键处,内容矛盾处,文句蕴含处等,不胜枚举。主题研究探求的重点在于研究对象的内涵,引导学生围绕涵盖课文的一二个研究主题,在Internet支持下,采用多种阅读方法,使主题研究性阅读得到不断的拓展与延伸。
拓展研究,走出文本。在阅读中,随着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升,自主创设的研究性主题也相应向多边、综合和具有层次性方向发展,学生往往针对课文内容又提出新的具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如《果园机器人》一课,学生学完课文后,意犹未尽,对“机器人还能干什么”这一问题很感兴趣,于是组合小组,确立研究主题“我们身边的机器人”,查阅有关资料,最后合作完成《关于“机器人人类的小帮手”的研究报告》。
有了主题研究性学习的基础,学生又基于自身兴趣,结合口语交际、习作练习等,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在阅读与实践中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Internet支持下,学生依据需要围绕喜欢的课文或情节,主动、积极地搜集、浏览,广泛、深入地阅读、研讨,使阅读与探究的空间不断向纵深发展,在拓宽阅读面,提高信息收集的有效性、分析性与综合性的同时,掌握阅读方法,提高研究水平。
在Internet支持下的主题研究性阅读,围绕研究主题,不断展开广泛、深入、多方面的阅读。活动中,每一名学习者都在积极地搜集资料、查阅书籍、解读作品,感悟文本的价值取向,成为一个专心致志的“研究者”和“探险者”。在不断“激活”文本时,超文本也自然而然地“激活”着潜能,使人焕发出巨大的心理能量,最终发展自己、超越自己,建构展示缤纷个性色彩的学习。
□ 编辑 吴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