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客观规律提供事实依据,又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怎样搞好实验教学,是大多数物理教师研究的课题。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初中年龄段的学生精力充沛、求知欲和好奇心强,具有很强的创新潜能。在教学中,出乎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和小实验,以及学生的相互讨论,这些都是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物理动员课上可作些小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展示实验的魅力,唤起他们学习的欲望。初中学生对实验有着天然的兴趣,保持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是物理教育的重要目的。
2.利用身边生活经验,创设物理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生活用品甚至自己的身体等进行实验,它比我们在课堂上正规地做实验更加富有亲切感。这样开展实验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
3.培养学生自觉准备材料的好习惯
很多科学实验课,我们科学老师都会让学生自己去准备一些相关的实验器材。然而布置学生准备材料不是一件可以随意的事!我们的随口一说,可能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重的负担。作为老师,我们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一下。想一想我们布置的准备任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让学生轻松的完成?假如不去好好考虑这些问题,随意布置准备任务,那学生不带材料或带的材料不适合是必然的。如果这样的次数多了,学生准备材料的积极性也将受到很大的打击!假如事先老师能够好好考虑,针对性的想一些办法,那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了!比如在准备蚂蚁时,如果只是随口一说:下节课请大家准备好蚂蚁,那孩子们很有可能就找不到,又怎么能带来?如果老师能做一些引导,和孩子们一同商讨在什么样的地方容易找到蚂蚁?怎样捉?怎样放置?那么,我想孩子们也就不会让老师失望了!又如:对于一些操作性材料的准备。首先,教师要提前进行通知,最好能够有样本,让学生清楚该准备怎么样的材料;其次,发挥课代表的作用,在上课的前一天放学前再进行通知落实,减少忘记的可能性;最后,由各小组长做好检查、督促工作。
学生准备科学课材料的问题,可能已经是我们很多科学老师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事情了,但我们绝不能对此“习以为常”,如果轻视这个问题,可能会让更多孩子放任自流,从而成为我们科学课的所谓“观众”!而如果有了教师的重视、细心的引导和帮助,我们的孩子就能养成良好的材料准备习惯。
4.培养学生有序操作实验的好习惯
4.1动脑思考
学生的操作实验,在动手之前,一定要动一番脑筋。让学生经过讨论交流,自己弄明白;要解决什么问题,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应该注意什么等等。如:探究降落伞下降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老师应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怎样去控制变量,在实验当中注意什么,等到没问题了,真正动起手来,这个操作就方便多了。这样做,不仅提高了操作的正确率,同时也节省了课堂的有效时间。
4.2规范操作
学生在弄清操作程序的基础上,还要能正确使用各类仪器。如弹簧秤,天平的调零,温度计的使用,线路的连接,滴管的用法,导管的连接,酒精灯的使用,显微镜的调光等等。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做到前后不颠倒,操作不随意。如正确测出烧杯中水的温度的操作步骤是:(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等。
4.3正确观察
没有观察,就没有实验,观察是实验的基础。其实,观察人人都会,但正确观察却不那么简单。小学生对实验观察带有很大程度的盲目性,往往被某些新奇的观察所吸引,而忽略观察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仔细的观察方法:一是做到有目的地观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要达到什么目的,在观察前就应让学生明确。二是做到细心地观察。只有细心观察,才能明察秋毫,才能注意到自然事物问的联系。三是做到有重点的观察。任何事物都有多方面的特性,如果观察时不分主次,不突出重点,事物的特征就不能发现。
4.4认真记录
每次做实验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相关数据,做到不拼凑、不抄搬、不涂改。如数据不合理或现象不明显,则要检查原因后重做实验,重测数据。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一丝不苟的求实态度,提高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
总之,初中物理实验的开展也要依据课程标准,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探索出适合教学新方法。
1.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初中年龄段的学生精力充沛、求知欲和好奇心强,具有很强的创新潜能。在教学中,出乎意料的演示、生动形象的类比、深入浅出的解释、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和小实验,以及学生的相互讨论,这些都是激发和保持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物理动员课上可作些小实验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通过展示实验的魅力,唤起他们学习的欲望。初中学生对实验有着天然的兴趣,保持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好奇心是物理教育的重要目的。
2.利用身边生活经验,创设物理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学生身边的一些学习、生活用品甚至自己的身体等进行实验,它比我们在课堂上正规地做实验更加富有亲切感。这样开展实验有利于使学生明白物理就在身边,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
3.培养学生自觉准备材料的好习惯
很多科学实验课,我们科学老师都会让学生自己去准备一些相关的实验器材。然而布置学生准备材料不是一件可以随意的事!我们的随口一说,可能对孩子来说是一件很重的负担。作为老师,我们也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一下。想一想我们布置的准备任务是否合理?是否能够让学生轻松的完成?假如不去好好考虑这些问题,随意布置准备任务,那学生不带材料或带的材料不适合是必然的。如果这样的次数多了,学生准备材料的积极性也将受到很大的打击!假如事先老师能够好好考虑,针对性的想一些办法,那情况就会完全不同了!比如在准备蚂蚁时,如果只是随口一说:下节课请大家准备好蚂蚁,那孩子们很有可能就找不到,又怎么能带来?如果老师能做一些引导,和孩子们一同商讨在什么样的地方容易找到蚂蚁?怎样捉?怎样放置?那么,我想孩子们也就不会让老师失望了!又如:对于一些操作性材料的准备。首先,教师要提前进行通知,最好能够有样本,让学生清楚该准备怎么样的材料;其次,发挥课代表的作用,在上课的前一天放学前再进行通知落实,减少忘记的可能性;最后,由各小组长做好检查、督促工作。
学生准备科学课材料的问题,可能已经是我们很多科学老师司空见惯、见怪不怪的事情了,但我们绝不能对此“习以为常”,如果轻视这个问题,可能会让更多孩子放任自流,从而成为我们科学课的所谓“观众”!而如果有了教师的重视、细心的引导和帮助,我们的孩子就能养成良好的材料准备习惯。
4.培养学生有序操作实验的好习惯
4.1动脑思考
学生的操作实验,在动手之前,一定要动一番脑筋。让学生经过讨论交流,自己弄明白;要解决什么问题,先干什么,后干什么,应该注意什么等等。如:探究降落伞下降的快慢和什么因素有关的实验,老师应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怎样去控制变量,在实验当中注意什么,等到没问题了,真正动起手来,这个操作就方便多了。这样做,不仅提高了操作的正确率,同时也节省了课堂的有效时间。
4.2规范操作
学生在弄清操作程序的基础上,还要能正确使用各类仪器。如弹簧秤,天平的调零,温度计的使用,线路的连接,滴管的用法,导管的连接,酒精灯的使用,显微镜的调光等等。严格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做到前后不颠倒,操作不随意。如正确测出烧杯中水的温度的操作步骤是:(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2)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后要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3)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的液柱上表面相平等。
4.3正确观察
没有观察,就没有实验,观察是实验的基础。其实,观察人人都会,但正确观察却不那么简单。小学生对实验观察带有很大程度的盲目性,往往被某些新奇的观察所吸引,而忽略观察的重要目标。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正确仔细的观察方法:一是做到有目的地观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要达到什么目的,在观察前就应让学生明确。二是做到细心地观察。只有细心观察,才能明察秋毫,才能注意到自然事物问的联系。三是做到有重点的观察。任何事物都有多方面的特性,如果观察时不分主次,不突出重点,事物的特征就不能发现。
4.4认真记录
每次做实验时,教师应该要求学生如实记录实验现象和相关数据,做到不拼凑、不抄搬、不涂改。如数据不合理或现象不明显,则要检查原因后重做实验,重测数据。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严谨的、一丝不苟的求实态度,提高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
总之,初中物理实验的开展也要依据课程标准,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因材施教,探索出适合教学新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