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房价飞涨的今天,对于“天下寒士”们,廉租房的点滴讯息都能引起他们的关注。种种迹象表明,早已启动廉租房建设的城市今年的动作明显比往年大。财力雄厚的北京市政府提出收购二手房和小户型,以供应更多的低保人群居住。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局长安家盛年初向媒体表示,今年将建设30万平方米的廉租房。深圳今年将投1.27亿元建廉租房,包括劳务工在内的非深圳户籍人口也有望入住......
而从1998年至今,各地廉租房建设一直如蜗牛般爬行,各城市新提供的廉租房占住房总数不到1%,截至2006年底,全国尚有145个城市未建廉租房制度。建设部要求,尚未建立廉租住房制度的市、县,要在2007年底前建立。“一旦全国所有城市都建立了廉租住房制度,相信它一定会惠及到更多的特困户。”《中国保险报》评论主笔童大焕对《新青年》财经报道表示了他对此的期望。
廉租房定位有悖初衷
不过一旦开始大规模建设廉租房,其覆盖标准必须第一时间摆在桌面上讨论。
一直以来,廉租房目标群体可不是所有住房困难的家庭,而只对城市低保家庭开放。“廉租就是要给财力还不足以购房的群体提供价格低廉的住房,目前各地政策中的惠及群体都太小,仅限定于低保的家庭,这也失去了建造廉租房的初衷。”童大焕对《新青年》财经报道说。
一直以来,我国的廉租住房制度是针对住房困难的最低收入家庭实施的一种社会救助,长期纳入民政部门的“低保体系”中,显然此前的这种定位很难与今后廉租房的发展相匹配。而且,这一定位也使政府在廉租房的配给问题上出现了长久的困惑,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情况。
一些城市政府花巨资兴建的廉租房小区竟出现了鲜有住户入住的怪异现象。西安市唯一的廉租房小区——明德门廉租房小区,盖好6年,齐齐整整的6幢住宅楼就有5幢没有人居住,仅在2004年搬进50余户危房拆迁家庭,而每年政府还要花数十万元进行管理和维护。原因是这些廉租房显然粥少僧多,不知道到底应该分给哪些低保家庭。这其中当然也有政府不作为的因素在里面,但政府对该怎样分配也很困惑。而北京唯一的廉租房小区——广渠门北里廉租房小区,也因定位不清,长期经受闲置状况明显、退房机制缺失等问题的困扰。在那里,全部安置的是伤残优抚、劳模家庭。应该为“城市贫民”打造的廉租房小区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安抚伤残革命军人及劳模的特殊养老院。再者,这一定位也与现实情况存在冲突,我国的住房现状是,绝大多数最低收入者已经有房可住,而且插花般地分散住在许多小区和楼房中,是否有必要把他们集中搬迁到廉租房去呢?
“看来仅凭借身份的甄别,将廉租房当作一种福利显然有失公平,应该以收入为甄选标准,收入位于城市平均收入之下的人群都应该有资格申请廉租房。”童大焕对《新青年》财经报道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说,廉租房是目前用最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来满足人们居住需求的一种方式,因此没有必要建那么大,据说廉租房还有80多平方米的三居,今后应该控制在50平方米以下。廉租房本身就是一些生活无法保障的城市居民的暂时居所,不可能住一辈子,待到收入提高之后人们就会主动搬离的,这才是原汁原味的廉租房,现在由于多层原因,廉租房已经变味了。
城市新移民应否获益
说到这里,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就是城市新移民是否应该纳入廉租房分配体系。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这一群体正在日益壮大,而城市居民大多有房,只是大小和好坏之分,真正没房可住需要租房的正是这些新移民。但按照现有规定,绝大多数外地在京务工人员不在廉租房政策受惠对象范围内,因为“申请廉租房的家庭,成员中至少有1人为当地非农业常住户口。”“虽然一直在酝酿,但目前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一直没有下文,受此影响,广大的城市移民只好暂时徘徊在城市福利体系之外,还只能长期为城市的税收和房地产做出更多贡献,这显然很不公平。”童大焕说。“目前全国还没有建立城乡一体化的住房档案信息系统。”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科研部部长文林峰表示,收入征信系统和住房档案的建立,是推进流动人口住房保障的基础,显见目前条件还不具备。
其实,政府也希望在廉租房的入住资格人群问题上破局。近日,来自北京市廉租住房管理中心的信息显示,今年北京市将把廉租房照顾对象扩大到拆迁户、劳模以及目前住房有困难的国企员工、生活有特殊困难的群体、新参加工作的国家公务员等。
“拆迁户无房可住或买不起房主要原因是因为开发商给予的拆迁补助不合理,这一问题应该在政府与开发商之间得到有效解决,用廉租房解决这一问题,就等于用一个不公平解决另一个不公平,对于特困户只能带来更大的不公平。”童大焕很反对这样做。
国企员工、新参加工作的国家公务员入住廉租房?“他们的收入远远高于城市平均收入水平,而且他们一面享受着国家的住房补贴,一面占用特困户的廉租房显然不合理。再者,‘近水楼台先得月’,他们的进入很容易导致像经济适用房出现的诸多腐败问题,带来新的社会不公平问题。”童大焕对此亦很担忧。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一个美好愿望,被寄予厚望的廉租房一度被认为是解决目前房地产市场困境的一剂标本兼治的良方。
但现在看来,由于廉租房的入住资格人群、资金建设等问题的亟待完善,这一制度要走的路还将很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