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数学课程课标》(以下简称《课标》)中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如何用好新教材,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索。
一、依据《课标》要求,用好新教材
《课标》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下编写的,是学科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体现学科对学生最起码的要求,是教学和培养学生学科素质的主要依据,具有指导性。因此在处理教材时,首先要考虑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教师深钻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就可用教材教。能正确理解编者思路、编写意图,这本身已经是一种发现、一种创造。若教材不能实现课程标准要求,就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也可适当增补。例如,教学完“9.10球”一节后,我补充了一个例题,引导学生探究: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远地点距地面2384km,在这时约有多少平方千米上的人能看到这颗卫星?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这时,经稍加指导,学生不仅探究获得成功,而且还推导出了球冠面积公式(注:新教材里不含球冠面积公式),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说明“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时,学生能够学得好;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学生能够学得好”。
二、依据学生情况,用好新教材
这是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的核心。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教学方式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怎样学就怎样教。学生喜欢在宽松、和谐的气氛里学习。“当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学生能够学得好;当学生能够自由地参与探索和创新时,学生能够学得好”。因此,我在教学“5.10解斜三角形应用举例”一节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投入到大自然中。实地创设问题情景,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完成了教学内容,而且让学生亲身感悟到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依据教学环境,用好新教材
教学环境是一种无言的课程。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必须依据教学环境而定。
首先,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只是对教学现实的预计、构想,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之上的,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在教学现实中,往往会出现预想之外的许多事件、问题、情境。新课程强调教师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指导者,而不再是控制者。当教学情境发生偏差时,应在以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灵活调整。要用问题引导学生向教材意图靠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例如,我在教学“8.6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一节时,尽管所有的结论都是由学生自主探索出的,但学生觉得没亲眼目睹,仍持怀疑态度。针对这种情景,我深知,此时再多的解释也不起作用。于是我立即将学生从教室带往教学楼顶,观察电视卫星接收器。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消除了所有怀疑,教学目标达到了。这也说明“当教学内容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呈现时,学生能够学得好。”
其次,教材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变教科书为学生的世界,已逐渐被变世界为学生的教科书所取代。依据教学环境确定教材的取舍是非常重要的,环境涉及到学生所在的社区、学校、教室、家庭等多种因素。其中每个因素又牵涉到经济、文化、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是很复杂的。优化育人环境有利于提高新教材对学生的适应性。
四、依据教师特长,用好新教材
用好新教材的关键还取决于教师素质。就素质而言,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特长。有的擅长美术,有的擅长音乐,有的擅长朗读,有的擅长板书,有的擅长运用多媒体手段。新课程强调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重,强调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改的变动性、多样性,要求教师是一个决策者,而不是一个执行者。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更有利于教师用自身形象及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便于挖掘教材的内涵,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当学生热爱、信任教师时,学生能够学得好。”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教师用多媒体手段去教学,效果好;有的教师使用很朴素的教具来组织教学,效果好;还有的教师用美术来组织教学,效果也同样不错。
总之,教师要使用好新教材,应依据《课标》要求而定,依据学生情况而定,依据教学环境而定,依据教师特长而定。
(作者单位:723400陕西省汉中市佛坪中学)
一、依据《课标》要求,用好新教材
《课标》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指导下编写的,是学科教育目标的具体化,体现学科对学生最起码的要求,是教学和培养学生学科素质的主要依据,具有指导性。因此在处理教材时,首先要考虑课程标准的培养目标和具体要求。教师深钻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找准三者的连接点,就可用教材教。能正确理解编者思路、编写意图,这本身已经是一种发现、一种创造。若教材不能实现课程标准要求,就需要对教材进行取舍、整合,也可适当增补。例如,教学完“9.10球”一节后,我补充了一个例题,引导学生探究: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远地点距地面2384km,在这时约有多少平方千米上的人能看到这颗卫星?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这时,经稍加指导,学生不仅探究获得成功,而且还推导出了球冠面积公式(注:新教材里不含球冠面积公式),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同时也说明“当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时,学生能够学得好;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学生能够学得好”。
二、依据学生情况,用好新教材
这是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的核心。新课程强调在教学中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根据学生的认识水平、心理特征、学习规律而定。教学方式应该服务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怎样学就怎样教。学生喜欢在宽松、和谐的气氛里学习。“当学生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学生能够学得好;当学生能够自由地参与探索和创新时,学生能够学得好”。因此,我在教学“5.10解斜三角形应用举例”一节时,带领学生走出教室,投入到大自然中。实地创设问题情景,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不仅完成了教学内容,而且让学生亲身感悟到了数学的科学价值和人文价值,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依据教学环境,用好新教材
教学环境是一种无言的课程。教师创造性地使用好新教材,必须依据教学环境而定。
首先,教师课前的教学设计只是对教学现实的预计、构想,是建立在教师的经验基础之上的,带有很强的主观性。而在教学现实中,往往会出现预想之外的许多事件、问题、情境。新课程强调教师角色应转变为组织者、指导者,而不再是控制者。当教学情境发生偏差时,应在以保护学生积极性的前提下灵活调整。要用问题引导学生向教材意图靠近,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情境。例如,我在教学“8.6抛物线的简单几何性质”一节时,尽管所有的结论都是由学生自主探索出的,但学生觉得没亲眼目睹,仍持怀疑态度。针对这种情景,我深知,此时再多的解释也不起作用。于是我立即将学生从教室带往教学楼顶,观察电视卫星接收器。学生通过测量、计算,消除了所有怀疑,教学目标达到了。这也说明“当教学内容能够通过多种方式呈现时,学生能够学得好。”
其次,教材并不是知识的唯一源泉。大自然、人类社会、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是人生的教科书。变教科书为学生的世界,已逐渐被变世界为学生的教科书所取代。依据教学环境确定教材的取舍是非常重要的,环境涉及到学生所在的社区、学校、教室、家庭等多种因素。其中每个因素又牵涉到经济、文化、管理等多方面的问题,是很复杂的。优化育人环境有利于提高新教材对学生的适应性。
四、依据教师特长,用好新教材
用好新教材的关键还取决于教师素质。就素质而言,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特长。有的擅长美术,有的擅长音乐,有的擅长朗读,有的擅长板书,有的擅长运用多媒体手段。新课程强调各学科之间的整合,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并重,强调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改的变动性、多样性,要求教师是一个决策者,而不是一个执行者。充分发挥教师的特长,更有利于教师用自身形象及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更便于挖掘教材的内涵,为学生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服务。“当学生热爱、信任教师时,学生能够学得好。”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的教师用多媒体手段去教学,效果好;有的教师使用很朴素的教具来组织教学,效果好;还有的教师用美术来组织教学,效果也同样不错。
总之,教师要使用好新教材,应依据《课标》要求而定,依据学生情况而定,依据教学环境而定,依据教师特长而定。
(作者单位:723400陕西省汉中市佛坪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