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山东琴书是山东境内具有近300年历史的代表性艺术品种,自清雍正时期萌芽,经历了近代、现代与当代三个时期,并在社会经济、政治等外部因素不断更迭变化的过程中艰难传承。本文对山东琴书形成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风格特征进行了梳理,管窥中国传统曲种在当下的传播与传承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山东琴书 传统音乐 传播 传承
山东琴书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种之一,至今有近300年的历史。山东琴书的发展演进跨越了近代、现代、当代三个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特点与时代特征。
一、萌芽与形成
山东琴书萌芽于清朝雍正年间的曹州(今山东菏泽)一带,其出现与当时鲁西南地区盛行的俗曲小唱密切相关。
“小曲子”是山东琴书的雏形,属于民间自娱的俗曲。唱者起初多为精通音律的文人雅士,抚琴编词曲唱,因此也被称为“琴筝清曲”。《儒门传清宗谱歌》①中记载,雍正十三年(1735),“琴筝清曲”已有头辈师爷王尚田出现。这则史料后来成为有关山东琴书的最早记录。至清乾隆年间,“琴筝清曲”下移至当地乡民,成为乡间民众闲暇时的“庄稼耍”,俗称“小曲子”。至清代末年,鲁西南地区出现大量“小曲子”名家,民间自娱团体逐渐形成。
“琴筝清曲”与“小曲子”同出一脉,究其形态“小曲子”更为丰富。这与参与主体的身份与背景直接相关。从内容与形式上看,雅化的“琴筝清曲”不及俗化的“小曲子”易于流传,在伴奏乐器上,“小曲子”用扬琴代替古琴作伴奏,更易于普通民众接受。“小曲子”代表性书目不甚丰富,著名的有《白蛇传》、《秋江》等。
清末,由于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迫于生计的自娱性民间“小曲子”,开始向职业性说唱转变,衍生出“唱扬琴”艺术形式。“唱扬琴”是“小曲子”从民间自娱娱己到职业半职业说书娱人的转变,因此在形态上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篇幅上,将“小曲子”的大书篇幅缩减,以中篇短篇为主,同时增强演唱的叙事性;在音乐结构上,将“小曲子”曲牌联套缩减形成了以【凤阳歌】、【垛子板】为主的程式,是曲牌联套到板式变化的演进;在演出形式上,以“一人多角”的单档或双档表演为主,主要演员自弹扬琴打板演唱,由“闭口端坐”改为“站唱”和“表演唱”,“唱扬琴”因此而得名,也标志着山东琴书的形成,后衍生出南、东、北三路唱腔流派。
二、发展与兴盛
(一)民国初期
民国以后,济南、青岛等城市茶馆书场日渐增多,为琴书演唱提供了较为固定的场地。“20世纪20-30年代,广播电台在北京、天津等各大城市兴起,曲艺演出又增加了“空中书场”这一类型。一些厂家和商号开始邀请著名曲艺艺人到广播电台,配合商业广告的播出做直播演唱,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曲艺起到宣传作用。”②广播电台业的兴起,为山东琴书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战争期间
战争期间,山东琴书和其它曲种在解放区受到重视,“山东原为民间说唱艺术兴盛发达地区,山东琴书、大鼓、快书等均有流传,可谓丰富多彩。在战争年代的各解放区中,各种民间说唱艺术,只要能为宣传鼓动服务,就得到最广阔的活动天地,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利用。”③山东琴书与其它艺术形式一起,成为党的文艺战线上宣传革命思想的有力方式。
三、起伏与跌宕
在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指导下,山东琴书创演得到良好而健康的发展。“在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的义演中,全省各地曲艺艺人表现极为热情,并先后有杨立德、邓九如(山东琴书)、冯玉凤(山东琴书)、傅春喜、张莲霞等多次赴朝鲜前线慰问演出。”④1950年-1965年,以山东琴书为主要表演曲种的团队已有20余支。
另外,老艺人们在改革、发扬山东琴书传统艺术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如“北路”琴书创始人邓九如先生,在丰富琴书音乐的表现力上做出了努力,赋予琴书艺术以时代感,并逐步突出了“北路”琴书唱腔特点。
文革期间,由于演出团体的解散,很多演员转入其他行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东琴书迎来新的生机。部分解散的曲艺团体逐渐恢复建置,为培养新一代山东琴书演员,1978年山东省文化局在山东省戏校(原“五七”艺校)建立曲艺科,开设山东琴书专业,聘请老艺人教授山东琴书学员(仅开办了一期)。
1984年7月张军《山东琴书研究》出版,对山东琴书的唱腔流派进行了阐述;国家“七五”规划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东卷》是迄今对山东琴书音乐最为精准详实的研究资料;国家“九五”规划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曲艺志·山东卷》中也有对山东琴书音乐的研究整理。另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2000)、《齐鲁特色文化丛书·音乐》(2004)、《中国曲艺通史》(2005)等也都包含部分关于山东琴书的相关研究。
四、结语
从整体上看,山东琴书的历史发展过程经历了从近代到现代再到当代的演进过程,琴书艺术形式从内容与风格等方面也无不带有不同时期社会历史背景的深刻烙印。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由于外在和自身问题的影响,山东琴书渐入窘境。直至今天,这种发展的尴尬境地仍未能完全得到改善。2006年6月山东琴书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1月入选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山东琴书的发展已走过鼎盛阶段,渐进衰落,需要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注释:
①《中国曲艺志·山东卷》编辑部委员会:《中国曲艺志·山东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2年,第572页。
②姜昆,倪钟之:《中国曲艺通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85页。
③张军、郭学东:《山东曲艺史》,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393页。
④郭学东:《山东曲艺研究·曲种篇》,北京:中国开明文教音像出版社,2002年,第30页。
参考文献:
[1]山东省音乐工作组.山东琴书音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6.
[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3]张军,郭学东.山东曲艺史[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4]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东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8.
[5]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关键词:山东琴书 传统音乐 传播 传承
山东琴书是山东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品种之一,至今有近300年的历史。山东琴书的发展演进跨越了近代、现代、当代三个时期,呈现出了不同的发展特点与时代特征。
一、萌芽与形成
山东琴书萌芽于清朝雍正年间的曹州(今山东菏泽)一带,其出现与当时鲁西南地区盛行的俗曲小唱密切相关。
“小曲子”是山东琴书的雏形,属于民间自娱的俗曲。唱者起初多为精通音律的文人雅士,抚琴编词曲唱,因此也被称为“琴筝清曲”。《儒门传清宗谱歌》①中记载,雍正十三年(1735),“琴筝清曲”已有头辈师爷王尚田出现。这则史料后来成为有关山东琴书的最早记录。至清乾隆年间,“琴筝清曲”下移至当地乡民,成为乡间民众闲暇时的“庄稼耍”,俗称“小曲子”。至清代末年,鲁西南地区出现大量“小曲子”名家,民间自娱团体逐渐形成。
“琴筝清曲”与“小曲子”同出一脉,究其形态“小曲子”更为丰富。这与参与主体的身份与背景直接相关。从内容与形式上看,雅化的“琴筝清曲”不及俗化的“小曲子”易于流传,在伴奏乐器上,“小曲子”用扬琴代替古琴作伴奏,更易于普通民众接受。“小曲子”代表性书目不甚丰富,著名的有《白蛇传》、《秋江》等。
清末,由于社会环境的动荡不安,迫于生计的自娱性民间“小曲子”,开始向职业性说唱转变,衍生出“唱扬琴”艺术形式。“唱扬琴”是“小曲子”从民间自娱娱己到职业半职业说书娱人的转变,因此在形态上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在篇幅上,将“小曲子”的大书篇幅缩减,以中篇短篇为主,同时增强演唱的叙事性;在音乐结构上,将“小曲子”曲牌联套缩减形成了以【凤阳歌】、【垛子板】为主的程式,是曲牌联套到板式变化的演进;在演出形式上,以“一人多角”的单档或双档表演为主,主要演员自弹扬琴打板演唱,由“闭口端坐”改为“站唱”和“表演唱”,“唱扬琴”因此而得名,也标志着山东琴书的形成,后衍生出南、东、北三路唱腔流派。
二、发展与兴盛
(一)民国初期
民国以后,济南、青岛等城市茶馆书场日渐增多,为琴书演唱提供了较为固定的场地。“20世纪20-30年代,广播电台在北京、天津等各大城市兴起,曲艺演出又增加了“空中书场”这一类型。一些厂家和商号开始邀请著名曲艺艺人到广播电台,配合商业广告的播出做直播演唱,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曲艺起到宣传作用。”②广播电台业的兴起,为山东琴书的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战争期间
战争期间,山东琴书和其它曲种在解放区受到重视,“山东原为民间说唱艺术兴盛发达地区,山东琴书、大鼓、快书等均有流传,可谓丰富多彩。在战争年代的各解放区中,各种民间说唱艺术,只要能为宣传鼓动服务,就得到最广阔的活动天地,得到了最为充分的利用。”③山东琴书与其它艺术形式一起,成为党的文艺战线上宣传革命思想的有力方式。
三、起伏与跌宕
在党和国家各项政策的指导下,山东琴书创演得到良好而健康的发展。“在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的义演中,全省各地曲艺艺人表现极为热情,并先后有杨立德、邓九如(山东琴书)、冯玉凤(山东琴书)、傅春喜、张莲霞等多次赴朝鲜前线慰问演出。”④1950年-1965年,以山东琴书为主要表演曲种的团队已有20余支。
另外,老艺人们在改革、发扬山东琴书传统艺术工作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如“北路”琴书创始人邓九如先生,在丰富琴书音乐的表现力上做出了努力,赋予琴书艺术以时代感,并逐步突出了“北路”琴书唱腔特点。
文革期间,由于演出团体的解散,很多演员转入其他行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山东琴书迎来新的生机。部分解散的曲艺团体逐渐恢复建置,为培养新一代山东琴书演员,1978年山东省文化局在山东省戏校(原“五七”艺校)建立曲艺科,开设山东琴书专业,聘请老艺人教授山东琴书学员(仅开办了一期)。
1984年7月张军《山东琴书研究》出版,对山东琴书的唱腔流派进行了阐述;国家“七五”规划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东卷》是迄今对山东琴书音乐最为精准详实的研究资料;国家“九五”规划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中国曲艺志·山东卷》中也有对山东琴书音乐的研究整理。另外,《中国传统音乐概论》(2000)、《齐鲁特色文化丛书·音乐》(2004)、《中国曲艺通史》(2005)等也都包含部分关于山东琴书的相关研究。
四、结语
从整体上看,山东琴书的历史发展过程经历了从近代到现代再到当代的演进过程,琴书艺术形式从内容与风格等方面也无不带有不同时期社会历史背景的深刻烙印。上世纪80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由于外在和自身问题的影响,山东琴书渐入窘境。直至今天,这种发展的尴尬境地仍未能完全得到改善。2006年6月山东琴书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年1月入选山东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山东琴书的发展已走过鼎盛阶段,渐进衰落,需要得到更好的传承与保护。
注释:
①《中国曲艺志·山东卷》编辑部委员会:《中国曲艺志·山东卷》,北京:中国ISBN中心,2002年,第572页。
②姜昆,倪钟之:《中国曲艺通史》,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第485页。
③张军、郭学东:《山东曲艺史》,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393页。
④郭学东:《山东曲艺研究·曲种篇》,北京:中国开明文教音像出版社,2002年,第30页。
参考文献:
[1]山东省音乐工作组.山东琴书音乐[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56.
[2]杨荫浏.中国古代音乐史稿[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1.
[3]张军,郭学东.山东曲艺史[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97.
[4]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全国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东卷编辑委员会.中国曲艺音乐集成·山东卷[M].北京:中国ISBN中心,1998.
[5]袁静芳.中国传统音乐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