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投入,必然要谈到效益,作为高校的国有资产的管理效益正是我们要讨论的。论述了高校国有资产目前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结合工作实际,谈一谈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建议。
关键词:国有资产;高校;高校国有资产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7-000-01
近十年国家持续在教育领域的投入达GDP的3%,全国高校的财政拨款幅度都有所提高,除了财政拨款外,还有各部委的专项、各种类型的科研经费提供给高校,以供其事业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我们国家对高校这些年的经费投入是比较大的,谈到投入必然涉及产出,高校每年完成了多少项目,有多少项课题成果,这都是它的产出,但是作为国有资金的使用者,我们也要清楚的知道我们耗费了多少资源,这些资源在我们高校是如何管理的,是否符合经济价值的观念,也就是談对这些国有资产的管理是否科学。
一、目前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状况
1.重固定资产管理,轻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管理
现在,高校在机关处室设置时,设立一个国有资产管理处,顾名思义,这是代国家管理资产的一个部门,材料、设备、家具、图书、标本、货币、债权、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投资等这都应当是管理的内容,那么相应应设立各责任科室做这些资产的管理工作。但是实际工作中,因为人们的观念,认为价值高的才做为设备,要设专人清点、保管。材料都是要被消耗掉的,无形资产又是看不见的,利益也不明显。这就造成固定资产是有台账的,有管理卡片的,可是材料、无形资产只能简单记录甚至没有验收不在管理范围。
2.资产结构不合理,产权模糊不清
在高校,部分现有的资产被闲置,而另一些部门又重新购入同类资产,资产配置不当,导致这类资产盲目采购,挤占经费。同时,高校的国有资产虽然是国家资产,但实际上是高校无偿占有、使用,产权虚置。
3.账实不符
随着高校的发展,资产规模也相应扩大,资产的数额也只是账面上的数字而已,并没有真正的清理整合。资产报废处置缺少手续,账存实亡,还有一些资产已超过使用年限,失去了经济价值,账面上却仍然是当初购入的价值,资产虚增。
4.管理制度不足,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高校国有资产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切实有效实施。从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人员学历水平参差不齐,管理能力有限,理论水平不高,责任意识淡薄。
二、应对上述问题提出建议
(一)明确资产概念,理顺产权关系,从思想上重视资产管理工作
1.明确资产概念,理清国有资产的管理范畴。很多高校认为国有资产就是固定资产,只要把固定资产看好了,国有资产就不会流失。《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明确规定,“高校资产是高等学校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具体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所以对高校国有资产就是固定资产的片面理解必然会疏忽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的管理,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2.明晰产权,规范资产管理。产权问题基本集中在以下三类当中,一是多种类型的经济资源投入形成的产权归属问题。这种情况应当在投入时,科学论证,充分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前提下,谈资源的合理分配;二是学校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产权归属。学校应积极利用手中的材料办理产权证照,对那些有争议的产权要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积极处理;三是学校转做经营资产的产权关系模糊问题。应当有专门的部门代学校管理转做经营性的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当然无论哪种情况,国有资产的处理必须按规定程序上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批和备案。
3.牢固资产管理意识。谈到资产的重要性,我们大家都明白,经常说向管理要效益,足以可见管理的好,资产可以保值增值,带来利益;反之,资产就会严重损失。这里面提到了资产管理意识,是想说要做好资产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具体管理工作人员的事情,还是学校每位教职工、学生的事情,更是学校领导们的事情,资产的科学管理从整章建制、岗位配备、人员建设到管理流程的设计都离不开领导的支持。
(二)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构
1.着重“五个制度管理”,做好基础工作。一是责任制管理,高校国有资产是由国有资产部门统一管理,资产的实际使用人却是在各院系,管理要延伸,必须责任到人,落实到具体人上,资产的管理才能落到实处;二是制度化管理,学校要在制度上对从国有资产形成、使用到处置的全过程的规范和管理,并且使用起来要统一标准,既避免了资产闲置和浪废,也防止人为行为产生的不公。制度化管理最大的优点就是无论怎么调配人员,工作标准和口径统一;三是专业化管理,这里的专业化指管理方法和水平,不是把所有资产集中在一起,而是对材料、无形资产、债权、专业的设备等实行专业化管理,要设计有用可行的量化指标,也对人提出了工作要求;四是信息化管理,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国有资产实行精细化和动态管理。建立资产的使用档案,随时掌握各项资产的情况,合理配置,与其他高校共享,实现高效利用;五是监督制管理,国家出台的《内部控制规范》已经实施,梳理了国有资产管理的各环节,确定了风险点,采取了降低风险的措施,还提出了绩效评价机制来考核资产的管理工作。
4.加强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并坚持常规化、制度化。细节决定成败,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是资产建档的基础,更是实行信息化的基础。要定期与各部门进行资产信息的核对、清理,注意维护,实行日常工作与专项工作相结合,做到工作无死角。确定无形资产、债权和对外投资的动态管理。
(三)加强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注重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挑选专业人员充实队伍,实现专业化管理,定期举办相关知识培训;另一方面学校行政领导缺少资产管理的专业知识,应加强沟通,多举办这方面的管理讲座。
三、结束语
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是在摸索中前进,在学习中提高。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高校资产规模日益扩大,要发展就要摸清家底,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为高校挑战机遇,实现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资基础。
作者简介:赵 丹(1978-),女(满族),黑龙江牡丹江人,本科,牡丹江师范学院财务处高级会计师,主要从事管理学研究。
关键词:国有资产;高校;高校国有资产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7-000-01
近十年国家持续在教育领域的投入达GDP的3%,全国高校的财政拨款幅度都有所提高,除了财政拨款外,还有各部委的专项、各种类型的科研经费提供给高校,以供其事业发展的需要。可以说我们国家对高校这些年的经费投入是比较大的,谈到投入必然涉及产出,高校每年完成了多少项目,有多少项课题成果,这都是它的产出,但是作为国有资金的使用者,我们也要清楚的知道我们耗费了多少资源,这些资源在我们高校是如何管理的,是否符合经济价值的观念,也就是談对这些国有资产的管理是否科学。
一、目前高校资产管理存在的状况
1.重固定资产管理,轻流动资产、无形资产管理
现在,高校在机关处室设置时,设立一个国有资产管理处,顾名思义,这是代国家管理资产的一个部门,材料、设备、家具、图书、标本、货币、债权、在建工程、无形资产和投资等这都应当是管理的内容,那么相应应设立各责任科室做这些资产的管理工作。但是实际工作中,因为人们的观念,认为价值高的才做为设备,要设专人清点、保管。材料都是要被消耗掉的,无形资产又是看不见的,利益也不明显。这就造成固定资产是有台账的,有管理卡片的,可是材料、无形资产只能简单记录甚至没有验收不在管理范围。
2.资产结构不合理,产权模糊不清
在高校,部分现有的资产被闲置,而另一些部门又重新购入同类资产,资产配置不当,导致这类资产盲目采购,挤占经费。同时,高校的国有资产虽然是国家资产,但实际上是高校无偿占有、使用,产权虚置。
3.账实不符
随着高校的发展,资产规模也相应扩大,资产的数额也只是账面上的数字而已,并没有真正的清理整合。资产报废处置缺少手续,账存实亡,还有一些资产已超过使用年限,失去了经济价值,账面上却仍然是当初购入的价值,资产虚增。
4.管理制度不足,工作人员素质不高
高校国有资产在管理制度形同虚设,没有切实有效实施。从事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人员学历水平参差不齐,管理能力有限,理论水平不高,责任意识淡薄。
二、应对上述问题提出建议
(一)明确资产概念,理顺产权关系,从思想上重视资产管理工作
1.明确资产概念,理清国有资产的管理范畴。很多高校认为国有资产就是固定资产,只要把固定资产看好了,国有资产就不会流失。《高等学校会计制度》明确规定,“高校资产是高等学校占有或者使用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具体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所以对高校国有资产就是固定资产的片面理解必然会疏忽流动资产、无形资产和对外投资的管理,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2.明晰产权,规范资产管理。产权问题基本集中在以下三类当中,一是多种类型的经济资源投入形成的产权归属问题。这种情况应当在投入时,科学论证,充分保证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前提下,谈资源的合理分配;二是学校历史遗留问题导致的产权归属。学校应积极利用手中的材料办理产权证照,对那些有争议的产权要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积极处理;三是学校转做经营资产的产权关系模糊问题。应当有专门的部门代学校管理转做经营性的资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当然无论哪种情况,国有资产的处理必须按规定程序上报主管部门和财政部门审批和备案。
3.牢固资产管理意识。谈到资产的重要性,我们大家都明白,经常说向管理要效益,足以可见管理的好,资产可以保值增值,带来利益;反之,资产就会严重损失。这里面提到了资产管理意识,是想说要做好资产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具体管理工作人员的事情,还是学校每位教职工、学生的事情,更是学校领导们的事情,资产的科学管理从整章建制、岗位配备、人员建设到管理流程的设计都离不开领导的支持。
(二)完善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构
1.着重“五个制度管理”,做好基础工作。一是责任制管理,高校国有资产是由国有资产部门统一管理,资产的实际使用人却是在各院系,管理要延伸,必须责任到人,落实到具体人上,资产的管理才能落到实处;二是制度化管理,学校要在制度上对从国有资产形成、使用到处置的全过程的规范和管理,并且使用起来要统一标准,既避免了资产闲置和浪废,也防止人为行为产生的不公。制度化管理最大的优点就是无论怎么调配人员,工作标准和口径统一;三是专业化管理,这里的专业化指管理方法和水平,不是把所有资产集中在一起,而是对材料、无形资产、债权、专业的设备等实行专业化管理,要设计有用可行的量化指标,也对人提出了工作要求;四是信息化管理,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国有资产实行精细化和动态管理。建立资产的使用档案,随时掌握各项资产的情况,合理配置,与其他高校共享,实现高效利用;五是监督制管理,国家出台的《内部控制规范》已经实施,梳理了国有资产管理的各环节,确定了风险点,采取了降低风险的措施,还提出了绩效评价机制来考核资产的管理工作。
4.加强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并坚持常规化、制度化。细节决定成败,资产管理的基础工作是资产建档的基础,更是实行信息化的基础。要定期与各部门进行资产信息的核对、清理,注意维护,实行日常工作与专项工作相结合,做到工作无死角。确定无形资产、债权和对外投资的动态管理。
(三)加强资产管理队伍建设
一方面要注重提高资产管理人员素质和业务水平,挑选专业人员充实队伍,实现专业化管理,定期举办相关知识培训;另一方面学校行政领导缺少资产管理的专业知识,应加强沟通,多举办这方面的管理讲座。
三、结束语
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是在摸索中前进,在学习中提高。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入,高校资产规模日益扩大,要发展就要摸清家底,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为高校挑战机遇,实现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资基础。
作者简介:赵 丹(1978-),女(满族),黑龙江牡丹江人,本科,牡丹江师范学院财务处高级会计师,主要从事管理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