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ICU)医院感染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方法:对2004年1月~2005年12月ICU医院感染患者8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ICU医院感染中以老年患者居多;感染部位占前三位的是下呼吸道、泌尿道、胃肠道;基础疾病以损伤性疾病、脑血管意外及消化道疾病的感染率最高;并与创伤性操作、机体抵抗力下降、不合理抗菌药物应用、医务人员缺乏交叉感染意识等有关。结论:加强ICU病室管理,改善环境因素和治疗操作中易导致污染和感染的环节,认真遵守无菌原则,切断感染途径,提高患者机体抵抗力,合理应用抗生素是预防ICU医院感染的有效护理干预措施。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 院内感染控制 管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8.246
近年来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患病率及病死率均明显升高,尤其在综合性ICU,因其收治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及侵入性检查多等原因,此问题更加严重,且明显高于普通病房[1],而获得性感染病原菌变迁及细菌耐药性变化也越来越突出。随着对医院院内感染研究的不断深入,院内感染控制已经引起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对于危重病患者来说,院内感染不仅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而且使病情恶化,死亡率升高。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是综合性ICU,收治的病种几乎涉及到临床各科。病房总面积约65m2,共2间病房,设监护床8张,空间相对狭小,空气流通差,容易发生院内感染。通过医院预防保健科及护理部的指导。我院加强了院内感染控制的管理,有效地控制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现将院内感染控制的体会介绍如下。
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医务人员因素:科室医务人员对于院内感染管理的重视程度及消毒隔离措施的执行是主要因素。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直接途径[2]。医务人员是否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是否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接触每例患者前后、执行每项操作前后是否洗手或对手进行消毒都是院内感染的人为因素。此外,重症监护病房与院内多科室协作,进入重症监护病房的其他科室医务人员较多,他们是否执行重症监护病房的相关院感管理规定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患者因素: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病情危重,抵抗力低下,容易感染,并且较多患者在转入时就伴有严重的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另外ICU内较多的有创性操作,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中心静脉置管、呼吸机使用等均可使院内感染发生的几率大大增加。
环境因素:病房所处位置相对闭塞,通风换气不良,空气污浊;病房内医疗仪器及固定装置的消毒处理;出入通道的混用等都是ICU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其他因素:ICU病房的门关管理;护工院感知识掌握及执行情况;患者家属对于探视制度及隔离制度的遵守等。
预防院内感染的管理措施
建立相关制度,组建院感控制小组:应严格贯彻执行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我科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ICU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控制制度。科室建立了院感控制小组,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和监测项目。科主任为组长,护士长负责感染监控工作,并设立了2名院感监督员。科室采取“人人参与院感管理”的方式进行院感控制,每月科务会对院感情况进行总结、认真查找问题,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制定下月工作重点并做好相关记录。由于制度健全,职责明确,使ICU院感控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预防保健科、护理部也每月到科室进行考核,加强了监管力度。
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考核:利用科务会、晨会对医务人员进行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各项无菌技术操作、六步洗手法的培训;定期、不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强化院感意识,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同时也重视对护工进行院感知识培训。由于护工文化程度参差不齐,需要反复、多次进行培训、监督。还对其他科室进入ICU的医务人员加强解释和监督,使他们进入ICU后能自觉遵守相关院感控制制度。
加强ICU的消毒管理:为危重患者建立一个安静、舒适、适宜的环境。室温控制在22~24℃,相对湿度55%~65%,每日晨开窗通风30分。病房内还安置了2台壁挂式、1台移动式动态空气消毒机(人机共存)进行每日2次(早、晚各1次),每次3小时的空气消毒,每日下午移动式动态空气消毒机加强消毒1次的空气消毒方法。两间病房根据患者情况尽量空出一间进行彻底消毒处理。每日整班人员为消毒责任人。每日早晨对各种管道浸泡液进行更换、浓度监测(1000mg/L);浸泡压脉带、氧气湿化瓶、呼吸机管道、中心负压吸痰管道等进行浸泡:对一次性用物毁形、浸泡情况进行检查、登记,并与院部回收工人进行交接;督促护工进行擦拭消毒工作。每个床头、床尾各放置一个用黄色垃圾袋套装的垃圾桶,床头垃圾桶内装有一定量的消毒液,对患者用后的吸痰管进行浸泡消毒,特殊感染患者改用红色垃圾袋,生活垃圾和医用垃圾分开放置,每日由行政班护工打包后运至院内垃圾处理站与工人进行一对一交接。每日行政班护工用含氯消毒液(浓度500mg/L)擦拭地面、桌面、物表、床单元、医疗器械等,拖把分区擦拭后分区晾挂并有醒目标志,桌布一床一巾分别进行擦拭晾晒,护士长每日督查执行情况。
严格操作规程及无菌观念,严把医务人员洗手关:医务人员进入ICU更鞋换服,戴口罩、帽子,取下一切饰物,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执行无菌技术原则。科室设置了压取式洗手液装置及纸巾盒,改进洗手设施,洗手肥皂悬挂、保持干燥,或使用软肥皂液洗手。有条件者可安装2%洗必泰乙醇溶液洗手装置,使用0.5%洗必泰乙醇擦手剂消毒护手[3]。以减少致病菌通过手传播而致交叉感染。
限制人员随意进出入:科室投入资金安置了不锈钢门及门铃对讲系统,人员经许可方能进入。门关处放置了一次性鞋套及隔离衣,进入ICU人员更衣带鞋套后才能进入病房。隔离衣每周打包进行高压灭菌2次,特殊感染每日灭菌1次。每日下午4:00~4:30为家属探视患者时间,其他时间家属留下联系方式在陪伴室或原病房等候。
加强危重患者基础护理:①皮肤护理:每日认真进行晨晚间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床单元及时整理,随湿随换,可使用护理垫避免频繁搬动患者,患者排便后及时做臀部护理。一般2小时为患者更换1次体位,拍背,每次测量血压后解开袖带,每4~6小时更换血氧饱和度探头。②口腔护理:认真观察口腔黏膜有无破溃、感染,每日常规用0.03%呋喃西林液为患者进行口腔护理2次,气管插管患者2人协助进行口腔护理并更换固定带。③其他护理:留置尿管患者每日用洗必泰清洁尿道口2次;特殊患者根据医嘱进行护理。对于侵袭性操作严格按规范进行,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减少感染机会。气管导管、吸痰管采用一次性物品,吸痰管一用一弃,吸氧管一人一用,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1次,避免交叉感染。可复用管道用浓度为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分,清水冲净悬挂晾干后放入戊二醛消毒柜进行3小时的消毒。
做好生物学监测:每月由院感员对病房空气、工作人员手、呼吸机管道、氧气湿化瓶进行采样送空气培养监测,如不合格,积极查找原因,采取措施,直到合格为止。每6个月市疾控中心对空气、物表等采样监测1次,不合格需进行整改。根据需要对患者痰液等进行培养,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发生个例院内感染时相对隔离,用物专人专用,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避免感染范围扩大。同时做好记录用于分析改进。实践证明,要想有效控制ICU院内感染,不仅需要制订完善的制度,合理的病房布局,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还需要加强医务人员的院感控制意识,更重要的是人人重视、人人参与院感控制,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Spencer RC.Epidemiology of infection in ICUs.Intensive Care Med,1994,20:2.
2 戚小敏,赵桂荣,王悦,等.ICU院内感染的控制和预防.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7):2377.
3 蒋冬梅,康春炫.ICU护士必读.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67-269.
关键词:重症监护病房 院内感染控制 管理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18.246
近年来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患病率及病死率均明显升高,尤其在综合性ICU,因其收治患者病情危重、免疫功能低下及侵入性检查多等原因,此问题更加严重,且明显高于普通病房[1],而获得性感染病原菌变迁及细菌耐药性变化也越来越突出。随着对医院院内感染研究的不断深入,院内感染控制已经引起了广大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对于危重病患者来说,院内感染不仅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而且使病情恶化,死亡率升高。我院重症监护病房(ICU)是综合性ICU,收治的病种几乎涉及到临床各科。病房总面积约65m2,共2间病房,设监护床8张,空间相对狭小,空气流通差,容易发生院内感染。通过医院预防保健科及护理部的指导。我院加强了院内感染控制的管理,有效地控制了院内感染的发生,现将院内感染控制的体会介绍如下。
院内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
医务人员因素:科室医务人员对于院内感染管理的重视程度及消毒隔离措施的执行是主要因素。医务人员的手是造成院内感染的直接途径[2]。医务人员是否严格遵守操作规范、是否严格遵守无菌技术原则,接触每例患者前后、执行每项操作前后是否洗手或对手进行消毒都是院内感染的人为因素。此外,重症监护病房与院内多科室协作,进入重症监护病房的其他科室医务人员较多,他们是否执行重症监护病房的相关院感管理规定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患者因素:重症监护病房患者病情危重,抵抗力低下,容易感染,并且较多患者在转入时就伴有严重的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另外ICU内较多的有创性操作,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吸痰、中心静脉置管、呼吸机使用等均可使院内感染发生的几率大大增加。
环境因素:病房所处位置相对闭塞,通风换气不良,空气污浊;病房内医疗仪器及固定装置的消毒处理;出入通道的混用等都是ICU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其他因素:ICU病房的门关管理;护工院感知识掌握及执行情况;患者家属对于探视制度及隔离制度的遵守等。
预防院内感染的管理措施
建立相关制度,组建院感控制小组:应严格贯彻执行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规范》和《消毒技术规范》,我科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了ICU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控制制度。科室建立了院感控制小组,制订了各项规章制度和监测项目。科主任为组长,护士长负责感染监控工作,并设立了2名院感监督员。科室采取“人人参与院感管理”的方式进行院感控制,每月科务会对院感情况进行总结、认真查找问题,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制定下月工作重点并做好相关记录。由于制度健全,职责明确,使ICU院感控制工作制度化、规范化。预防保健科、护理部也每月到科室进行考核,加强了监管力度。
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考核:利用科务会、晨会对医务人员进行消毒隔离制度、医院感染控制制度、各项无菌技术操作、六步洗手法的培训;定期、不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考核,强化院感意识,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同时也重视对护工进行院感知识培训。由于护工文化程度参差不齐,需要反复、多次进行培训、监督。还对其他科室进入ICU的医务人员加强解释和监督,使他们进入ICU后能自觉遵守相关院感控制制度。
加强ICU的消毒管理:为危重患者建立一个安静、舒适、适宜的环境。室温控制在22~24℃,相对湿度55%~65%,每日晨开窗通风30分。病房内还安置了2台壁挂式、1台移动式动态空气消毒机(人机共存)进行每日2次(早、晚各1次),每次3小时的空气消毒,每日下午移动式动态空气消毒机加强消毒1次的空气消毒方法。两间病房根据患者情况尽量空出一间进行彻底消毒处理。每日整班人员为消毒责任人。每日早晨对各种管道浸泡液进行更换、浓度监测(1000mg/L);浸泡压脉带、氧气湿化瓶、呼吸机管道、中心负压吸痰管道等进行浸泡:对一次性用物毁形、浸泡情况进行检查、登记,并与院部回收工人进行交接;督促护工进行擦拭消毒工作。每个床头、床尾各放置一个用黄色垃圾袋套装的垃圾桶,床头垃圾桶内装有一定量的消毒液,对患者用后的吸痰管进行浸泡消毒,特殊感染患者改用红色垃圾袋,生活垃圾和医用垃圾分开放置,每日由行政班护工打包后运至院内垃圾处理站与工人进行一对一交接。每日行政班护工用含氯消毒液(浓度500mg/L)擦拭地面、桌面、物表、床单元、医疗器械等,拖把分区擦拭后分区晾挂并有醒目标志,桌布一床一巾分别进行擦拭晾晒,护士长每日督查执行情况。
严格操作规程及无菌观念,严把医务人员洗手关:医务人员进入ICU更鞋换服,戴口罩、帽子,取下一切饰物,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执行无菌技术原则。科室设置了压取式洗手液装置及纸巾盒,改进洗手设施,洗手肥皂悬挂、保持干燥,或使用软肥皂液洗手。有条件者可安装2%洗必泰乙醇溶液洗手装置,使用0.5%洗必泰乙醇擦手剂消毒护手[3]。以减少致病菌通过手传播而致交叉感染。
限制人员随意进出入:科室投入资金安置了不锈钢门及门铃对讲系统,人员经许可方能进入。门关处放置了一次性鞋套及隔离衣,进入ICU人员更衣带鞋套后才能进入病房。隔离衣每周打包进行高压灭菌2次,特殊感染每日灭菌1次。每日下午4:00~4:30为家属探视患者时间,其他时间家属留下联系方式在陪伴室或原病房等候。
加强危重患者基础护理:①皮肤护理:每日认真进行晨晚间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床单元及时整理,随湿随换,可使用护理垫避免频繁搬动患者,患者排便后及时做臀部护理。一般2小时为患者更换1次体位,拍背,每次测量血压后解开袖带,每4~6小时更换血氧饱和度探头。②口腔护理:认真观察口腔黏膜有无破溃、感染,每日常规用0.03%呋喃西林液为患者进行口腔护理2次,气管插管患者2人协助进行口腔护理并更换固定带。③其他护理:留置尿管患者每日用洗必泰清洁尿道口2次;特殊患者根据医嘱进行护理。对于侵袭性操作严格按规范进行,严格无菌技术操作,减少感染机会。气管导管、吸痰管采用一次性物品,吸痰管一用一弃,吸氧管一人一用,呼吸机管道每周更换1次,避免交叉感染。可复用管道用浓度为1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浸泡消毒30分,清水冲净悬挂晾干后放入戊二醛消毒柜进行3小时的消毒。
做好生物学监测:每月由院感员对病房空气、工作人员手、呼吸机管道、氧气湿化瓶进行采样送空气培养监测,如不合格,积极查找原因,采取措施,直到合格为止。每6个月市疾控中心对空气、物表等采样监测1次,不合格需进行整改。根据需要对患者痰液等进行培养,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发生个例院内感染时相对隔离,用物专人专用,采取有效防范措施并及时上报相关部门,避免感染范围扩大。同时做好记录用于分析改进。实践证明,要想有效控制ICU院内感染,不仅需要制订完善的制度,合理的病房布局,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还需要加强医务人员的院感控制意识,更重要的是人人重视、人人参与院感控制,养成自觉遵守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Spencer RC.Epidemiology of infection in ICUs.Intensive Care Med,1994,20:2.
2 戚小敏,赵桂荣,王悦,等.ICU院内感染的控制和预防.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7):2377.
3 蒋冬梅,康春炫.ICU护士必读.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67-2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