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设计依据
教育部2015年9月发布的《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新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日常应用,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目前,中国主流的STEAM教育是机器人教育、编程教育以及3D打印等。本节课就是利用SolidWorks,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课例特色
特色1:教师引导,加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环节通过合理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加强学习的兴趣。
特色2: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对不同接受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关注,帮助所有学生都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特色3:选择最好的学习平台,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当今市面上的3D软件有很多种,本节课我们选择了SolidWorks这一既专业又比较好学习的软件,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完成创意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会了SolidWorks中的大部分功能,并已经用SolidWorks做出了一个免打气轮胎,具备了基本的3D作图能力,同时学生对3D打印有很强的学习兴趣,这为本节课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兴趣保障。
教学目标
1.认识SolidWorks中的装配体。
2.学会运用“插入零部件”命令。
3.学会运用“配合”命令把装配体装配起来。
4.学会运用“干涉检查”命令检验装配体。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装配体;学会运用“配合”命令。
教学难点 了解“配合”命令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在前几节课,我们做好了免打气轮胎。这节课,我们要组装一个玩具小车。教师出示完成后小车图,如图1。
2.教师介绍何为“装配体”。在SolidWorks中,复杂一点的模型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零件组装而成,称为“装配体”。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车身,找出车身安装轮子的位置,并引导学生说出轮子应该做什么样的改造。
师:老师带来了车身(如图2),请同学们说一说车身的形状。
生:车身是平板形状,平板两侧有圆柱伸出。
师:大家看看车轮应该安装在车身什么位置?
生:车身边四根柱子上。
师:那么,车身边的柱子,应该安装在车轮的什么位置?
生:柱子插入轮子中间。
4.教师顺势出示课题。
师:现在轮子中间,有插入柱子的地方吗?(出示轮胎中心图,如图3)
生:没有。
师:好,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如何把车身和车轮装配成一辆小车。(出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修改车轮做准备
师:请同学们观察车轮有没有可以插入柱子的地方,我們应该怎么改造?
生:打一个孔。
师:打孔应该用什么特征?
生:拉伸切除。
师:柱子的直径是15mm,下面就请同学们在车轮轴上切出一个直径15mm的孔。
2.新建装配体
有了车身、车轮以及车轮上的孔,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安装了。而组装零件需要一种新的文件——装配体文件。教师指导学生在电脑上新建一个装配体文件。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请一个学生在教师机上示范。(如图4)
3.插入零件
师:只有装配体文件才能放入不同的零件,然后进行组装。现在这个文件里面没有任何零件,我们需要插入第一个零件——车身。谁上来试一试?(教师请一位会做的学生来教师机示范)
学生上台操作“插入零部件”命令。教师强调,操作过程中要首先插入“车身”这一零件。随后教师再请学生插入“车轮”零件到装配体中。(如图5)
4.学习“配合”命令
师:在装配体文件中,所有的零件都有了,但却没有安装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
生:电脑不知道怎么装配。
师:试试直接用鼠标拖拽可以安装上吗?
生:不行。
师:是的。同学们想要正确安装零件,就要告知SolidWorks零件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组装上。我们告诉电脑如何装配两个零件的过程就叫“配合”。
教师示范,分别选择轴和车轮要接触的圆的边,电脑会自动把零件安装到一起。如果安装反了,可以点击“配合对齐”按钮进行翻转。(如图6)
师:装配好的零件仍然可以移动,但是大家观察一下,零件移动时,会不会违反之前“配合”的限制?
生:不会。
师:对,这就是“配合”的作用。
5.学会检查装配体——“干涉检查”命令
师:在零件装配完成后,为了防止零件之间互相重合,要进行一次检查,这就是“干涉检查”。(如图7)
实践反思
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很多地方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但因为时间短、任务重,没能完全发挥学生的能力,留下了些许遗憾。但总的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通过第一次学习装配体,学生就可以完成零件的组装,从而为以后完成更复杂的工程制作打下了基础。
教育部2015年9月发布的《关于“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中提出,“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探索新技术手段在教学过程中的日常应用,探索STEAM教育、创客教育等新教育模式”。目前,中国主流的STEAM教育是机器人教育、编程教育以及3D打印等。本节课就是利用SolidWorks,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课例特色
特色1:教师引导,加强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力。
在教学环节通过合理的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加强学习的兴趣。
特色2:因材施教,关注学生学习。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对不同接受程度的学生给予不同的关注,帮助所有学生都能顺利完成本节课的学习。
特色3:选择最好的学习平台,设计出优秀的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
当今市面上的3D软件有很多种,本节课我们选择了SolidWorks这一既专业又比较好学习的软件,帮助学生高效率地完成创意设计。
学情分析
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会了SolidWorks中的大部分功能,并已经用SolidWorks做出了一个免打气轮胎,具备了基本的3D作图能力,同时学生对3D打印有很强的学习兴趣,这为本节课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兴趣保障。
教学目标
1.认识SolidWorks中的装配体。
2.学会运用“插入零部件”命令。
3.学会运用“配合”命令把装配体装配起来。
4.学会运用“干涉检查”命令检验装配体。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装配体;学会运用“配合”命令。
教学难点 了解“配合”命令的使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1.在前几节课,我们做好了免打气轮胎。这节课,我们要组装一个玩具小车。教师出示完成后小车图,如图1。
2.教师介绍何为“装配体”。在SolidWorks中,复杂一点的模型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零件组装而成,称为“装配体”。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车身,找出车身安装轮子的位置,并引导学生说出轮子应该做什么样的改造。
师:老师带来了车身(如图2),请同学们说一说车身的形状。
生:车身是平板形状,平板两侧有圆柱伸出。
师:大家看看车轮应该安装在车身什么位置?
生:车身边四根柱子上。
师:那么,车身边的柱子,应该安装在车轮的什么位置?
生:柱子插入轮子中间。
4.教师顺势出示课题。
师:现在轮子中间,有插入柱子的地方吗?(出示轮胎中心图,如图3)
生:没有。
师:好,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如何把车身和车轮装配成一辆小车。(出示课题)
二、新课教学
1.修改车轮做准备
师:请同学们观察车轮有没有可以插入柱子的地方,我們应该怎么改造?
生:打一个孔。
师:打孔应该用什么特征?
生:拉伸切除。
师:柱子的直径是15mm,下面就请同学们在车轮轴上切出一个直径15mm的孔。
2.新建装配体
有了车身、车轮以及车轮上的孔,可谓是万事俱备,只欠安装了。而组装零件需要一种新的文件——装配体文件。教师指导学生在电脑上新建一个装配体文件。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并请一个学生在教师机上示范。(如图4)
3.插入零件
师:只有装配体文件才能放入不同的零件,然后进行组装。现在这个文件里面没有任何零件,我们需要插入第一个零件——车身。谁上来试一试?(教师请一位会做的学生来教师机示范)
学生上台操作“插入零部件”命令。教师强调,操作过程中要首先插入“车身”这一零件。随后教师再请学生插入“车轮”零件到装配体中。(如图5)
4.学习“配合”命令
师:在装配体文件中,所有的零件都有了,但却没有安装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
生:电脑不知道怎么装配。
师:试试直接用鼠标拖拽可以安装上吗?
生:不行。
师:是的。同学们想要正确安装零件,就要告知SolidWorks零件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组装上。我们告诉电脑如何装配两个零件的过程就叫“配合”。
教师示范,分别选择轴和车轮要接触的圆的边,电脑会自动把零件安装到一起。如果安装反了,可以点击“配合对齐”按钮进行翻转。(如图6)
师:装配好的零件仍然可以移动,但是大家观察一下,零件移动时,会不会违反之前“配合”的限制?
生:不会。
师:对,这就是“配合”的作用。
5.学会检查装配体——“干涉检查”命令
师:在零件装配完成后,为了防止零件之间互相重合,要进行一次检查,这就是“干涉检查”。(如图7)
实践反思
本节课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教学内容环环相扣,很多地方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进行学习,但因为时间短、任务重,没能完全发挥学生的能力,留下了些许遗憾。但总的来说,效果还是不错的。通过第一次学习装配体,学生就可以完成零件的组装,从而为以后完成更复杂的工程制作打下了基础。